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每期以一種植物為主題,從1960年代的園藝書籍中尋獲靈感,創造出農園勞作、藝術敏銳和超現實的閱讀質感。新一期的主題植物是文竹,及其在南非和納米比亞的原生地。
《Flow》這本雜誌有種自由自在的精神,倡導靈性生活。比如《醒時休眠》之類的文章,鼓勵讀者學會調試自己,懂得欣賞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樂趣。又或者用設計別致的繪本,吸引人為夢想制定計劃,勿忘初心。
《Cat People》貓奴,是這本藝術感滿溢的獨立雜誌的目標受眾。每期都會採訪幾位愛貓至深的作家、設計師、音樂家等文藝工作者,分享他們與喵星人的故事。每兩年才出版一期,今年恰逢其時。
《Cherry Bombe》光鮮、迷人、有態度,這本雜誌開宗明義,只聚焦愛吃的美麗女人和她們的吃貨生涯。或是時髦餐廳的老闆娘、或是犀利的美食專欄作者,用甜美可人的杯糕,重新包裝昂首挺胸的女權主義。
《Pom Pom》這是本手作感很強的獨立雜誌,把「針織」這門感覺屬於外婆的手藝改頭換面,變成一件非常樂活的趣事,比如教你用毛線編織胸罩。今年的春刊主題是極簡主義針織,由來自北歐的好手們現身說法。
《Cereal》你能在比如COS這樣的時裝店裡,找到這本「高處不勝寒」的旅行生活雜誌。新一期的空靈目的地是加拿大育空地區和英國海濱小鎮聖艾夫斯,都是鮮為人知的渺渺之地,格外高冷。
《Betty》每個「森林系女子」都會愛上的獨立雜誌,以充滿巧思的繪本,圖解時尚潮流和穿衣之道。另外,還有「森女」代表的採訪,可能是少女可能是外婆,一起分享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Intern》在職場的金字塔,實習生處於最下層,這本雜誌就是專為他們而辦。撇開如何寫簡歷、與無薪加班作抗爭等豐富的實用信息不談,光是設計、排版、攝影、插畫等就很值得一看,非常有範兒。
《Pretty Nostalgic》理智消費、減少浪費、心懷感激,是這本英式生活類獨立雜誌的座右銘,希望引導讀者回歸具有創造力和可持續性的復古生活方式。所以它不遺餘力地推介英國本土的手工品牌、美容秘方、下午茶具,以及益智遊戲。
《Chickpea》這本獨立雜誌的創辦人是兩個紐約客,因為聽夠了「吃素是有錢且愚蠢的人才幹的事」,而決定反擊。在他們新穎的編輯下,這本素食雜誌視覺美,行文風趣幽默,在給素食者正名的同時,也引領風氣之先。
《Oak》幾乎把獨立雜誌提升到了藝術書籍的美學層級。新一期專刊深入斯堪地那維亞,從簡約風格服飾、北歐人種肖像、實用和新潮並重的設計、鮮為人知的海島、百無禁忌的電影等,刷新了我們對斯堪地那維亞生活方式的認知。
《Hole & Corner》在奢華和質樸間取得平衡,是這本手工藝雜誌的主旨。無論是像Paul Smith這樣的大牌,抑或默默無聞的手工小作坊,其根源都是匠人不竭的創造力。新一期雜誌以地理為坐標,講述不同手藝人共同的奉獻故事。
攝影師、獨立出版人編號223
澎湃新聞(以下簡稱澎湃):第一次做獨立出版是什麼樣的情況?
編號223:最初只是在網絡上分享自己拍的照片。2005年參加連州國際攝影節,一時興起做了本手工書,把過去拍的寶麗來照片挑選集合,然後複印了三本放在展覽現場,沒想到被偷了一本,被買了一本。這件事讓我意識到獨立出版是一個新的訴求。
澎湃:做的都是些什麼樣的獨立出版物?編號223:多數是我的個人攝影集,另外也有獨立雜誌《Too Magazine》和《Versatile》。
澎湃:怎麼看獨立出版?
編號223:它接近於一種生活方式。我搜集國內外各種獨立出版物有10多年了,到現在也有幾百本了。剛開始有興趣愛好的成分,就像有人收集星巴克城市杯。獨立出版不是我的經濟來源,所以也不能算是一個工作。我從獨立出版物中獲得美學體驗、豐富對世界的認識,也想把這種體驗和認識,通過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我知道有很多年輕人像我這樣,而當一個人在做的事,變成很多人(但又不能太多)都在做的事,它就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就像茶道、花道什麼的。
澎湃:有新的獨立出版物在做嗎?編號223:與一個法國的獨立出版社合作個人作品集,大概六七月會出版。另外也有與「假雜誌」合作,順利的話,也是年內出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