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山東煙臺生態農業:魚菜共生 氣霧栽培

2020-11-22 水母網

魚菜共生的農場內景。徐靖 攝

  《人民日報》2017年02月13日10版刊發文章《零農藥零化肥、好景觀高附加,廢棄大棚玩出生態農業新花樣——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探路供給側·回鄉看「三農」)》,關注山東煙臺艾維農園生態農業新模式,魚菜共生、氣霧栽培、無土栽培、種養結合,成功實踐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

  假期回鄉探親,被朋友邀約外出遊玩。可時下正是寒冬,山東煙臺這座北方的海邊小城有什麼地方可以去遊玩的?朋友狡黠一笑,「秘密。」

  朋友驅車從城裡行到郊區、再到農村,一路上崎嶇顛簸,頗不容易。正當我完全不知所以的時候,他帶我來到了牟平區玉林店鎮尺坎村。

  在我印象中,這裡不過是普通的農村,早些年,是一望無際的農田,村裡人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種植小麥玉米或者花生,後來建起了塑料大棚種植蔬菜紅火過一陣,但現在種田的村民越來越少,大棚年久失修也就荒廢了。

  朋友告訴我,如今這裡有幾個大棚被承包了下來,搞起了無土栽培,名字叫艾維農園。

  廢棄大棚裡種出了生態農業

  我本來以為,個體農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且不說很多產糧地區為了增收採取過類似的經營模式,即便在北上廣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也有不少,所謂的區別不過是裝修風格不同罷了。

  然而艾維農園的大棚裡,卻是另外一個世界:各種花卉植物枝葉繁茂,長勢宜人。仔細一看,大棚的地面上是深挖的魚塘,魚兒自由自在,水也是清澈見底,綠植都用無土栽培的形式種在種植槽裡,水池和種植槽上方懸掛滿了獨立的氣霧栽培定植桶,到處都是潺潺流水。

  正在愣神的時候,工作人員於鵬飛端著茶迎了上來,笑盈盈道:「這是剛剛摘下來的薄荷泡的茶,嘗嘗。」清呷一口薄荷茶,香氣四溢,沁人心脾。

  「這裡是魚菜共生的大棚。」於鵬飛說,「簡單來說,就是魚和菜複合種養的立體生態模式,無農藥、無化肥。整個系統通過水泵進行循環,將魚的糞便和餌料殘渣在微生物作用下轉變為植物可以吸收的硝酸鹽等營養物質,水變成了清水又回到魚池中,可以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

  「現在大家都在推崇回歸自然、從安全和健康的角度來選擇農副產品,我們這兒種有各種新鮮蔬菜、水果,來品嘗過的都說是小時候的味道,這樣就很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了。」於鵬飛說。

  同時,無土栽培解除了植物生長空間上的束縛,通過設計可以打造出優美的自然景觀,溫室大棚裡可以栽植不同地域、色彩、層次的花草樹木,再輔之以飼養魚類和鳥類,就像一個天然森林氧吧一樣,是很好的發展生態旅遊的內容和方向。

  生態農業不是養魚種菜那麼簡單

  小時候我也生活在農村,村裡有水庫,種田養魚之道,多少有所耳聞。

  一畝土地,三四成的地面實際上成了田埂和小路,且為增加產量防治蟲害,農藥化肥從來都是撒了又撒,噴了又噴。

  一方魚塘,為了保障順利生產,需要採取過濾、沉澱、增氧等方式,一旦出現問題,水質惡化、損失慘重。

  所以,養魚種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於鵬飛一邊帶我參觀農園一邊說:「最早是從國外了解的這個模式,國內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最開始半年的時間,養魚養不活,種菜種不長。」

  但如今,肥壯的遊魚和茂盛的花卉蔬菜見證了一切。

  「現在我們採用魚菜共生和氣霧栽培複合立體種植模式,種植面積增加了幾倍,同時避免了通過土壤傳播的大部分病蟲害,溫室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可以阻斷外來蟲害侵入,再配合一些黏蟲板、誘蟲燈等物理方式可以實現零農藥生產。這裡好多植物看起來長得比常規種植的還要大。」於鵬飛說,「這種形式的澆水施肥都實現了自動化,需要的只是收菜種菜和進行日常簡單的管理,這一個900平方米的大棚只需要一個工人就可管理,可僱用附近村裡的農民,工作簡單收入比以前種地也要高。」

