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檔案

2020-05-18 張群689

約公元前2500萬年:古白鰭豚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分布於長江, 錢塘江洞庭湖及長江中下遊。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

約公元前200年:秦漢古籍記載《爾雅》記載「白暨,是為江神。」「鱀,是鱁。」鱀,就是白暨豚,又名白鰭豚。

約公元300年:晉人郭璞注《爾雅》云:「鱀,體似鱘,尾如魚。大腹,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在額上,能作聲,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長丈餘。江中多有之。」

約1700年:清朝小說家蒲松齡之名著《聊齋志異》中有一則動人的故事《白秋練》。描寫女子白秋練與慕生相愛,結為伴侶。而洞庭龍君欲納白秋練為妃,逼白母交出秋練,白母不從,受龍君懲罰,現出原形——原是白鰭豚的化身。

長江女神的神話時代到此結束。

1914年:一美國傳教士之子霍依遊玩洞庭湖邊,槍殺一頭奇怪的水生動物,並將運回美國斯密桑寧研究院鑑定。

1918年:美國人米勒將之命名中華江豚(Lidotes Vexillifer)。當時只有英文名字,不稱白鰭豚,只是叫白色的豚。

1950年:長江中尚可見到較大群體。約有1000多頭白鰭豚。

1974年春節前夕:航運部門爆破清理航道,造成兩對白鰭豚喪生,令人痛惜的是,在兩個雌豚的肚子裡各發現一個胎兒。

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鰭豚的科學研究。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80年1月11日:天正下雪,一雄性白鰭豚在長江城陵磯江段洞庭湖口被漁民誤捕,頭部有被大鐵鉤子鉤上岸時留下的兩個深深的大洞,傷勢嚴重。

1980年12日下午5點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將其接到武漢。由於其受傷嚴重,已是奄奄一息,經過4個多月的日夜奮戰,被救治成功。這頭雄性白鰭豚後來被取名「淇淇」。

1980年:湖北省政府發布了《關於保護珍貴動物白鰭豚的布告》。尚有400多頭。

1981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南省華陽縣捕獲一隻雄性白鰭豚,取名「容容」。

1981年9月,中國地質工作者在廣西桂平縣發現了一塊下原白鰭豚頜骨化石片段,它記錄約2000多萬年前的古老性狀。經對比,白鰭豚保留著這些古老性狀。

1981年冬:瘦弱的白鰭豚「容容」在一次寒流來襲時活活凍死。

1984年:一頭體長1.5米的白鰭豚在長江湖北嘉魚江段被人電死。全年共接受白鰭豚屍體竟達18具。

長江水道已經變成淡水豚類的地獄。

1986年:在武漢召開了淡水豚生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功地捕捉到兩頭白鰭豚「珍珍」、「聯聯」。聯聯,雄性;珍珍,雌性幼豚,兩者系父女關係。幾個月後,聯聯因不適應人工環境死去。估計剩餘300頭。

1987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到一頭白鰭豚屍體,整個身體的傷痕有103處,全是被滾鉤扎的。

1988年9月27日:珍珍急性肺炎發作,不幸死亡。

我們錯過一次扭轉乾坤的絕好機會,嘆惋不已。

1990年:估計剩餘200頭。

1992年:中國農業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並批准建立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磯、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全年接受2具屍體。

1993年:在南京召開了保護白鰭豚國際會議。估計剩餘130餘頭。接受屍體1具。

1994年:接受屍體1具。

1995年6月20日:《湖北日報》報導了在南京召開的「白鰭豚群體和環境生存力分析」國際研討會,當時會上有一種說法,白鰭豚將在25年內滅絕。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鰭豚,臨時放養於湖北石首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估計剩餘不足100頭。接受屍體1具。

1996年夏:放養於湖北石首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白鰭豚僅僅存活了半年,在長江洪水中,撞到保護區和長江之間的分離網上,無法逃脫,嗆水而死。

1996 年:淇淇得了嚴重的肝壞死,經奮力搶救,痊癒。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白鰭豚列為極危動物。接受屍體1具。

1997年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單位專家及來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學生倡議1997年為挽救瀕危野生動物——白鰭豚年。

1997年11月4日至10日:中國農業部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白鰭豚考察,動用漁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員300 餘人,分成22 個考察組,每組負責50 到100 公裡長的江段或湖區,基本保證每組對所負責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來回或單向考察。考察範圍覆蓋了長江口至宜昌約1700 公裡的長江幹流江段、鄱陽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其目的,主要是考察我國長江白鰭豚、江豚的數量和它們棲息的環境。那次考察看到白鰭豚23頭,最後確認為13頭。

1997年:估計剩餘少於50頭(確認13頭)。

1998年:在採用同樣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況下,發現白鰭豚4 頭。

1999年:在採用同樣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況下,發現白鰭豚4頭。

1999年初:上海市長江口崇明島擱淺的一頭體長2米多的雌豚。因為民工不知道這就是中國珍稀的「水中大熊貓」,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長達七日。第十日,專家們趕到了現場,但它已七日絕食而導致心力衰竭,很快便不治身亡。

