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成「國血」稱謂 表達愛國思想有錯嗎?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國血」兩個字成了一塊大石頭,每次都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一場口水戰,更不乏出口傷人者,這也是我沒有選擇其它板塊,而是選擇日記園一吐為快的原因,因為日記園是一塊淨土,沒有那些浮華、骯髒與烏煙瘴氣,不然以我狹隘的心胸,對出口傷人者夠又夠不到,沒能一吐為快,反倒自己找個悶氣,實在非我所願!
我是贊成「國血」稱謂的,我覺得這個詞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因為相信創造這個詞語的人的本意,也只是想要表達出對這幾路曾經風靡全國的鴿系的肯定,想要表達出對前輩心血結晶的肯定,並沒有說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鴿子。如果他這樣想,那他為何不稱筋鬥鴿之類的觀賞鴿為國血?豈不更為恰當?至於後來引申出來的發揚國血就是愛國等等說法,我覺得是一部分人別有用心,利用了這個詞而已。甚至這種引申義本身也沒有什麼不妥的,鴿子跟愛不愛國好像是不沾邊,但你我普通小民,文不能治國,武不能興邦,怎麼樣表達愛國思想?我想不過是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體現。
老品系歸巢欲強 現在的比賽卻只求速度!
再說老品系鴿的價值。說老品系不死必歸有點誇張,但是它們強烈的歸巢欲卻是不容否定的,這是一個賽鴿必須具備的品質與本能,也是你我當初愛上它的原因,如果鴿子沒有這種本能,你我還是養雞算了,肉還更多一些。但是反觀我們的做法,我們現在的賽鴿提速了很多是不錯,但是丟得也快,前獎鴿復放成天落,為什麼?因為我們只看到了速度,只看到了獎金。我們沒有培養它們的歸巢欲,沒有通過一代代的篩選來加強它們的歸巢欲。等到有一天,鴿子有了褐雨燕的速度,但是往哪裡飛卻是問題的時候,就是你我養鴿人品嘗自釀苦酒的時候。我們不是在培養賽鴿,我們在破壞賽鴿的本能。各行各業大事小情,都不能固守不變,但是一腳踢開也不合適,老品系有我們的賽鴿迫切需要的品質,我們應該想辦法把這種品質提取出來,取長補短,這就是老品系的價值之一。
如果不養鴿子,這些都與我們沒有關係,但是只要還養一天,你我就有這種責任。前輩創業艱苦,你我後人不能繼承前輩遺志,更上一層樓,卻連保種都沒能做到,實在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遲早有一天,我們的後輩會責怪我們這代人,留給他們的太少了。就像我國發明的地震儀,現在我們自己只能做出模型,而外國人卻能造出真正的實物,這種諷刺,我們已經給我們的後人預留得太多了。
中國很長時間不會出新品系 因為沒有成系的環境
中國現在沒有新品系,依我短淺的目光來看,未來很長一個階段內也不會有自己的品系,縱然有,也不會像比利時、荷蘭那樣遍地開花。因為我們沒有成系的環境,再說得明白一點,我們沒有那樣的素質。
我們的話題經常停留在獎金多少的問題上,我們的交流居然經常被謾罵聲終止,我們的公棚比賽還處在不作弊不正常的階段,我們的組織還處在連一個小小的鴿環價格統一問題都不能解決的能力上。大環境中,商品造假泛濫——包括鴿藥與出售鴿本身都沒能除外,統一鴿環的質量還不如假環,賽鴿比賽中除了大自然給予的考驗之外,還要經受幾乎難以逾越的大網甚至槍口,以至複賽決定難下,那又如何成就十幾次賽績的019,怎麼選出超級種賽鴿?這些都是很基本的問題,卻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要在這些條件下以個人之力培養一個品系,不是不可能,而是難於上青天。
總的來說,我之所以覺得中國短期內不可能培育出自己的品系,是因為中國缺少三個人:首先缺一個比魯迅更強的魯迅,其次缺一個比魏源更強的魏源,再次還缺一個像李梅齡那樣的鴿者。什麼時候再有了李梅齡那樣的鴿者,或許中國能再培養出一個自己的鴿系,但是如果什麼時候中國有了上述的首先與其次,那中國自己的鴿系肯定也能像比何那樣遍地開花!
品系難出的前車之鑑 缺乏傳承的「國血」今何在?
換一個角度來講,有了品系又怎樣?當它不能適應所謂時代需要的時候,當它不能再帶來經濟價值的時候,當它不能滿足我們那份虛榮的時候,縱然它是前輩的心血結晶,縱然它是曾經縱橫中國鴿界的品系,縱然它仍是你我僅能列舉出來的由中國人自己培養而成的品系,縱然它還有我們迫切需要的品質,縱然它還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不也一樣被我們丟棄的一乾二淨嗎?誰來珍惜你我的心血?
其實我們從心底不願意培養自己的品系,因為我們害怕我們的心血沒有毀在別人手裡,卻被同是養鴿者的後人踐踏!
你可以不怕前輩,但是你絕對不敢不怕後人。同樣是先輩的後人的我們,擺除了生活紛雜之外,不妨給自己保留一份純真,把眼界放得更長遠一點,要知道中國人有一個不能忘記的詞語,叫傳承!
回到養鴿本身,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朝著讓快速歸巢成為本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通過一次次的訓放及手法來實現,讓抗病能力朝著天生具備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依靠越來越多的藥物。當然,短短兩句話,要實現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這就是對你我愛鴿者共同的考驗。
雜說雜想,有失偏頗之處,請各位前輩指點、斧正。
文章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