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2021-01-09 人民網環保

原標題: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長江安徽銅陵至蕪湖段高度疑似白鰭豚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企業攝影家自然基金提供 焦少文 攝

  武漢東湖之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有一座白鰭豚館。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淇淇離開,場館還在,但「後繼無」。

  武漢與白鰭豚淇淇結下特殊情緣

  歷史清晰地記錄了武漢與白鰭豚的特殊情緣。

  1992年,白鰭豚被選為在武漢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吉祥物;

  1993年,白鰭豚被選為武漢國際橫渡長江節吉祥物;

  1996年,我國第一個以水生動物為保護對象的基金會——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2000年,白鰭豚被選為中國武漢國際機電產品博覽會吉祥物;

  2006年,白鰭豚當選在武漢舉行的第九屆世界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吉祥物;

  2007年,白鰭豚當選在武漢舉行的第六屆全國城市運動會吉祥物。

  據統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白豚形象多次登上郵票、紀念幣,並多次當選體育賽事吉祥物。直到現在,很多市民都認為,武漢的吉祥物就應該是白鰭豚。

  今年6月2日,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中,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劉仁俊講述了他與白鰭豚淇淇的故事。

  1980年1月11日,2歲淇淇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水域被湖南城陵磯漁民捕獲。當晚8時,劉仁俊接到從城陵磯水產收購站打來的長途電話後,借了一輛破舊吉普車,與同事冒著風雪趕去。看到被麻繩拖在船尾、傷痕累累的白鰭豚時,劉仁俊十分心疼,連夜將其運回中科院水生所。

  「它很聰明,不高興時會朝我噴水,有一次差點咬到我,看見是我,馬上鬆開了」。從1980年1月12日下午5時至2002年7月14日上午8時,在武漢面積200平方米的池子裡,淇淇生活了22年多。劉仁俊和同事們用人類對動物最體貼的關懷來溫暖和關愛這頭雄性白鰭豚。

  22年裡,通過對淇淇的飼養,我國科研人員取得了一批成果,使得我國淡水鯨類研究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曾經科考38天未見白鰭豚

  今年4月,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組長王丁研究員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供的照片,來源於今年45歲的焦少文。

  作為一名曾在西藏服役的老兵,焦少文退伍後成了生態攝影師,擅長拍鳥。今年春天,他在長江安徽銅陵至蕪湖段參加了一次民間考察活動。

  焦少文記得,4月16日和17日,同行成員中有人稱,看到疑似白鰭豚的生物,最近距離80米左右,但沒有來得及拍下照片。

  「4月18日下午1時55分11秒左右,我的正前方500米左右有3頭江豚。離這3頭江豚左後方50米至60米的地方,有一個高度疑似白鰭豚出水的畫面。當時,我能肯定它不是江豚,因為顏色有明顯區別。」焦少文說,「當這一動物第二次出水時,我拍下了照片。」

  對長江的大大小小考察活動每年都會進行,考察者或類似焦少文這樣的民間志願者,或來自中科院水生所這樣的專業機構,目的都是為了保護長江。

  白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也源於2006年在農業部領導下、中科院水生所組織的一次長達38天的考察活動。那次考察活動有來自7個國家的專家參加,王丁是總指揮。專家們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經過38天尋找,仍然沒能發現白鰭豚的蹤影。2006年底,科考船結束考察活動,在武漢港靠岸。面對媒體記者,王丁心情沉重地表示,此次沒能搜尋到白鰭豚,即使不能說明白鰭豚野外滅絕,也足以印證長江中白鰭豚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

  根據此次考察活動的結果,2007年,英國學術期刊《皇家協會生物信箋》發表報告,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重要原因是人為因素

  2012年、2017年,在農業部領導下,中科院水生所均組織過包括對白鰭豚、江豚等長江生態環境指示性動物調研的全範圍考察活動,每年也會組織多次小範圍考察活動。遺憾的是,均未發現白鰭豚。

  在民間,有志願者、漁民都曾聲稱見到白鰭豚。但是,在所拍攝的照片與視頻資料中,因為清晰度等種種原因都無法證實白鰭豚的存在。

  從「江中多有之」變成如今「功能性滅絕」,重要原因是人為因素:

  過度捕撈致使白豚得不到充足食物;

  人類對長江的過度開發、涉水工程,使白鰭豚棲息地遭到破壞;

  工業汙染危及白豚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

  長江航運繁忙,船隻噪音汙染影響白鰭豚聲吶系統,螺旋槳直接帶來致命傷害;

  違規漁業活動造成白鰭豚意外死亡。

  尋找白鰭豚真意在保護長江

  王丁表示,對白鰭豚的關注,不僅僅在於確認一個物種是否存在,而是以考察、保護白鰭豚為契機,調研長江,保護長江。

  近年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屢次動議將白鰭豚定義為「野外滅絕」,其目的在於客觀反映白鰭豚的真實情況,同時警示人類。

  「如果有一天證實白鰭豚野外滅絕了,我們就不保護長江了嗎?相反,我們更應該保護長江,因為保護長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王丁說,「長江大保護,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白鰭豚、江豚等珍稀物種,更重要的是長江生物多樣性乃至整條長江。」

  1978年,中科院水生所成立白豚研究組。1982年,王丁加入研究組,從事白鰭豚、江豚和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行為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經歷了36個春秋。

  王丁和他的同事們還將繼續研究長江、保護長江。他說:「近年來,長江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殖保護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長江大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只要我們一起努力,長江一定會恢復昔日的面貌。」