  生態農業帶來的不只是商機

  現在,這裡已經是煙臺中小學生科普教育的實踐基地。艾維農園工作人員趙雲梁說:「假期的時候,很多中小學都會組織學生來這裡參觀學習,以介紹自然科學知識和普及無土栽培原理為主要內容,也給同學們培養生態循環和環保的理念,我們一年要接待十幾批,多的時候,一次就有100多人。」

  農園經過近7年的研發和實踐,已經探索出更加完善和穩定的生產模式。

  「因為我們農場目前主要是技術研發和展示基地,規模不是很大,我們希望通過實踐把農業和旅遊、餐飲、科普以及更多文化創意方面的內容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可循環、可複製推廣的空間。」於鵬飛說,「這樣,就能夠為傳統農業提升更多的附加值,可以不再需要過度依賴農藥和化肥實現高效安全生產。」

  經驗相對成熟之後,如何推廣就成了關鍵。

  一方面,有企業主動找上門來想引進艾維的技術和模式。僅2016年艾維就與近10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2017年上半年,籤約合作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

  另一方面,當地政府部門也在積極關注著艾維的發展。「很多部門也專門來考察和調研過,市旅遊局、農業局、科技局、教育局等一直都在密切關注著我們呢。」趙雲梁說。

  返程的路上,與朋友聊起剛剛的見聞,我感嘆說:「假以時日,這種模式和理念能夠推廣開來,未來農村生態肯定更好了。」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推進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同時,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未來,類似艾維農園這樣種養結合的模式會逐漸體現出優勢,讓更多的人看到農業蘊含的商機,讓更多的農民獲得真正的實惠。(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魚菜共生智能溫室大棚項目
    下面讓魚菜共生溫室大棚的製造專家:山東中盈玖州農業 給大家介紹一下:魚菜共生的新鮮蔬菜有六大優勢:全稱水耕栽培、沒有任何農藥、營養價值高、科學化採摘、新鮮看得見、兼具觀賞價值,安全綠色,因為綠色健康的特性,在進入市場以來,受到百姓們的歡迎。
  • 魚菜共生系統及其立體化案例研究
    然而城市中的農業種植必須面對空間、效能和環境問題,需要依靠現代技術支持才能實現,魚菜共生系統便在此背景下產生。相較於一般城市農場將城市綠地變農田的功能置換方式,魚菜共生系統(Aquaponics)是一種複合水產養殖(Aquaculture)和水耕栽培(Hydroponics)的應用技術,具有集成、高效的特點,能夠實現都市農業種植的永續有機。
  • 魚菜共生 打造生態循環農業
    仔細一看,桶中的魚兒自由自在的遊弋,無土栽培的種植槽裡西紅柿已經碩果纍纍,淺水池中泥鰍與蔬菜「和諧共處」,潺潺的流水聲清晰悅耳……    內蒙古浮田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姜慶告訴記者:「這裡是魚菜共生的大棚,簡單來說,就是魚和蔬菜循環種養的生態生產模式,實現零排放,循環節水95%,環保節能;不用農藥化肥,實現綠色健康。
  • 研究陽臺景觀魚菜共生系統
    目前用於陽臺農業發展的栽培模式大多採用無土養液栽培模式,分人工基質培、水培、汽霧培、還有水氣結合的水氣培。這些模式的組合形成了陽臺農業特有的種植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 西秀區羅仙村:「魚菜共生」打造農業新風景
    西秀區羅仙村:「魚菜共生」打造農業新風景 2020-11-16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
    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陳學洲1一、技術模式概述(一)模式概要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是一種涉及魚類和植物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學科的生態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新技術,是針對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基於生態共生原理,在魚類養殖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
  • 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
    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新華社  作者:  2020-05-27 該基地目前共有8座「魚菜共生」大棚,2019年產魚60多萬斤、菜20多萬斤
  • 小投入、大產出,魚菜共生模式好
    魚菜共生技術是一項涉及微生物、植物、魚三者共營共生的技術,利用三者間的生態關係實現能量物質間的可循環可持續動態發展,達到一種仿自然生態而勝於自然生態的人工系統。魚菜共生系統可輕鬆實現城市養殖、旱區節水養殖及蔬菜的栽培,還可完全實現可循環節能型的有機耕作,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大趨勢,更是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的主體,小投入、大產出的「魚菜共生」模式,具有廣闊的前景與意義。
