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夢想當信念、把工作當事業、把患者當親人、把付出當快樂,努力攀登學術和技術的高峰,高延徵用仁心仁術打開一個個「摺疊的人生」,無愧於「中國醫師獎」這一崇高的榮譽。
□本報記者朱殿勇王平
他自謙「小醫生」,卻靠著執著和勤奮,向著醫學的巔峰不斷攀登,贏得許多別樣美譽——「醫生發明家」「愛笑的暖男醫生」「最美醫生」……
臨床工作35年,他接診患者30多萬人,以精湛的醫術,為2萬多名患者重塑「鋼筋鐵骨」。
他用兩根「支架」——醫術和仁心,撐起了一個個扭曲的脊梁,打開了一個個「摺疊的人生」。
8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暨第12屆「中國醫師獎」頒獎大會上,曾獲首屆「河南最美醫生」的他,又獲醫師行業最高榮譽。他,就是河南省人民醫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高延徵。
仁心仁術
「我們有責任為不好治、沒地方治的病人找一條出路」
8月17日,在河南省人民醫院脊柱脊髓外科病房,來自沁陽市的楊紹凱在母親的陪同下,來到高延徵的診室,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俺媽讓俺來瞧瞧您,您就是俺的再生父母。」說著,他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中等身材、方方的臉龐上常掛著笑容的高延徵,仔細打量著眼前這位陽光帥氣的小夥兒,遲疑片刻,驚呼:「小楊?你是小楊!」平時儒雅穩重的高延徵一把握住了楊紹凱的手。讓高延徵興奮的是,這位曾經被他救治的患者挺直了佝僂十餘年的腰板,不僅比過去長高了30釐米,還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能自如地躬身向他道謝。得知楊紹凱已順利完成學業,現在做起電商,還找到了女朋友,高延徵十分欣慰。
誰也不會想到,兩年前,正值青春年華的楊紹凱是一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160度的嚴重脊柱彎曲和四肢關節強直,迫使他整日整夜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久而久之,胸貼著肚皮,他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摺疊人」。
原本考上大學的小楊,不得不輟學回家,生活起居全靠母親一個人照料。幾年來,母親帶著楊紹凱四處求醫。一天,楊紹凱看到了一則新聞:由河南省人民醫院高延徵發起的「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計劃」在全省啟動。該項目不僅為患者減免大部分醫療費用,而且已經治癒了200多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這頓時讓楊紹凱燃起了新的希望。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楊紹凱來到省人民醫院找到了高延徵。
為「摺疊人」矯正脊柱的畸形,難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瑪峰,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傷脊髓造成癱瘓。做過2萬餘例各類脊柱手術的高延徵,把治療每一位患者都當成是一次新的攀登,不敢有半點懈怠。楊紹凱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敢於「登頂」的人。
高延徵組織多學科專家團隊對楊紹凱進行會診,反覆斟酌討論,制定系統周密的治療方案,分期為他實施了脊柱後凸矯正手術和雙髖關節置換術。擺體位、插管麻醉、截骨、合攏、矯正、髖關節置換……手術臺上,高延徵宛如熟練敏捷的「修復大師」,與扭曲堅硬的脊柱骨展開激烈的「切磋」,與死神「上演」擦肩而過的博弈。
手術室外,楊紹凱的母親靜靜等候,心卻是揪著的;一門之隔,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樣驚心動魄。讓楊紹凱「脫胎換骨」的手術終於順利完成,縫合最後一針後,高延徵癱坐在椅子上,到此時,他已經站立了整整6個小時。
醫生治病救人,既要有妙手回春的醫術,還要有仁心大愛的擔當。
