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印度時報》率先援引軍方人士的消息報導,約50名中國士兵在4月15日晚「越過邊界」10公裡,「入侵」了克什米爾地區印控拉達克以東的比爾特地區,並在次日安營紮寨。印度邊境警察部隊隨後趕到距中國營地300米處紮營,所謂的「帳篷對峙」就此拉開。
此次事件發生地,拉達克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都和西藏非常接近,素有「小西藏」之稱。
此次對峙地區原隸屬西藏 後遭印度吞併
所謂「帳篷對峙」的爆發地點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的拉達克地區。中印邊界問題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中印邊界爭議地區主要分為西段、中段和東段,西段是指中國西藏和新疆同克什米爾印度管轄區接壤的邊界,而拉達克地區就位於邊界爭議地區的西段。拉達克地區位於青藏高原的西部邊緣,海拔在3000-6000米之間。歷史上,拉達克地區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都和西藏非常接近,素有「小西藏」之稱。
後來由於英國的入侵及鴉片戰爭後內憂外患的清王朝無暇顧及該地區,拉達克地區逐步被英屬印度吞併,但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清政府垮臺後的歷屆政府都從未承認拉達克地區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雙方就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戰後印度控制了拉達克。印方曾聲稱,中印邊界西段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劃定,遭到中國方面的駁斥,包括拉達克地區的西段邊界爭議由此而來。
62年解放軍曾反擊印度 後撤出爭議區
1947年印度獨立後,其不但繼承了英帝國的遺產,還繼承了英帝國不斷對外擴張勢力的不良嗜好。在尼赫魯「前進政策」的指導下,印度頻繁幹涉西藏內政、蠶食中國領土,直到新中國忍無可忍,從1962年10月20日起自衛反擊印度的侵略行徑,這也就是著名的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戰爭以中國的勝利告終,在11月20日中國軍隊推進到傳統邊界附近。為了防止邊界衝突擴大,緩和兩國關係,中國主動停火併撤退至1959年實際控制線。
為了反擊印度不斷蠶食中國領土的惡劣行徑,中國從1962年10月20日起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為了防止邊界衝突擴大,緩和兩國關係,戰後中國主動後撤。
中國的主動撤退以謀求談判解決邊界爭議的舉動並沒有印度積極的回應,印度雖然沒有通過武力解決問題,但印度拒絕談判並不斷向邊境地區增兵保護既得利益。中印戰爭之後,中印關係進入了長時間的「冰凍期」,通過談判解決中印邊界爭議的大門也因此長期緊閉,即使70年代後中印關係開始改善,中印的邊界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
印度執行蠶食政策 中印多次發生衝突
由於邊界問題懸而未決,雖然1962年後中印沒有爆發邊境戰爭,但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走向不明確,雙方經常爆發對峙事件甚至流血衝突。1967年,中印在中錫邊界爆發了兩次武裝衝突,即「乃堆拉事件」和「疇拉事件」,兩次衝突中,印度共有88人死亡、163人受傷,中國有340人傷亡。
1980年,英迪拉甘地出任總理後,對中印關係正常化並不感興趣,在陸軍勢力的鼓動下重拾尼赫魯的「前進政策」,不斷向邊境爭議地區增加部隊並蠶食中國領土,最終釀成了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當時中印雙方互不相讓,向邊境增派部隊並發生了小規模武裝衝突,當時西方媒體甚至預言,第二次中印戰爭即將爆發。後來當時的中印兩國政府意識到了邊境對峙的危險性,開始減少前沿地區的兵力布置,邊境危機和平化解。
上述的對峙和衝突主要發生在爭議地區的東段,在爭議地區的西段,雙方邊防部隊發生摩擦也是常有的事,在「帳篷對峙」事件之前的2009年,印度在拉達克地區修建公路因「中國軍隊的阻撓和反對而停工」,引發了雙方的又一番「口水仗」。
在印度媒體眼裡,中國邊防部隊首先「越過邊界」,在離邊境線10公裡的印度「領土」上安營紮寨,隨後印度「被迫」跟進,「帳篷對峙」由此而來。圖為對峙現場。
印度以"受害者"身份稱遭到"中國入侵"
「帳篷對峙」事件被《印度時報》率先披露後,印度各路媒體開始輪番炒作「帳篷對峙」,以受害者的身份大肆攻擊「中國入侵」。《印度時報》4月27日報導稱,印度國防部長4月26日向印度議會提交關於中印在邊界「對峙」的報告,首次承認中國士兵「進入印度領土20公裡內」。
《印度斯坦時報》4月28日 則在題為「天鵝絨手套裡的鐵拳」的報導中,提醒印度政府在處理所謂中國「入侵」問題時要「軟中帶硬」。文章宣稱,由於印度在邊境地區加固工事、建設基礎設施激怒了中國,中國採取此前的老辦法,尋求製造邊境衝突來「羞辱」印度,逼迫印度同意給予中國政治讓步,並且暫停印度軍方邊境線的工事建設。除了上述紙質媒體的炒作,印度的一些電視臺近段時間也在惡炒「帳篷對峙」事件。由於印度媒體大肆炒作,從4月26日開始,印度右翼分子在查謨、新德裡等地舉行遊行示威,抗議中國的「入侵」。
外交部稱中方是在正常巡邏 並未過境
對於印度媒體炒作中印「帳篷」對峙事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從4月23日起,連續三天表示,中國軍隊在中方一側進行正常巡邏,沒有越過實際控制線一步,不能同意有關中國邊防部隊「入侵」印度領土以及中國挑起中印邊境地區緊張局勢的指責,其還表示,當邊境地區出現問題時,雙方通過有關機制和渠道友好磋商解決。對於本國媒體的炒作,印度執政黨的表態低調謹慎,印度總理辛格4月27日嚴詞批評了印度媒體炒作中印邊境「帳篷對峙」,其稱這一問題可以和平解決。
大肆渲染的印度媒體、在街頭歇斯底裡的印度右翼分子、印度執政黨的低調表態、中 國政府的矢口否認,似乎陷入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怪圈,讓人目不暇接,一頭霧水,紛繁複雜的表象下,到底誰在撒謊?誰是邊境對峙的始作俑者?
