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殘酷的多,母螳螂吃掉交配後的公螳螂可能只是由於飢餓,在動物學家的統計中,只有少數
公螳螂在交配後被吃掉,而那些交配前就已經吃飽的母螳螂並不會這麼做。
螳螂是一種主要以潛伏突襲捕獵的物種,它們本身的活動比較緩慢,因此會抓住所有機會來吃掉爬到、碰到或者在自己前肢攻擊範圍內的昆蟲。以往基於觀察獲得的經驗,很多人認為雄螳螂和雌螳螂交配後被吃掉,是由於螳螂的進化中使得雄螳螂犧牲自己當雌螳螂的食物,以便它們更好地產卵,一些雄螳螂在交配的時候會把自己的身體扭斷,也有的在交配中就被雌螳螂從頭開始吃了,而即便留下下半身,雄螳螂依然可以保持交配的動作。然而在實驗室條件下,這種說法卻受到了質疑,實驗室環境中人類可以給螳螂提供更多的食物,在沒有飢餓的情況下,雌性螳螂卻很少吃掉雄性螳螂,而且科學家還觀察到難得一見的螳螂的求偶行為。即便在自然界中,動物行為學家觀察到的實際現象是交配後被吃掉的雄螳螂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交配後就飛走了。
相較於雄性螳螂,雌性螳螂的體型往往更大一些,這種體型的差異也曾被認為是螳螂為了避免同類相食的一種進化史手段,使它們可能在雌螳螂沒多少感覺或者「不舒適」的情況下完成交配。而基於動物學的研究,螳螂沒有複雜的神經網絡,行動又較為遲緩,因此進化史原因使得它們傾向於攻擊那些突然跳到跟前的獵物,在交配行為中,雄性螳螂也會慢慢地接近雌性螳螂,避免雌螳螂受到驚嚇揮動前臂將自己當獵物給捕捉了。在自然環境中,螳螂的求偶行為能使雌性螳螂暫時地變得更溫和一些,從而避免搞死交配對象。也就是說,在交配中雌性螳螂是不必要吃掉雄螳螂的,統計學中只有少數被吃掉驗證了這個觀點,不過當雌性螳螂吃飽後也有利於產卵等活動。總之就是為了把基因傳遞下去。
此外,在自然界中雌性大於雄性的昆蟲很常見,而具有同類相食習慣的也並不多見,螳螂吃掉同類的行為在螳螂種群中也不是很常見,大概不會是必要的繁衍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