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貪吃蛇」鑽井技術系統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2021-01-08 界面新聞

1月7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宣布,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衝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鑽井時效20%。

中國海油稱,這標誌著中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成功突破「限速」,正式躋身世界前列,為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中國海油稱,旋轉導向鑽井和隨鑽測井系統被業界形象地稱為「貪吃蛇」技術,代表著當今世界鑽井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被譽為石油鑽井技術「皇冠上的明珠」。

該項技術可以在石油鑽井中保持旋轉鑽進,根據需要及時調整軌跡,實施三維定向井軌跡控制。通過這套系統,地面工程師可以控制幾千米地下的鑽頭「瞄著」油層去,「聞著」油味鑽,就好像一條「貪吃蛇」,在地層中穿行,將地下油氣「吃幹榨盡」。

中國海油在2014年成功研發中國首套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

該技術問世以來,中國海油已在全球建成5家研發及測試中心,與40餘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係,推動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的商業應用規模化和技術研發迭代發展,目前可完全勝任不同井徑、不同地質特性的廣泛作業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已在國內成功完成520井次的作業,累計鑽進50萬米,相當於鑽穿57座珠穆朗瑪峰,作業範圍全面覆蓋國內海上和主要陸地油氣產區。中國海油已成為國內該領域的領導者和國際強有力的競爭者。

為了滿足國內規模化應用的市場需求,解決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供不應求的問題,中國海油依託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政策,在廣東省佛山市建立了海洋石油高端裝備研發和製造基地。

裝備研發和製造基地建成後,中國海油將具備年產100串成套儀器的製造能力,基本滿足當前市場的巨大需求。

這也標誌著中國海油在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領域具備了涵蓋科研、生產、銷售、服務一體化的成熟能力。

