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在瑞士日內瓦總部宣布,寨卡病毒和由其引發的神經系統病變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今後,世衛組織將轉為依靠長期機制,應對這一顯著持續的公共衛生挑戰。
雖然世衛組織已將寨卡病毒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名單中移除,但關於這種病毒的影響及背後的眾多科學謎題,還在驅動著全球科學家持續工作著。
北京時間11月22日凌晨,國際學術刊物《細胞》(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向東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高福團隊合作的一項最新發現。這支來自中國的聯合團隊發現,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可以引起睪丸損傷並最終導致雄性不育。這一發現從新的角度揭示了寨卡病毒影響人類健康的可能性。
「低調」的寨卡
寨卡病毒是一種蟲媒病毒,主要宿主為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寨卡病毒與其他黃病毒屬成員如登革熱、乙腦、西尼羅病毒一樣,主要通過蚊媒傳播。
這種病毒其實並不新,早在1947年就在烏幹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被發現,但一直沒有形成「大氣候」。直到2015年,寨卡病毒在南美大爆發,才使其成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截止到11月10日,全球已有72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寨卡病毒在境內傳播的疫情。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大約3~12天,發病後2~7天痊癒。大部分人沒有明顯症狀,只有約20%的感染者會表現出輕微症狀,如急性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結膜炎、頭痛等。
看上去,與「血腥」的伊波拉病毒等相比,寨卡病毒似乎非常「低調」。但從去年以來,巴西有約2000名新生兒被確診為小頭症,而這一現象被指與孕婦感染寨卡病毒有關,這讓這種病毒迅速成為全球科學家研究的熱點。
「以往,研究者對於寨卡病毒的關切主要集中在胎兒異常如流產、新生兒小頭症,以及格林-巴利症候群等。」高福說,「但2016年5月,有臨床雜誌報導了寨卡病毒能夠通過性傳播,並且寨卡病毒RNA能夠在人的精液中長期存在,提示了寨卡病毒的新的傳播途徑和對人類健康的潛在的威脅。」
於是,專攻新生突發傳染病的高福,迅速與致力於生殖健康研究的李向東聯手,組成了聯合研究團隊,試圖挖出寨卡病毒隱藏的秘密。
「殺手」浮出水面
真相令人吃驚。聯合研究團隊發現,感染了寨卡病毒的小鼠,即便在血液中已經檢測不到病毒之後,仍然能在雄性小鼠睪丸中找到存活可達數周之久的病毒。而寨卡病毒感染小鼠雄性生殖系統後,會引發一系列的病變過程,引起睪丸損傷並最終導致雄性不育。
「這意味著,寨卡病毒突破了血-睪屏障。」李向東說,「這是人及許多動物的一道免疫屏障,能夠阻擋精子的抗原性,不讓身體產生抗精子抗體,避免發生自身免疫反應;又能夠防止有害物質影響哺乳動物和人的精子的發生,或損害已經形成的精子,從而保護精子發生的微環境。」
病毒一旦突破血-睪屏障,在感染後第8天引起睪丸間質充血、急性睪丸炎和附睪炎,睪丸和附睪組織明顯萎縮,睪酮水平顯著降低。第16天,大量精細胞死亡、睪丸精管斷裂逐漸喪失,感染第30天睪丸進一步縮小,曲細精管進一步喪失正常結構;到第60天則睪丸完全萎縮喪失組織結構。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在雄鼠的生殖系統中,寨卡病毒特異的感染睪丸和附睪,但並不感染前列腺和精囊腺。寨卡病毒首先特異地感染睪丸中的幹細胞樣細胞——管周肌樣細胞和精原細胞。而睪丸組織中的支持細胞和間質細胞,以及附睪的上皮細胞,在寨卡病毒感染後會產生大量的促炎症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管周肌樣細胞和精原細胞則沒有細胞因子產生。
「寨卡的危害至今沒見頂」
研究團隊進一步追蹤了病毒的「足跡」後發現,寨卡病毒是通過管周肌樣細胞和精原細胞表達的一個輔助受體——AXL進入細胞的,這說明這兩種細胞可能是寨卡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細胞。
「由於管周肌樣細胞和精原細胞不能產生大量的促炎症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使寨卡病毒不易被清除,導致睪丸的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再加上這兩種細胞的幹細胞樣特性,將直接影響病毒感染引起的受損睪丸的再生,最終導致雄性不育。」李向東說。
這一發現找到了寨卡病毒通過精液傳播的科學依據,也提示該病毒通過性傳播引起的進一步的危害。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對病毒的這一特性充滿警覺:「中國剛剛開放了二孩政策,那麼寨卡病毒就有可能會影響我們國家下一代的健康。建議國家高度重視這種病毒的防控。」
研究人員希望,國際醫學界和公共衛生政策制定機構對寨卡病毒對生殖健康的風險予以高度重視,特別是現存精子庫的新的檢測手段和臨床上寨卡病毒感染過的男性的長期隨訪。
「現有的研究已經證明,寨卡病毒是一種典型的能夠突破人類四大免疫屏障的病毒。」高福說,「寨卡病毒的危害至今還沒有見頂。隨著越來越多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的出現,寨卡病毒對人類的傷害,會超過人們的最初想像。人類面對寨卡病毒的戰爭,也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