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不存在偏心、不公平等問題。年輕人結婚後一般會和父母一起生活,新的家庭成員的加入,生活方式肯定需要進行調整。大家庭與小家庭、父母與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如果一起生活,該分開還是要分開的。
家和萬事興,一個興旺的家庭肯定是一個關係和睦的家庭。我覺得關係和諧的家庭,家庭成員間相互之間肯定是有著獨立空間的,彼此之間的幹預是有一個度的。子女結婚後,婆媳間越獨立越和諧。
「招呼我的客人,怎麼能用你的菜呢?」
祖姑母的這句話讓我明白了香案上那一本本的「十佳婆媳」證書是怎麼來的。去年國慶節回老家看爺爺,碰上集市,便與爺爺到鎮上趕集。因為祖姑母家在鎮上,基本上我們每次去鎮上趕集都會到祖姑母家坐坐。那天是爺爺、爸爸和我三個人一起去的,本來是要回家吃飯的,可祖姑母表示我們一家太久沒見到了,要留我們吃了午飯再走。祖姑母有2個兒子2個女兒,現在和小兒子一家一起住。我表叔和表叔母夫妻在鎮上理髮,午飯一般是祖姑母做的,表叔母回來打開冰箱問「媽,這不是有肉的嗎,你怎麼還另外去街上買呢?」。祖姑母說:「招呼我的客人,怎麼能用你的菜呢?」。他們家裡正在做裝修,冰箱裡的有些菜是給裝修師傅們準備的,而裝修招呼師傅是表叔母負責的,祖姑母並不幹預。
做飯前表叔母還沒回來,在祖姑母看來冰箱的那些菜自己並沒有處置權,我們是她留的客人,自然要去另外買。
一家人需要分得這麼清嗎?
我祖姑母和表叔母和諧的婆媳關係在鄰居、親戚間是有口皆碑的。我覺得祖姑母與表叔母能被鎮裡評為「十佳婆媳」,很大程度是因為雙方相互尊重,同時兩者有著足夠的空間,有些事能夠做到「不去管」。
很多人成家後與父母一起生活,但大家庭與小家庭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過多地幹涉對方的生活。比較常見的是父母比較強勢,兒媳或女婿作為外來人員,矛盾激化比較嚴重。
小金的婆婆就是比較強勢,要當兒子兒媳的家。小金與丈夫小李結婚沒幾天,婆婆便召開了家庭會議,小金的工資需要上交,家用開支由她統一分配。雖然婚前小金也知道婚後和公婆一起,生活上免不了受到幹預,但沒料到工資也要上交。丈夫小李是家中獨子,工作後的工資一直是交給母親保管的。婆婆竟然想延續丈夫未結婚時的做法。
小金覺得既然兩人結婚了,以後的生活就應該由夫妻兩人自己支配。畢竟自己和父母公婆屬於兩代人,在消費觀念、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等方面是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的。小金沒同意,選擇與丈夫搬出到外面租房子。10多年過去了,兩夫妻靠著自己的努力也將生活過得有聲有色,逢年過節或有事的時候去看望公婆,大家的關係反而更親密,有事相互商量著來。
所以有些事分清些,相互有獨立的空間是必要的。
情感寄語
明智的父母是不會去想著當兒女的家的,也許兒女的一些做法他們會很不認同,他們會發表自己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見,但不會幫兒女做決定。
子女工作後,尤其是結婚後,他們就是需要自己學會獨立生存以及決定如何生活。父母的強勢「當家」,小輩的需求肯定被限制或拒絕,從而激化雙方矛盾。
作為子女,我們是要孝順父母,但也要有自己的原則,自己生活的支配權一定要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要聽取父母的建議,但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決定。另外婆媳衝突中,丈夫的作用很重要,孝順的同時更要懂得維護自己的女人,因為只有自己的「小家」關係和諧了,「大家」才能關係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