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2021-01-08 荊楚網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 圖為:送走「永遠的白鰭豚」淇淇。(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鄭志方 通訊員王克雄 實習生蔡葳 王科    

      提要:2006年11月,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一種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的水生動物,結果一無所獲。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成為了一個懸案。這對於今年已八十高齡的水生生物專家陳佩薰來說,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結果:「白鰭豚實際上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    

      被「點將」任白鰭豚研究組長    

     7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悲痛地對外宣布,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內生活了8年、已生下兩胎小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11日晚去逝!

     陳佩薰得知這一消息震驚不已:「太突然了,4天前我去時,晶晶還好好的……但願她剛出生才40多天的孩子能挺過這個難關!」

     今年7月5日,陳佩薰八十大壽,記者來到水生所白鰭豚館。這天,正好也是江豚晶晶的第一個孩子「淘淘」,也就是世界上首例人工繁殖的小江豚2周歲生日,也是晶晶的第二個孩子樂樂滿月的紀念日子,也正是這一天,陳佩薰鄭重宣布了晶晶等6頭江豚的英文名和中文名。

     「晶晶的去逝,讓我們看到了豚類研究路途上的艱難,也讓我想起與我共度20多年的淇淇。」陳佩薰傷感地說。

     1950年,陳佩薰畢業於華中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生物學系。之後,她跟隨秉志、伍獻文、劉建康三位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大師學習。

     1976年,陳佩薰完成第一部水生研究著作《長江魚類》。

     當時,白鰭豚在世界生物學研究中仍是一個空白。外國專家曾多次表示希望能來中國開展調研,哪怕是獲取一些血液和肌肉樣本,而當時我國對這種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有的物種卻是一無所知。

     1978年秋,中科院決定成立白鰭豚研究小組。陳佩薰被「點將」擔任白鰭豚研究組組長,「當時在水生哺乳動物領域,即便是開展淡水生物研究最為權威的中科院水生所,也還是一片空白」。當年,陳佩薰已經51歲。

     研究組成立那年冬天,陳佩薰帶著3名組員開始了野外考察,沿著長江不知疲倦地搜尋著白鰭豚的身影,走訪漁民,查詢資料,打聽那些久遠的傳說,從此開始與長江豚類結下不解之緣。    

      可能是世上最後一頭白鰭豚    

     「也許是長江對我們晝夜辛勞的回報,1980年1月11日晚8時,是一個永遠值得我們記住的日子。湖南城陵磯水產收購所來電話,說收到一頭活的白鰭豚,問我們要不要?」如今雙鬢染白的陳佩薰對20多年前的事記憶猶新。

     接到這個電話,陳佩薰欣喜萬分。她立即安排組員連夜出發,在雨雪交加的路上往返30多個小時,終將一頭受傷的小白鰭豚運回了水生所,3天後,聰明的小白鰭豚就能從飼養員手中吃魚了,它就是世人熟悉的「淇淇」。

     到水生所10天後,淇淇背部的鉤傷開始惡化。陳佩薰急了,費盡周折找到著名外科專家裘法祖的學生,帶了進口的青黴素過來消炎,「誰也不知道該怎麼治」。最後他們嘗試給淇淇的傷口塗抹雲南白藥,縫了個背心包紮傷口,經過6個月的精心照顧,傷口竟然奇蹟般癒合了。

     傷好後,淇淇被移至離水生所6公裡的研究基地,陳佩薰和她的同事就在邊上的一間20多平方米的工棚裡工作,大家輪流值班,24小時守護淇淇。

     1980年,陳佩薰作為第一個被世界捕鯨委員會(IWC)邀請的中國專家赴英國參加年會,會上她播放了淇淇的短片,一時震驚世界。「受傷這麼嚴重的白鰭豚能被救活太不可思議了」。短短幾分鐘的片子,被要求反覆放了3次,淇淇成了備受關注的明星。

     淇淇4歲左右,進入青春期。1984年陳佩薰籌劃給淇淇尋找伴侶。經過農業部批准後,研究組又組成專班人員,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捕捉。

     1986年,中科院水生所首次採用科學方法成功捕捉到兩頭活體白鰭豚「珍珍」、「聯聯」,但是事與願違,3個月後,聯聯因不適應人工環境死去,而用來和淇淇配對的珍珍在兩年半後突然死亡,「婚姻」最終失敗,這也成為了陳佩薰心中永遠的遺憾。

     打擊接踵而來。2002年7月14日,早上天剛蒙蒙亮,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將陳佩薰驚醒,不祥之感瞬間湧上她的心頭:一定是出大事了!

