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記》,足以把歷史的無情和殘酷表現的淋漓盡致。
自古以來,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能夠輔助自己的君王安邦定國作出巨大的貢獻的人才往往沒有好的下場。
在亂世之中,他們為自己的君王出謀劃策,拼死打下江山,等到坐穩江山之後,他們所取得的巨大功績也會成為隱患,成為帝王猜忌他們的誘因,從而引來殺身之禍。謀臣文仲和武將伍子胥就是其中一個鮮明的例子。
越國頭目勾踐,擁有良臣文仲和範蠡;吳國頭目夫差,擁有良臣孫武和伍子胥;一對梟雄,和一對聞名天下的股肱之臣,才能上演歷史的大戲。
夫差不忘父仇而日日提醒終敗越國,勾踐不忘國讎十年生息終滅吳國。吳越爭霸,臥薪嘗膽,在春秋時代,中國人已經把忍耐和謀略發揮到了極致。
公元494年,吳王闔閭率兵攻打越國,結果被越國打敗,吳王闔閭被殺。兩年之後吳王夫差為了報自己殺父之仇,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俘虜了越王勾踐。
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勾踐和文仲假意逢迎,放下尊嚴親自到吳國為夫差當了兩年奴僕。最後夫差看到勾踐的在吳國的表現,最終將勾踐放回越國。
勾踐一回到越國之後就開始著手準備攻打吳國,一雪前恥。越國的大臣文種一面幫助越王增強國力,一面又想方設法削弱吳國的力量。
文仲想出對付吳國的七條對策:
一、派出能人幫助其修建宮殿耗損吳國的財力。
二、使用美人計,蠱惑夫差禍亂他的江山。
三、減弱它的糧食儲備。
四、贈送錢財和珍寶,取悅吳王的君和臣。
五、培養奸臣,亂其朝政。
六、挑撥其君臣關係,使其親近奸臣背離賢臣。
七、囤積糧食積極練兵,等待好的時機。
勾踐積極接受了他的建議,開始著手準備實施計劃。
首先文仲知道吳王夫差為了自己盡情地享樂,在建造姑蘇臺,就派人送去許多巨大的木頭,使建築規模更加擴大,以此來消耗吳國大量的人力、物力。
然後,文仲又讓越王下令在全國選了兩名最漂亮的美女——西施和鄭旦,教她們學習了三年歌舞,並派範蠡送到吳國獻給吳王。吳王得了美女,整天與西施在姑蘇臺遊玩享樂,將國家大事忘得一乾二淨。
最後越王勾踐以饑荒為名去向吳王借了一萬石糧食。在第二年還的時候,將這些糧食統統蒸炒。這樣一來,這些糧食看上去非常飽滿。夫差誤認為越國的糧食品種好,就下令分發給百姓做種子。結果這些種子顆粒未收,吳國的糧食因此大為減產,並鬧起了饑荒。
在越國的一步步計策之下,吳國的國力不斷的削弱,夫差還渾然不覺。伍子胥發覺異常後向吳王夫差進諫,但夫差只聽信奸臣伯喜的讒言。
在吳王夫差北伐齊晉兩國勝利之後,就派人給賢臣伍子胥送去了一把「屬鏤」寶劍,逼其自殺。 伍子胥接到寶劍,仰天長嘆自殺身亡。
越國大臣範蠡看到伍子胥落得如此下場,對老搭檔文仲感嘆道:「伍子胥若能在大仇得報之際,功成名就之時,悄然隱退如孫武,則能明哲保身,奈何貪圖權力,為夫差許有「分國一半」的承諾而不退。到頭來竟然落得這般田地。」
隨後範蠡向勾踐請辭,離開了越國,隱姓埋名開始了自己的經商之路,成為一代有名的的富商。
然而反觀文仲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越國成功滅吳之後。範蠡曾寫信勸說文仲,信中勸解道: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並且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之人。勸說文种放棄眼前榮華富貴跟他一起逃離越國。
但文仲不以為然,同時也不甘心放棄自己取得的成就和到手的富貴繁華,執意留在越國。
果然在越王勾踐在國家強盛後,十分忌憚文仲的足智多謀,疑心將來成為自己的威脅。便召見文仲質問道:「先生曾為寡人進獻了七條計謀,寡人只用了三計就打敗了吳國,餘下的四計先生莫非是要對付寡人的!」
於是賜給文仲一把劍,讓其自我了結。據說此把寶劍就是當年夫差賜予伍子胥自刎的寶劍。到了此時此景,文仲終於看清了勾踐的真正面目,但是已經為時晚矣,最後不得不揮劍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可以說伍子胥和文仲都具有治國謀略,幫助夫差和勾踐打天下,卻不懂得向孫武與範蠡一樣能夠做到及時收斂,急流勇退。最後以生命的代價為此輝煌的一生劃傷了句號。
所以後人總結說:「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必反;臣疑主而不反,則君必誅之。」即君臣一旦有了猜疑,則會進入寧可錯失,不可放過的惡性循環。
我對於這段歷史現在讀來仍是一腔悲憤,同時也會看到了所謂的春秋大義,感悟人世無常,功名若浮雲,唯精神長存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