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SOS」是三個英文字母的縮寫,有人理解為:「save our souls」(救救我們的生命),也有人認為是:「save our ship」(救救我們的船),還有人推測為:「send our succor」(發布求救信息)等等。
事實上上面的這些解釋都是在「SOS」信號基礎上延伸出來的,「SOS」只是國際摩爾斯電碼救難信號,並非任何英文單詞的縮寫,這三個字母在任何國家的語言裡也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
為何是「SOS」
十九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世界航海業也飛速進步,告別了古老的風帆,蒸汽機、螺旋槳相繼發明並應用在航海上。應用了新技術的船舶速度更快,活動範圍更大,世界海運業蓬勃發展。但是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船舶在大海上仍然無法避免風暴、濃霧、暗礁,甚至機械事故對航行造成的威脅。但是那時候的通訊技術相當落後,航行在變化無常茫茫的大海上,如果遇難只能聽天由命,無數生命因此葬身海底。
1895年英國人馬可尼與波波夫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機,並開始使用摩爾斯電碼傳遞信息。在馬可尼向英國郵政局官員演示無線電報後不久,在1896年實現了海岸與船舶之間的第一次通訊。1898年英格蘭海岸附近,通過無線電通訊成功搭救了附近的遇難船舶,這是最早的無線電救援記錄。
但是無線電在當時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國船員有著各自的習慣與語言,在求救信號上更是五花八門。其次「未經規範」的各種無線電設備可能相互之間也不兼容,造成電報發送不成功。
基於這種情況,1903年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上提出確定規範的船舶遇難無線電信號。會議不久後,航海大國英國支持馬可尼無線電公司並宣布使用「CQD」作為遇難信號。「CQD」中的「CQ」即Call to Quarters( All Stations Attend) 是「全部臺站皆應答」的意思,是當時歐洲鐵路通訊的續,後面加上一個「D」表示Distress是遇難的意思。而海員們也將「CQD」解釋為:「Come Quick,Danger」( 速來,遇難)。但是也埋下了一個隱患「CQD」與一般呼叫「CQ」僅僅一字之差很容易引起混淆。
1906年第二屆國際無線電會議上決定採用一種更清楚,更準確的信號來代替「CQD」。會上一位德國專家建議採用德國的經驗使用「SOE」作為統一遇難信號,但隨即就有人指出他的重大缺點:字母「E」在摩爾斯電碼中表示為一個「短音」,在拍發或者接受時很容易被誤解或錯過。人們借鑑了這個思路,決定用第一個字母S代替E。在會後宣布「SOS」成為了國際統一無線電遇難求救信號。
新的「SOS」國際統一無線電遇難求救信號在摩爾斯電碼中由「三個短音」加「三個長音」加「三個短音」構成。簡短、準確、連續而有節奏的「SOS」信號在電報中最易發送也最容易辨識。1908 年7月1日協議正式生效,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泰坦尼克讓SOS迅速普及
1909年8月,美國輪船「阿拉普豪伊」號由於尾軸破裂無法航行,向鄰近海岸和過往船舶拍發了SOS信號,SOS信號第一次使用!
1909年,郵輪「斯拉沃尼亞」號在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附近受到撞擊,船員在慌亂中發送SOS信號,被周圍的船舶接收到,並迅速趕往救援,這是利用SOS信號成功求援的早期實例。
雖然國際會議通過了新的標準,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裡絕大多數船員還是習慣使用原有的信號「CQD」。直到發生了鐵達尼號事件,才使SOS信號迅速普及起來。
在「鐵達尼號」上裝備有馬可尼公司製造的無線電報設備,可是偏偏在遇難當天鐵達尼號上的無線電發報機出了故障。船上的報務員菲利普斯與助手布蘭德整整維修了7個多小時。在「鐵達尼號」當天行駛的海域冰山與流冰非常活躍,船舶之間經常通過無線電報交流險情。1912年4月14日23時45分,「鐵達尼號」在加拿大紐芬蘭島以南約200千米的大西洋海域與冰山相撞。十分鐘後船長無奈下達發送求救信號的命令,報務員最先發布之前公認的求救信號「CQD」,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回應,而此時距離鐵達尼號只有幾海裡遠的加利福尼亞號上沒有報務員值班,錯過了鐵達尼號發布的求救信息,也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最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報務員菲利普斯對另外一人說道:「發送SOS求救信號,這是一種新的國際通用救援信號,它可能是最後的獲救機會了!」菲利普斯的決定是正確的,「鐵達尼號」發布的SOS信號,幸運的被遠在紐約的一位叫薩洛夫的人接收到,意識到事態嚴重的他果斷地用無線電向全世界播報了這一消息。漫長的一夜,直到黎明,「卡帕蒂阿號」才趕到出事地點,救出705名倖存者。
「鐵達尼號」的悲劇讓人們認識到了通訊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船舶裝備了無線電報設備,而且還實行全天候24小時無線電信號監聽,「SOS」救援信號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普及。每當有海難發生時,「滴滴滴噠噠噠滴滴滴」無線電波便會飄蕩在大洋上空。
永不消失的SOS
誕生之初,「SOS」只是為了救援海上遇難船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SOS」三個字母簡單易用,沒有固定順序從哪個方向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分辨出來。到現在無論是城市的建築群中,還是迷失的孤島上,甚至在茫茫的雪原中,只要人們遇到事故需要幫助,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這個符號,來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表示的形式也多種多樣起來,可以在沙灘上用卵石堆砌起「SOS」三個字母,也可以在雪原挖出雪溝來吸引注意,甚至還可以用長短不一的燈光組合來告訴遠處的人們我需要幫助!
隨著時間的推移,衛星通信和數位技術日益發展,通信手法越來越便捷,原有藉助摩爾斯電碼「SOS」求救信號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當船舶遇險時,只能由報務員不斷地用500千赫中頻拍發「SOS」莫爾斯碼呼救電報,由於受頻率、設備、天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SOS」的有效報警距離只有100海裡。這樣,對遇險船舶的救助只能由出事海區附近聽到呼救信號的船舶及陸地救援機關提供,大大限制了救援的效果與範圍。
百年過去了,國際海事組織已經逐漸淘汰摩爾斯電碼「SOS」呼救系統,引入新的全球海上遇險和安全系統(GMDSS) ,該系統主要包括全球遇險報警系統和全球衛星通信系統。一旦船舶遇突發海事,只需按下「遇險」按鈕,遇險報警系統即開始工作,所有關於海難發生、位置及識別標誌等數據將自動地以每4分鐘一次的頻率重複發射,直至給予收妥反饋遇險呼叫才會終止。一旦人員落水或船舶沉沒,自浮應急無線電示位標就會自動啟動,將導航數據迅速發出;救生設備上的雷達應答器,也不停地對船載、機載雷達發出響應,以便引導搜救船舶、飛機迅速駛向遇險者。相對於通過摩爾斯電碼發送「SOS」信號,GMDSS有效報警距離可達200-800海裡,並且信息承載量大,可以在第一時間將搜救需要的數據發送給救援機構,不論難船處在任何海區,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搜尋救助。因此GMDSS系統,被稱為為海上航行船舶新的保護神。
1999年2月1日,國際海事組織宣布在全世界各航運國家全面啟用GMDSS系統,「SOS」作為國際統一無線電遇難求救信號使命終結,但是「SOS」這三個字母作為一種特殊符號依然會被社會所銘記。也許我們在今後的日子裡會不斷地看到各種各樣「SOS」符號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比如綠色和平組織的活動中,比如年輕人的體恤上,比如各種流行文化中,都會看到「SOS」的身影。也許這就是「SOS」百年的涅槃與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