脊柱側彎和強直性脊柱炎,是嚴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兩大脊柱疾病,早期幹預、早期治療最關鍵。但很多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的患者,因為經濟條件差,下不了治療的決心。一個個身體被扭曲或「摺疊」的病人走進醫院,又心情抑鬱、步履維艱地原路返回,高延徵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患者病得那麼重,家屬不懂病,可醫生懂啊。怎麼才能卸下患者的思想包袱,解除他們看病的後顧之憂?」每一次接診患者,高延徵都感到肩上的責任沉甸甸。
為了讓家庭貧困的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高延徵四處奔波募集善款,多次走進貧困地區義診篩查,還走進70多所鄉村學校開展脊柱健康科普知識講座。兩年來,他帶領團隊先後救治救助了500多名強直性脊柱炎和脊柱側彎患者。
打開的是摺疊的身軀,開啟的是嶄新的人生。越來越多像楊紹凱一樣的患者挺起脊梁,重返校園、走向社會、成家立業,擁抱人生更多的精彩。
「我們有責任為不好治、沒地方治的病人找一條出路。」高延徵說。
絕技絕學
「醫生邁出一小步,患者生命延續一大步」
在臨床上,骨科醫生被稱為「人體工匠」,敲、鑿、鋸、擰螺釘、上鋼板、接骨折、換關節,十八般武藝樣樣要精通。脊柱骨科手術的精細度與複雜性更高,精雕細琢的「絕活」和遠超常人的膽識,並非與生俱來。
出身農村的高延徵從小見多了被病痛折磨的鄉親,很早就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向。當他如願成為一名白衣天使後,便在骨科領域孜孜不倦地學習求索。
做見習醫生時,他利用空閒時間學做小板凳、練習刻章,橡皮、蘿蔔、麻將牌都成了他雕刻的材料,為的是練就一雙治病的「巧手」。
他常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做筆記,每讀一遍,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劃重點、做記錄,當年被他翻爛的幾本書上,已被五顏六色的水筆標註得密密麻麻。他就是這樣打下了紮實的理論知識基礎。
他利用周末時間自費坐火車到上海的大醫院觀摩學習,有時一整天「窩在」手術室,虛心向醫學「大咖」請教,記錄下一個個關鍵技術要點……
正是這樣的反反覆覆、堅持不懈,才有了今天手術臺上的沉著冷靜、操作自如,成為患者和同行心中的「定海神針」。
「醫生邁出一小步,患者生命延續一大步。」醫學前輩的這句話,深深鐫刻在高延徵的腦海中。
多年來,他帶領省醫脊柱脊髓外科團隊潛心研究、攻堅克難,先後高水準完成2.5萬多例手術;向著有「脊柱外科禁區」之稱的上頸椎疾病領域進軍,執著探索、勇攀高峰,獲得19項國家專利,取得20餘項科技創新成果,填補了國內外多項技術空白。
堅守堅韌
「無影燈下、手術臺上,是無法用物質來衡量的寶貴生命」
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高延徵始終恪守著仁心大愛、甘於奉獻的職業道德,堅持病人利益高於一切。超長時間站立做手術和缺乏運動,使他患上了腎結石和嚴重的靜脈曲張,導致下肢浮腫。病情發作時,他就吃幾片止疼藥來緩解。
2017年6月的一天,高延徵正在為一名80多歲的高位截癱患者做手術時,腎絞痛襲來,疼痛難忍。他咬緊牙關,忍著劇痛讓護士給自己擦去額頭的汗水,注射一支杜冷丁和解痙藥後,堅持高水準完成了手術。剛下手術臺,家人還沒趕到,他就自己在手術協議書上簽了字,被推向另一個手術間,接受了腎結石手術。
當時臨近暑假,很多青少年來做脊柱矯形手術。為了不耽誤孩子們開學上課,手術剛過3天,高延徵就拖著輸尿管支架走進診室開展日常診療,在手術室裡一站往往又是四五個小時。
放下手術刀,躺上手術床。從醫生到患者,先救自己,還是先救病人?他毫不猶豫地作出了選擇。
「無影燈下、手術臺上,是無法用物質來衡量的寶貴生命!敬佑生命,不言放棄,這是醫生永遠不變的追求。」在高延徵的天平上,患者的生命健康重於一切。
高延徵似乎還有忙不完的活兒:實施更大範圍的「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計劃」,組織開展基層義診篩查,建立脊柱大資料庫……
把夢想當信念、把工作當事業、把患者當親人、把付出當快樂,努力攀登學術和技術的高峰,高延徵用仁心仁術打開一個個「摺疊的人生」,無愧於「中國醫師獎」這一崇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