     陳佩薰說,敲門的是豚醫生趙慶中,他慌張地說:「淇淇不行了!」

     這句話如晴天霹靂,她一邊穿衣服一邊走,等陳佩薰匆匆忙忙趕到淇淇身邊時,它已是很平靜、很安詳地躺在那裡,沒有痛苦,沒有悲傷,仿佛沉浸在夢鄉,沉浸在與它的家人、同伴相聚團圓的幸福之中……    

      一定要阻止江豚滅絕的「腳步」    

     在與淇淇朝夕相處的22年裡,陳佩薰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鯨類生物學與保護生物學專著《白鰭豚生物學飼養與保護》,此外她還編寫了科普讀物《珍稀動物白鰭豚》,與漫畫家趙嘉俊合作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版了少兒讀物《白鰭豚淇淇的故事》。

     「淇淇」走了,對科研無疑是重大損失。

     陳佩薰說,最大的缺憾是「淇淇」沒有生殖繁育後代。為了不讓瀕危物種滅絕,專家建議儘快捕捉2至3頭白鰭豚放進白鰭豚館,進行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研究,並儘早建立白鰭豚體細胞庫,儘可能保存其遺傳物質。

     但是,1997年,農業部共調集漁政船53艘,結果認定觀察到白鰭豚僅13隻。1998年,農業部再次組織漁政船18艘,結果認定為3至4隻,捕捉無法進行。2006年11月6日,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結果再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影,「白鰭豚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淇淇可能就是世上最後一頭白鰭豚。」陳佩薰對此無比痛心。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白鰭豚瀕臨滅絕?調查表明,隨著長江航運的發展,晝夜不息的機動船螺旋槳在長江上劈波斬浪,常造成白鰭豚非正常死亡。同時,滾鉤、迷魂陣、電打魚、炸魚等非法行為也使一些白鰭豚死於非命。長江各類魚種的減少,讓白鰭豚無處覓食。此外,長江水質汙染,水文地理條件發生改變,也影響著白鰭豚的生存。

     值得慶幸的是,2005年7月,長江的另一種豚類——江豚,在人工飼養下,實現了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這為江豚的繁衍帶來了希望。

     但是,長江漁業、汙染等問題卻依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據統計,現在長江存留的江豚也不足1500頭,而且每年都在以7%以上的速度迅速減少。

     7月13日,得知生下兩胎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去世的陳佩薰,十分傷感:人工飼養的路還很艱難,如果人類仍然無動於衷或者保護動作力度不大,一場江豚滅絕的悲劇很可能上演。「但願這樣的結果不會出現!」陳佩薰說。    