在印度媒體眼裡,中國邊防部隊首先「越過邊界」,在離邊境線10公裡的印度「領土」上安營紮寨,隨後印度邊境警察部隊「被迫」跟進,在離中國營地300米的地方紮營,「帳篷對峙」由此而來,而事實真的如印度媒體所述的那樣麼?
印度首先在爭議地區的小山丘修建哨所(Riki Nala),導致中國邊防部隊跟進,中國一直要求印度拆除這個哨所。圖為印度修建的哨所。
此次中印帳篷對峙地點位於邊境緩衝區
其實不然,此次中印「帳篷對峙」的具體地點位於中國阿克賽欽地區與拉達克地區的交界的緩衝區,緩衝區是中印雙方對實際控制線理解存在分歧造成的,從印度媒體公布的圖片和衛星圖片來看,印度首先在爭議地區的小山丘修建哨所(Riki Nala),導致中國邊防部隊跟進,所以中國外交部才會多次宣稱,中國軍隊在中方一側進行正常巡邏,沒有越過實際控制線一步。因此,此次「帳篷對峙」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印度,印度邊境警察部隊率先破壞平衡,中國邊防部隊只有被動應對,在爭議地區駐紮帳篷,抗議印度的蠶食中國領土的行徑。
從更為宏大的背景來看,中國邊防部隊跨國印度聲稱的實際控制線靠前設置營地帳篷既是對印度在爭議地區建立哨所的對稱回應,也是中國對印度在邊境爭議地區一系列小動作的有限反制和警告。近年來,印度不斷強化在中印邊境地區的軍事部署,謀求局部地區的軍力優勢,保護既得利益。
印度積極擴軍備戰加強山地部隊建設
2013年1月,印度媒體報導,印度將在「十二五計劃」和「十三五計劃」(2012-2022年)組建多支,總人數達4萬人的新山地作戰部隊,而山地作戰部隊的主要作戰對象就是中國。此外,印度將為山地作戰部隊購買M777式輕型榴彈炮、運輸直升機、武裝直升機等適合山地作戰的先進武器,以增強山地部隊的作戰能力。空軍方面,印度空軍除了對原有針對中國的機場進行現代改造以部署第三代戰機,還在一些爭議地區修建新的機場,在此次「帳篷對峙」地點附近,印度就在附近翻新戰備機場,並修建雷達陣地、靶場等軍事設施,該機場距中國阿里約有100千米,其對中國的威脅使顯而易見的。
在邊境警察部隊方面,印度-西藏邊境警察部隊督察長在2013年2月表示,印度將在2015年前增加9個邊境警察營,目前印度擁有45個邊境警察營(還有4個正在組建當中)。面對咄咄逼人的印度,中國的有限反制可以起到一定的警告作用,顯示中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
這次參與「帳篷對峙」的印度邊境警察部隊連一下軍官和士兵有很多叛逃藏人(大多數為康巴人)。圖為印度邊境警察部隊。
印度招募藏人建立邊防部隊控制邊境
這次參與「帳篷對峙」的印藏邊境警察部隊(ITBF)可謂出足了風頭,在對外方面,其是參與「帳篷對峙」的主力和前沿力量;在對內方面,其與印度陸軍爭奪對峙的指揮權,拒絕印度陸軍指揮邊境警察的「不合理要求」。因此,我們需要了解下風頭正勁的印藏邊境警察。
印藏邊境警察部隊是由印度內政部和達賴「流亡政府」治安部操縱的準軍事部隊。印藏邊境警察部隊成立於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營以上為印度人,連一下軍官和士兵則有很多叛逃藏人(大多數為康巴人),現有約1.36萬人,主要的武器裝備有:迫擊炮、輕機槍、步槍、衝鋒鎗等輕武器。印藏邊境警察部隊除了8000餘人負責印巴克什米爾、印孟布拉馬普特拉河邊境的防務外,其餘的主要用來對付中國。
其設有五個防區:A防區司令部設在列城,大約有300人;B防區司令部設在卡查木,大約有600人;C防區設在卡普拉雅格,約有900人;D防區司令部設在杜姆賭瑪,約有1700人,E防區司令部設在大吉嶺,約有700人,上述防區中ABC防區均在中印西段爭議地區附近。因此,此次參與「帳篷對峙」的應該來自上述3個防區中的某個防區的邊境警察。印藏邊境警察部隊這支特殊的部隊是維護印佔區治安的主力,也是對華軍事準備不可或缺的準軍事部隊。印度內政部稱讚印藏邊境警察部隊適應高原地形環境,會講土語,是一支不可多得準軍事部隊。
