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科學研究工具行業,是否真被美國「卡了脖子」?

2021-01-08 丁香園丁香通

生命科學研究工具行業,是生物相關產業底層支撐,2020 年,新冠檢測和相關檢測試劑盒,讓本行業從幕後走向前臺,彰顯出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競爭的戰略價值。

然而,除了新冠檢測外,由於歷史原因,其他產品的市場份額被進口品牌高度壟斷,國內生物相關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受阻。

近年來,國產品牌迅速崛起,為本行業國產品牌創造了非常利好的國內外環境,開始具備和進口品牌掰手腕的能力。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持續打壓,從 2019 年開始不斷有國內生物機構(比如華大基因)被列入禁運清單,2020 年 10 月中山大學及附屬醫院被禁運,著實讓國內實驗室愈發感到焦慮。加上國外新冠疫情並沒有有效控制,採購進口品牌遇到貨期延長,甚至斷貨,似乎中國生物科學研究被美國卡住七寸,動彈不得。

是真的「山雨欲來風滿樓」,還是「平靜之下暗流湧動」呢?

我們是真的被美國卡脖子嗎?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1 新冠疫情前市場概況及背後含義

根據國內某著名平臺脫敏數據,該平臺上 2019 年度銷售數量前 100 名的貨號來看,77 個貨號是試劑,23 個是耗材。

我們先分析這些原始數據,然後思考數據背後的含義。

1、試劑方面:美國品牌高度壟斷

1)77 個試劑貨號所屬的品牌國籍(中美合資,各算 0.5):

美國 57.5 個(75%)中國 9.5 個(12.3%)日本 5 個德國 3 個瑞士 1 個阿根廷 1 個因為德國 Merck 收購了美國 Sigma 公司和 Millipore 公司,瑞士 Roche 收購了美國 Kapa,如果算上 Sigma 和 Millipore 的 3 個貨號和 Kapa 的 1 個貨號,那麼美國品牌的真實覆蓋度高達 80%。

2)品牌在具體試劑品類中的分布:美國品牌幾乎遍布每個品類,全面開花;而中國品牌只分布在細胞培養方面(5.5/77) 和核酸提取(4/77),其他方面沒有國產品牌分布。

3) 品類單價和總價分析:中國品牌所佔有的 9.5 個貨號,都是屬於技術含量非常低的培養基類產品,訂單數量比較大,但是總價非常低。

從這些角度,很容易得到一個論斷:中國生物科研活動基本依賴美國品牌,嚴重受制。

2、耗材方面:全面被美國品牌圍剿

非常不幸,23 個耗材貨號都屬於美國品牌(Merck 收購了 Millipore),進一步加強了這個論斷:美國幾乎掌握著中國生物科研的命脈。

3、產品的技術含量方面:鮮有入圍

77 個試劑產品中有 74 個國產品牌能做,23 種耗材集中在常規移液、細胞培養和 qPCR 壓膜方面,國產品牌也都能做,但是沒有一個國產品牌入圍,是國產品牌真的一點不如美國嗎?

77 種試劑主要集中在六大應用方面:

反轉錄和 qPCR 檢測:這些技術國產品牌都已經掌握,但是沒有一個國產品牌入圍。超保真擴增、克隆、轉染:這些技術國產品牌都已經掌握,但是沒有一個國產品牌入圍。細胞培養基和血清:5.5 個貨號是國產品牌,其他貨號技術國產品牌都能掌握,不難。除了血清中國的血源分散沒有優勢外,其他都不難。核酸提取和純化:4 個貨號是國產品牌,其他貨號技術國產品牌都能掌握,不難。NGS 測序(不是建庫):有 3 個貨號目前是 illumina 獨家專利產品,國產品牌還沒能夠破解。蛋白表達和功能檢測:這些技術國產品牌都已經掌握,但是沒有一個國產品牌入圍。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科研系統對美國品牌的高度依賴,不是技術依賴,而是品牌依賴,是長期的品牌認知和使用習慣所致,亟需國內實驗室給國產品牌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以及科研機構管理部門的國產化支持,長久而言,國產品牌才是中國生物的堅實支撐。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 疫情前國產品牌發展歷史和限制因素

2020 年疫情以前,「低小矮」是國產企業的標誌:

「低」指的是技術水平低,低水平重複;「小」指的是公司規模小市場佔有率小;「矮」指的是品牌知名度低,客戶不認可,沒有品牌溢價。

除了「起步晚,步步晚」導致不斷加大和進口品牌的差距,還存在幾個外部因素,導致行業發展緩慢:

行業發展初期:企業研發投入小、分散,生產能力重複建設;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力弱;品牌弱小,價格戰普遍,利潤空間有限。品牌習慣: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國外的受教育及工作習慣,回國後,因擔心試驗的重複結果,不敢貿然換試劑。實驗的延續性、實驗室標準化操作流程,通常是以進口品牌試劑作為參考,不好更換 protocol。論文應用率:很多國外頂雜誌接受使用歐美國家的試劑得到的結果,經常質疑其他國家生物試劑的結果。使得很多實驗室在做預實驗或者初步實驗的時候用國產試劑,而真正到了發表文章的結果時用進口試劑來重複,最後發表文章都寫進口品牌。這就導致國產產品論文應用率低或者在主流期刊發表機會少。品牌偏見:使用國產品牌,遇到批間差異、批次不穩定、某次實驗不成功,導致對整個國產品牌的不信任。這點在科研抗體領域尤其突出。採購平臺化後馬太效應:近兩年生物科研工具行業從商環境的最大變化就是平臺化,小品牌的市場投入有限,大品牌利用資源優勢完成市場份額的佔領,新的國產品牌崛起困難重重!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3 後疫情時代國產崛起勢不可擋

先講一個關於分子生物學最常見的產品「2x TaqPCR mix」的小故事:2000 年 Takara 最先推出,2002 年國產品牌天為時代也推出相應產品,抵禦 Takara 的高價壟斷,後面陸續有全式金、康為、康潤、擎科、翊聖、聚合美等新品牌不斷開發推出更快更強的 PCR mix。

儘管該產品價格從最初 150 元 1 mL 到現在的 10 元 1 mL,但是讓每個實驗室都能用得起,從而把整體市場量擴大了上萬倍。因為常年價格戰廝殺,mix 市場幾乎看不到進口品牌。

中國品牌的製造成本優勢非常明顯,加上質量管理,品牌打造不斷升級,類似的分子生物學試劑,比如上文所述 qPCRmix,RT-PCRmix,無縫克隆 mix 等等。

五年前,我們就預見了國產崛起和進口替代是個必然的趨勢!2020 年新冠疫情,更是給了本行業國產品牌得到極好的發展壯大機會。新冠疫情後,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qPCR 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的金標準。

本行業技術從實驗室到檢驗科,一步之遙,一證之遙!風險資本也看到了巨大價值,紛紛挖掘其他爆發技術或者可投賽道,二級市場新冠檢測相關的股票不斷翻番。國產品牌砥礪前行 15 年,終於等到了爆發期。

頭部企業即將上市成功,散兵遊勇變成了行業正規軍,和進口品牌的鬥爭也從遊擊戰進入陣地戰。這將深刻改變行業的遊戲規則,改變行業的未來!

我們再次呼籲國產品牌同行:在信念上,堅信全球生物科研工具行業的製造轉移到中國是必然趨勢;在研發上,加大投入,堅持點單突破;生產上當好「匠人」,逐步形成規模化;在品牌營銷上,做好市場推廣、呼籲多方力量支持,全力打造真正的大品牌。屬於我們的春天終於到來,擁抱這美好的春天!

