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由食肉進化為食草動物,有沒有相反進化的動物?

2021-01-12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人說:大熊貓從食肉動物進化成了食草動物,是退化了。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大熊貓雖然主要以竹子為食,但是竹子並不是大熊貓的全部,在大熊貓的食譜中約有1%的食物還是肉食性的。那麼,大熊貓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食性改變呢?有沒有從食草進化為食肉的動物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大熊貓

大熊貓是我們最熟悉的動物之一,它有著許多的稱號,比如「國寶」、「食鐵獸」等等。一直以來,大熊貓給人的印象都是憨態可掬,人畜無害的,它總是安靜地坐在那裡出竹子。但是,你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曾是一種純正的食肉動物。從已發現的化石看,大熊貓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800萬年前的始熊貓。

始熊貓的體型比大熊貓要小很多,從外觀上看,它就像一隻肥胖的狐狸。它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2500萬年前的一種古食肉動物,到了距今1200萬年前左右時,古食肉動物的一個分支演化成為了始熊貓。

到了距今500萬年左右,始熊貓也開始了分化,分化出了兩大類,一類是葛氏郊熊貓,它們分布在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的森林中,另一類還是大熊貓的小種,它繼續在我國的森林邊緣地帶過著捕獵小型動物的生活。

之後,葛氏郊熊貓滅絕,只留下了我國的這一支。科學家通過我國大熊貓小種的牙齒化石看,那個時候的大熊貓已經有了吃竹子的習慣,但是,竹子並不是它主要的食物。之後又經過了兩百多萬年的演化,大熊貓從森林的邊緣逐漸的像高海拔的竹林遷徙,最終,那裡的食肉動物相對較少,與世無爭的它們,躲過了一次次的生物滅絕,最終成為了今天的國寶。

因此,大熊貓食性的改變是因為它們不斷地尋找更適合自己生存環境的結果,而竹林中,大熊貓屬於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而且高海拔的竹林與人的棲息地也距離較遠。雖然,竹林的生活讓大熊貓成為了99%以竹子為食的動物,但是它們遇到動物的屍體或者小型的動物依然還是會吃掉的。因此,大熊貓並不像看起來那麼人畜無害,實際上它的牙齒和消化道與其他食肉的熊科動物相比一點都沒有退化,所以它是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的。

有沒有從食草進化為食肉的動物?

答案是肯定的。動物無論是向著哪個方向去進化,最終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活下來,為此,即使大熊貓都是經歷了體型由小到大再到小的一個過程,而且食性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那麼,自然就有一些動物為了生存,使自己的一些能力最大化,從而有了從食草動物到食肉動物的蛻變。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種比較有代表性且較為人熟知的動物:袋獅

從目前的動物名字來看,只要是有「袋」的動物,大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不得不說,澳大利亞是一個非常適合動物生存的地方,這一點從數次的「動物泛濫」就能看出,比如野兔泛濫、野豬泛濫、狐狸泛濫等等,甚至連澳大利亞本土的袋鼠都泛濫成災。而澳大利亞許多物種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食肉動物的控制,就目前來看,能夠對本土生物有一定威脅的食肉動物也只有澳洲野犬了。

但是,早在上新世,澳大利亞並不缺食肉動物,並且在上新世末期有一種大型的食肉動物,它就是袋獅。袋獅是澳大利亞史上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它有著平均1.5米的體長(不含尾巴)以及平均120公斤的體重,從體型數據上看,袋獅與現存的蘇門答臘虎有些相似。

根據已發現的袋獅化石看,袋獅的前肢比後肢要粗壯一些,這意味著它有著很強的前肢力量,而且它的爪子與許多貓科動物一樣是可以伸縮的,這意味著袋獅的爪子非常的鋒利。在配合上它龐大的體型,在上新世末(距今300萬年前),袋獅是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

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就是如此兇猛的食肉動物竟然是食草動物進化而來的。至於證據有兩個:

01 近親

近親就意味著基因的相似度很高,而從袋獅的化石的檢測結果看,它與樹熊、袋熊這些食草動物是近親。這就代表著,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顯然它們的祖先就是食草動物,而袋獅是異化的分支。

02 牙齒

食肉動物的犬齒,可以說是標配了,相比其他牙齒來說,犬齒更加的鋒利,更適合捕獵獵物。但是,袋獅的牙齒結構則不同,從袋獅的頭骨化石看,它的犬齒已經高度退化,而代替犬齒的則是門齒,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袋獅的門齒進化的更加的粗壯且尖利。

