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花鰻鱺主要疾病調查及防治

2021-01-20 水產前沿



文/圖 福建天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楊方園 黃貽濤 王進可 楊晗

筆者於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對福建及江西等地的花鰻鱺人工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病害進行了調查,現簡要介紹主要病害的種類和流行情況,並根據各養鰻場的用藥史給出有效防治方案,供養殖同行參考。


花鰻鱺(A. marmorata),隸屬於鰻鱺目鰻鱺科鰻鱺屬,是一種熱帶、亞熱帶江海洄遊魚類,分布於我國長江及閩江下遊等地。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環境破壞等因素,日本鰻及歐洲鰻苗自然資源量呈顯著衰退形勢,已嚴重製約了我國鰻鱺養殖業的生存和發展,而花鰻苗數量較多且價格低廉,福建、海南、廣東等地相繼進行花鰻鱺的試養。

調查主要在福建省及江西瑞金地區進行,調查方式主要是現場走訪,以解剖觀察、問詢及填表記錄為主,從而對鰻病進行統計。調查發現,在2013-2015年危害養殖花鰻鱺的疾病主要有3類(見表1),其中細菌性疾病4種,真菌性疾病1種,寄生蟲疾病4種。爛鰓病是花鰻鱺養殖過程中最常見、危害最嚴重的疾病,除了細菌自身大量繁殖破壞鰓絲組織外,其他一些誘發因素(如真菌或寄生蟲寄生、水質惡化等)也能引起細菌繼發性感染而導致爛鰓。病鰻活力減弱,徒手易撈起,在池邊或排汙箱或增氧機附近水面緩慢遊動,有時呈單鰓呼吸,鰭條偶有充血,鰓部黏髒,有的腐爛或缺損,輕壓鰓部有大量膿血流出,鏡檢鰓絲細胞增生、脫落或崩解,內臟器官病變不一。周年發生,尤其在夏秋高溫季節易爆發,多見於水泥精養池內,各種規格的花鰻均會發生,對黑仔或幼鰻的危害較為嚴重。
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嗜纖維菌等細菌,在水質良好及鰻魚體質強健時一般不易發生爛鰓病,但當外界環境因素不良,如水質較差、寄生蟲(如車輪蟲)大量寄生時容易爆發。平時預防時應注重水質的調節及穩定性,定期驅殺寄生蟲,治療時常用氯製劑、苯扎溴銨、絡合碘等試劑,細菌性爛鰓嚴重的可輔助抗生素來治療。腸炎是花鰻鱺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相對於日本鰻、歐洲鰻而言,其腸炎對花鰻的危害要大的多,該病傳染速度快、死亡率高,而且容易復發。其前期症狀是食慾顯著降低,水面有浮便,病鰻體表一般無充血等顯著病變,肛門處有淡黃色粘液流出,後期腸繫膜常常充血,有腹水,腸道內有黃色粘液,嚴重時流出膿粘液,伴有異味。各季節、各規格花鰻鱺均會感染,但在高溫期(夏季)或季節交替(春夏季、夏秋季)時更容易發生,土池發病率一般較水泥精養池高,主要危害幼鰻、成鰻。
在氣候變化大、投餌率高或投餵不新鮮或劣質飼料時極易爆發腸炎病,因此重在預防,當外界環境突變時,比如颱風來臨、天氣驟變時,應及時減料或者停食,並做好池水消毒維護等工作,高溫期一定要控制投餌率,不要過量投喂,平時定期內服酵母粉或中草藥保腸類製劑,同時嚴禁使用不新鮮劣質飼料。治療時可採用外用消毒,同時內服大蒜或大蒜素粉,嚴重時可適量添加乙醯甲喹或複方新諾明。
紅頭病在花鰻養殖過程中偶有發生,無明顯規律性或周期性。病鰻體弱,常趴在水流緩慢的角落或排汙箱池底,對光照等刺激不敏感。頭部紅腫,胸鰭多充血變紅,鰓蓋膜腫脹,鰓蓋後緣常有紅色潰爛小口,上下顎充血發紅,有時下顎磨損呈片狀或點狀出血,肝臟失血,前期鰓結構較完整,鰓絲頂端充血、基部失血,後期伴有爛鰓爛尾或全身性敗血等症狀,病鰻時常全身痙攣、來回翻滾而死。