相關焦點

  • 白鰭豚可能已滅絕(圖)
    2002年,中國白鰭豚研究創始人陳佩薰教授(右一)在中科院水生所觀看白鰭豚「珍珍」的標本。陳教授將畢生心血都傾注於白鰭豚物種的研究與保護。圖/CFP  11月6日。  他們在尋找「長江女神」——白鰭豚。  綜合新華社電12月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白鰭豚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動物。  據介紹,1980年代,有400餘頭白鰭豚;1997年的科考,看到13頭。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王克雄把「淇淇」的死亡表述為「去世」,而白鰭豚館工作人員更愛用「壽終正寢」來表述「淇淇」5年前的死亡。「淇淇」曾是一條白鰭豚的名字,它是世界上惟一一條被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鰭豚,也是我國水生物科研工作者親密接觸過的最後一條白鰭豚。從1980年到2002年,「淇淇」在武漢白鰭豚館生活了22年。如今,當國內外許多專家學人慕名前來時,人們只能看到它的標本,被泡在了福馬林裡的內臟。
  • 白鰭豚檔案
    1981年9月,中國地質工作者在廣西桂平縣發現了一塊下原白鰭豚頜骨化石片段,它記錄約2000多萬年前的古老性狀。經對比,白鰭豚保留著這些古老性狀。1981年冬:瘦弱的白鰭豚「容容」在一次寒流來襲時活活凍死。1984年:一頭體長1.5米的白鰭豚在長江湖北嘉魚江段被人電死。全年共接受白鰭豚屍體竟達18具。長江水道已經變成淡水豚類的地獄。
  •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
    白鰭豚在25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長江,被稱為「活化石」。白鰭豚是同人一樣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類動物,其通體雪白,視聽器官退化,聲吶系統非常靈敏。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及活動不當,曾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鰭豚大量銳減。2006年,七國科學家在長江進行了40多天大規模搜尋後,未發現一頭白鰭豚。次年8月,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期刊據此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 功能性滅絕的「長江女神-白鰭豚」 11年後再現南京夾江?
    據了解,白鰭豚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到2002年時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 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白鰭豚被正式公布為功能性滅絕。
  • 白鰭豚快絕種了!
    釋疑:並不代表白鰭豚已滅絕  科學家們強調沒有找到白鰭豚不代表白鰭豚已經滅絕。王丁博士說,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的個體才標誌一個物種滅絕,現在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畢竟兩年前還有野外觀測到白鰭豚的記錄。
  • 白鰭豚驚現長江?(組圖)
    記者電話採訪了武漢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他告訴記者,功能性滅絕主要指因物種數量個體特別少而喪失了種群繁衍能力,事實上,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誌一個物種滅絕。  「我們對視頻資料進行了放大處理,通過對畫面中水生動物的行為、顏色、形狀以及呼吸頻率進行研究後作出這個推斷。」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根據大約公元前三世紀的古籍《爾雅》記載,當時白鰭豚的數量至少為5000頭,20世紀50年代,白鰭豚的數量大約6000頭。,1990年,白鰭豚數量約200隻,1994年三峽大壩開工,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白鰭豚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 圖文:中國獨有的豚類動物--國寶白鰭豚面臨滅絕
    繁衍生息於長江中下遊的白鰭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有「活化石」之稱。是獸非魚的白鰭豚全身灰白,體態健美,是中國獨有的豚類動物。它的價值不僅在於觀賞,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學、生物學、考古學、軍事學等多學科的科研價值,被列為世界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專家估計,目前長江裡的白鰭豚遠遠少於100頭。 圖為研究人員正在為「淇淇」抽血化驗。
  • 長江白鰭豚可能已被人類滅絕-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由6個國家組成的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據介紹,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 中科院專家稱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中科院專家稱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9日 19:09 來源:中廣網     數年之後我們是不是只能在圖片上看到白鰭豚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1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2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3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大約在2000萬年前,遷徙進入了長江中,根據古籍中記載,在公元前三世紀,白鰭豚的數量保守估計也是5000多頭,在20世紀50多年代,科學家統計白鰭豚數量應該在6000多頭。但在1970葛洲唄建立後,白鰭豚的數量急劇變少,在1979年我國變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大概在1980年期間,湖南漁民捕獲了世界上第一頭存活著的白鰭豚「淇淇」,立刻被送往武漢的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救治並飼養,人們希望能通過人工養殖的辦法,將白鰭豚的數量增加。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編者按]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而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詳細]·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英報: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國《衛報》8月8日發表文章,題目是「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文章摘要如下。經過對長江白鰭豚天然棲息地的深入考察,這種哺乳動物被正式宣布滅絕。直到前不久它還是地球上的瀕危物種之一。長江白鰭豚身長可達8英尺,體重可達250公斤,是50年來第一種被人類活動推向滅絕的大型脊椎動物。
  • 國際先驅導報: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人類活動是元兇
    8月8日,英國《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導時稱,專家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2006年的嚴冬,一支由30多名中外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乘坐兩艘480馬力的機船,從武漢出發。
  • 長江銅陵段未發現白鰭豚
    新華社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程士華)記者從銅陵縣獲悉,中、美、日等六國聯合考察隊近日在對長江銅陵段考察結束後未發現白鰭豚,連搜尋到的長江江豚也不到10頭。  11月24日,聯合考察隊抵達銅陵,對銅陵江段水質、地理環境進行了認真考察,並在銅陵江段進行了仔細搜尋。
  • 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6——中國白鰭豚
    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白鰭豚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1980年,湖北省的幾位漁民發現了一頭誤入淺水區的白鰭豚,於是將它打撈上漁船,但是在打撈過程中,這隻白鰭豚受傷了,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
  • [視頻]長江安徽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生活在長江裡的白鰭豚已經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物種,不過近日,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鰭豚,並用帶有DV功能的數位相機把白鰭豚拍攝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