因此,與食草動物是近親再加上已經高度退化的犬齒,足以證明袋獅的祖先是食草動物了。

總結

動物無論是食性發生了怎樣的改變,都不是「退化」,而是進化,這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動物為了更好的生存而發生的一些必要的改變。

相關焦點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為了生存,食草動物們在不斷的進化和努力在自然界中,除了大象、犀牛等大型的食草動物外,其他的食草動物幾乎都有天敵,它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給食肉動物們提供食物。第二,防禦雖然食草動物沒有食肉動物那樣鋒利的牙齒和爪子,但是它們也有很強的防禦性,比如大多數大型的食草動物都有角,角的出現讓一大部分食草動物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它們堅硬且鋒利的角都長在食肉動物最喜歡攻擊的頭部。
  • 為什麼自然界沒有進化出進攻性的食草動物?
    由於食草動物率先恢復,所以它們能夠迅速佔領很多生態位,比如:以草為食的,以樹葉為食的,還有一些以果實為食的;甚至還有一些食草動物演化成了雜食動物,或者食肉動物,比如:人類,人類的遠古祖先是生活在樹上的靈長類,它們以植物嫩葉以及果實為食,但在演化過程中,人類逐漸適應了肉類食物。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只會逃跑,那為何它們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
    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動物世界,尤其是非洲大草原上面的動物,那些獅子、大象還有長頸鹿之類的,但有一點是沒有辦法忘記的,就是一群食草動物竟然可以被幾隻食肉動物給吃掉,有的時候感覺很悲傷,這些食草動物只能被食肉動物活活的被吃嗎?為什麼不進化出反抗的能力來呢?
  • 為什麼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大?海中的動物是否如此?
    因此,就目前已知的動物來看,陸地上的食草動物確實比食肉動物要大一些。我認為導致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體型小的原因有三個。01 食物獲取食肉動物,顧名思義就是以肉為主要食物的動物。這些動物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需要自己捕獵(食腐動物除外)。而食草動物就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動物,它們不需要自己捕獵。
  • 食草動物真的比食肉動物智商低嗎?為什麼?
    相比較前面說的大象,獅子和老虎這種聰明的貓科動物不過就是個「弟弟」。食物鏈的關係之所以有許多人認為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聰明,主要的原因就是食草動物是食肉動物的食物,也就是食物鏈上下級關係的緣故。但是,野生環境下,食物鏈上下級關係並不是智商決定的,而是進化方向決定的。在動物的進化過程中,一部分的動物選擇了吃肉,一部分選擇了吃素,而吃肉的為了能保證自己吃得上肉就進化出了尖牙和利爪,食草的由於食物容易獲取,就沒有進化出捕獵的「裝備」,相反,它們要麼進化出了龐大的體型,如大象、犀牛、野牛等等,要麼進化出較快的奔跑速度,比如羚羊,當然也有些與世無爭的進化出了終生樹棲的生活,比如樹懶、考拉等等。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每日三餐中飯桌上的食物種類都是什麼?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但是,作為純正的食肉動物來說,它們卻幾乎不吃植物性食物,這是因為食草動物偶爾吃肉可以說是一種天性(它們的祖先就吃肉),而且食草動物吃肉,是食物營養級由低向高遞進,而食肉動物如果吃草的話,還降低了食物的營養級,顯然不能滿足自己身體的需求。因此,食草動物偶然會吃肉,但是食肉動物(純正的)卻不吃草。有沒有食肉動物是由食草動物演化而來的?
  • 為什麼大多食草動物頭上長角,食肉動物卻都沒有角?
    相信去過動物園的小夥伴,肯定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有專門以肉類為食的兇猛老虎,有可愛美麗的食草小鹿。只是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在這些動物裡面,大多數食草動物的頭上都長有角,而幾乎所有的食肉動物的頭上卻沒有長角,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食肉動物愛吃草?食草動物也吃肉?背後真相沒那麼簡單
    在許多人的腦海中,動物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食草動物,一種是食肉動物,不過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食草動物會吃肉,食肉動物也會吃草。比如食草動物中的雪兔,它最喜歡吃的肉類就是松雞,還有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它之所以大部分時間只吃竹子,是因為周邊環境看不到可以吃的獵物,而且在進化過程中基因發生突變,這才讓大熊貓改變了食肉的本能。不過偶爾也會吃一些竹鼠或者是小羊一類的動物。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食草動物為什麼還會吃肉呢?
  • 食草動物生下來就被老虎獅子吃,它們為什麼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
    在我們的印象中,食草動物普遍缺乏戰鬥力,每當有天敵捕食它們時,它們能做的似乎只有逃跑,看起來仿佛生下來就是被別的動物吃掉的。 我們知道,生物是在不斷的進化的,既然外界有這麼多危險的天敵,那它們為什麼沒有演化出攻擊性武器,來攻擊天敵呢?
