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李臻 記者 寇敏芳)在武俠小說中,一花一葉的獨葉草被看成是治療內傷的神藥。獨葉草起源迄今有6700萬年,比始熊貓和珙桐都早,是我國特有孑遺植物。
日前,省植物工程研究院、四川農業大學聯合四姑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在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開展「《四姑娘山野生藥用植物》編研」科普項目第一次外業調查。記者從聯合調查隊專家處獲悉,專家組在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雙橋溝意外發現一處近200平方米的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獨葉草種群分布,是已知種群中分布密度較大的。
此次調查中主要在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海子溝、長坪溝、雙橋溝、巴朗山埡口進行,共調查到62種開花野生植物。本次發現獨葉草的區域位於四姑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雙橋溝的紅杉和雲杉混交林中,海拔3700餘米,其種群分布面積近200平方米,種群數量達數千株。
獨葉草葉片呈圓狀裂成五片,每片分別破開,頂端邊緣形成齒狀。生長在海拔2750-3900米間山地冷杉林或杜鵑灌叢下。其對生存環境要求近乎苛刻,被認為是生態環境的「天然指示器」,也因為苛刻,使得適生範圍狹小。
獨葉草是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是我國特有的孑遺植物,僅分布於四川、甘肅、雲南及陝西,反映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以前的古老植物區系分布情況。其獨特的一花一葉的結構,對研究被子植物進化具有很高的價值和科學意義。
除了四姑娘山,近年來平武縣、九寨溝等地也陸續發現獨葉草居群,表明當地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專家表示,在當前條件下,應儘量減少人為幹擾,保護獨葉草生存的環境,特別要注重對牛皮樺、巴山冷杉和太白紅杉群落的保護,為獨葉草種群生存與擴展創造條件。
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