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最終幻想計劃:以印度替代中國市場,拯救澳經濟困境

2021-01-10 網易

2021-01-08 16:36:04 來源: 智能理財小助手

舉報

一、行業蕭條傳導至澳大利亞服務業,澳旅遊業、零售業將遭受數十億澳元元損失

  除傳統行業外,澳大利亞的蕭條局面已經傳導到了服務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導致澳實體經濟的全面衰退。根據澳洲新聞網的最新消息和數據,受到疫情造成國際交通停擺、以及中澳經貿關係緊張造成的綜合影響,往年中國赴澳旅遊的旺季將陷入長久的淡季甚至是冰凍的局面。中國遊客是澳大利亞旅遊業創收的主力,也是澳大利亞零售業提振的重要依託,失去了出手大方的中國遊客,澳大利亞旅遊業、零售業等一系列連帶產業都將陷入衰退。根據澳洲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每年2月份是中國遊客赴澳旅遊的旺季,近幾年同時間中國遊客平均赴澳人次為20萬左右,平均消費數據超過17.5億澳元,然而在2020年初疫情的影響下,當年赴澳中國遊客數僅為以往的十分之一,旅遊消費數額也縮水到個位數。

  

  可以預見,在2020年中澳經貿關係持續緊張並已進入冰點的情況下,澳旅遊業將面臨雪上加霜的殘酷局面,僅年初就將面臨超過14億澳元的損失。除旅遊收入下滑外,澳大利亞還將面臨大量旅遊業人員進入待業甚至失業的嚴峻局面。對中國存在重大依賴的澳大利亞旅遊業和零售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整體將進入艱苦求生的模式。此外,儘管全球疫苗接種已經開始逐步推開,但由於疫苗數量、產量受到嚴重製約,疫情在全球的發展將擴大,從長期來看澳大利亞旅遊業將受到長期的衝擊而無法走出困境。

  

二、受澳對華政策影響,中國留學生不再青睞澳洲高校,教育業面臨收入大幅下滑、崗位流失的全面衰退局面

  除旅遊業受到強大的衝擊外,澳大利亞教育業也將因失去中國的優質生源而陷入停擺。一直以來,中國留學生是澳大利亞教育產業繁榮昌盛的主力軍,這些中國留學生每年平均為澳大利亞整體貢獻超過319億澳元的收入。受到疫情疊加中澳經貿關係緊張的影響,澳大利亞教育業的收入已經大幅縮水,經過莫裡森當局的攪局,中澳緊張關係進一步加劇,料2021年澳教育行業將遭遇歷史冰點。此外,由於中國留學生數量的銳減,澳大利亞高校的收入也大幅縮減,即便澳大利亞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執行停課的政策,但由於國際學生的數量的減少,澳高校不得不削減大量課程,相關校園職工和教授也將面臨短期待業、實際失業的局面。根據澳大利亞教育局的數據預測,2021年澳大利亞教育業將損失超過2萬個工作崗位,未來四年澳大利亞高校將總體面臨超過155億澳元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由於高校收入下滑和資金的短缺,高校的內部的研究項目和科研機構也將因為人才和資源缺乏而陷入停擺,澳大利亞學術界也將遭受重大損失。諸多高校或由於課程的取消、科研項目的停滯以及學生大規模的流失,而造成澳大利亞頭部高校在全球的排名出現了大幅下滑,這將導致澳高校在全球範圍內的聲譽受到影響,未來生源數量更加難以恢復。

  

三、澳夏季勞動力嚴重缺失,部分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澳民眾:「水果蔬菜都快吃不起了」

  受到打擊不僅僅是旅遊業和教育業,由於疫情和外國人赴澳數量銳減的影響,澳大利亞部分水果、蔬菜和食物的價格應出現了大幅上漲,直接導致了澳居民生活成本明顯提升。澳洲農業機構預測,因為勞工的短缺,夏季蔬菜、新鮮水果的價格將出現25%左右的上漲。澳大利亞夏季水果、蔬菜的果園打理、採摘高度依賴海外勞工,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國勞工和短期的背包客。由於疫情導致的邊境政策趨緊,以及中澳經貿關係的緊張,赴澳大利亞的海外勞工和背包客數量驟減,根本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維持夏季水果蔬菜行業的需求,直接導致勞動力成本的陡增,疊加和反應到商品的最終價格中。根據澳大利亞農業部測算,僅僅維多利亞一個州,就需要2.6萬名勞工來幫助本地果農完成採摘作業,全國可能存在數萬名勞工的缺口。澳大利亞本地人習慣了「養尊處優」,不會去考慮做這些高強度勞動的「低產出工作」,因此澳大利亞下一步將要面臨的不僅僅是蔬菜水果價格的大幅上漲,澳果農還將面臨水果蔬菜爛在地裡無人採摘打理的尷尬局面。

