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白鰭豚快絕種了!

2021-01-08 搜狐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訊 :

  六國科考隊昨宣布未在長江裡發現白鰭豚 它可能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物種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千米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如果不能有效地挽救白鰭豚,它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物種。

  本版綜合新華社、南方都市報、三聯生活周刊

  尋豚:集中六國25名專家

  由中國、美國、瑞士、日本、英國、德國6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自上月6日開始在長江幹流搜尋白鰭豚,以評估這種珍稀水生哺乳動物的種群現狀以及它們的棲息地情況,並為下一步的保護做基礎性工作。考察集中了25名國際一流專家,並首次全面引入了聲學考察方法,精確度與可信度大大提高。

  聯合考察隊分成目視觀察組、聲學監測組和水質採樣組。該次考察使用了兩艘大型機動船。

  搜尋:把長江搜了兩遍

  考察隊從武漢逆流而上,直達宜昌,然後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再返回武漢,總行程3386公裡,等於把長江走兩遍。兩艘船之間前後間隔一小時的航程,一艘靠南岸航行,一艘靠北岸航行,兩船距各自岸邊約300米的距離。科學家們每天至少都要用25倍的望遠鏡看上5小時,仔細辨認長江上的每一件漂浮物。白鰭豚屬哺乳動物,必須經常浮出水面呼吸,它們身體的擺動會帶起一股小水花,這幾乎是它們和浮遊雜物唯一的區別。

  結果:找了38天也沒發現

  然而考察的結果令科學家們失望。擔任科考負責人的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博士介紹,從行程上看考察活動覆蓋了白鰭豚的所有歷史分布江段,38天的聲學考察和目視觀測的結果都沒有發現白鰭豚,江豚數量也呈明顯的銳減趨勢。這個結果表明,作為長江水域生態系統中的兩種頂級捕食者生存狀況進一步惡化,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長江生態與環境不容樂觀。

  釋疑:並不代表白鰭豚已滅絕

  科學家們強調沒有找到白鰭豚不代表白鰭豚已經滅絕。王丁博士說,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的個體才標誌一個物種滅絕,現在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畢竟兩年前還有野外觀測到白鰭豚的記錄。

  據分析,本次科考可能存在遺漏的地方包括考察船隻覆蓋長江幹流,沒有進入支流和夾江;每日觀測時間只有一天的三分之一,不排除天黑後有白鰭豚悄悄從身邊遊過。同時,由於白鰭豚在長江中分布的密度太低,即使最嚴格的考察設計也難以確保在考察的江段內發現所有的白鰭豚。

  呼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王丁博士說,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白鰭豚能否人工繁育

  淇淇&珍珍入了洞房沒生崽

  白鰭豚又被稱為「長江中的大熊貓」。那麼,人類能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人工繁育白鰭豚呢?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博士昨日介紹說,中國曾做過這樣的嘗試,但未獲成功。

  1980年1月12日一頭重傷的雄性白鰭豚被送到水生所,後來起名為「淇淇」,當時大約是2歲。淇淇送到的時候年紀小,體質好,所以相對比較快地適應下來,成為人工飼養環境下成活時間超過1年、並不斷增長的唯一特例。這種唯一對於淇淇而言,同樣意味著孤獨。王丁回憶說,它會顯出對人的腳步、說話等聲音的敏感,「有人來了就顯得興奮,靠近人的位置快速遊動,翻騰,甚至用尾鰭打水」。它也會痴迷於玩具,尤其是救生圈,玩耍起來「連飯也不吃」。4歲左右的淇淇開始進入青春期。這時因孤獨而來的表現,不僅是不吃不喝,「局部皮膚會充血變成桃紅色,身體直立水中,鰭肢以上的身體露出水面,一面激烈晃動腦袋,一邊發出吱吱的叫聲」。王丁說,「看了都覺得很可憐」。

  1984年研究組開始籌劃給淇淇尋找伴侶,1986年3月31日,雌性幼豚「珍珍」和雄性成年豚「聯聯」在長江監利觀音洲江段被成功捕捉。在空軍直升機支援下,兩頭豚被迅速空運回武漢。75天後,聯聯死亡。

  當時被「內定」為新娘的珍珍才1歲多。1986年6月3日,珍珍被移養到和淇淇飼養池相連的長方形池中。突破性的一步是珍珍邁出的,8月8日深夜,珍珍從2號池自動遊入淇淇的1號池。有意思的是,珍珍在此後的共同生活中,一直扮演著主動的角色。從「包辦婚姻」變成「自由戀愛」的情感,最終沒能開花結果。1988年9月27日,正在進入性成熟期的珍珍突然死亡。此後漫長的歲月,因為白鰭豚越來越稀少,研究組再也未能給淇淇尋找到新伴侶。

