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研究工具行業,是生物相關產業底層支撐,2020 年,新冠檢測和相關檢測試劑盒,讓本行業從幕後走向前臺,彰顯出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競爭的戰略價值。
然而,除了新冠檢測外,由於歷史原因,其他產品的市場份額被進口品牌高度壟斷,國內生物相關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受阻。
近年來,國產品牌迅速崛起,為本行業國產品牌創造了非常利好的國內外環境,開始具備和進口品牌掰手腕的能力。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持續打壓,從 2019 年開始不斷有國內生物機構(比如華大基因)被列入禁運清單,2020 年 10 月中山大學及附屬醫院被禁運,著實讓國內實驗室愈發感到焦慮。加上國外新冠疫情並沒有有效控制,採購進口品牌遇到貨期延長,甚至斷貨,似乎中國生物科學研究被美國卡住七寸,動彈不得。
是真的「山雨欲來風滿樓」,還是「平靜之下暗流湧動」呢?
我們是真的被美國卡脖子嗎?
1 新冠疫情前市場概況及背後含義
根據國內某著名平臺脫敏數據,該平臺上 2019 年度銷售數量前 100 名的貨號來看,77 個貨號是試劑,23 個是耗材。
我們先分析這些原始數據,然後思考數據背後的含義。
1、試劑方面:美國品牌高度壟斷
1)77 個試劑貨號所屬的品牌國籍(中美合資,各算 0.5):
美國 57.5 個(75%)中國 9.5 個(12.3%)日本 5 個德國 3 個瑞士 1 個阿根廷 1 個因為德國 Merck 收購了美國 Sigma 公司和 Millipore 公司,瑞士 Roche 收購了美國 Kapa,如果算上 Sigma 和 Millipore 的 3 個貨號和 Kapa 的 1 個貨號,那麼美國品牌的真實覆蓋度高達 80%。
2)品牌在具體試劑品類中的分布:美國品牌幾乎遍布每個品類,全面開花;而中國品牌只分布在細胞培養方面(5.5/77) 和核酸提取(4/77),其他方面沒有國產品牌分布。
3) 品類單價和總價分析:中國品牌所佔有的 9.5 個貨號,都是屬於技術含量非常低的培養基類產品,訂單數量比較大,但是總價非常低。
從這些角度,很容易得到一個論斷:中國生物科研活動基本依賴美國品牌,嚴重受制。
2、耗材方面:全面被美國品牌圍剿
非常不幸,23 個耗材貨號都屬於美國品牌(Merck 收購了 Millipore),進一步加強了這個論斷:美國幾乎掌握著中國生物科研的命脈。
3、產品的技術含量方面:鮮有入圍
77 個試劑產品中有 74 個國產品牌能做,23 種耗材集中在常規移液、細胞培養和 qPCR 壓膜方面,國產品牌也都能做,但是沒有一個國產品牌入圍,是國產品牌真的一點不如美國嗎?
77 種試劑主要集中在六大應用方面:
反轉錄和 qPCR 檢測:這些技術國產品牌都已經掌握,但是沒有一個國產品牌入圍。超保真擴增、克隆、轉染:這些技術國產品牌都已經掌握,但是沒有一個國產品牌入圍。細胞培養基和血清:5.5 個貨號是國產品牌,其他貨號技術國產品牌都能掌握,不難。除了血清中國的血源分散沒有優勢外,其他都不難。核酸提取和純化:4 個貨號是國產品牌,其他貨號技術國產品牌都能掌握,不難。NGS 測序(不是建庫):有 3 個貨號目前是 illumina 獨家專利產品,國產品牌還沒能夠破解。蛋白表達和功能檢測:這些技術國產品牌都已經掌握,但是沒有一個國產品牌入圍。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科研系統對美國品牌的高度依賴,不是技術依賴,而是品牌依賴,是長期的品牌認知和使用習慣所致,亟需國內實驗室給國產品牌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以及科研機構管理部門的國產化支持,長久而言,國產品牌才是中國生物的堅實支撐。
2 疫情前國產品牌發展歷史和限制因素
2020 年疫情以前,「低小矮」是國產企業的標誌:
「低」指的是技術水平低,低水平重複;「小」指的是公司規模小市場佔有率小;「矮」指的是品牌知名度低,客戶不認可,沒有品牌溢價。
除了「起步晚,步步晚」導致不斷加大和進口品牌的差距,還存在幾個外部因素,導致行業發展緩慢:
行業發展初期:企業研發投入小、分散,生產能力重複建設;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力弱;品牌弱小,價格戰普遍,利潤空間有限。品牌習慣: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國外的受教育及工作習慣,回國後,因擔心試驗的重複結果,不敢貿然換試劑。實驗的延續性、實驗室標準化操作流程,通常是以進口品牌試劑作為參考,不好更換 protocol。論文應用率:很多國外頂雜誌接受使用歐美國家的試劑得到的結果,經常質疑其他國家生物試劑的結果。使得很多實驗室在做預實驗或者初步實驗的時候用國產試劑,而真正到了發表文章的結果時用進口試劑來重複,最後發表文章都寫進口品牌。這就導致國產產品論文應用率低或者在主流期刊發表機會少。品牌偏見:使用國產品牌,遇到批間差異、批次不穩定、某次實驗不成功,導致對整個國產品牌的不信任。這點在科研抗體領域尤其突出。採購平臺化後馬太效應:近兩年生物科研工具行業從商環境的最大變化就是平臺化,小品牌的市場投入有限,大品牌利用資源優勢完成市場份額的佔領,新的國產品牌崛起困難重重!
3 後疫情時代國產崛起勢不可擋
先講一個關於分子生物學最常見的產品「2x TaqPCR mix」的小故事:2000 年 Takara 最先推出,2002 年國產品牌天為時代也推出相應產品,抵禦 Takara 的高價壟斷,後面陸續有全式金、康為、康潤、擎科、翊聖、聚合美等新品牌不斷開發推出更快更強的 PCR mix。
儘管該產品價格從最初 150 元 1 mL 到現在的 10 元 1 mL,但是讓每個實驗室都能用得起,從而把整體市場量擴大了上萬倍。因為常年價格戰廝殺,mix 市場幾乎看不到進口品牌。
中國品牌的製造成本優勢非常明顯,加上質量管理,品牌打造不斷升級,類似的分子生物學試劑,比如上文所述 qPCRmix,RT-PCRmix,無縫克隆 mix 等等。
五年前,我們就預見了國產崛起和進口替代是個必然的趨勢!2020 年新冠疫情,更是給了本行業國產品牌得到極好的發展壯大機會。新冠疫情後,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qPCR 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的金標準。
本行業技術從實驗室到檢驗科,一步之遙,一證之遙!風險資本也看到了巨大價值,紛紛挖掘其他爆發技術或者可投賽道,二級市場新冠檢測相關的股票不斷翻番。國產品牌砥礪前行 15 年,終於等到了爆發期。
頭部企業即將上市成功,散兵遊勇變成了行業正規軍,和進口品牌的鬥爭也從遊擊戰進入陣地戰。這將深刻改變行業的遊戲規則,改變行業的未來!
我們再次呼籲國產品牌同行:在信念上,堅信全球生物科研工具行業的製造轉移到中國是必然趨勢;在研發上,加大投入,堅持點單突破;生產上當好「匠人」,逐步形成規模化;在品牌營銷上,做好市場推廣、呼籲多方力量支持,全力打造真正的大品牌。屬於我們的春天終於到來,擁抱這美好的春天!
作者:李林川(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首發:丁香通微信服務號
申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限於所從事的分子生物學領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