  

四、重體力勞動崗位勞動力缺乏而無人願幹,普通崗位因經濟蕭條而人員下崗,澳大利亞就業形勢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局面

  澳大利亞的就業形勢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一方面,旅遊業、零售業和教育業的蕭條,以及林木業、漁業的萎靡導致大量的崗位流失,人員待業甚至失業,而另一方面,夏季蔬菜水果行業又由於海外勞工的短缺而出現了「用工荒」,造成大量勞動力需求得不到滿足。可悲的是,在家待業甚至失業的澳大利亞本地人,不願意去承擔月薪6000澳幣的高新水果、蔬菜的採摘工作來緩解局面,僅僅會抱怨由於中國的原因,導致澳大利亞的外貿下降和經濟下滑。根據澳大利亞政府數據,僅有幾百名失業的澳大利亞人加入了聯邦政府計劃,從事短期農業勞作來換取生活補貼。可見,養尊處優的澳大利亞人不光是在對華經貿關係問題上執迷不悟,不知悔改,更是活在毫無意義的傲慢和自我優越感中,寧願承受節衣縮食之苦也不願意思考和降低姿態,改變自身存在的問題。

  

五、意圖以印度取代中國市場來挽救局面?無異於天方夜譚

  在農產品、漁業、林木產品以及教育業、旅遊業、零售業等一系列產業和實體經濟,因澳大利亞對華路線的持續性錯誤,以及中澳經貿關係持續得不到改善而落得「全面淪陷」的背景下,澳大利亞政府目前首先考慮到的不是如何棄暗投明,從關鍵問題上徹底修復對華關係,改善國家經濟民生大局,而依舊在試圖採取所謂的「捷徑」和替代方案,只能將澳大利亞企業和民眾拽入更加無法挽回的深淵。

  近期,澳大利亞新任貿易部長丹?提恩,提出了一項新的貿易政策,即通過全面加強與印度的貿易關係,以印度市場來替代中國市場,彌補在中澳經貿關係緊張背景下所造成的的貿易損失。然而,這一計劃無異於是天方夜譚。印度的消費能力、需求能力以及商業信譽和貿易環境都與中國存在天壤之別。儘管印度與中國人口數量相近,但其GDP僅為中國的五分之一,其經濟實力也與中國相差甚遠。

  

  第一,印度前三大貿易夥伴為美國、中國和阿聯,如果要大量提升印度從澳大利亞的進口,在印度消費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印度就要削減從美國和中國的進口份額。毫無疑問,印美關係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印澳關係的重要性,所以印度不會削減從美進口貿易額度來補貼從澳大利亞的進口份額。

  第二,由於印度製造業較為落後,其進口的主要貨物偏重工業成品,例如從中國大量進口的機電產品、化工產品、金屬製品、家具玩具、運輸設備等等,然而澳大利亞主要出口貨物為煤炭、木材、礦石等初步工業原料,與印度在貿易需求上並不對位,因此難以有效提升澳印貿易規模。

  

  第三,印度的消費能力較為有限,特別是對價值較高的農產品、漁業產品以及附加值較高的食品等消費能力更是捉襟見肘,例如澳洲龍蝦、紅酒等消費產品需求非常有限,不可能滿足和替代澳洲對中國市場的出口份額。

  第四,對於外貿而言,印度更為捨得花錢購買的軍火,例如俄羅斯的戰鬥機、航母以及美國、歐盟的軍火等等。澳大利亞在軍火出口方面不是強項,印度對澳大利亞的軍火也不感興趣,因此很難找到印澳之間可以有效結合併短期大幅提升外貿種類。