紅頭病的傳染率和死亡率很高,一旦爆發對養殖花鰻危害特別大,常常發生於白苗培育後期或黑仔前期,成鰻期未見發生(成鰻一般採用土塘養殖)。該病爆發常有以下幾個原因:養殖密度高、水質惡化、驅蟲藥或其他藥物長期刺激等,平時應注重預防,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注重水質指標的檢測;及時選別分稀,保持合理養殖密度,尤其是在白苗培育後期或黑仔期。一旦爆發,及時隔離病鰻,不能隨意傾倒死鰻,應集中焚燒銷毀或深埋處理;排汙工具等切勿混合使用以免交叉感染,並做好工具消毒工作;同時減料或停料,並適當降溫,切勿亂用藥物,在死亡高峰期前每天用B-病毒淨(雙鏈季銨鹽)或戊二醛、苯扎溴銨等消毒殺菌,待高峰期過後再使用抗生素及抗病毒中草藥治療,必要時添加濃度3‰鹽巴浸泡,直至病情穩定。此病典型特徵是肝臟、腎臟腫大色深,解剖後可見肝臟腫脹,淤血色深或變為土黃色,嚴重時肝臟潰爛穿孔,腎臟腫大潰爛,但近年來肝腎病典型症狀並不多見,在花鰻中常常表現為肝臟腫大失血,有出血小點,易碎。
此病主要流行於紅蟲投餵時的白苗培育期,以及土池養殖的幼、成鰻階段,在夏秋高溫期很容易發生。發生在白苗培育時期,常呈急性病,傳染率和死亡率很高,主要與紅蟲不乾淨、不新鮮有關;發生在幼、成鰻階段時多為慢性病,累積死亡率高,不易治癒,主要與高投餌率、水質惡化及寄生蟲有關。因此白苗培育階段,其投餵的紅蟲務必乾淨、新鮮,須漂洗、爬活、鹽巴浸泡吐汙、消毒殺菌後再行投喂,在高溫期控制投餌率,不要飽食,定期驅蟲,並做好水質調控,發病後應外用消毒,內服抗生素如氟苯尼考及保肝利膽類試劑等,後期注重水質的恢復。鰓黴主要寄生於鰻魚鰓絲內部,發病後鰓絲泛白,鰓小片腫大粘連,常附有髒物,其菌絲在鰓組織內不斷擴展生長,穿越血管或軟骨,阻塞微血管使得鰓絲紅白相間狀,影響病鰻呼吸,後期常被細菌繼發感染而引起綜合症。各類規格的花鰻都會被感染,但主要危害幼鰻、成鰻,相對於水泥精養池,土池養殖更容易發生,當溫差變化大如春夏、秋冬季節交替時,或水中有機物過多、水質惡化時易誘發鰓黴病。鰓黴前期時病症不明顯,顯微下很難看見鰓黴菌絲體,但此時病鰻鰓部腫脹,鰓粘液很多,後期在潰爛的鰓絲內才能檢測到大量菌絲體,因此確診時應結合多種因素考慮,慎用抗生素。在溫差變化的季節要加強水質管理,治療時常使用氯製劑、水楊酸類、季銨鹽類或二硫氰基甲烷等。車輪蟲是花鰻鱺養殖過程中最常見的寄生蟲性疾病,在多個養殖場均有發生。主要寄生在鰻魚皮膚、鰭條和鰓上,大量寄生時嚴重影響鰻魚攝食,後期常伴有細菌等繼發性感染而導致鰻魚大量死亡。全年均發生,流行高峰期為春夏季和秋季,尤其在養殖水體受汙染或者池內排汙不徹底時極易爆發車輪蟲病,各種規格的花鰻鱺均受感染,在水泥精養池和土池養殖中均會發生,精養池內爆發的頻率更高。預防時應注重調節水質,及時拔臭,排汙徹底,定期驅蟲,治療時使用苯扎溴銨、高錳酸鉀或雙硫合劑以及中草藥驅蟲劑等。擬指環蟲在花鰻鱺養殖過程中較為常見,但感染率較歐洲鰻、美洲鰻低的多。主要寄生於鰻魚鰓部,嚴重影響攝食,很容易導致爛鰓症。擬指環蟲抗逆性強,大部分驅蟲藥物使用幾次後就沒有明顯效果,目前常用的鰻魚驅擬指環蟲藥主要有:阿維菌素類、菊酯類、咪唑類、中草藥類(苦鹼、貫眾、檳榔等)、氯硝柳胺、敵百蟲等。養殖場應備用多種指環蟲類驅蟲藥,不要長期單用某種驅蟲藥,應搭配使用,同時定期預防驅蟲是不錯的選擇。
小瓜蟲主要寄生於鰻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大量寄生時嚴重影響鰻魚攝食。通常發生在水溫較低的秋冬及春季,危害各類規格的花鰻,在土池中時有發生,精養池內常採用加溫措施所以發病率相對較低。一旦發病其傳染率和死亡率相當高,很難治療,若白苗培育階段因加溫力度不夠、水溫較低而不慎感染該蟲,不及時處理其損失將非常嚴重。所以花鰻白苗培育時最好將溫度維持在30℃左右,發生在幼、成鰻階段時,生產上可採用殺蟲醛或中藥類驅蟲劑(生薑、辣椒、苦參、苦鹼等)進行治療,有一定療效。主要包括杯體蟲和累枝蟲兩種,水溫在22-26℃時容易爆發,少量固著時一般危害不大,當水中有機質含量多,日換水量少時,該蟲大量繁殖,導致鰻魚攝食不良。
花鰻白苗培育階段易感染杯體蟲,在黑仔、幼成鰻期間易感染累枝蟲,該類蟲體常常寄生於鰻魚口腔上下顎,肉眼可見口腔內較多黃色粘液,大量寄生時口腔充血發紅,鰻魚絕食,活力變弱。當鰻魚長期不攝食時,除常規檢查項目外還應注意病鰻口腔內部,若發現口腔較多黃色粘液或充血變紅時應刮取粘液鏡檢,刮取時應細心,應使用載玻片用力刮取口腔內部,尤其是上下顎齒附近,必要時連同顎齒一同刮下鏡檢,如此才不至於漏診誤判。治療時使用高錳酸鉀、高碘酸鈉、苯扎溴銨、硫酸銅或水體纖蟲淨(中草藥提取素)。

