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明代200多年的歷史中,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忠臣,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有「救時宰相」之稱的于謙了。《明史》中稱讚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作為一代名臣,于謙在政治、軍事等多個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在土木堡之變後,他力挽狂瀾,拯救了明王朝,盡顯民族英雄的擔當,名垂千古。
于謙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族,從他爺爺輩起,家裡就懸掛起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畫像,要求後輩都以文天祥為榜樣,忠肝義膽,報效國家。于謙十幾歲時寫下詩作《石灰吟》,從中即能看出他的道德理想:「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朝廷上下烏煙瘴氣。地方上的官員進京,都必須向王振等人奉上厚禮。剛正不阿的于謙發誓決不趨炎附勢。同事勸他,就算不送金銀珠寶,至少帶點土特產吧?于謙舉起寬大的袖子,風趣地說:「帶了呀,我帶了兩袖清風。」從此以後,「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
1449年,明英宗率領明軍攻打瓦剌,導致20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滅,明英宗也被俘。一時間人心惶惶,不少大臣提議遷都南京,避開瓦剌的攻擊。關鍵時刻,于謙痛斥遷都的提議,並和部分大臣一起向皇太后請求另立新帝,以保持國政的穩定。與此同時,他積極布置北京的軍事防禦,在瓦剌攻打北京時取得了保衛戰的勝利,關鍵時刻力挽狂瀾,避免了國家走向滅亡。
在家庭中,于謙除了給予兒子深深的愛,也注重在道德品質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他任山西巡撫時,家裡來信說,長子于冕的13歲生日要到了,希望他不要忘記。于謙左思右想,寫了一首詩勉勵兒子:「阿冕今年已十三,耳邊垂髮綠鬖鬖。好親燈光研經史,勤向庭闈奉旨甘。」于冕收到這份「生日禮物」後,讀懂了父親的深意,認真研讀經史、孝敬長輩。
少年志向高遠,為官兩袖清風,既能力挽狂瀾保護國家,又能以身作則教子有方,于謙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不僅受到明代人推崇,也為後世樹立了榜樣。
古代名人流傳千年的家風故事,近現代革命英雄人物的家風故事,新時代楷模人物故事……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傾力打造「家風故事匯」,遴選匯集古今名人近200個優秀家風家教故事,反映他們在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傳承好家風方面的深遠影響。「家風故事匯」分為家範傳承、紅色家風、時代風範三部分,集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給人以溫暖向上的精神力量。
家風故事匯
傳播好家風
來源:女性之聲、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說普通話 寫規範字
關注「江幹女人家」
原標題:《家風故事匯⑤ | 清正廉潔 力挽狂瀾——于謙》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