  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人類活動導致白鰭豚種群迅速衰減的原因,已經得到論證,淇淇生命的20多年裡,長江中白鰭豚的食物在減少,賴以生存的大洄水區在消失,生活空間在被船舶擠佔。中科院研究員張先鋒說:「並不是一定要它永遠生存下來,物種有其自然消亡規律,我們的努力,只是想讓這個物種消亡的速度,回到工業化之前的自然規律中。」

  ·專家剖析·

  人類活動「滅」了白鰭豚

  中科院水生所工程師魏卓介紹,白鰭豚處於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在長江水域中沒有任何天敵,因此其滅絕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臨的所有威脅都來自人類。歷史資料證實收集到的白鰭豚標本中90%以上的死亡是由於人類活動直接造成的。

  酷捕濫撈經常誤殺白鰭豚,或導致白鰭豚食物匱乏。

  一方面沿江人口飛速增長,漁民對長江裡魚類的需求越來越大,以魚為生的白鰭豚能夠得到的食物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漁民捕撈作業對白鰭豚的誤傷屢見不鮮。據不完全統計,由於捕撈作業誤傷死亡的白鰭豚幾乎達到死亡總數的一半。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魚、毒魚、電打魚、迷魂陣等有害捕魚手段,更令白鰭豚的生存雪上加霜。1987年在長江死亡的一頭白鰭豚身上,竟有103處血淋淋的大大小小的傷口。

  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脅著白鰭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鰭豚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

  這次科考期間,科考船在長江幹流中記錄到19829艘交通船,1059隻捕魚船,平均每公裡約有12艘船隻,也就是說,長江上每不到100米就有一條船。經過鄱陽湖時,考察隊員姚至平曾數過那裡的採砂船,數到1200的時候數不下去了,而那時還沒有數到一半。

  船舶的噪音汙染,將白鰭豚的正常生活徹底打亂,幹擾了它們的聲吶系統,造成白鰭豚被船舶的螺旋槳打死的慘劇。在收集到的因此致死的白鰭豚標本中,有的頭骨粉碎,有的被攔腰斬斷。

  大規模的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日漸壓縮白鰭豚的生存空間,破壞其棲息地,並阻斷白鰭豚的洄遊路線。

  前些年有關部門在湖北洪湖燕窩實施爆破清理航道時,將一個擁有4名成員的白鰭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還有2頭懷孕的雌豚。

  嚴重的水汙染破壞了白鰭豚的食物資源,危害其健康。

  隨著長江沿江工業的迅速發展和農藥的大量使用,長江水質的汙染日益嚴重,這極大地影響了白鰭豚的健康,造成其繁殖能力減弱。一項研究表明,白鰭豚體內的有害物質含量比海豚要高得多。

  科考隊這次請來了瑞士聯邦水科學與技術研究所(EAWAG)的兩名科學家負責收集長江水樣和河底淤泥,然後送給考察的贊助者之一——SGS進行化驗,化驗結果將向全世界公布。EAWAG的比特·穆勒對媒體說:「長江裡已經沒有多少浮遊生物了。我曾經把一個專門打撈浮遊生物的採集網放進長江裡撈了10個小時,結果就撈出兩隻這麼小的蝦(他用手指比劃了一個不到1釐米的寬度)。很難想像這樣的水能養活多少魚,沒有魚,白鰭豚就得餓死。」