作者:李林川(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首發:丁香通微信服務號

申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限於所從事的分子生物學領域交流。

相關焦點

  • 「UFO」的科學研究報告
    「UFO」的來歷1871年,一名叫做「約翰·馬丁」的美國農民聲稱,他看到了一個圓形的物體,在空中以驚人的速度飛行,美國的記者在報導這個消息的時候,第1次使用了「飛碟」一詞。1947年,另一位美國人「肯尼斯·阿諾德」他聲稱看見了9個白色的圓形物體,像大雁一樣排成一串,快速飛過,記者在報導這個事件的時候再次用到了「飛碟」一詞,甚至還把飛碟和外星人聯繫了起來,這也引發了世界性的「飛碟」熱潮,UFO也成了外星人飛行器的代名詞。
  • 「Matlab被禁」事件啟發:我們如何做出能卡別人脖子的軟體?
    正因如此,不少行業人士感慨,這次我們真的是被卡脖子了。6月19日,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開放指令生態聯盟秘書長包雲崗在微博上分享了他在「CCF YOCSEF杭州· Matlab被禁之特別論壇」上關於「Matlab被禁」事件帶來的思考與啟發的發言。
  • 牛蛙「入侵」中國餐桌史
    1935 年,上海一沈姓商人也開了家「上海養蛙場」,專門叫賣美國牛蛙,號稱「珍寶巨蛙」開出 24 元一對的天價,相當於普通工人的一個月工資。當時人人都知道,田間地頭有吃不完的田雞,供需關係嚴重不平衡,沈老闆創業惜敗。1950 年代,國內研究機構又多次從日本引進美國牛蛙,因為缺乏養殖經驗,無一成功。原本以為有了 400 只古巴牛蛙做種,還有古巴專家的指導,牛蛙能順利在中國紮根。
  • 「研究」到底說了什麼?
    有讀者發來一段某視頻平臺短視頻,標題是「就多吃了一個雞蛋,得了糖尿病」。圖片來源:視頻截圖在視頻中,一位醫生打扮的博主言之鑿鑿地宣稱:「每天吃超過一個雞蛋的話,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增長 60% 以上」。雞蛋真有這麼恐怖嗎?
  • 生物學家正在研究「寵物翻譯器」,讓人類讀懂動物語言
    生物學家正在研究一種「寵物翻譯器」,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和動物進行溝通。這種技能經常出現在虛構的故事中,比如哈利波特就掌握了蛇的語言。在現實生活中,長期相處的人和動物之間也能做到基本的溝通,因為有的動物會通過固定的叫聲、表情、行為來進行表達,如果可以正確解讀這些信息,就能破解動物的語言。
  • 給寵物以精準寵愛,「深知生物」想以基因檢測切入寵物大健康市場
    狗民網發布的《2017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中國寵物貓狗數量接近0.9億隻,養寵物的家庭比例在 2016 年就達到了 15%,由此催生的寵物商品和服務市場約為 1370 億人民幣。其中,寵物食品和醫療則是最大的兩塊市場。 36 氪最近接觸到的「深知生物」,則想以基因檢測切入寵物醫療這一市場。
  • 「運聯研究」百年巨頭雅瑪多的領頭羊困境
    成熟的日本快遞市場行業毛利率竟不到10%,而作為龍頭企業的雅瑪多更是墊底,僅為2.3%。今天運聯研究帶你一探其中緣由。1994年至2002年間,快遞行業的「三通一達」成立。日本快遞業務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在1976年,雅瑪多抓住郵電局和國有鐵道送貨速度慢、效率低、辦理業務麻煩等缺點,註冊了「黑貓宅急便」,從此開始了快遞業務,就此拉開了日本快遞業的帷幕。經過近半世紀的發展,中國快遞業處於快速發展期,業務總量持續增長。
  • 信用卡不敢輕言「收割」
    作為曾經的「中國P2P第一股」,宜人貸徹底告別歷史舞臺時,只剩黯然。一個是監管政策,一個是市場行為,或許只是巧合。但這「一進一退」的背後,映射的市場格局變遷,不免令人頗為感慨。在對2020年的回顧和2021的展望中,我們都談到了消費金融市場的變化。監管收緊、行業整肅之後,市場出現了新的可能。畢竟,旺盛的需求依然需要被服務。
  • WAIC 開發者日Daniel Povey:在中國,打造新一代的「Kaldi」
    他還設計了「子空間高斯混合模型框架」,這是一種後來被廣泛應用的建模技術,原理是通過類似說話者識別中的子空間思想來增強高斯混合模型框架。但 Daniel Povey 最著名的研究是「Kaldi」。2008 年,Daniel Povey 進入微軟研究院,次年開始主導這款語音識別工具包的搭建工作。
  • 繼完美日記三頓半現象級國貨「溪木源」入選 「新物種榜單
    溪木源創始人:堅持做科學精神的品牌  「溪木源」這個品牌的誕生,跟溪木源創始人Jeffrey喜愛鑽研護膚成分,探尋全球自然護膚力量的初心有很大的關係。在探尋的過程中,溪木源創始人Jeffrey深度研究歐美核心期刊文獻,迷上了一種叫CBD工業*的成分。