此外,花鰻養殖過程中還遇見爛尾、爛體、斜管蟲、不明原因死亡等病症。爛尾爛體在花鰻養殖過程中偶有發生,但發生率較低、危害不大。此外,在花鰻養殖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不明原因死亡的病鰻,在白苗、黑仔期間常常發生,水泥精養池內易見,土池養殖中較少發生,有時在正常的情況下也會有少量傷鰻,而病鰻體表正常,鏡檢鰓絲及內臟均未發現明顯異常,養殖戶稱之為「不明原因死亡症」,推測該病症與花鰻的人工養殖技術不成熟、管理不規範有很大關係,這其中包括養殖模式、水溫、密度、投餌率,以及適宜花鰻生長的飼料等,其確切原因還需深入研究。


轉載聲明

本文為「水產前沿」獨家稿件,版權合作問題請聯繫 fishfirst@126.com

如需轉載,請按如下格式註明出處:

來源:水產前沿(微信號:fishfirst)

文/譯:福建天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楊方園 黃貽濤 王進可 楊晗

如未按上述要求轉載,一律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不同模式養殖花鰻鱺水體水質指標檢測
    以花鰻鱺和羅非魚為養殖對象,對不同模式養殖水體進行水質測定。在12個室內水泥池(5米×3米×1.2米)中,設置4組試驗,分別為花鰻鱺單養、花鰻鱺+羅非魚、花鰻鱺+蕹菜、花鰻鱺+羅非魚+蕹菜。,水體中的有機營養物質增多,造成浮遊植物量增加,葉綠素a含量呈上升的趨勢。7.化學需氧量的變化水體的化學需氧量呈一直上升的趨勢,A、B組COD平均值高於C、D組。化學需氧量反映了水體的還原性物質汙染程度,這些物質包括有機物、亞硝酸鹽、亞鐵鹽、硫化物等,COD過高可以直接誘發各種疾病的暴發,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討論花鰻鱺與羅非魚混養較花鰻鱺單養在改變水體溶氧
  • 花鰻鱺事件終於有後續了!被殺的花鰻鱺竟然是……
    獵殺花鰻鱺的當事人鄧某某(南寧市西鄉塘區人)接受調查時承認,2016年11月20日下午1點左右 ,他們一行6人到達凌晚湖,隨後便潛水捕魚和拍照,下午5點左右鄧某某用獵漁叉捕到一條花鰻鱺。其中的正源特種水產養殖場持有特種水產養殖許可證,從2013年就開始養殖花鰻鱺和歐鰻兩個品種。養殖場負責人張某反映,養殖場內的花鰻鱺作為一種流逃逸能力極強的魚類,在養殖過程時有隨雨水、進排水口逃出養殖池進入凌晚湖。附近村民反映,凌晚湖邊未建特種水產養殖場之前,從沒見過或聽說過有人捕到鰻魚,直到近2-3年來才在湖中捕到或發現大小規格不同的鰻魚。
  • 「花鰻鱺被獵殺」事件追蹤:凌晚湖旁就是花鰻鱺養殖場
    而且花鰻鱺可以在水體落差200米的地方逃跑,所以也被稱為『神奇的花鰻』。」張端強介紹,自己於2012年在凌晚湖旁建設了養殖場,2013年開始養殖花鰻鱺。記者在張端強的花鰻鱺養殖場看到,所養殖的花鰻鱺從小苗到成魚均有,最大的花鰻鱺大約有3斤至4斤重。張端強說:「在我建養殖場之前,真沒聽說過這地方有花鰻鱺。我敢斷定,這花鰻鱺絕對不是外來物種,肯定是從我這跑出去的。」
  • 天馬科技集團《花鰻鱺精養池塘養殖技術規範》榮獲福建省標準...
    喜 報  近日,福建省標準貢獻獎勵委員會辦公室公布了《關於2020年福建省標準貢獻獎的通報》(閩標獎辦〔2020〕3號),天馬科技(603668)集團參與起草制定的福建省地方標準《花鰻鱺精養池塘養殖技術規範(DB35/T 1577-2016)》榮獲福建省標準貢獻獎三等獎
  • 武鳴區政府發布通報稱 花鰻鱺非野生獵魚者被批評
    11月30日上午,南寧武鳴區政府發布通報稱,關於此事的調查工作已結束,經調查組和專家認定,被獵殺的花鰻鱺並不是野生的。&nbsp&nbsp&nbsp&nbsp通報稱,網傳的「靈婉湖」位於武鳴區鑼圩鎮群興村,當地村民稱之為凌晚湖。該湖是一個恆溫湖,水源是從湖邊一個溶洞流入的地下水,匯入到鑼圩河。