  綜合而言,印度根本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市場空間來填補澳大利亞對華出口份額,澳大利亞新任貿易部長提出的政策完全脫離實際,無異於天方夜譚,希望澳大利亞能夠早日認清形勢,只有努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才能從根源上緩解澳大利亞的困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非要瘋狂惹怒中國?這就是下場,澳大利亞火速行動,印度被盯上了
    據環球時報1月2日報導,由於丟掉了中國這個「大客戶」,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丹·提恩近日表示要努力發展與印度的貿易關係來填補失去的中國市場。可該方案提出後不久就被人批評:「你們早幹嘛去了?」
  • 澳大利亞陷入危機,印度能當這個救世主嗎?
    最近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關係陷入低谷,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事。澳大利亞的商品在中國也受到了限制,木材、小麥、煤炭、龍蝦等都找不到去處,經濟受到了巨大衝擊。 澳大利亞開始急了,想要尋找一個市場來替代中國。但這樣的市場真的存在嗎?澳大利亞盯上了印度,希望印度成為新的重要貿易夥伴。
  • 逐漸丟失中國市場後,澳大利亞又收到噩耗,這回出手不是中國了
    但是自2020年開始,澳大利亞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缺乏誠意、挑釁我國的行為,導致兩國的經貿交易逐漸減少,失去了我國這個大客戶後澳大利亞經濟復甦計劃暫緩。而現在澳大利亞方面又收到噩耗,無異於雪上加霜。自中美關係惡化,澳大利亞方面也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為了討好美國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多次在國際爭端中與中國站在相對的立場上,還試圖提升出口商品價格擾亂中國市場,阻止中國的發展腳步。 面對如此情況我國政府也沒有坐以待斃,有關部門加強了對從澳大利亞進口商品的檢測,直接導致澳大利亞逐漸丟失中國市場,大量出口商品被迫堆積,國內民眾對政府的不滿越來越強烈。
  • 南亞經濟觀察員:欲借疫情趁火打劫的印度,為何最終受損最大?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王鑫勝、施蘭茶:欲借疫情趁火打劫的印度,為何最終受損最大?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鑫勝、施蘭茶】2020年,黑天鵝突降,從渺小個人到國家地區,從情感到經濟,都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喜悲跌宕。近年來「野心」愈發蓬勃的印度也不例外。
  • 澳大利亞商品出口感受寒意,多張「名片」受挫後,澳經濟或將倒退回...
    以澳大利亞葡萄酒為例,目前,全球多國的葡萄酒企業都紛紛爭搶訂單,希望替代澳大利亞商家的市場份額。其中,塞爾維亞,智利,法國,哈薩克斯坦等多個葡萄酒出口國都因為澳大利亞葡萄酒痛失市場,而從中受益。
  • 小麥被中國加強檢查後,菲泰向澳洲下了小麥大單
    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係在過去的一年中不斷變化,在2021年不排除莫裡森會延續之前的對華態度。當前中國已經對澳大利亞的大麥徵收反傾銷關稅,同時我國海關總署也決定加強對澳洲小麥的檢查,消息一出,澳大利亞的小麥出口量銳減。
  • 澳名嘴嘲諷中方自食其果,殊不知澳大利亞輸的是未來
    對此,理察森反過頭來嘲諷中國:由於國際鐵礦石市場中尋找替代者的難度較大,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制裁將令中國的冶鐵行業損失慘重。不過我們要提醒理察森一句:別高興得太早了。因為中澳貿易波動最終會讓澳大利亞輸掉未來。事實上,恰恰是中國經濟重回正軌拉動了鐵礦石期貨價格的提升。
  • 澳大利亞就大麥關稅要去WTO告中國?澳部長:最終還是中國說了算
    當地時間11月29日,澳貿易部長伯明罕(Simon Birmingham)接受採訪稱,就中國針對澳大麥的關稅問題,澳政府仍在繼續計劃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申訴。此前外媒曾透露,澳大利亞曾提出申訴,要求中國覆審對澳大麥「雙反」關稅,但遭到拒絕。
  • 中澳關係惡化,想要取代中國市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中澳關係惡化,想要取代中國市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澳關係惡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比起中國的忍讓,澳大利亞是步步緊逼,而中國也對澳大利亞進行了經濟制裁。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發文關於需要更多代替市場,澳大利亞是否能夠找到合適的市場?
  • 王鑫勝、施蘭茶:欲借疫情趁火打劫的印度,為何最終受損最大?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鑫勝、施蘭茶】 2020年,黑天鵝突降,從渺小個人到國家地區,從情感到經濟,都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喜悲跌宕。近年來「野心」愈發蓬勃的印度也不例外。 2019年莫迪以橫掃之勢攬下印度大選勝利,之後其推出「五年內打造五萬億美元經濟體」的雄心計劃。那時莫迪定然不會想到,2020年印度經濟出師不利,經營慘澹。
