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星都在練的普拉提運動,它真的不是瑜伽!
關注
隨著全民健身興起,各種不同的運動形式也慢慢出現在運動課程中,普拉提就是近幾年比較火熱的健身課程之一。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明星,我們都可以看見「普拉提」的身影。
像是特別喜歡健身的孫儷——
▲孫儷
但是說到普拉提,還是有很多人不清楚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運動,甚至有人會把它和瑜伽放在一起,認為普拉提就是瑜伽或者是瑜伽的一個分支,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瑜伽與普拉提是兩種不同的運動。普拉提是在二十世紀初由德國人Joseph Pilates建立和發展的一套運動體系,這套獨特訓練動作在當時被稱為「控制術」,整個運動體系以解剖學和醫學為基礎,有著德國的理性與嚴謹。
普拉提夫婦總共創造了超500個動作,並拍成照片或記錄片保存下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項獨特的運動,向大家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孫儷
普拉提的概念
普拉提是主要鍛鍊人體深層的小肌肉群的運動,強調對核心肌群的控制,加強人腦對肢體及骨骼肌肉組織的神經感應及支配,再配合正確的呼吸方法所進行的一項全身性協調運動。
普拉提訓練有助於調整外在體態與氣質,提高自身的運動表現能力。
普拉提與瑜伽的區別
01. 起源不同
瑜伽源自古印度;而普拉提是由德國人開創並發展於歐洲。
02. 內容不同
瑜伽屬於靜態課程,一個動作保持時間較久;普拉提屬於動態課程,一組動作由同一動作不同個數動態組成。
▲凍齡女神劉嘉玲
03. 形式不同
瑜伽是修行的一種,冥想、體式練習都可以多人進行;普拉提更多的是一對一授課,更多的時候需要專業老師協助進行。
04. 目標不同
瑜伽更像哲學追求靈性、心靈類的提升,更加側重於身體柔韌性;普拉提具有科學性,既可以燃脂增肌,還能改善體態、進行肌肉傷痛的恢復,更加側重於力量控制性。
▲球星C羅使用普拉提來提高運動表現
05. 呼吸不同
瑜伽主要是鼻吸鼻呼;普拉提則是用鼻子吸氣、嘴巴呼氣,講究呼吸的深度。吸氣腹部收緊,肋骨向外擴張,呼氣肋骨內收。
普拉提的不同運動類型
01. 墊上訓練
墊上訓練(使用瑜伽墊)的普拉提目的主要是增強核心肌群,由於練習方便,不受限制的優點,很多健身房開設的課程都是墊上普拉提訓練課程。
02. 器械訓練
機械普拉提顧名思義是藉助機械的一種運動,常用的器械有萬能滑動床、萬得椅、卡迪拉克、梯桶、脊椎矯正器等。
普拉提針對人群
需要體態調整的人群
有些朋友不是很胖,但是在人群中就像是路人甲一樣,沒有什麼發光點,難道就僅僅是顏值的原因嗎?不,更多的是體態問題。比如人馬妞之前說過的駝背圓肩、骨盆前傾、x型腿、O型腿等問題 ↓
而普拉提訓練可以幫助我們改善這些問題,它幫助我們放鬆肩頸,同時收緊腰腹深層肌肉,從而平衡肌肉的緊張感,並募集深層肌肉加固了脊柱,一方面幫助背痛、頸痛或肌肉拉傷人士減輕痛苦;另一方面預防受傷和糾正不良體態。
需要瘦身增肌的人群
規律性的普拉提練習是很多人的瘦身法寶,他讓肌肉更為有力卻不失修長有形,尤其對於腰腹部、背部體線的塑造更有顯著效果。
產後恢復人群
強調核心訓練的普拉提有助於產後鬆弛部位的收緊,是一致公認的產後恢復最有幫助的訓練方法之一,美國歌星麥當娜、英國首相夫人莎拉產後恢復體形進行的普拉提練習,收到了驚人的瘦身效果。
不過人馬妞還是建議產後媽媽尋找專業的教練來進行訓練,不要自己模仿動作,以免造成傷害。
職業相關人員
核心訓練一直是競技體育最熱衷討論的話題之一,高爾夫、網球、跳水、足球等高水平職業運動員都把普拉提作為輔助訓練的利器,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基德等人都一直堅持普拉提的規律訓練,這樣可以很好的提升身體運動表現。
現在你知道普拉提是一種怎麼樣的運動了吧~如果看完上面的介紹,你也覺得這正是你需要的運動,就看看下面人馬君給大家推薦的幾種普拉提運動姿勢,加緊操練起來吧!
1
百次擺鐘
躺在墊子上,將腿抬起至下圖狀態,頭部也朝前抬離地面,接著伸直手,上下擺動。
注意:手不要接觸地面,和地面平行最好,同時擺動幅度也不要太大。調整呼吸,每次呼吸做5個,做50個。
2
捲起
平躺在墊子上,雙手伸過頭頂並吸氣,呼氣時抬起雙臂向前,背部跟上往前,當手指接近腳趾時緩慢往後恢復初始動作。
注意:一定要慢下來,感受到脊椎慢慢彎曲,腹腰從承受力量到舒緩,每次做5-10個。
3
蜻蜓點水
躺在墊子上,抬腿如下圖,大腿和上身成直角,小腿和身體略平行,然後挨個往下放腿,全腳掌著地。
注意:整個過程中小腿和膝蓋保持不動,只需要大腿上下來回,收緊你的核心力量,每條腿做15-20次。
4
泳式
如圖面向墊子趴下,吸氣,呼氣然後想像自己在遊泳,並抬起手腳。
注意:不要同手同腳,做十次呼吸就ok。
5
卷腹蹬車
躺在地上,雙手放在腦後,在雙腿蹬車時上身轉向側邊,如下圖。
注意:腳不能接觸地面,保持在空中,頭部也是。每邊10次。
關於普拉提的科普暫告一段,如果你有更多的心得也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一起分享。
部分圖片|素材源自Pixaba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