相關焦點

  • 白鰭豚檔案
    約有1000多頭白鰭豚。1974年春節前夕:航運部門爆破清理航道,造成兩對白鰭豚喪生,令人痛惜的是,在兩個雌豚的肚子裡各發現一個胎兒。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鰭豚的科學研究。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1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2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3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
  • 白鰭豚驚現長江?(組圖)
    新華社記者熊潤頻  白鰭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淡水哺乳動物,為我國獨有,享有「長江女神」的美譽。不久前,被國內外專家斷言「滅絕」的白鰭豚,又現身長江安徽銅陵段,並被當地市民用數位相機拍下。  當地市民所拍的白鰭豚身影是真是假?各方專家是如何進行判斷的?結論如何?
  • 一條「sos」緊急求救簡訊的背後
    原標題:一條「sos」緊急求救簡訊的背後   7月21日夜晚18點40左右,富陽市供電公司調度自動化運維班的全體人員都收到一條「sos」緊急求救簡訊,短息的發送者竟是公司自動化機房的環境動力智能監控系統。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編者按]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而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詳細]·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 白鰭豚可能已滅絕(圖)
    2002年,中國白鰭豚研究創始人陳佩薰教授(右一)在中科院水生所觀看白鰭豚「珍珍」的標本。陳教授將畢生心血都傾注於白鰭豚物種的研究與保護。圖/CFP  11月6日。  他們在尋找「長江女神」——白鰭豚。  綜合新華社電12月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白鰭豚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動物。  據介紹,1980年代,有400餘頭白鰭豚;1997年的科考,看到13頭。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這處綠樹掩映的院子對外的正式名稱是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白鰭豚館,這裡也是中國惟一的白鰭豚人工飼養基地。由於白鰭豚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加之白鰭豚的飼養棚是一座高大的白色建築物,所以當地人都把這裡稱做「白公館」。雖然這裡如今還飼養著4條白鰭豚的近親江豚,但由於已經5年多沒有白鰭豚了,所以平時來這裡參觀的人很少。「白鰭豚館裡沒有白鰭豚,我們很尷尬,也很急切!」
  • 長江白鰭豚可能已被人類滅絕-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由6個國家組成的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據介紹,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英報: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國《衛報》8月8日發表文章,題目是「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文章摘要如下。經過對長江白鰭豚天然棲息地的深入考察,這種哺乳動物被正式宣布滅絕。直到前不久它還是地球上的瀕危物種之一。長江白鰭豚身長可達8英尺,體重可達250公斤,是50年來第一種被人類活動推向滅絕的大型脊椎動物。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這對於今年已八十高齡的水生生物專家陳佩薰來說,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結果:「白鰭豚實際上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          被「點將」任白鰭豚研究組長         7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悲痛地對外宣布,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內生活了8年、已生下兩胎小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11日晚去逝!
  • 長江銅陵段未發現白鰭豚
    新華社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程士華)記者從銅陵縣獲悉,中、美、日等六國聯合考察隊近日在對長江銅陵段考察結束後未發現白鰭豚,連搜尋到的長江江豚也不到10頭。  11月24日,聯合考察隊抵達銅陵,對銅陵江段水質、地理環境進行了認真考察,並在銅陵江段進行了仔細搜尋。
  • [視頻]長江安徽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生活在長江裡的白鰭豚已經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物種,不過近日,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鰭豚,並用帶有DV功能的數位相機把白鰭豚拍攝下來。
  • 中科院專家稱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對此,這次國際科考隊的負責人、報告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對早報記者表示,說白鰭豚滅絕並不準確,只能說是「功能性滅絕」。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雖然白鰭豚的知名度遠不如大熊貓,但要論起輩分,大熊貓的歷史僅有500萬到600萬年,比不上白鰭豚。
  • 快絕種的帶刺生殖器(組圖)
    罕見快絕種的帶刺生殖器(組圖)研究人員最感興趣的包括雄性動物的陰莖刺,許多哺乳類動物都有陰莖刺,它的功能沒有定論,有可能在不同的動物身上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根據大約公元前三世紀的古籍《爾雅》記載,當時白鰭豚的數量至少為5000頭,20世紀50年代,白鰭豚的數量大約6000頭。   1970年葛洲壩開工,1979年中國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1980年湖南漁民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白鰭豚「淇淇」,被送往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飼養。
  • 中國科學院專家認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鑑定,安徽一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所拍攝到的水生動物為白鰭豚。專家稱,這說明目前長江內還有白鰭豚存在。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欣喜地說,經仔細鑑定,錄像中的水生動物確為白鰭豚。「這打破了白鰭豚滅絕說,證明長江中還存在白鰭豚。」2006年底,中、美、日、德、英和瑞士六國25名專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長江宜昌至上海段,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監測儀器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為期38天,行程3400公裡的野外考察,整個過程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因此有人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 國際先驅導報: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人類活動是元兇
    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並不接受這樣的結論,他認為不能因為沒有看到白鰭豚,就說白鰭豚就已經滅絕了,因為「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誌一個物種滅絕。而2004年還在南京附近江邊發現有擱淺而死的一隻幼體白鰭豚」。因此,王丁認為,只能說白鰭豚是「功能性滅絕」了。
  • 關於瓢蟲、鳳尾魚和白鰭豚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夏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瓢蟲、鳳尾魚和白鰭豚的介紹。「花大姐」不是害蟲「花大姐」的本名叫瓢蟲,只因為它有一雙美麗的翅膀,那上面長著紅、黃不同的顏色,還夾雜著一些美麗的斑紋,因此得了個「美名」——花大姐。一種茄子、馬鈴薯的萊農有時把「花大姐」當作是害蟲,說它貌美心壞,專門危害蔬萊。
  • 六國聯合考察隊在長江銅陵江段未發現白鰭豚
    新華網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程士華)記者從安徽省銅陵縣獲悉,中、美、日等六國聯合考察隊近日在對長江銅陵段考察結束後未發現白鰭豚,連搜尋到的長江江豚也不到10頭。11月24日,聯合考察隊抵達銅陵,對銅陵江段水質、地理環境進行了認真考察,並在銅陵江段進行了仔細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