  • 他們可能走在了製造「超級人類」的路上
    「潘多拉魔盒」已開回到 1969 年,一隻猴子成為了腦機接口的第一個實驗對象,它標誌著腦機接口技術正式成型了。不久後,美國國防研究局迅速組建了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究團隊,國家機器對其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然而,接下來的 40 年,腦機接口作為一項極其前衛的技術,並沒有走出實驗室。這項技術放到今天來看,依舊十分超前,當時的科學家們艱難地探索著如何將人腦和電腦進行連接。
  • 輕鬆入門這款雕刻類 App,手把手教你捏只「卡比」
    在初始界面選擇最接近卡比體型的「sphere(球體)」作為開局,打開後得到一個被放置在屏幕正中央的圓球。在開始捏橡皮泥之前最好還是有一張圖紙進行「臨摹」,所以需要點擊屏幕上方的圖片,導入一張卡比的畫放在背後作為參照。▲ 手指按住圖片拖動好,在這個圓球的基礎上用右邊的雕刻工具加一點細節,塗上顏色,一隻可愛的星之卡比就被創造出來了。你學會了嗎?
  • 創新食品公司「BlueNalu」獲 2000 萬美元的 A...
    「BlueNalu」在 2018 年獲得了 450 萬美元的投資,迄今為止吸引了來自 11 個國家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來自巴西、中國香港、以色列、日本、盧森堡、荷蘭、沙烏地阿拉伯、韓國、瑞典、英國和美國。
  • 科學吸貓、科學花錢、科學談鬼神……聽聽Geek們怎麼說!
    探究世界多有趣,改造世界真神奇。本場推薦中學生報名。瞎了眼的鼴鼠,會「彈琴」的嬌鶲……世間千奇百怪的生物都是演化的「作品」,這隻塑造萬物的手,就在你身邊。它都「做」過哪些瘋狂事兒,讓研究演化的@野生盧平 告訴你。
  • 汪拖白鐵籠「帶家出走」糗卡大門 媽傻眼:我養到牛?
    (圖/飼主黃大豆提供)記者李依融/採訪報導網友黃大豆在三樓聽到奇怪的撞擊聲,從陽臺探頭一看,竟然是愛犬Press「帶家越獄」,只見白鐵籠卡在伸縮大門,而Press連著牽繩趴在門口,她驚呼「我是養了一頭牛嗎?」。
  • 從華為時間看到工業軟體是怎麼卡住中國脖子
    幾周之前美國商務部又出臺限制措施,就是說只要華為和供應商,使用了美國的工業軟體和生產設備就要受到制約,注意,這裡有兩個點設計晶片的軟體。美國不僅,卡了中國脖子還把頭給砍了,其實,工業軟體是整個中國工業體系當中最大短板之一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網際網路排名全球前列,都是搞軟體的,工具軟體能差到哪兒這真的是認知上的錯誤,這裡面有一張倪光南院的觀點,雖然中國網際網路應用很厲害但是中國的大型工業軟體和晶片設計,軟體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工業軟體是怎麼卡住中國脖子,的現在說是工業軟體到底,是什麼來咱來做一個填空題。
  • 創投日報|「中微公司」淨利潤同比翻了近4倍;「向日葵閱讀」獲千萬...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科技項目報導:「藍晶微生物」:研發生物可降解材料PHA代替傳統塑料「藍晶微生物BluePHA」是一家合成生物學企業,可以低成本生產全生物合成的生物可降解材料PHA,代替傳統的塑料。
  • 聚焦活體生物藥,「知易生物」完成1.1億元B輪融資
    據悉,「知易生物」已於近日完成1.1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國投創業、普恩國新、KIP資本、珠海樂泓共同投資,現有股東益暢達繼續參投,所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公司創新藥SK08活菌散的臨床研究及新管線開發,進一步提高技術壁壘。
  • 氣體「晶片」:中國95%氦氣靠進口,美國牢牢卡著脖子
    直到去年開始美國加大了對我國優秀企業華為的一系列「絕殺」,我國大部分民眾才意識到,其實我國和美國之間還有十分巨大的鴻溝,尤其在高精尖技術上,還有很多領域我們需要依仗他國的鼻息。因此有很多人開始關注到底我國還有那些技術是會被西方發達國家卡脖子。經不完全的測算,我國至少有三十五項技術會被「燈塔國」卡著脖子按在地上摩擦,大部分的技術壟斷多半都還是在高精尖技術上。
  • 創投日報 | 「中微公司」淨利潤同比翻了近4倍;「向日葵閱讀」獲...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 科技 項目報導: 「藍晶微生物BluePHA」是一家合成生物學企業,可以低成本生產全生物合成的生物可降解材料PHA,代替傳統的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