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蛇類能食用嗎?蛇類疾病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調查結果表明,臨床發現蛇的許多疾病是人獸共患病(如蛇曼氏裂頭蚴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禁野之後,人工飼養的蛇類還能食用嗎?蛇類養殖者憂慮叢生,並且認為純養殖的蛇類沒有問題。但記者調查發現有關蛇類疾病問題不容忽視。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大令」已經落下,如一根噼啪作響的打草棍,讓蛇類養殖業者直呼震驚。

「種養殖業是農戶最大的經濟來源。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所有開支收入都指望著養殖。」「蛇類養殖戶不少人是向銀行貸款和親朋好友借錢來發展這個行業。」「如果禁蛇,對這個養殖行業必將造成滅頂之災。」

1日上午,多位養蛇業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反映,目前廣西在全國養蛇存欄量約佔全國的50%以上,廣西的溫度、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蛇類的繁殖生長,特別是眼鏡蛇、滑鼠蛇(水律)在廣西繁殖馴養成功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特種養殖業的滑鼠蛇、眼鏡蛇、大王蛇產值約500多億元,直接從業者和相關產業鏈的從業者達100多萬人。「蛇類養殖行業本身就是投資大、風險高、周期長的項目,為發展這個行業,不少人已債臺高築,欠債少則三五萬元,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一位養殖者說。

多位養殖戶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蛇類養殖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滑鼠蛇(水律蛇)、眼鏡蛇、大王蛇這三個品種,經過多年的優選優育馴養繁殖,與傳統意義上的野生動物相比,無論是生存環境,還是食物來源,或者自身所攜帶的病菌,已經存在很大差異。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蛇類攜帶有冠狀病毒或者是中間宿主。

微信名「執筆為常」的養殖戶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野生動物不管是什麼都會攜帶有病毒,蛇在野外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不確定它去過哪裡,不確定它捕食過什麼獵物等等;但是人工繁殖的蛇從孵化到幼苗到再成年,都可以追蹤其生長環境。

「合法養殖場的蛇,都是子二代、三代、子N代,都是蛇場自己養殖的蛇產蛋孵化而來的,從出生到養殖,一直到銷售,與外界無任何接觸,何來皮下寄生蟲一說?」養殖戶郭祖成說。

一位騰輝蛇場的養殖戶也表示,他本人在養蛇行業已八年了,沒有聽說因為吃蛇或接觸蛇出現過病毒感染事件。「如果有這種可能,我們養蛇人首當其衝,不會首先發生在吃蛇人身上。」

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景觀。攝影/章軻

有養殖戶稱,「野生動物應分為兩類: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以及有成熟技術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相關部門應把控源頭,區分對待。」

不過,也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現行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執法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導致野生動物馴養繁殖交易市場長期處於混亂狀態,甚至成為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洗白工具」。

調查顯示,盜獵洗白、租借亂用許可證情況屢見不鮮,如有些養殖場經常到野外捕捉野生動物,然後與圈養的野生動物交配,防止圈養的種群退化。野生動物保護的溯源、監管和執法難等問題普遍存在。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也注意到,有關蛇類疾病問題仍不容忽視。

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專家黃瀟航在《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年第4期)撰文介紹,肺炎是蛇類規模化養殖中具有較大危害性的疾病。患有肺炎的蛇類主要表現為拉風箱的喘氣聲、肺部呼吸道等纖維素性滲出,或者乾酪樣物質填塞等呼吸系統病症。蛇肺炎是蛇類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夏季多發,常見於水律蛇等抗病力較差的蛇種。該病具有傳播快、治癒慢等特點。對廣西地區的蛇類患病個體(包括肺炎病例在內)進行的系統的病原菌分離鑑定與致病力分析發現,共分離純培養17株菌種,包括奇異變形桿菌、彭氏變形桿菌、腸道沙門氏菌等致病菌類。具有傳染性的群發性肺炎有細菌性肺炎、寄生蟲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四大類。

