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稱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9日 19:09 來源:中廣網
數年之後我們是不是只能在圖片上看到白鰭豚
8日,英國皇家學會的同行評議期刊《BiologyLetters》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導時稱,專家們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對此,這次國際科考隊的負責人、報告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對早報記者表示,說白鰭豚滅絕並不準確,只能說是「功能性滅絕」。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雖然白鰭豚的知名度遠不如大熊貓,但要論起輩分,大熊貓的歷史僅有500萬到600萬年,比不上白鰭豚。對於白鰭豚滅絕說,報告的通訊作者(即負責統籌聯絡的文章最重要的作者)———王丁博士解釋道,報告並未認定白鰭豚已經滅絕,但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於「功能性滅絕」,意思是,因物種數量個體特別少而喪失了種群繁衍能力。而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誌著一個物種滅絕。
2006年底,六國科考隊從武漢出發沿長江向上海尋找,途經3436公裡,考察範圍包括長江中下遊所有支流,但經過大規模高精度的搜尋,未發現白鰭豚。
「從1997年發現13頭白鰭豚到2006年最後一次大型考察,中間時間為9年,目前尚不能斷定白鰭豚滅絕。」王丁說。
10年前只發現17頭
「事實上,白鰭豚的數量在20年的時間裡減少得非常嚴重。」白鰭豚僅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及洞庭湖、鄱陽湖和洪湖等地區。王丁說,從開始研究白鰭豚保護至今,水生所前前後後進行過1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早期,長江中下遊尚有400多頭白鰭豚,80年代末90年代初,減少到200多頭,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頭,1997年再次考察的時候,已經只發現17頭了。
王丁分析道,人類的活動,包括航運的高速發展、漁業的延伸、人類向長江排放的汙染等,是白鰭豚在長江口快速減少的重要原因。例如白鰭豚是靠聲波辨別方向的,但是航船的噪音極大幹擾白鰭豚聲波的發射,常常會發生白鰭豚被螺旋槳劈傷的慘劇。
「坦白說,白鰭豚滅絕的機會很大。」王丁說,今年九十月份,水生所會在鄱陽湖和洪湖分別做白鰭豚的考察,不過考察的規模不大,參與專家估計不到10人,日本專家會參與在鄱陽湖的考察,考察時間大約都是一周,主要看是否能發現白鰭豚,以及考察江豚的數量。不過最終結果會怎樣,目前還無法預測。長江江豚是長江中生活的另一種哺乳動物。淡水中的江豚也只有在長江流域才有,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長江流域大致有1000餘頭江豚。
王丁解釋道,「研究白鰭豚和江豚的意義是哺乳動物處於食物鏈的最高層。長江如果不能支撐豚類的生存,很有可能有一天它也不能支撐我們人類的生存。」目前,江豚的保護已取得初步成效。
責編:李星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