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傳統行業外,澳大利亞的蕭條局面已經傳導到了服務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導致澳實體經濟的全面衰退。根據澳洲新聞網的最新消息和數據,受到疫情造成國際交通停擺、以及中澳經貿關係緊張造成的綜合影響,往年中國赴澳旅遊的旺季將陷入長久的淡季甚至是冰凍的局面。中國遊客是澳大利亞旅遊業創收的主力,也是澳大利亞零售業提振的重要依託,失去了出手大方的中國遊客,澳大利亞旅遊業、零售業等一系列連帶產業都將陷入衰退。根據澳洲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每年2月份是中國遊客赴澳旅遊的旺季,近幾年同時間中國遊客平均赴澳人次為20萬左右,平均消費數據超過17.5億澳元,然而在2020年初疫情的影響下,當年赴澳中國遊客數僅為以往的十分之一,旅遊消費數額也縮水到個位數。
可以預見,在2020年中澳經貿關係持續緊張並已進入冰點的情況下,澳旅遊業將面臨雪上加霜的殘酷局面,僅年初就將面臨超過14億澳元的損失。除旅遊收入下滑外,澳大利亞還將面臨大量旅遊業人員進入待業甚至失業的嚴峻局面。對中國存在重大依賴的澳大利亞旅遊業和零售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整體將進入艱苦求生的模式。此外,儘管全球疫苗接種已經開始逐步推開,但由於疫苗數量、產量受到嚴重製約,疫情在全球的發展將擴大,從長期來看澳大利亞旅遊業將受到長期的衝擊而無法走出困境。
除旅遊業受到強大的衝擊外,澳大利亞教育業也將因失去中國的優質生源而陷入停擺。一直以來,中國留學生是澳大利亞教育產業繁榮昌盛的主力軍,這些中國留學生每年平均為澳大利亞整體貢獻超過319億澳元的收入。受到疫情疊加中澳經貿關係緊張的影響,澳大利亞教育業的收入已經大幅縮水,經過莫裡森當局的攪局,中澳緊張關係進一步加劇,料2021年澳教育行業將遭遇歷史冰點。此外,由於中國留學生數量的銳減,澳大利亞高校的收入也大幅縮減,即便澳大利亞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執行停課的政策,但由於國際學生的數量的減少,澳高校不得不削減大量課程,相關校園職工和教授也將面臨短期待業、實際失業的局面。根據澳大利亞教育局的數據預測,2021年澳大利亞教育業將損失超過2萬個工作崗位,未來四年澳大利亞高校將總體面臨超過155億澳元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由於高校收入下滑和資金的短缺,高校的內部的研究項目和科研機構也將因為人才和資源缺乏而陷入停擺,澳大利亞學術界也將遭受重大損失。諸多高校或由於課程的取消、科研項目的停滯以及學生大規模的流失,而造成澳大利亞頭部高校在全球的排名出現了大幅下滑,這將導致澳高校在全球範圍內的聲譽受到影響,未來生源數量更加難以恢復。
受到打擊不僅僅是旅遊業和教育業,由於疫情和外國人赴澳數量銳減的影響,澳大利亞部分水果、蔬菜和食物的價格應出現了大幅上漲,直接導致了澳居民生活成本明顯提升。澳洲農業機構預測,因為勞工的短缺,夏季蔬菜、新鮮水果的價格將出現25%左右的上漲。澳大利亞夏季水果、蔬菜的果園打理、採摘高度依賴海外勞工,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國勞工和短期的背包客。由於疫情導致的邊境政策趨緊,以及中澳經貿關係的緊張,赴澳大利亞的海外勞工和背包客數量驟減,根本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維持夏季水果蔬菜行業的需求,直接導致勞動力成本的陡增,疊加和反應到商品的最終價格中。根據澳大利亞農業部測算,僅僅維多利亞一個州,就需要2.6萬名勞工來幫助本地果農完成採摘作業,全國可能存在數萬名勞工的缺口。澳大利亞本地人習慣了「養尊處優」,不會去考慮做這些高強度勞動的「低產出工作」,因此澳大利亞下一步將要面臨的不僅僅是蔬菜水果價格的大幅上漲,澳果農還將面臨水果蔬菜爛在地裡無人採摘打理的尷尬局面。