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於桂陽教授等多位學者在《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年第1期)上也撰文稱,隨著永州地區蛇類養殖向規模化發展,人工飼養的蛇類動物易發生各種疾病並呈上升趨勢。大多數養殖戶未曾學習有關蛇病防治的知識,蛇場一旦發病,多束手無策,給蛇類動物疾病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於桂陽介紹,經流行病學調查和歷史對比發現,蛇類動物疾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通過空氣(飛沫和塵埃)傳播,飛沫和塵埃是主要媒介,如蛇急性肺炎;通過汙染的飼料或飲水傳播,以消化道侵入為主,如蛇腸炎和蛇曼氏裂頭蚴(蛇吞食含有寄生蟲的青蛙);經生活中的土壤傳播,人工養殖蛇現在大多數使用自然環境的土壤作墊料,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此類傳播主要是一些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且能在土壤中存活較長時間的致病微生物,如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在蛇抵抗力下降或各種應激因素情況下,很容易爆發疫病。

於桂陽介紹,調查結果表明,臨床發現蛇的許多疾病是人獸共患病(如蛇曼氏裂頭蚴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月24日通過的《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明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一份關於《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說明,明確將蛇排除在可食用動物範圍之外。

有專家表示,對存在科學不確定性的這些問題,環境法的風險防範原則早就做出了回答。這一原則的要義就是,當科學知識對某一環境問題的認識未達成一致意見時,如果存在對人類及環境造成嚴重的損害威脅的可能性,則不能以科學不確定性為由,延遲或拒絕採取防範措施。

