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這個美麗的星球上,百分之七十的表面被蔚藍色的海洋佔據,只有百分之三十是陸地。
最近幾年,關於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鬧旱災的新聞常見於報端,很多人都會問:既然地球上的海水這麼多,為什麼不用海水來緩解旱災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海水中存在大量的鈉鹽、鉀鹽和鎂鹽等鹽類,又苦又鹹,根本無法飲用,也無法被植物吸收,因此對地球上的旱災根本幫不上什麼忙。
不過,有一個現象很值得我們研究,就是在寒冷的北極和南極,由於溫度太低,海面上漂浮著許多由海水結冰後形成的冰塊,甚至是冰山,都是不含鹽分的,加熱融化後,是可以直接作為飲用水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海水中溶解著大量鹽類,而海水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的降低而變小,當溫度降低,海水結冰時,海水的溫度到了冰點以下,海水中的鹽就會析出,溶解在周圍溫度相對較高的海水中。這樣,純水就會從海水中分離出來,變成冰塊,而溶解在海水中的大量鹽類等物質,則被排除在外,沒有變成冰塊的一部分。
所以,用海水結成的冰塊融化後的水,是淡水,可以直接飲用。像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取得飲用水的。
這個現象,為人們將海水轉化為淡水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但是,將海水變成冰塊,要在寒冷的北極和南極才能進行,再經過長途跋涉運送到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從經濟的角度上來說,可能並不划算。
當然,這只是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來說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一定能發明出更好的方法,將南北極的冰塊為我們所用。
地球檔案室作者:楊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