  • 靈婉湖魚王遭獵殺真相: 男子否認是花鰻鱺捕殺者
    花鰻鱺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網友看後表示十分憤慨,紛紛譴責獵殺者的行徑。  昨日,照片中的男子楊先生通過媒體轉述事發經過,表示自己並不是獵殺者。此外,記者從武鳴區農業局了解到,確實存在花鰻鱺被捕殺的情況,但被捕殺的花鰻鱺屬於野生還是人工養殖有待調查。武鳴區農業局已通知涉事者楊先生儘快前來交代相關情況。
  • 武鳴區政府發布通報稱 花鰻鱺非野生獵魚者被批評-廣西新聞網
    《網傳武鳴靈婉湖「魚王」遭獵殺》後續武鳴區政府發布調查情況通報稱——花鰻鱺非野生 獵魚者被批評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南寧訊(記者 鄒財麟)近日,一則「魚王」被獵殺的網帖在網上熱傳,引發廣泛關注(本報11月23日A12版、24日A9版曾作報導
  • 廣西「魚王」遭獵殺事件調查:被獵殺花鰻鱺並非野生
    花鰻鱺「魚王」遭潛水愛好者獵殺  凌晚湖位於廣西南寧市武鳴區鑼圩鎮,由於這裡水質清澈,近幾年吸引了不少潛水愛好者。在這些潛水愛好者眼中,湖裡有一條看上去像花鰻鱺的大魚與他們和睦相處了多年,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魚王」。但就在最近,「魚王」被獵殺的照片在網上傳開。接到消息後,廣西南寧市武鳴區農業局漁政部門立即介入調查。
  • 廣西獵殺「魚王」事件續:花鰻鱺非野生 獵殺者未違規
    中新網南寧11月30日電 (王敏)11月30日,廣西南寧市武鳴縣委宣傳部官方微博發布《關於網傳「魚王」遭獵殺一事的調查情況通報》一文。通報顯示,此前「獵殺魚王事件」中的花鰻鱺非野生,獵殺者並未違反相關規定,並已被批評教育。  11月21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爆料稱,一名男子在南寧市武鳴區凌晚湖(即靈婉湖)獵殺當地「魚王」。
  • 南寧遭獵殺「魚王」花鰻鱺經鑑定並非野生,當事人被批評教育
    綠政公署&nbsp11月30日上午,南寧市武鳴區人民政府通過官方微博@武鳴發布&nbsp就11月21日被網友爆料的武鳴凌晚湖「魚王」遭獵殺一事發布了調查結果通報,通報稱,遭到獵殺的花鰻鱺不是野生花鰻鱺,獵殺者鄧某某隨意獵殺魚類的不妥行為遭到了批評教育。
  • 福建鰻鱺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_淡水養殖(鰻魚養殖)_水產養殖網
    福建鰻鱺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出處:柏普泰水產 作者:葉翬 鍾傳明 池寶興 水產養殖網 2019-05-20 11:50:00 鰻鱺是我國主要的淡水養殖品種之一,目前養殖的主要品種有日本鰻鱺、歐洲鰻鱺和美洲鰻鱺,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江西等地,年產量約21萬噸,養殖總量約佔世界的2/3。
  • 每天認識一種魚(43)丨花鰻鱺:鰻中之王
    圖1 花鰻鱺花鰻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非以及澳大利亞,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和臺灣。花鰻最大個體可達40-50kg,體長達2m以上。圖2 養殖的大花鰻 近年來,福建、海南和廣東等地區積極發展花鰻養殖,花鰻鱺作為我國二級野生保護動物,養殖需要具有養殖證。
  • 淡水魚養殖常見病微孢子蟲病的防治技術