愚昧無知和冷漠是滅亡的加速器。

2000年9月:在武漢耗資60萬元展出的「拯救白鰭豚」科普展,原計劃接待20萬-30萬人次,結果僅有1671人參觀,被迫提前撤展。

2002年7月14日8時25分:世界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高壽自然辭世,享年25歲。據當天正在白鰭豚館值班的工作人員龔偉明回憶,這一天武漢格外熱,他巡池時突然發現,淇淇側著身子躺在水底的臺階邊一動不動,很久也不浮上來吐氣,等抬上水面後,淇淇已經沒有了呼吸。

一個美麗的神話終結了,美麗的優雅的天使死亡了,在她的眼角掛著晶瑩的淚珠——她還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

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擱淺死亡的白鰭豚屍體。

2006年11月6日:由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6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考察隊沿江尋找白鰭豚和長江江豚蹤跡。考察組從武漢啟程,搭乘兩艘大型機動船即中國科學院「科考1號」和洪湖保護區的漁政監測船「中國漁政42003號」,對宜昌至上海的長江中下遊的幹流江段淡水豚狀況進行了往返監測,並沿江採集了水樣進行分析。

2006年12月13日:長江考察結束,考察組在為期6周的航行中未能找到一隻白暨豚。38天來,在近3400 公裡的航程中,除了兩次疑似白鰭豚的事件外,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

2006年12月14日:中外六國科學家聯合向外界證實,經過38天的艱難搜尋,最終未能發現白鰭豚的影蹤,考察同時進一步證實江豚數量大幅減少。專家們估計,目前長江江豚的數量僅有1200—1400頭,只相當於1991年種群數量的一半。

2007年8月8日:科學家在英國期刊《Biology Letters》(《皇家協會生物信箋》)發表「2006 長江豚類考察」報告,標題「白鰭豚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種?」,無奈地正式公布白鰭豚絕種。《獨立報》、《衛報》和BBC 等媒體同時報導:中國長江白鰭豚已經滅絕,認為這是第一個由人類行為導致滅絕的鯨類動物。美國《時代》周刊將之評為「2007年十大人為災難之一」。 目前的瀕危等級為功能性滅絕。

審判之錘已經落下。但每個人都巴著眼睛在等待,期望著如己所願的奇蹟。

2007年8月1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疑似白鰭豚的動物,並用數位相機拍攝下來。

2007年8月29日: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鑑定,安徽一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所拍攝到的水生動物為白鰭豚。專家稱:「這打破了白鰭豚滅絕說,證明長江中還存在白鰭豚。」

2009年10月28日:英國《衛報》評出從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間野生環境中消亡的十個物種,白鰭豚高居榜首。科學家指出,白鰭豚是過去一千五百年哺乳類生物進化過程中,第四種人類知道的完全絕種的生物,對上三種是在17世紀消失的馬達加斯加狐猴、西印度鼩鼱和塔斯曼尼亞虎。

