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梨小食心蟲成蟲誘捕的最新監測動態,江蘇地區5月20日前後是第二代梨小食心蟲成蟲羽化高峰期(其他未進行誘捕監測的地區,可採用每天傍晚到桃樹邊用手抖動內膛枝葉的方法進行觀察,若發現有小蛾子飛動,即為成蟲發生高峰期,便可開始用藥)。該時期也是桃園瘡痂病、枝枯病、穿孔病、桃蛀螟、潛葉蛾等病蟲害的易發時期,望各桃(梨)種植單位能抓住成蟲高峰開始3~5天的關鍵時期,做好梨小食心蟲及其他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結合疏果、套袋,摘除病蟲果。
(2)物理防治:採用殺蟲燈,結合性引誘劑、糖醋液等誘殺成蟲。
迷向條
殺蟲燈
(3)藥劑防治:如果採用赤眼蜂、蚜繭蜂等天敵防治的桃(梨)園,則應選擇對天敵安全的殺蟲劑,如康寬(20%氯蟲苯甲醯胺)、茚蟲威、蘇雲金桿菌(Bt)等,未採用天敵防治的桃(梨)園,則還可選擇菊酯類藥劑。
(4)根據果園病害發生情況,可選擇甲基託布津、代森錳鋅、嘧菌酯、嘧菌環胺、抑黴唑、氟矽唑、噻唑鋅、春雷黴素、中生菌素、咪鮮胺等藥劑進行防治。
特別提醒:為避免產生抗藥性,一個生長季同一種藥品使用一般不超過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