相關焦點

  • 我國自主研發的石油鑽井「貪吃蛇」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劉立)1月7日,中國海油對外宣布,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衝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鑽井時效20%。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成功突破「限速」,正式躋身世界前列,為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插上了騰飛翅膀。
  • 中國自主研發「貪吃蛇」鑽井技術突破「限速」,躋身世界前列
    澎湃新聞1月7日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獲悉,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衝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鑽井時效20%。
  • 中國海油「貪吃蛇」鑽井技術突破「限速」 躋身世界前列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龐無忌 周銳)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7日對外宣布,中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衝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鑽井時效20%。
  • 「貪吃蛇」鑽井技術突破「限速」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月7日電 (記者瞿劍)中國海油7日宣布,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衝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鑽井時效20%。
  • 我國成功突破「貪吃蛇」鑽井技術「限速」
    ◎ 科技日報記者瞿劍 中國海油7日宣布,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衝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
  • 中國海油「貪吃蛇」技術突破「限速」 躋身世界前列
    2021年1月7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對外宣布,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衝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鑽井時效20%,標誌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成功突破「限速」,正式躋身世界前列。
  • 尚捷: 帶著「貪吃蛇」技術向前衝
    作為中海油服油田技術研究院院長,尚捷帶領著一支年輕的團隊,在中國自主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追夢的路上,愈挫愈勇,追求極致,十餘載磨一劍。由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隨鑽測井及旋轉導向鑽井系統技術,打破了多年來西方石油公司的壟斷。「傳奇」從燕郊車庫起步2006年年底,尚捷從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專業博士畢業,在位於燕郊的中海油服油田技術研究院一間普通會議室裡參加一場面試。
  • 中海油尚捷:用「貪吃蛇」打破西方石油公司壟斷
    作為中海油服油田技術研究院院長,尚捷帶領著一支年輕的團隊,在中國自主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追夢的路上,愈挫愈勇,追求極致,十餘載磨一劍。由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隨鑽測井及旋轉導向鑽井系統技術,打破了多年來西方石油公司的壟斷。「傳奇」從燕郊車庫起步2006年年底,尚捷從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專業博士畢業,在位於燕郊的中海油服油田技術研究院一間普通會議室裡參加一場面試。
  • 水星家紡重研發,又一產業化關鍵技術項目通過鑑定
    水星家紡重研發,又一產業化關鍵技術項目通過鑑定 2019-05-22 09:17:08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5月18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上海組織召開了由上海水星家用紡織品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
  • 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並舉 中車四方所成高鐵裝備製造「擔當」
    從十多年前我國第一條時速350公裡的高速鐵路開通運營,到近年來我國自主研製的「復興號」奔馳在廣袤大地,中車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下稱「四方所」)的數十項核心技術與產品立下汗馬功勞。  四方所與中國的鐵路和軌道交通事業發展同步。
  •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靠自主研發闖拉美
    這兩座深水平臺由中國企業自主設計建造,具有完整智慧財產權。此次交付使用標誌著中國深水半潛式起重生活平臺獲得國外主流用戶認可,是我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領域的重大突破。他希望中國企業不斷加強與當地企業在海工裝備設計、建造上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巴西深水油氣資源豐富,是全球主要的深水半潛式平臺市場。目前,在巴西作業的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佔全球份額的25%。隨著2007年底巴西最大深海鹽下層油田的發現,巴西對海工裝備有了更多需求,成為未來幾年全球最大的海工裝備投資市場,未來潛力巨大。
  • 中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在海門交付
    18日上午,在招商工業海門基地,中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正式成功交付,並被命名為「深藍探索」。該平臺擁有超高強度系泊鏈、高效鑽井系統集成應用等多項國內和全球首制的創新技術,將成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新力量。
  • ...自主研發演繹攻「芯」計|深圳市金蝶隨手網科技有限公司市場...
    而國內廠商在受惠環境利好的同時,開始深化自主創新意識,欲在主晶片設計和作業系統開發方面,掌握競爭主動權。        目前,為了更好的實現晶片定製化,以滿足終端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以華為、聯想、TCL為代表的系統廠商開始自主研發晶片,華為已經實現產業化,聯想雖否認自主研發晶片但已經具備實力,聯想和TCL等是否成功還有待市場檢驗。
  • 「軟」有百度飛槳、「硬」有百度崑崙 自主研發的AI技術還看百度
    自主研發的AI技術再次成為行業專家的關注焦點。實際上,這種聚焦正是對當下現狀的回應。例如近期多家中國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和高校科研機構被列入實體清單,而之所以會出這些破壞全球供應鏈體系與信任機制的動作,其底氣無非是瞄準了現階段我國一些科技企業在相關領域相對弱勢。面對此,掌握底層技術、核心科技已刻不容緩,唯有將底層技術、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實現自主研發。
  • 中國自主研發數字光導PET-CT進入日本市場
    記者4日獲悉,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數字光導PET-CT正式進駐日本綜合南東北醫院。PET-CT即正電子發射及計算機斷層成像設備。它將CT與PET融為一體,由CT提供病灶精確解剖定位的同時,PET提供功能與代謝等分子信息,從而助力病灶的早期發現和精準診療。
  •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PET/MR系統在上海正式裝機應用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據工信部官方網站信息公布稱,日前,我國首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一體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統(PET/MR)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式裝機應用。一體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統包括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及MR(磁共振)兩部分,實現了PET成像及MR成像的一體化結合,可實現同步且等中心採集生理、解剖和生化代謝信息,並將這些信息配準和融合。PET/MR成像集合了PET和MR兩種成像模式的優勢,具有多模態,多對比度,高解析度,高靈敏度和低輻射劑量等優點。
  • 七年技術攻關 中國小黃魚實現大規模全人工養殖
    林波 攝中新網寧波7月16日電(記者 林波)7月16日,記者從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舉行的全人工養殖小黃魚發布會上獲悉,經過七年技術攻關,當地實現小黃魚大規模人工養殖,並計劃於近期上市該新興養殖品種。發布會現場。
  • 中國積極培育 北鬥系統應用開發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記者 楊維漢 程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6日發表的《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指出,中國積極培育北鬥系統的應用開發,打造由基礎產品、應用終端、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構成的北鬥產業鏈,持續加強北鬥產業保障、推進和創新體系,不斷改善產業環境,擴大應用規模,實現融合發展,提升衛星導航產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 2035年混動將與電動平分秋色自主打破技術壁壘 為「中國創造」正名
    2020年12月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政府鄭重向世界承諾,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2060年將達到碳中和。這對於汽車產業來講,無疑要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轉型升級,畢竟汽車產業佔整個中國碳排放的7.2%。
  • 加強研發投入 進行自主創新 北大荒墾豐種業探索解決種源「卡脖子...
    黑龍江網訊(王建記者 韓俏)近年來,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墾豐種業)大力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加強研發投入,進行自主創新,持續探索種源「卡脖子」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