2010年1月12日:淇淇人工飼養30周年紀念日,武漢白鰭豚館沒有任何紀念儀式。標本館裡,淇淇身上被噴上了人為調配的標本油漆,空氣中充滿濃烈的福馬林氣味。

從此,關於白鰭豚的報導也幾乎絕跡。但既然給不出一丁點兒的證據,我要用響徹雲霄的雷霆之音宣布:白鰭豚已經絕滅!進化之樹的一個枝條在嘆息中飄落。

相關焦點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1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2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3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
  • 白鰭豚快絕種了!
    釋疑:並不代表白鰭豚已滅絕  科學家們強調沒有找到白鰭豚不代表白鰭豚已經滅絕。王丁博士說,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的個體才標誌一個物種滅絕,現在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畢竟兩年前還有野外觀測到白鰭豚的記錄。
  • 白鰭豚驚現長江?(組圖)
    新華社記者熊潤頻  白鰭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淡水哺乳動物,為我國獨有,享有「長江女神」的美譽。不久前,被國內外專家斷言「滅絕」的白鰭豚,又現身長江安徽銅陵段,並被當地市民用數位相機拍下。  當地市民所拍的白鰭豚身影是真是假?各方專家是如何進行判斷的?結論如何?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編者按]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而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詳細]·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 白鰭豚可能已滅絕(圖)
    2002年,中國白鰭豚研究創始人陳佩薰教授(右一)在中科院水生所觀看白鰭豚「珍珍」的標本。陳教授將畢生心血都傾注於白鰭豚物種的研究與保護。圖/CFP  11月6日。  他們在尋找「長江女神」——白鰭豚。  綜合新華社電12月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白鰭豚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動物。  據介紹,1980年代,有400餘頭白鰭豚;1997年的科考,看到13頭。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這處綠樹掩映的院子對外的正式名稱是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白鰭豚館,這裡也是中國惟一的白鰭豚人工飼養基地。由於白鰭豚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加之白鰭豚的飼養棚是一座高大的白色建築物,所以當地人都把這裡稱做「白公館」。雖然這裡如今還飼養著4條白鰭豚的近親江豚,但由於已經5年多沒有白鰭豚了,所以平時來這裡參觀的人很少。「白鰭豚館裡沒有白鰭豚,我們很尷尬,也很急切!」
  • 長江白鰭豚可能已被人類滅絕-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由6個國家組成的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據介紹,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英報: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國《衛報》8月8日發表文章,題目是「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文章摘要如下。經過對長江白鰭豚天然棲息地的深入考察,這種哺乳動物被正式宣布滅絕。直到前不久它還是地球上的瀕危物種之一。長江白鰭豚身長可達8英尺,體重可達250公斤,是50年來第一種被人類活動推向滅絕的大型脊椎動物。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這對於今年已八十高齡的水生生物專家陳佩薰來說,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結果:「白鰭豚實際上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          被「點將」任白鰭豚研究組長         7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悲痛地對外宣布,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內生活了8年、已生下兩胎小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11日晚去逝!
  • 長江銅陵段未發現白鰭豚
    新華社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程士華)記者從銅陵縣獲悉,中、美、日等六國聯合考察隊近日在對長江銅陵段考察結束後未發現白鰭豚,連搜尋到的長江江豚也不到10頭。  11月24日,聯合考察隊抵達銅陵,對銅陵江段水質、地理環境進行了認真考察,並在銅陵江段進行了仔細搜尋。
  • [視頻]長江安徽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生活在長江裡的白鰭豚已經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物種,不過近日,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鰭豚,並用帶有DV功能的數位相機把白鰭豚拍攝下來。
  • 中科院專家稱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對此,這次國際科考隊的負責人、報告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對早報記者表示,說白鰭豚滅絕並不準確,只能說是「功能性滅絕」。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雖然白鰭豚的知名度遠不如大熊貓,但要論起輩分,大熊貓的歷史僅有500萬到600萬年,比不上白鰭豚。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根據大約公元前三世紀的古籍《爾雅》記載,當時白鰭豚的數量至少為5000頭,20世紀50年代,白鰭豚的數量大約6000頭。   1970年葛洲壩開工,1979年中國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1980年湖南漁民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白鰭豚「淇淇」,被送往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飼養。
  • 中國科學院專家認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鑑定,安徽一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所拍攝到的水生動物為白鰭豚。專家稱,這說明目前長江內還有白鰭豚存在。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欣喜地說,經仔細鑑定,錄像中的水生動物確為白鰭豚。「這打破了白鰭豚滅絕說,證明長江中還存在白鰭豚。」2006年底,中、美、日、德、英和瑞士六國25名專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長江宜昌至上海段,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監測儀器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為期38天,行程3400公裡的野外考察,整個過程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因此有人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 國際先驅導報: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人類活動是元兇
    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並不接受這樣的結論,他認為不能因為沒有看到白鰭豚,就說白鰭豚就已經滅絕了,因為「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誌一個物種滅絕。而2004年還在南京附近江邊發現有擱淺而死的一隻幼體白鰭豚」。因此,王丁認為,只能說白鰭豚是「功能性滅絕」了。
  • 關於瓢蟲、鳳尾魚和白鰭豚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夏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瓢蟲、鳳尾魚和白鰭豚的介紹。「花大姐」不是害蟲「花大姐」的本名叫瓢蟲,只因為它有一雙美麗的翅膀,那上面長著紅、黃不同的顏色,還夾雜著一些美麗的斑紋,因此得了個「美名」——花大姐。一種茄子、馬鈴薯的萊農有時把「花大姐」當作是害蟲,說它貌美心壞,專門危害蔬萊。
  • 六國聯合考察隊在長江銅陵江段未發現白鰭豚
    新華網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程士華)記者從安徽省銅陵縣獲悉,中、美、日等六國聯合考察隊近日在對長江銅陵段考察結束後未發現白鰭豚,連搜尋到的長江江豚也不到10頭。11月24日,聯合考察隊抵達銅陵,對銅陵江段水質、地理環境進行了認真考察,並在銅陵江段進行了仔細搜尋。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在地球已經滅絕的生物中,我國有種鯨類生物,它被稱作「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說到這,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白鰭豚,卻在短時間內突然滅絕,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小編多方查證物種研究所,為大家揭秘,白鰭豚滅絕了嗎,真相到底是什麼。白鰭豚也被稱為中華江豚,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鯨類生物。根據挖掘出的化石顯示,早在2500萬年前便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長江科考隊39天未發現白鰭豚 是否滅絕成懸案
    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近3400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個結果證明白鰭豚種群狀況極度瀕危,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動物。  沒有發現白鰭豚就意味著滅絕?  「雖然我們此次未發現白鰭豚,但不能就這樣輕率地宣布白鰭豚已經滅絕。按照國際標準,一種生物要判斷它滅絕,至少要在50年內再沒有關於它出現的任何記錄,白鰭豚還沒有到這一步。」王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