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稱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2021-01-13 央視網

中科院專家稱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9日 19:09 來源:中廣網

    數年之後我們是不是只能在圖片上看到白鰭豚

     

    8日,英國皇家學會的同行評議期刊《BiologyLetters》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導時稱,專家們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對此,這次國際科考隊的負責人、報告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對早報記者表示,說白鰭豚滅絕並不準確,只能說是「功能性滅絕」。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雖然白鰭豚的知名度遠不如大熊貓,但要論起輩分,大熊貓的歷史僅有500萬到600萬年,比不上白鰭豚。對於白鰭豚滅絕說,報告的通訊作者(即負責統籌聯絡的文章最重要的作者)———王丁博士解釋道,報告並未認定白鰭豚已經滅絕,但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於「功能性滅絕」,意思是,因物種數量個體特別少而喪失了種群繁衍能力。而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誌著一個物種滅絕。

    2006年底,六國科考隊從武漢出發沿長江向上海尋找,途經3436公裡,考察範圍包括長江中下遊所有支流,但經過大規模高精度的搜尋,未發現白鰭豚。

    「從1997年發現13頭白鰭豚到2006年最後一次大型考察,中間時間為9年,目前尚不能斷定白鰭豚滅絕。」王丁說。

      10年前只發現17頭

    「事實上,白鰭豚的數量在20年的時間裡減少得非常嚴重。」白鰭豚僅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及洞庭湖、鄱陽湖和洪湖等地區。王丁說,從開始研究白鰭豚保護至今,水生所前前後後進行過1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早期,長江中下遊尚有400多頭白鰭豚,80年代末90年代初,減少到200多頭,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頭,1997年再次考察的時候,已經只發現17頭了。

    王丁分析道,人類的活動,包括航運的高速發展、漁業的延伸、人類向長江排放的汙染等,是白鰭豚在長江口快速減少的重要原因。例如白鰭豚是靠聲波辨別方向的,但是航船的噪音極大幹擾白鰭豚聲波的發射,常常會發生白鰭豚被螺旋槳劈傷的慘劇。

    「坦白說,白鰭豚滅絕的機會很大。」王丁說,今年九十月份,水生所會在鄱陽湖和洪湖分別做白鰭豚的考察,不過考察的規模不大,參與專家估計不到10人,日本專家會參與在鄱陽湖的考察,考察時間大約都是一周,主要看是否能發現白鰭豚,以及考察江豚的數量。不過最終結果會怎樣,目前還無法預測。長江江豚是長江中生活的另一種哺乳動物。淡水中的江豚也只有在長江流域才有,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長江流域大致有1000餘頭江豚。

    王丁解釋道,「研究白鰭豚和江豚的意義是哺乳動物處於食物鏈的最高層。長江如果不能支撐豚類的生存,很有可能有一天它也不能支撐我們人類的生存。」目前,江豚的保護已取得初步成效。