  在安徽蕪湖等地,還有許許多多科研機構、環保組織的成員,年復一年地握著相機,聚精會神地通過鏡頭觀察水面上的每一個動靜,生怕錯過「長江女神」的倩影。

  長江日報記者姚傳龍 實習生周子勵

(責編:馮粒、袁勃)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專家稱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對此,這次國際科考隊的負責人、報告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對早報記者表示,說白鰭豚滅絕並不準確,只能說是「功能性滅絕」。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雖然白鰭豚的知名度遠不如大熊貓,但要論起輩分,大熊貓的歷史僅有500萬到600萬年,比不上白鰭豚。
  • 功能性滅絕的「長江女神-白鰭豚」 11年後再現南京夾江?
    ,2007年,白鰭豚被正式公布為功能性滅絕。不過,武家敏表示,目前僅憑一張照片,還不能斷定這就是白鰭豚,但是他會繼續跟蹤拍攝,搜集更多資料來證明白鰭豚仍在長江中有存活。   就此事,鯨豚類學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光介紹,功能性滅絕是指該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白鰭豚在宣布功能性滅絕11年裡,在長江裡面沒有得到任何可信證據證明白鰭豚還在長江裡面生存,出現的可能性很小。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編者按]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而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詳細]·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卻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急劇減少,更被中外科學家認為「功能性滅絕」。
  • 長江白鰭豚可能已被人類滅絕-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由6個國家組成的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據介紹,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 白鰭豚可能已滅絕(圖)
    2002年,中國白鰭豚研究創始人陳佩薰教授(右一)在中科院水生所觀看白鰭豚「珍珍」的標本。陳教授將畢生心血都傾注於白鰭豚物種的研究與保護。圖/CFP  11月6日。  他們在尋找「長江女神」——白鰭豚。  綜合新華社電12月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白鰭豚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動物。  據介紹,1980年代,有400餘頭白鰭豚;1997年的科考,看到13頭。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自從1996年起,白鰭豚就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錄,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滅絕標籤。
  • 白鰭豚可能已滅絕 人類活動致其滅種(圖)
    以後可能沒有這種景象了  一個由6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調查組13日遺憾宣布,在中國的長江中未發現白鰭豚,比大熊貓數量更為稀少的白鰭豚可能已成為被人類「滅絕」的第一種鯨類動物。  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和日本的25名科學家從上月16日開始,進行了為期38天的聯合尋找有「水中熊貓」之稱的瀕危物種白鰭豚的行動。  這些生物學、聲學、環境學領域的專家們運用先進監測儀器和研究分析方法,在長江的宜昌至上海段,進行了長達3336公裡的大規模野外考察。
  • 國際先驅導報: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人類活動是元兇
    8月8日,英國《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導時稱,專家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2006年的嚴冬,一支由30多名中外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乘坐兩艘480馬力的機船,從武漢出發。
  • 白鰭豚驚現長江?(組圖)
    若證實白鰭豚重現,意味著什麼?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追蹤採訪。  發現「長江女神」?  「當我第一眼看到它時,心跳怦怦加速。直覺告訴我,那就是"長江女神"白鰭豚。」遙望江水,曾玉江回憶起半個月前的那一幕,仍然抑制不住心潮澎湃。  曾玉江是銅陵世峰裝飾公司經理。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1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2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3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其實,我用真名實姓告訴大家,我是見過活生生「淇淇」的(那隻唯一在人類飼養下生活長達22年的白鱀豚的名字),豈料,如今滅絕了。啥叫滅絕?就是這個物種的最後一個成員都死去了,這也算是我個人見過的唯一一個滅絕物種。正因為有這個經歷,我在全國各地做自然保護巡講,其中一課叫《滅絕之殤》,就是結合自身感觸,把滅絕和瀕危的故事徐徐道來。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
  • 白鰭豚、臺灣雲豹,既然已經滅絕了,為什麼還會重新出現呢?
    例如中國水中大熊貓白鰭豚,2002年7月14日,隨著最後一頭白鰭豚淇淇的去世,人們也基本認定它已經滅絕,但是2018年4月,中科院拍攝到疑似白鰭豚動物。為什麼這些我們已經判定為滅絕的動物經常會重新出現呢?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要清楚這些物種最初是如何被宣布滅絕的。
  •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的第九年,有人在長江蕪湖段或再次看見了白鰭豚的蹤跡。據安徽衛視稱,10月4日,一支由民間愛好者的考察隊在長江安徽蕪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鰭豚。考察隊將發現通報給了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經派出科研人員已前往調查。
  • 英報: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國《衛報》8月8日發表文章,題目是「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文章摘要如下。經過對長江白鰭豚天然棲息地的深入考察,這種哺乳動物被正式宣布滅絕。直到前不久它還是地球上的瀕危物種之一。長江白鰭豚身長可達8英尺,體重可達250公斤,是50年來第一種被人類活動推向滅絕的大型脊椎動物。
  • 白鰭豚檔案
    1995年6月20日:《湖北日報》報導了在南京召開的「白鰭豚群體和環境生存力分析」國際研討會,當時會上有一種說法,白鰭豚將在25年內滅絕。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鰭豚,臨時放養於湖北石首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估計剩餘不足100頭。接受屍體1具。
  • 白鰭豚快絕種了!
    釋疑:並不代表白鰭豚已滅絕  科學家們強調沒有找到白鰭豚不代表白鰭豚已經滅絕。王丁博士說,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的個體才標誌一個物種滅絕,現在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畢竟兩年前還有野外觀測到白鰭豚的記錄。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疑問與爭議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是瀕臨滅絕,還是功能性滅絕?針對今年以來國內外關於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或者是否已經瀕危的說法,水生所副所長、國家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負責人,同時也是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負責人的王丁博士認為,目前白鰭豚的現狀準確科學的表述,應該是「功能性滅絕」。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在地球已經滅絕的生物中,我國有種鯨類生物,它被稱作「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說到這,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白鰭豚,卻在短時間內突然滅絕,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小編多方查證物種研究所,為大家揭秘,白鰭豚滅絕了嗎,真相到底是什麼。白鰭豚也被稱為中華江豚,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鯨類生物。根據挖掘出的化石顯示,早在2500萬年前便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中國科學院專家認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鑑定,安徽一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所拍攝到的水生動物為白鰭豚。專家稱,這說明目前長江內還有白鰭豚存在。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欣喜地說,經仔細鑑定,錄像中的水生動物確為白鰭豚。「這打破了白鰭豚滅絕說,證明長江中還存在白鰭豚。」2006年底,中、美、日、德、英和瑞士六國25名專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長江宜昌至上海段,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監測儀器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為期38天,行程3400公裡的野外考察,整個過程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因此有人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