相關焦點

  • 廣西完成除蛇類以外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處置
    8月9日,隨著最後一批竹鼠的移交和補償款的支付到帳,廣西在養的、以食用為目的的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處置工作順利完成。
  • 最常被拿來食用的蛇類,它們是餐桌上的頂級美味
    哪怕是靈長類動物都很怕的蛇類,在我們國家也都被端上了餐桌。 那麼在餐桌上到底哪種蛇是最常被食用的蛇類呢?答案就是人工養殖的中國水蛇了(野生的中國水蛇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千萬不能傷害)。
  • 中國蛇類分類學的新起點
    這是我國蛇類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是繼1998年出版的《中國動物志·爬行綱第三卷·蛇亞目》之後的、對我國蛇類系統分類方面的全面訂正和總結。更為珍貴的是,全書絕大多數種類均配以彩色生態照片,使廣大讀者能真切地欣賞到蛇類世界的五彩繽紛和生物多樣性,增加對蛇類觀察的興趣。這也是使科學研究向群眾普及方向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 清遠蛇類養殖戶盼望能延續特種養殖產業的脫貧路
    連續的重磅消息除直接針對野外野生動物的非法捕獵、販賣、運輸、食用等違法行為外,也進一步收緊了對現行合法飼養、食用、製藥功能的野生動物管理。其中《條例》還明確表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 爬行動物中的優秀獵手—蛇類
    相比蜥蜴,蛇類是一種比較「新型」的爬行動物,雖然它們的祖先相似,但是通過一系列進化,蛇類的習性與其近親蜥蜴相差很大,使它們成為充滿魅力的爬行動物類群。有記錄顯示,有的蛇類可以兩年內不吃任何食物,在這期間僅僅依靠其地新陳代謝和飲水就能夠生存下來。蛇類的飲食變化多樣。有的蛇類會在吞食獵物之前,用自己的毒液使其麻痺或死亡。有的用自己鉤狀的牙齒(可防止獵物逃脫)捕獲獵物。有的種類(如蚺蛇和蟒蛇)沒有毒液,但是可以用自己的身體纏繞獵物,然後不斷收緊,同時用牙齒固定住獵物頭部,防止獵物反抗。獵物會因缺氧、心跳停止或器官的損傷而死亡。
  • 河北新樂回應「養殖眼鏡蛇跑出」:數日排查未發現蛇類蹤跡
    針對「網傳新樂市協神鄉南青同村養殖眼鏡蛇跑出」一事,8月18日傍晚,河北省新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眼鏡蛇屬於食用肉蛇的種類之一,經排查,南青同村內有3戶養殖戶養殖眼鏡蛇,共計約一萬多條。
  • 蛇類能活多少年?大蟒蛇在自然界真的「天下無敵」?
    一般情況下,大型蛇比小型蛇的壽命長,毒蛇比無毒蛇的壽命長,人工養殖的比野外的壽命長蛇類的起源與演化現代科學家普遍認為,蛇類起源於蜥蜴。在早之前,人們認為蛇類起源於陸生穴居蜥蜴,不過,隨著另一個重要的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又打消了這一個念頭。科學家在耶路撒冷發現了一種更為貼近現代蛇類的「古蛇」類化石,這種蛇被科學家命名為雙腳古蛇,也稱後蛇,經過研究,科學家了解到這種古蛇生活在約1億年以前,從化石來看,體長達1米。
  • 【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處置及蛇類產業轉型升級相關政策文件
    2.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明確未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以食用為目的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交易和食用。
  • 會昌放生竹鼠500餘只,豪豬200餘只,處置蛇類400餘斤,竟然是因為...
    會昌放生竹鼠500餘只,豪豬200餘只,處置蛇類400餘斤,竟然是因為...在富城鄉嶺下村貧困戶曾憲文養殖基地,縣林業局、扶貧辦、鄉村幹部對曾憲文家養殖的竹鼠數量進行清點,最終確定竹鼠的數量為232隻,隨後來到放生點,協助曾憲文一起把竹鼠放回深山竹林。富城鄉林業工作站站長 賴瑞偉 :按照貧困戶申請,然後我們到戶核實,再進行確認,最後進行申報補助。確定好之後就一起到指定的山場進行放生。
  • 為何有吃蛇習性的蛇類會意外生吞自己,是飢餓使然,還是另有原因
    說起飢餓吞食自己的動物,在哺乳動物裡壓根沒有,除非身陷捕獸夾等萬不得已的情況,畢竟哺乳動物進化的比較高級,頂多也就是雌性在產下幼崽時,將自己的胎盤吃掉,比如瞪羚、角馬等,一方面原因是食用胎盤能補充一點營養,但最多的是迫於生存壓力,要知道非洲的大貓大狗
  • 蛇類中最為膽小的蛇?烏梢蛇不管來者是友還是敵,開溜最為重要!
    在動物世界中,蛇類是冷血的爬行動物,人們總是以為蛇類是毫沒有理由攻擊的,其實好多蛇類都是害怕人類的,見到人反而是它們逃跑。而在蛇類中,要說到最為膽小的蛇,烏梢蛇應該是排在前面,在烏梢蛇眼裡,不是大蛇吃小蛇的蛇類食物鏈,而是不管來者是友還是敵,立馬開溜,逃跑最為重要!烏梢蛇分布範圍很廣,也曾經是國內較為常見的一種無毒蛇,體長一般在1.6米左右,較大者可達2米以上,速度也比較快,但它的速度是用來逃跑用的,不是用來捕食的。
