記者沿道走進電白旦場鎮的低山村,村道兩邊並排著整齊方正的蝦塘。這些蝦塘建設在20年前,塘租曾經一度高達5000元/畝,經歷電白對蝦養殖的巔峰時期。
當地村民鄧發榮父子見證低山村對蝦養殖起落,不少蝦農早已淘汰轉行不再養蝦,他們堅持22年持續賺錢。近年憑藉這尾高抗苗,小日子過得更加紅火。
90年代養蝦能致富
土苗時代一去不返
鄧發榮父子是電白旦場鎮低山村本地人,屬於最早一批在當地開始開荒養蝦的「老行尊」。1998年父子倆開始入行養蝦,至今已經有20餘年養蝦經驗。據鄧發榮介紹,90年代初期電白沿海地區養蝦業風生水起,加上相關部門支持村民開荒蝦塘,或改造水田成蝦塘,當地村民陸陸續續進入養蝦的隊伍中來,如今養蝦仍是當地不少村民的主業。
鄧發榮父子(右二右一)
「以前不管什麼苗,只要投下去就能養成賺錢。」鄧發榮提到,由於旦場鎮位於沿海地區,氣候水源條件良好,早期低山村養殖成功率非常高,一造蝦養下來村民立馬變成「萬元戶」。原本在外務工的鄧發榮也回到低山村承包30畝蝦塘,第二年已經開始賺錢,這成為當地村民的真實寫照。
2003年養蝦持續賺錢,鄧發榮和父親養殖規模擴張至100畝。據鄧發榮透露,2005-2007年自己蝦塘投養土苗都可以達到高產,近100畝蝦塘可產出7萬斤蝦,規格40頭/斤。2009年之後,隨著當地蝦塘越來越密集,養殖環境開始惡化,成功率開始持續下滑,一代苗自此在低山村登堂入室。2010年全國性養蝦頹勢初現,當地土苗養殖基本都轉成「一代苗」。
生態養殖「不變應萬變」
高抗苗逆頹勢復高產
據了解,2013年全國養蝦業進入以歷史拐點,電白低山村養蝦成活率持續低下,成功率不足30%,一些投資養蝦的外地蝦農陸續退出市場。由於早年成功率高,導致當地塘租持續數年飆升,尤其沿海地區大面積蝦塘(30畝起)高峰期達到5000元/畝,將低山村蝦塘抬高至歷史最高價。「短時間養蝦形勢惡化,蝦塘養不出蝦來,很多投資蝦農資金鍊斷裂,不得不棄塘離市。」
相反,市場成功率一路下降的環境中,鄧發榮父子卻憑藉「生態養殖」方式保持穩賺,令村民頗為羨慕。按照該模式,鄧發榮投苗前1周時間只使用漂白粉對蝦塘進行消毒,投苗後的管理由父親操作,後期主要也是使用漂白粉或者少量氧化類型產品調理水質。另外由於蝦塘水體鹽度維持10格左右,蝦塘並不特意進行肥水調水,水質較清偏瘦,去繁就簡的操作反而獲得持續成功。
「重要技術操作就是選好苗,我的操作也很簡單,跟著大蝦苗企業走。」鄧發榮提到,2009年開始自己屬於當地最早嘗試一代苗的蝦農,2013年養殖形勢惡化後仍能保持較高的成功率。2016年普利茂「高抗苗」進入電白市場,鄧發榮認同海茂公司的實力和蝦苗品質,同樣做出最早嘗試的決定。當年100畝塘產出獲得8萬斤蝦,規格30頭/斤,一舉恢復以往最高產水平。
據悉,2020年早造蝦自2月份投苗,以2.5尾/畝投養,5月初開始分批出蝦,規格40頭/斤,畝產平均在700-800斤/畝左右,賣價在17元/斤。「『普利茂』養出來的蝦,好就好在均勻,長速穩,連續兩三年保持高產。」
據鄧發榮透露,自2016年普利茂「高抗苗」進入市場後,以人工科學選育,抗病力強,養殖生長特別穩定等特點贏得市場青睞。當其他蝦農經常發生黑頭、偷死等情況,使用「普利茂」的蝦農已經穩賺了。如今鄧發榮的蝦塘連續多年全部投養「普利茂」高抗苗,畝產維持在600-800斤/畝水平。「後面越來越多高抗苗品牌進入低山村,當地養殖成活率明顯好轉,不過很多人都認為是『普利茂』帶的好頭。」
20年連續養殖有威望
高抗苗助力「小產業鏈」
「現在不但養蝦,我也順便做經銷飼料和流通。」鄧發榮提到,養殖場主要由父親日常管理,2019年自己開始拓展些新的業務和工作,其中包括給低山村村民提供飼料經銷,同時還向100多戶村民提供收蝦服務。
自入行以來,鄧發榮父子養蝦已經連續20餘年養殖成功,基本是年年賺錢,出色的養蝦成績讓不少村民放心出蝦給鄧發榮。2020年鄧發榮收蝦業務往周邊村子延伸,目前預計年收蝦流通量可達到40萬斤。
「平時我更喜歡收普利茂苗養出的蝦,收蝦會溢價0.5元收蝦。」鄧發榮提到,因為「普利茂」養出的蝦抗應激能力強,耐運輸,活力夠足,成活高。除了周邊市場餐飲、宴席喜歡外,水車走北方市場也具有優勢,個別流通老闆會溢價1-1.5元收購,我提價收蝦也不會虧本。結合收蝦業務,鄧發榮已經構造成較為完整的小產業鏈,平時朋友圈還會給朋友帶銷一些對蝦、蝦乾等水產品帶貨,小日子過得也紅火。
轉載聲明
本文版權歸農財寶典(ncbd0000)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農財寶典-新漁網記者 鄧漢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