  • 印度經濟或倒退25年,無法成世界工廠,羅傑斯:他們經常犯錯,有進展
    兩個月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越南正式籤署。隨著東協十國、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大利亞15國達成RCEP,全球最大的自貿區由此誕生。而事情的最新進展是,根據1月14日最新消息,從去年12月起就已經啟動RCEP協定國內核准程序,目前進展順利。
  • 澳大利亞措手不及:美英法一邊「口頭支持」,一邊搶走其中國市場
    澳大利亞或許應該意識到,自己正成為一個可悲的笑話,那些支持自己的國家正在接管其對華的貿易份額,畢竟很多國家都可以替代澳大利亞成為中國的供應國,而澳大利亞卻沒有太多選擇。中國是澳大利亞龍蝦最大出口市場,據澳洲官方的數據顯示,在2018至2019年度,該國龍蝦中約94%都出口到中國,同時澳大利亞龍蝦在中國市場佔據37%的份額。今年11月初,有澳媒披露澳大利亞活龍蝦在華滯留、面臨到貨延誤問題,隨後澳大利亞龍蝦業決定暫停對華出口龍蝦。
  • 2021年印度繼續擴大養蝦及加工規模,更加依賴中國市場
    然而到了2021年,印度的養蝦麵積有望進一步擴大,一些加工企業計劃再度提升產能,擴充新生產線,但是一切的投入最終都要由市場來兌現,因此不少印度業者再次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期待新的一年中國市場給行業帶來曙光。「我的兩三位中國好友曾告訴我,中國國內的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人們生活回歸正常,經濟不斷好轉。」
  • 拿「牙籤」刺痛中國?印度齜牙咧嘴的報復動作,最終買單的是自己
    而在前不久,印度政府突然決定禁用59款中國手機App,引起了外界關注。外界認為,印度是希望在經濟上給予中國一點「痛覺」,以此為之前的失敗行動尋找「痛快」。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無異於希望拿「牙籤」來刺痛中國。印度齜牙咧嘴的報復行動,最終買單的只能是自己。近期,就連美國媒體都看不下去,發文指出問題所在,印度最終將損害自己。
  • 「重磅」印度經濟2021年會如何發展?
    2014年5月,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執政之後,即乘大選之勢力推經濟改革,印度經濟企穩回升。2014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趕上了中國,達到7.4%。2015年,印度經濟增長率達到7.6%,首次超過中國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雖然這一數據被普遍質疑「水分」過大,但印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製造業的戰略主張以及「廢鈔」、GST等經濟舉措,無疑對推動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意義。
  • 澳洲坐不住了,經濟恢復按下「暫停鍵」,印度能成為他們救世主?
    在現在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為了追求能夠更快速發展,國際貿易是越來越頻繁了,但是國家之間的合作講究的是利益,在以前的時候,我們國家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國,各種合作更是持續了很久,但是澳大利亞這個國家卻對我們不義。
  • 澳大利亞這麼囂張?澳方:中國不回電話,我們就考慮其他市場
    澳大利亞方面對中國喊話因為病毒突如其來的襲擊,使得眾多的國家和地區,都被病毒大量的包圍了,也因此影響經濟貿易的進展。在疫情背景之下,澳大利亞和美國統一了步伐,對中國的抗疫成就不認可,甚至還一同叫囂著要讓中國對全世界的受病毒所侵害的國家進行賠償。
  • 印度鼓吹「中國威脅」,重磅動作釋放危險信號,不料莫迪自作自受
    據環球網1月7日報導,印度「防務新聞」日前指出,在印度經濟不斷衰退的情況下,印度還在計劃增加國防預算,以應對來自於中國的「威脅」。此前,印度政界高層曾表示,印度必須要在經濟和戰略實力上「超過中國,以遏制中國的野心」。顯而易見,印度針對中國的陰謀還在進行之中。
  • 狗哨政治的代價,澳大利亞商界:完了,怎麼就丟了中國市場?
    在 97 年之後,「狗哨政治」就在澳大利亞流行了,比喻政客們表面說一套,背後的真實含義只有少數目標人群才能領會。澳大利亞的商界,就一直不理解目前澳大利亞政府的這種操作,領會不了。他們只清楚,他們失去了中國市場了。日前,中澳商會CEO兼執行董事尼克·柯伊爾就表示:「我無法想像失去中國市場會怎麼樣?」
  • 繼印度之後,澳大利亞將從韓國購買K9自行榴彈炮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印度《歐亞時報》網站9月3日報導,澳大利亞政府於當日宣布,將從韓國採購新型K9 155mm/52口逕自行榴彈炮。 據報導,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已選擇韓國K9自行榴彈炮作為該國陸軍8116炮兵替換項目的唯一候選,這是澳大利亞陸軍現代化計劃之一。 韓華公司執行長李成秀表示,與澳大利亞的交易將提高韓華在全球的聲譽,並擴大韓國武器的出口。韓華公司將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建造設施來製造K9自行榴彈炮系統,並通過當地公司提供維護和維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