澳大利亞的就業形勢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一方面,旅遊業、零售業和教育業的蕭條,以及林木業、漁業的萎靡導致大量的崗位流失,人員待業甚至失業,而另一方面,夏季蔬菜水果行業又由於海外勞工的短缺而出現了「用工荒」,造成大量勞動力需求得不到滿足。可悲的是,在家待業甚至失業的澳大利亞本地人,不願意去承擔月薪6000澳幣的高新水果、蔬菜的採摘工作來緩解局面,僅僅會抱怨由於中國的原因,導致澳大利亞的外貿下降和經濟下滑。根據澳大利亞政府數據,僅有幾百名失業的澳大利亞人加入了聯邦政府計劃,從事短期農業勞作來換取生活補貼。可見,養尊處優的澳大利亞人不光是在對華經貿關係問題上執迷不悟,不知悔改,更是活在毫無意義的傲慢和自我優越感中,寧願承受節衣縮食之苦也不願意思考和降低姿態,改變自身存在的問題。
在農產品、漁業、林木產品以及教育業、旅遊業、零售業等一系列產業和實體經濟,因澳大利亞對華路線的持續性錯誤,以及中澳經貿關係持續得不到改善而落得「全面淪陷」的背景下,澳大利亞政府目前首先考慮到的不是如何棄暗投明,從關鍵問題上徹底修復對華關係,改善國家經濟民生大局,而依舊在試圖採取所謂的「捷徑」和替代方案,只能將澳大利亞企業和民眾拽入更加無法挽回的深淵。
近期,澳大利亞新任貿易部長丹?提恩,提出了一項新的貿易政策,即通過全面加強與印度的貿易關係,以印度市場來替代中國市場,彌補在中澳經貿關係緊張背景下所造成的的貿易損失。然而,這一計劃無異於是天方夜譚。印度的消費能力、需求能力以及商業信譽和貿易環境都與中國存在天壤之別。儘管印度與中國人口數量相近,但其GDP僅為中國的五分之一,其經濟實力也與中國相差甚遠。
第一,印度前三大貿易夥伴為美國、中國和阿聯,如果要大量提升印度從澳大利亞的進口,在印度消費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印度就要削減從美國和中國的進口份額。毫無疑問,印美關係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印澳關係的重要性,所以印度不會削減從美進口貿易額度來補貼從澳大利亞的進口份額。
第二,由於印度製造業較為落後,其進口的主要貨物偏重工業成品,例如從中國大量進口的機電產品、化工產品、金屬製品、家具玩具、運輸設備等等,然而澳大利亞主要出口貨物為煤炭、木材、礦石等初步工業原料,與印度在貿易需求上並不對位,因此難以有效提升澳印貿易規模。
第三,印度的消費能力較為有限,特別是對價值較高的農產品、漁業產品以及附加值較高的食品等消費能力更是捉襟見肘,例如澳洲龍蝦、紅酒等消費產品需求非常有限,不可能滿足和替代澳洲對中國市場的出口份額。
第四,對於外貿而言,印度更為捨得花錢購買的軍火,例如俄羅斯的戰鬥機、航母以及美國、歐盟的軍火等等。澳大利亞在軍火出口方面不是強項,印度對澳大利亞的軍火也不感興趣,因此很難找到印澳之間可以有效結合併短期大幅提升外貿種類。
綜合而言,印度根本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市場空間來填補澳大利亞對華出口份額,澳大利亞新任貿易部長提出的政策完全脫離實際,無異於天方夜譚,希望澳大利亞能夠早日認清形勢,只有努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才能從根源上緩解澳大利亞的困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