  • 蛇類、竹鼠等均有補償,廣州出臺《處置禁食陸生野生動物補償辦法》
    蛇類、竹鼠等均有補償,廣州出臺《處置禁食陸生野生動物補償辦法》金羊網  作者:嚴藝文  2020-06-08 《補償辦法》明確補償範圍
  • 加強賽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類資源保護和規範其產品入藥管理通知
    為保護好上述物種資源,兼顧我國傳統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在各級政府的指導和關心下,各級林業、衛生、工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和中醫藥管理等部門在控制資源消耗、研究人工繁育技術、規範經營利用行為、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資源繁育利用激勵機制不健全、資源合理配置措施不到位等諸多原因,上述物種人工繁育一直未能從根本上得到突破,其原料只能依賴現有庫存或從野外、境外獲得。
  • 十月是大多數蛇類冬眠的季節,稻田見到形似油菜花的蛇,是什麼蛇有...
    現在已經進入10月份中旬,我國大多數蛇類也都要進入冬眠時間了,像我們漢中這邊,上個月還能在稻田山上見到覓食的蛇類,這個月基本上已經見不到了。而草叢中像油菜花一樣的蛇,十有八九是菜花蛇,這個季節還能在菜地草叢見到菜花蛇的地方,多半是華南等比較溫暖的南方地區了。
  • 寧波市林業局蛇類資源最新調查結果:分布有近40種蛇
    浙江在線09月03日訊 據市林業局蛇類資源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寧波分布有近40種蛇,其中大多數種類是無毒蛇,常見的毒蛇是竹葉青和短尾蝮。  市中醫院的門診統計數據顯示,截至昨日,6月以來被蛇咬傷的市民達245人,差不多每天有二三人被蛇咬傷。
  • 十字路口的食用特種養殖
    「全面禁食陸生野生動物」規定出臺,進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也不容樂觀,食用特種養殖究竟還能不能存續,該如何發展?百萬養殖戶的命運將走向何方?在兩廣地區,蛇類是特種養殖中規模最大的。經過最開始的摸索和隨之擴大經營,他的蛇場已達到可養萬條的規模,在當地位於前列,目前在養的蛇大約有5000條。本來在今年春節之後,他計劃把部分蛇運去市場交易,按照之前的價格,蛇和蛇蛋順利出售後,能把他之前三年總計投入的150萬元收回,還能有些盈餘,可以用於進一步擴大生產。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一切計劃。
  • 廣西推動人工繁育蛇類轉產轉型,相關企業向銀行融資可獲政府貼息
    12月25日,記者從自治區財政廳獲悉,為進一步妥善做好現存人工繁育眼鏡蛇、滑鼠蛇處置工作,大力支持企業參與人工繁育蛇類產業轉產轉型,近日自治區財政廳等多部門聯合印發《廣西人工繁育蛇類轉產轉型貸款財政貼息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針對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內容及時間等作出相應規定。
  • 古老的蛇類
    包括一個現在生活在英格蘭南部的古老蛇類在內的四個新種,將蛇類的已知近親比之前認為的時間向前推了幾乎7000萬年。[2]一個來自美國、兩個來自英格蘭、還有一個來自葡萄牙的蛇類新物種,是在對一些幾十年前收集但隨後被扔到博物館抽屜裡的化石碎片的最新分析中被辨認出來的。這些化石要追溯到1.67億年前~1.43億年前。此前,已知最古老的蛇類化石大約有1億年的歷史。
  • 人工養蛇賺錢嗎?養蛇的市場前景怎麼樣?
    人工養蛇作為一種新的特種養殖,近年來在農村地區深受歡迎,特別是我國南方溫暖地區,由於氣候以及生長環境上的優勢,因此養蛇的人也很多那麼,2018養蛇賺錢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一、養蛇的市場前景  養蛇前景非常的好,至少大概10年左右蛇的價格不會過大的變化,非典時期到現在蛇價格連年的提升,市場供不應求,加上由於濫捕濫殺野生蛇的數量急劇的減少。蛇養殖就變的觸手可熱,目前廣東、廣西、香港等地的肉蛇供應都較難滿足。更別說別的地方了。
  • 福建規定蛙類蛇類再禁獵5年
    我省蛙類和蛇類資源繼續實行禁獵,禁獵期5年(即自本通知下發之日起5年,福建境內為蛇類和蛙類的禁獵區,全年禁獵)。黑熊、獼猴、白鷳、紅腹錦雞等在我省養殖相對比較成功的野生動物,允許以觀賞(提供給動物園、野生動植物觀賞園等作為觀賞動物)、醫藥衛生(提供熊膽和醫學試驗用猴等)等需要進行馴養。其他野生動物僅允許以科學研究(主要指繁育技術研究與科學實驗)、動物園觀賞和收容救護(養殖主體僅指動物園、野生動植物觀賞園、野生動物救護機構等)等需要進行馴養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