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共同家園」系列峰會之「再見,飢餓與貧困——世界頂尖科學家農業與糧食峰會」於30日傍晚舉行。本場峰會連線了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2014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雷夫·安德森、20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馬克·范·蒙塔古和2008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約翰·皮克特,四位頂尖科學家共話科學力量之於農業生產的無限可能。
丹·謝赫特曼講述了一場「藍色革命」:現代水產養殖。如果你覺得吃魚只是對健康有益,那麼謝赫特曼會告訴你,吃魚還對環境有好處——根據GWPR(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Ratio)即:全球變暖潛能比,算出的食物對環境影響指數,牛肉、麵包、白米飯等食物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更大,而鮭魚、金槍魚等對環境的影響更小。謝赫特曼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在海產養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另一「冷知識」是:海藻作為一種負碳作物,能夠吸收來自水中的二氧化碳,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雷夫·安德森則從大西洋鯡魚身上,學到了藉助全基因組測序促進漁業、乃至全農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課。大西洋鯡魚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種群數量巨大,安德森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的統計數據區分了不同地理位置、環境中的鯡魚種群。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徹底改變漁業管理模式,根據種群而非單一的地理緯度來設定魚類的捕撈配額,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
馬克·范·蒙塔古提供給一個更好地讓科學與公眾溝通的視角,科學研究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人們又該如何應對地球上的諸多問題?如何向公眾解釋科學之於社會的意義?「當問題愈發湧現,隨著生命的發展,大家都不知道生命是什麼了,於是情感佔據上風,我們都遺忘了科學證據、邏輯的重要」,蒙古塔建議,將對無生命物質和有生命物質的想法分隔開來,讓人類豐富的情感獨立於科學研究。
約翰·皮克特關注食品與農業中的可持續集約化科學。先從集約化說起,集約化生產中的肥料和殺蟲劑,雖然能夠保護農作物免受病蟲草害,但使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也因此產生的「可持續」方面的問題。皮克特認為,可以藉助可持續的非季節性幹預代替化肥、殺蟲劑等的季節性投入,通過破解植物信息素的秘密,以植物自身釋放出的化學物質抵禦害蟲的破壞;通過基因工程來改變或創造新的植物,為人類社會保留更多的可持續發展技術。
個人演講結束後,四位科學家圍繞科學教育、科學傳播、大學創業教育等話題展開圓桌論壇。
謝赫爾曼結合疫情下科學家的角色指出,如果希望在未來看見更多的科學創新,應該在孩子成長中的更早階段融入科學教育,甚至是幼兒園階段開始。安德森對於提早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也非常認同,但他的擔憂是,而今的社交媒體極大地影響著孩子的思維,科學教育仿佛陷入與社交媒體的競爭之中,面對大量的誤導性的信息,孩子們卻很難在這個環境中培養起批判性思維。皮克特補充了關於社交媒體的看法,對如何在過度娛樂化的媒介環境中,讓孩子們認識到科學本身的嚴肅性提出質疑。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裕嫵 陳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