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人說:大熊貓從食肉動物進化成了食草動物,是退化了。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大熊貓雖然主要以竹子為食,但是竹子並不是大熊貓的全部,在大熊貓的食譜中約有1%的食物還是肉食性的。那麼,大熊貓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食性改變呢?有沒有從食草進化為食肉的動物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大熊貓
大熊貓是我們最熟悉的動物之一,它有著許多的稱號,比如「國寶」、「食鐵獸」等等。一直以來,大熊貓給人的印象都是憨態可掬,人畜無害的,它總是安靜地坐在那裡出竹子。但是,你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曾是一種純正的食肉動物。從已發現的化石看,大熊貓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800萬年前的始熊貓。
始熊貓的體型比大熊貓要小很多,從外觀上看,它就像一隻肥胖的狐狸。它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2500萬年前的一種古食肉動物,到了距今1200萬年前左右時,古食肉動物的一個分支演化成為了始熊貓。
到了距今500萬年左右,始熊貓也開始了分化,分化出了兩大類,一類是葛氏郊熊貓,它們分布在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的森林中,另一類還是大熊貓的小種,它繼續在我國的森林邊緣地帶過著捕獵小型動物的生活。
之後,葛氏郊熊貓滅絕,只留下了我國的這一支。科學家通過我國大熊貓小種的牙齒化石看,那個時候的大熊貓已經有了吃竹子的習慣,但是,竹子並不是它主要的食物。之後又經過了兩百多萬年的演化,大熊貓從森林的邊緣逐漸的像高海拔的竹林遷徙,最終,那裡的食肉動物相對較少,與世無爭的它們,躲過了一次次的生物滅絕,最終成為了今天的國寶。
因此,大熊貓食性的改變是因為它們不斷地尋找更適合自己生存環境的結果,而竹林中,大熊貓屬於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而且高海拔的竹林與人的棲息地也距離較遠。雖然,竹林的生活讓大熊貓成為了99%以竹子為食的動物,但是它們遇到動物的屍體或者小型的動物依然還是會吃掉的。因此,大熊貓並不像看起來那麼人畜無害,實際上它的牙齒和消化道與其他食肉的熊科動物相比一點都沒有退化,所以它是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的。
有沒有從食草進化為食肉的動物?
答案是肯定的。動物無論是向著哪個方向去進化,最終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活下來,為此,即使大熊貓都是經歷了體型由小到大再到小的一個過程,而且食性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那麼,自然就有一些動物為了生存,使自己的一些能力最大化,從而有了從食草動物到食肉動物的蛻變。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種比較有代表性且較為人熟知的動物:袋獅
從目前的動物名字來看,只要是有「袋」的動物,大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不得不說,澳大利亞是一個非常適合動物生存的地方,這一點從數次的「動物泛濫」就能看出,比如野兔泛濫、野豬泛濫、狐狸泛濫等等,甚至連澳大利亞本土的袋鼠都泛濫成災。而澳大利亞許多物種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食肉動物的控制,就目前來看,能夠對本土生物有一定威脅的食肉動物也只有澳洲野犬了。
但是,早在上新世,澳大利亞並不缺食肉動物,並且在上新世末期有一種大型的食肉動物,它就是袋獅。袋獅是澳大利亞史上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它有著平均1.5米的體長(不含尾巴)以及平均120公斤的體重,從體型數據上看,袋獅與現存的蘇門答臘虎有些相似。
根據已發現的袋獅化石看,袋獅的前肢比後肢要粗壯一些,這意味著它有著很強的前肢力量,而且它的爪子與許多貓科動物一樣是可以伸縮的,這意味著袋獅的爪子非常的鋒利。在配合上它龐大的體型,在上新世末(距今300萬年前),袋獅是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
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就是如此兇猛的食肉動物竟然是食草動物進化而來的。至於證據有兩個:
01 近親
近親就意味著基因的相似度很高,而從袋獅的化石的檢測結果看,它與樹熊、袋熊這些食草動物是近親。這就代表著,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顯然它們的祖先就是食草動物,而袋獅是異化的分支。
02 牙齒
食肉動物的犬齒,可以說是標配了,相比其他牙齒來說,犬齒更加的鋒利,更適合捕獵獵物。但是,袋獅的牙齒結構則不同,從袋獅的頭骨化石看,它的犬齒已經高度退化,而代替犬齒的則是門齒,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袋獅的門齒進化的更加的粗壯且尖利。
因此,與食草動物是近親再加上已經高度退化的犬齒,足以證明袋獅的祖先是食草動物了。
總結
動物無論是食性發生了怎樣的改變,都不是「退化」,而是進化,這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動物為了更好的生存而發生的一些必要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