在阿克賽欽和拉達克爭議區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印度近年來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小動作不斷,從上圖可以看到其在靠近爭議的地區翻新機場。
印度認為62年戰爭對其"傷害"大 有損顏面
「帳篷對峙」事件被印度曝光後,印度大大小小的媒體開始惡炒「帳篷對峙」事件,污衊中國軍隊「入侵」印度,印度右翼分子和一些政客也開始大肆炒作。印度媒體惡炒的背後反映的是印度國內民眾普遍存在的「受害者心理」(拋開媒體自身經濟利益等方面考慮)。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國把當時「堂堂世界第三」、「亞非拉領袖」的印度的軍隊打得節節敗退,戰後其國際影響力和威信受到了重創,印度在中印邊境戰爭中遭到的「恥辱的失敗」,「教訓了整個一代印度人」,中國成為了印度建國以來對印度「傷害最大」的國家,「受害者心理」從此紮根於印度國內大多數民眾之中,而且印度政府官員也普遍存在這種心理。
「受害者心理」導致行為體很容易先入為主把自己定位是受害者,欠缺對事物或問題全面、冷靜、客觀的分析,對雙邊關係發展可能構成對自身利益挑戰,保持著某種強烈的甚至過度的敏感,基於「受害」的擔憂和恐懼,對於可能的安全威脅或外部傷害極為敏感,容易錯誤誇大對方敵意和威脅程度。印度媒體惡炒「帳篷對峙」事件就是基於「受害者心理」,過度敏感、無視事實、誇大威脅。
印度反對派乘機攻擊執政黨 撈取資本
印度媒體的惡炒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受害者心理」而出現的過激反應,而印度右翼分子和政客大肆炒作則是別有用心。印度社會黨領袖、前防長亞達夫就抨擊執政的「團結進步聯盟」對中國部隊「跨越實際控制線」一事「毫無作為」,亞達夫還說,「如果會爆發戰爭,那就開戰吧!」。
印度人民黨主席拉傑納特·辛格4月28日要求外長胡爾希德取消5月9日的訪華計劃,並支持印度陸軍接管發生「對峙」事件的拉達克地區。印度陸軍和印藏邊境警察部隊都參與對峙,但究竟由誰來指揮印方營地,有關方面卻產生了分歧。印度陸軍要求獲得拉達克印藏邊境警察部隊5個營作戰指揮權的要求,而印度政府內政部拒絕了這一要求。從上面可以看出,印度右翼分子和政客的大肆炒作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把「帳篷對峙」事件當作向執政黨施壓、獲得政治利益的工具。
從中印政府對於「帳篷對峙」事件的表態來看,雙方都傾向於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此次爭端。印度外長薩爾曼·胡爾希德已宣布將按計劃於5月9日訪問中國,中印邊防軍官也進行多次「國旗會談」解決「帳篷對峙」事件。據外媒5月4日報導,印度軍隊已經暫時停止在中國軍隊帳篷營地後方巡邏這。這些都表示雙方正在緩和局勢,避免事態升級。
2012年中印雙方貿易總額達670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兩國除了在經貿關係方面不斷深化外,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不斷深化。在中印關係不斷改善的大背景,印度政府也意識到只有通過平等協商對話,擴大合作共識才有益於兩國人民的福祉,因此,印度政府在「帳篷對峙」事件發生後表態低調謹慎。北京方面,由於中日釣魚島危機和南海爭端牽制了中國不少的戰略資源和精力,對印度在邊境地區小動作進行有限反制外,更不會有進一步的舉動。因此,「帳篷對峙」事件升級的可能性比較小。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作者:亡靈騎士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