  • 魚菜共生、滾筒式栽培……5G+智慧農業原來這麼厲害!
    23 11:37:31 /a/20200423/ebc9e5e70e4845f6997c14aad8791332.shtml   魚的排洩物可為蔬菜提供養分
  • 「魚菜共生」 生態循環農業玩出「科技混搭風」
    10月24日,北方新報融媒體記者走進舍必崖大棚種植區,一片鬱鬱蔥蔥,種植槽裡的西紅柿、豆角、空心菜、油麥菜等長勢十分喜人,再仔細看,原來,蔬菜是長在水上的,水裡還養著羅非、黑魚、鯽魚、泥鰍等各類魚。魚在菜中長,菜在水中生,伴著潺潺流水和諧共處……這樣的模式真的可以既養活得了魚又長得了菜嗎?23歲的小夥子姜慶給出了答案:「這裡是魚菜共生的大棚。
  • 最近很火的魚菜共生種植系統、有啥優缺點
    一、基質栽培式魚菜共生系統的優勢 1、持續高效。基質栽培式魚菜共生系統始終處於運轉過程中,生產過程不會中斷,所以系統會源源不斷地生產魚和蔬菜。同時,兼有生態飲食服務,科普宣傳活動,與大學聯合研究等,是一種高效的生產模式。
  • 王海與他的「魚菜共生」產業
    「在這個問題上,我就和村支兩委開會,我們就把羅仙村所有的優勢全部分析,就在網際網路上去查,有什麼特色的產業適合我們羅仙的發展,然後我就帶著我們羅仙村的村幹部在辦事處的安排下出去學習,考察,回來以後我們決定選擇『魚菜共生』這個項目。」王海希望選擇的是最適合羅仙村的產業。
  • 厲害了world哥 膠州村民創出魚菜共生養殖模式
    今年48歲的膠州洋河鎮河西李村村民薛增軍從去年年初開始,就嘗試研究這種「魚菜共生」微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目前初步獲得成功。此舉不但節約成本,還能讓魚、菜安全品質得到保障。    「在南方一些蔬菜合作社,人家也已開始琢磨這種生態循環種養模式,這不從去年年初開始,俺就先後諮詢了很多農業專家,前後花了一年多時間,這才初步獲得成功。 」薛增軍說。    節約成本魚菜品質有保障    「這種種養模式下,不會施任何農藥和化肥,只是根據需要會添加少量植物生長營養劑。
  • 大足:水上藤菜水裡魚 魚菜共生調水質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李海 蔣世勇近年來,大足區在發展循環農業過程中,推廣蔬菜和魚類共同種養,運用魚菜共生的複合循環養殖體系,將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技術融合,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生態種養模式,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 石縫種菜 地上養魚——聚焦"魚菜共生"現代農業
    石縫種菜 地上養魚——聚焦"魚菜共生"現代農業 2020年06月04日 09:47:48      在天津市北辰區雙口鎮的一畝漁菜(天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內,8個不同於傳統蔬菜大棚的溫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 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稻田中養魚的方法來祛除病害
  • 魚菜共生、數字魚 浙江德清讓農業更智慧
    央廣網德清11月19日消息(記者 曹文君通訊員 王鈺涵沈宇翔)眼下,在浙江省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魚菜共生數位化工廠的蔬菜大棚裡,工人們正在對番茄進行吊秧綁蔓作業。通過採用高科技現代化複合生產方式,一株株翠綠的番茄秧苗長勢喜人。
  • 太原:「魚菜共生」生態種養,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
    【太原:「魚菜共生」生態種養,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太原身邊事11月3日,陽曲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萬向農業園內,工作人員正在查看「魚菜共生」系統中有機蔬菜的生長情況。
  • 魚菜共生、植物工廠……這個地方現代農業很酷炫!
    魚菜共生、植物工廠……這個地方現代農業很酷炫!現代農業裡有無人駕駛超炫酷的智能農機有可持續與循環的魚菜共生有肆意瘋長的西紅柿樹還有不用土壤的植物工廠......
  • 河北廣平: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助農增收
    據了解,河北廣平縣「魚菜共生」生態特色種養,採用「合作社+企業+農戶」三方共建的合作模式,定單式生產,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在溫棚中,水面上是翠綠的空心菜、青菜等各類蔬菜,水下養殖各類魚兒。在另一側的溫棚裡,矗立著六個大型圓桶,裡面養殖了數量不等的石斑,黃桑,鱸魚等高經濟價值魚苗,不同於普通的圍網養殖和池塘養殖,這裡的養殖密度更大、產量更高,5個棚一茬6個月,能出產5萬多斤魚,收益40萬多元。「貧困戶在這裡參加種養管理,通過入股+勞動,讓大家人人有活幹,人人有增收。」廣平縣十里舖鎮金安村支部書記謝文山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