責編:李星池

相關焦點

  •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的第九年,有人在長江蕪湖段或再次看見了白鰭豚的蹤跡。據安徽衛視稱,10月4日,一支由民間愛好者的考察隊在長江安徽蕪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鰭豚。考察隊將發現通報給了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經派出科研人員已前往調查。
  • 國際先驅導報: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人類活動是元兇
    8月8日,英國《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導時稱,專家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2006年的嚴冬,一支由30多名中外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乘坐兩艘480馬力的機船,從武漢出發。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1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2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3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
  • 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6——中國白鰭豚
    白鰭豚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1980年,湖北省的幾位漁民發現了一頭誤入淺水區的白鰭豚,於是將它打撈上漁船,但是在打撈過程中,這隻白鰭豚受傷了,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編者按]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而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詳細]·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 長江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後江豚也瀕臨滅絕邊緣
    早報記者 徐曉林 圖一個「皮膚好」、一個「笑容好」,在長江的動物研究者眼中,長江僅有的鯨類有著兩種美,「皮膚好」指的是已經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笑容好」則是指長江江豚(以下簡稱江豚),因為江豚上翹的嘴形配上小小的眼睛,看起來總是一副笑眯眯憨態可掬的樣子。如今皮膚好的白鰭豚早已功能性滅絕,多年來未見蹤跡。而另一個笑容可掬的江豚,現在也步入白鰭豚的後塵,瀕臨滅絕的邊緣。
  • 功能性滅絕的「長江女神-白鰭豚」 11年後再現南京夾江?
    近年來,在我省對江豚採取保護措施後,江豚的數量有所回升,儘管回升的速度很緩慢,但市民已經常常可以在長江上看到成群結隊的江豚戲水。最近,一位志願者在長江南京三岔河段,拍攝到了一頭疑似已經被公布為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
  • [視頻]長江安徽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生活在長江裡的白鰭豚已經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物種,不過近日,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鰭豚,並用帶有DV功能的數位相機把白鰭豚拍攝下來。
  • 中國科學院專家認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鑑定,安徽一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所拍攝到的水生動物為白鰭豚。專家稱,這說明目前長江內還有白鰭豚存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又把錄像帶回來研究。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欣喜地說,經仔細鑑定,錄像中的水生動物確為白鰭豚。「這打破了白鰭豚滅絕說,證明長江中還存在白鰭豚。」2006年底,中、美、日、德、英和瑞士六國25名專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長江宜昌至上海段,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監測儀器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為期38天,行程3400公裡的野外考察,整個過程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因此有人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 白鰭豚驚現長江?(組圖)
    新華社記者熊潤頻  白鰭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淡水哺乳動物,為我國獨有,享有「長江女神」的美譽。不久前,被國內外專家斷言「滅絕」的白鰭豚,又現身長江安徽銅陵段,並被當地市民用數位相機拍下。  當地市民所拍的白鰭豚身影是真是假?各方專家是如何進行判斷的?結論如何?
  • 白鰭豚可能已滅絕 人類活動致其滅種(圖)
    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和日本的25名科學家從上月16日開始,進行了為期38天的聯合尋找有「水中熊貓」之稱的瀕危物種白鰭豚的行動。  這些生物學、聲學、環境學領域的專家們運用先進監測儀器和研究分析方法,在長江的宜昌至上海段,進行了長達3336公裡的大規模野外考察。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5年來,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的手機一直沒有關過,即使夜深人靜的時候,當電話響起時,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是不是有人發現白鰭豚了?「自從『淇淇』去世後,我再也沒有見過活著的白鰭豚,不僅我沒見過,國內外的科研專家和漁民們都沒有再看見過它。」8月31日下午,在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白鰭豚館裡,王克雄說。
  • 白鰭豚可能已滅絕(圖)
    2002年,中國白鰭豚研究創始人陳佩薰教授(右一)在中科院水生所觀看白鰭豚「珍珍」的標本。陳教授將畢生心血都傾注於白鰭豚物種的研究與保護。圖/CFP  11月6日。  他們在尋找「長江女神」——白鰭豚。  綜合新華社電12月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白鰭豚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動物。  據介紹,1980年代,有400餘頭白鰭豚;1997年的科考,看到13頭。
  • 安徽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拍下白鰭豚活動視頻(圖)
    安徽市民DV拍下珍貴鏡頭,中科院專家已確認,並將於下月前往尋日前,從安徽銅陵傳來消息:有人用DV在長江銅陵段一處航道拍攝到了白鰭豚活動的畫面!昨日,中科院水生所專家對DV畫面中的動物進行鑑定後確認:此動物就是白鰭豚。他們決定將於下月前往長江銅陵段尋找白鰭豚。目擊畫面中它出水五六次拍攝到白鰭豚這個畫面的人叫曾玉江,是安徽銅陵世峰裝飾公司的老闆。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這最後的活化石,本該屬於大自然的長江特有鯨類,已經在地球上進化了兩千多萬年。如今,卻不足二十隻,是又一種勢必會滅絕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的野生生靈,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面對「淇淇」,望其項背,真不知是幸運還是悲哀,畢竟看一眼少一眼呀。上述文字見於我當年寫的武漢日記。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卻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急劇減少,更被中外科學家認為「功能性滅絕」。
  • 白鰭豚、臺灣雲豹,既然已經滅絕了,為什麼還會重新出現呢?
    例如中國水中大熊貓白鰭豚,2002年7月14日,隨著最後一頭白鰭豚淇淇的去世,人們也基本認定它已經滅絕,但是2018年4月,中科院拍攝到疑似白鰭豚動物。為什麼這些我們已經判定為滅絕的動物經常會重新出現呢?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要清楚這些物種最初是如何被宣布滅絕的。
  • 長江白鰭豚可能已被人類滅絕-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由6個國家組成的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據介紹,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 長江白鱘滅絕、白鱀豚、鰣魚功能性滅絕: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今年年初,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震撼了廣大網友。人類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隨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研究人員推斷,在2010年前後,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了。白鱘是長江內的獨有物種,它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在古代,長江白鱘被稱為「鮪」,最長能夠長到7-8米,重量可達到1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