    淡水魚養殖常見病微孢子蟲病的防治技術出處:淡水魚病防治實用技術大全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3-10-24 21:26:00 &nbsp&nbsp&nbsp&nbsp微孢子蟲在動物界中是分布很廣的一類微小寄生蟲,寄生在很多動物類群中,主要危害魚類、昆蟲和甲殼動物,是水產動物寄生蟲病中危害較大的疾病,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 養殖鰻魚新疾病及其控制技術
    養殖鰻魚新疾病及其控制技術出處:福建天馬飼料有限公司 作者:樊海平 水產養殖網 2008-01-16 11:21:00   在近年鰻鱺養殖中,不斷發生新的疾病,給養殖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簡要介紹新發生的疾病及其控制方法,以期為養殖生產提供參考。
  • 網傳男子捕殺罕見「魚王」花鰻鱺,照片男子現身:捕殺者另有其人...廣西綜藝頻道今晚詳報
    大家跟魚王和睦相處了多年,直到前幾天,這位兄弟的出現……」這條微博一出,紛紛引起網友熱議,據水產專家介紹,男子手裡拿的「戰利品」確實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花鰻鱺,這屬於瀕危物種,在廣西主要分布在紅水河流域,是一種難以人工養殖的魚類,能生長到這種體長的花鰻鱺,更是罕見。  在相關部門介入調查的同時,今天上午,《法治最前線》記者聯繫上了照片上的洞潛愛好者楊先生。
  • 鰻魚養殖常見病赤鰭病的防治技術
    鰻魚養殖常見病赤鰭病的防治技術出處:淡水魚病防治實用技術大全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3-10-24 21:24:00 &nbsp&nbsp&nbsp&nbsp鰻赤鰭病在歐洲稱淡水鰻紅瘟疫,是由嗜水氣單胞菌感染引起的鰻鱺的軀幹和頭部的腹側皮膚、臀鰭發紅的一種疾病,死亡率很高。
  • 2018年中國鰻鱺行業淡水養殖情況,鰻鱺食品消費呈不斷上升趨勢
    鰻鱺本來是熱帶海魚,源於印度尼西亞的加裡曼丹島周邊海域,之後逐漸遊向溫帶,如今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其周邊國家的鹹淡水交界海域、江河、湖泊等且棲身於清潔、無汙染的水域,種類達18種之多。鰻鱺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富含脂肪,營養價值高,深受人們喜愛,被譽為"水中人參"。
  • 花鰻鱺的生命遷徙|洄遊|捕食|淡水_網易訂閱
    這種魚就是花鰻鱺。  「鱔王」  「多年前,我們在中部山區做野外勘測時,曾看到過幾次花鰻鱺,但這些年就很少再遇到。」海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副會長陳奮回憶說,以前他們做項目勘測「偶遇」花鰻鱺的地方,一般都在山間溪流,「這種魚外形獨特,很容易辨認,它們出現的溪流水底清淺、水溫清涼。」
  • 原來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花鰻鱺
    7月18日,普陀區六橫鎮峧頭社區峧頭村村民劉雲君在河裡放網時
  • 人工養殖蛇類能食用嗎?蛇類疾病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來源:一財網調查結果表明,臨床發現蛇的許多疾病是人獸共患病(如蛇曼氏裂頭蚴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禁野之後,人工飼養的蛇類還能食用嗎?蛇類養殖者憂慮叢生,並且認為純養殖的蛇類沒有問題。但記者調查發現有關蛇類疾病問題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