  • 大自然中,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
    表面上看,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幾乎每一種食草動物都有一個或者多個天敵,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瞪羚的天敵就有獵豹、鬣狗、非洲野犬、獅子、花豹等超過5種。而且食草動物的多寡直接會影響到食肉動物的數量。那麼,作為捕獵者,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自然界中有沒有進攻性的食草動物?為什麼?
    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也不是完全沒有攻擊性,它們頭上的角(犀牛角、牛角、羊角)、異化的犬齒(大象的象牙)都是攻防兼備的「武器」。不過,相比較食肉動物來說,食草動物既沒有尖利的牙齒,也沒有尖利的爪子,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出尖利的牙齒和爪子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食草動物為什麼沒有進化出尖利的牙齒?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總是逃跑,為什麼就不想反抗呢?
    在地球上,這一刻正在發生著一場追逐,食肉動物在追逐食草動物,食草動物使出渾身解數在奮力的逃跑,這是自然界最常見的捕食過程,也是食肉動物獲取食物活下去的唯一途徑。這一刻正有很多的食草動物在啃著著青草、樹葉,由於植物不會跑,所以食草動物很幸福,不用追逐食物,低頭就是!可以說食草動物的生存條件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狀態。
  • 為什麼食肉動物沒有角,食草動物都有角?你知道什麼原因嗎?
    在我們的映像中,好像大部分的食草動物都是長有角的而食肉動物則幾乎是不存在角的,這就很難不讓人想到,食草動物的角是用來反擊食肉動物。但,其實不僅僅是這樣。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在食草動物中,大多數都是雄性擁有粗壯麼角,而雌性只有很小的角,如果是用來反擊保護自己,這就說不通了,難道雌性食草動物就不需要保護自己了麼,那這個角究竟是用來幹嘛的呢?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卻很愛吃食草動物的肉?
    只要是觸目所及的,沒有不能變為餐桌上的物品。天上飛的是正常操作,而水中遊的就是普通的,地上走的更是頓頓都有。可以說,只要味道到位,就沒有不能吃的。可就算是這樣,也有許多的動物並不在人類的餐桌上。比如說,獵殺者獅子、老虎、豹子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首先,人類吃的食肉動物,大部分是海洋生物和鳥類。而遠古時期,人類還是氏族狀態的時候,基本是抓到什麼吃什麼,一頓能吃飽就是好的。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體重約為400公斤-800公斤,遠遠不如大象的體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陸地上,食肉動物的體型會比食草動物的體型更小一些呢?陸地上,食草動物為什麼比食肉動物體型大?事實上,陸地上食草動物更大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食物。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而食肉型動物則主要是以食草型動物為食,它們更高一層。所以我們在大自然中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食草型動物的體型有多麼大,在碰到比它們小很多的食肉動物後,都會害怕躲避逃跑。就是野牛這樣的比較強力的食草動物,它們在遇到狼的時候,也會忙著逃跑,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對抗。這種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是基因層面的一種壓制,再高大的食草型動物,它們也會害怕一些小小的食肉型動物。
  • 為什麼食草動物都長角,而食肉動物不長角?看完以後恍然大悟!
    相信去過動物園的小夥伴,肯定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有專門以肉類為食的兇猛老虎,有可愛美麗的食草小鹿。只是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在這些動物裡面,大多數食草動物的頭上都長有角,而幾乎所有的食肉動物的頭上卻沒有長角,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說一下食肉動物都沒有角,有角的都是食草動物
    我們的印象裡,當動物有角的時候,我們都感覺非常的洶湧,而且戰鬥力很強,但是這種一般都是食草動物,而肉食性動物往往都沒有角,那麼,食肉動物為什麼都沒有角,有角的都是食草動物,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怎麼理解?首先呢,角是從遠古時代進化而來的,角是一種強大的防禦武器但是真相併非完全如此,動物之所以長角,主要是為了展示和內部的競爭,很多動物的角都是不具備防禦功能的,正是如此,隨著一代一代遺傳下來,這些角有利於同類之間進行較量,所以角就是最炫耀的標誌。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吃食肉動物不划算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