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浮漂漂型和釣魚之間關係系列文章中最後一篇了,歷經三個月時間的資料收集,最麻煩的就是浮漂圖片的尋找和修改,每一款漂型都需要找到對應的浮漂來提供給大家參考。釣魚人都知道尋找這些漂型圖片是如何的艱難,在這個系列即將完稿之際,心裡感觸頗深,包括自己也重新對浮漂有了新的認識,也得到了廣大釣友的支持,願本文能給廣大釣友提供一個資料參考,用好漂,用明白浮漂。
關於綜合性浮漂的介紹
什麼是綜合性浮漂?是為了區別釣底型浮漂,行程型浮漂,介於這二者之間,畢竟這兩者浮漂的用途比較明確,但在實際釣魚過程中,尤其是去陌生的水域,我們無法得知魚情和水情,那麼需要使用一款綜合性更強的浮漂先進行試釣。
這就是綜合性浮漂的作用,這類浮漂考慮因素比較多,既要兼顧釣底,也要兼顧行程,所以就要尋找結合二者的漂型。性能上要偏中庸,這就是一個取捨的關係,但確實可以更輕鬆的應付大多數魚情,也是釣魚人必備的一款浮漂,如何做到二者結合呢?精心挑出3款浮漂來給廣大釣友做個詳細介紹,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和借鑑價值。
在行程和釣底之間取得平衡的浮漂
1、經過多方尋找,找到這樣一款漂型,上鼓下凹的漂身,下半身收緊,整體流線型很漂亮,從外觀上就顯得非常靈動,重心在上部。翻身快捷下沉較緩慢,作為行程漂很出色,但到達底部後,因為造型的原因,會造成頓口急促有力。是比較合適的綜合性浮漂。
整體長度在48-50公分之間,吃鉛量在1.5-2.5克之間即可。這類浮漂建議選擇蘆葦材質,可以最大程度放大信號。同時比較適合深水和長杆使用,長杆可以選擇三目加粗,信號犧牲不強烈。唯一缺點就是這種款式蘆葦材質很難找,備選納米材質。
2、長身長腳的長標身棗核型浮漂,整體勻稱,這樣的漂型無論翻身和下沉都到了比較平衡的狀態,無論是速度和狀態都很穩定,這類浮漂無論是釣行程還是釣底,都是比較自如的。
整體長度至少要40-45公分之間,吃鉛量可以靈活掌握,建議在1.2-3克之間,如此大的跨度是可以根據不同的水域來選擇合適的吃鉛量。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在類似的漂型上,如果選擇上部為急收肩的錐形,效果會更突出,但這類浮漂現在確實看著有些老套了,很少有廠家在做這樣的浮漂,有興趣的釣友可以嘗試尋找一下。這款浮漂我認為是非常實用的綜合性浮漂,建議購買一支作為主力浮漂使用。
容易被忽略卻很實用的綜合性浮漂
相貌看起來非常中庸,卻恰恰適合作為前期試釣使用的浮漂,外觀不誇張,細長身,無明顯收緊。正是這樣平庸的浮漂,無論是釣行程還釣底都結合得比較好,優點就是綜合性能好,穩定性強。
整體長度可以在37-45之間衡量,就是要根據不同水域來確定長度,吃鉛量跨度也要在1.2-2.5克之間選擇。需要注意的是,這類浮漂建議選擇漂腳稍短於漂尾才能更好地達到目的。
關於浮漂和釣魚之間的關係
在很多釣魚人眼裡,浮漂看起來很類似,無非是棗核、細長身、錐形等等,其實就球形標身浮漂來說,看起來沒太大區別,但可能一個下半身收緊,和一個純球形浮漂來對比,起到的作用就不同,可能在站立後停頓時間一個會更長,另外一個是為了送漂更穩,不出現誇張的「火箭」魚汛。
正是這些小小的細節區別,影響了很多魚口,也是為何很多工匠在研究不同魚情下設計不同的漂型,哪怕改變其中的漂腳長度,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那麼釣魚人在垂釣過程中,選擇適合的浮漂來應對適合的魚情就顯得格外重要。明明鯽魚在底部搶食,選擇了行程漂,無形中增加了下落的過程;明明鯿魚在中間接口,卻選擇了底釣漂快速下底穿過魚層。這些都是影響了漁獲的重要因素。
本文看起來非常枯燥,但真真實實的把漂型和釣魚之間的關係闡述出來,釣魚是個系統的工程,絕對不認同野釣不需要講究這種觀點,任何事物都需要精心去面對,這就是別人爆護你空軍的原因。
釣魚之前,選擇一個適合魚情的浮漂就是漁獲好壞的前提,和金錢無關,和對釣魚的態度有關。
至此,關於浮漂漂型的介紹已經完稿了,浮漂的漂型真的有很多,在繁多的浮漂裡面摘出最常用,最實用的這十多款浮漂,相信已經足夠滿足大多數釣友的使用了,如果這篇文章能給您在釣魚生活中起到幫助,也是達成了本文的目的。
如果覺得本文所說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並轉發此文,讓更多釣友看到,一起聊聊釣魚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