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地球撐把「太陽傘」對抗全球變暖?可行嗎?

2021-01-08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

據《環境研究快報》雜誌11月1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開展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試圖通過向地球大氣中噴射反射粒子,阻止一定比例的陽光到達地表,以解除地球因持續氣候變化而面臨的乾旱危機。

持續的氣候變化緣何會造成毀滅性乾旱威脅?選擇反射粒子有何標準?如何噴射到合適的位置?通過噴射反射粒子為地球打上「太陽傘」的方式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受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啟發

2015年開始,被藍色海洋環繞的南非第二大城市開普敦連續幾個冬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乾旱。按照預估,開普敦需要在2018年4月12日關閉供水系統、限制居民用水,這一時間節點當時被叫作「零日」,人們也把這次事件稱作「零日」危機。雖然通過削減市政用水,同時緊急調配農業用水,開普敦這次「零日」危機得以避免。但相關專家認為,當地的乾旱現象與地球氣候變化息息相關,要徹底消滅「零日」危機,還需要從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入手。

「乾旱、洪澇災害,是地球系統氣候變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地球氣候變化歷史上都是存在的。」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00多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現象愈演愈烈,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增加,整個地球系統原有的水循環被改變,目前大氣系統裡的水熱資源更豐富,但這些水可能會集中在某段時間降落在某個區域。相應的,其他地區或該地區的其他時段降水會大幅減少,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就隨之上升。

為了抗擊氣候變化影響,科學家們開展了相應的地球工程研究。太陽輻射管理就是地球工程之一。據了解,太陽輻射管理的想法是受到了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的啟發。

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硫和硫化氫氣體,形成硫酸鹽氣溶膠。這些氣溶膠在一定程度上反射了太陽的短波輻射,減少了大氣中的熱量,給地錶帶來了降溫效應,數據顯示,1992至1993年間地球溫度下降了約0.4℃。由此,有科學家開始建議用配有特殊裝置的飛機在平流層噴灑氣溶膠,來複製這種火山效應。

高超超告訴記者,2006年前後,兩位美國科學家開展過一項地球工程項目研究,提出在距離地面大約20公裡的平流層處高度部署材料,有望將人類活動增加的輻射熱量減少一半。此次開普敦大學科學家發布的研究成果,是在考察過這個工程後,認為可以利用該工程項目模型,將一種特定類型的粒子釋放到大氣中阻擋陽光,一旦成功的話,有望將「零日」危機發生的機率降低90%。

為什麼反射粒子一定要噴射到平流層中呢?高超超告訴記者,哈佛大學的科研團隊曾對此做了專門研究。他們發現,如果粒子噴射到距離地面更近的對流層,它可能很快會隨天氣過程比如降水降落到地面,起不到長期反射太陽輻射的作用。而平流層相對乾燥,空氣不易產生對流,且大氣運動多是水平方向,有利於反射粒子穩定發揮作用。大氣中平流層再往上的部分是中間層,這裡的空氣對流運動強盛,如果將反射粒子發射到這個區域,粒子很有可能隨著氣體流動進行無規律擴散,並且發射到這裡的成本也會相對較高。

對反射粒子的選擇有講究

事實上,「調暗」陽光的設想並非空中樓閣,此前已經有科學家開展過相關試驗。如2009年,俄羅斯科學家曾以直升機拋灑等方式拋灑硫酸鹽顆粒;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曾在聖地牙哥沿海進行過類似實驗。

據了解,噴射粒子也有一定的選取標準,如粒子的反射性能要達到一定規格,由它們拼成的小顆粒在懸浮於大氣平流層時,形成的粒徑大小要正好能夠「對抗」太陽的短波輻射,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反射效果。

更重要的一點是,從環境角度來看,反射粒子一定不能對大氣化學系統產生不良影響。最初,有科學家設想在平流層中噴射硫酸鹽顆粒,很快遭到其他科學家的反對,因為這將導致平流層中臭氧層的嚴重破壞。目前全球臭氧損耗正處於恢復時期,臭氧損耗物質在逐漸減少,如果噴射大量硫酸鹽顆粒進入平流層,很有可能中斷臭氧的恢復。

此外,空氣是垂直上升運動的,隨著空氣的上升,地面的水汽被夾帶著一起上升,在這個過程中,水汽是否成雲,與供水汽凝結的凝結核多少有很大關係。即便水汽含量特別大,若沒有或僅有少量的凝結核,水汽也不會充分凝結增長。因此,科學家心目中理想的反射粒子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能起到凝結核的作用,使得大量的噴射粒子到達平流層後,不僅其自身能夠阻擋陽光,還能凝結成雲,對太陽光起到很好的阻擋效果。

至於如何選取反射粒子的噴射位置,在高超超看來,隨著地球自轉,一般兩周內大氣環流就會繞赤道一周,所以噴射地點不用考慮360°環繞。

只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後備方案

粒子噴灑上去後,真正的效果如何,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有美國科學家曾經提出,可以將碳酸鈣作為反射粒子噴射到平流層來完成該項任務,因為碳酸鈣的顆粒除了能夠反射陽光外,還能中和平流層中因火山爆發而出現的大量硫化物,減少酸雨的生成,因此平流層中的臭氧層將不會被反射粒子破壞,同時還能幫助修復臭氧空洞。

這個看似一舉兩得的設想卻招致了其他科學家的批評,甚至通過噴射粒子阻擋陽光的整個設想也有人提出反對的聲音。有科學家利用數值模型模擬在南北緯15°和30°上空的平流層注入氣溶膠,結果顯示,這種做法雖然可以降低地球表面溫度,但同時也會破壞海洋循環系統平衡,進而導致海洋持續變暖。

「原本海洋和陸地之間是有溫差的,海陸溫差是整個地球系統季風氣候的強有力的驅動源。如果海洋變暖,海陸溫差出現波動,季風環流和降水就會削弱,會對整個全球的季風區氣候、降水造成很大影響。」高超超告訴記者。

此外,還有科學家提出,利用反射粒子減少太陽光對地表輻射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因為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並沒有減少,而氣溶膠的生命周期又很短,對流層氣溶膠的壽命一般只有幾天到幾周,平流層中雖然氣溶膠壽命較長,但總會消失,當反射粒子形成的氣溶膠作用結束後,氣溫可能會出現「反彈」,進而引發更加極端的天氣,這是難以估計的風險。

在高超超看來,這些地球工程設想只是作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後備方案。她特別強調說,做氣候工程相關研究得出某些結論後,並不意味著科學家必須去鼓勵開展或者試點這樣的氣候工程,而是希望通過科學研究,利用氣候模型把可能產生影響的方方面面因素梳理出來,為討論不同的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提供參考。

文中圖片均由視覺中國供圖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美媒:植樹是對抗全球變暖最好方法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美媒稱,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對抗全球變暖的最有效方法是大量植樹。種1萬億棵,或許更多。據美聯社7月4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說,世上也有足夠的植樹空間。克勞瑟強調,世界仍需擺脫對燃燒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依賴,它們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植樹並不是其替代措施。他說:「沒有減排,這一切都行不通。」克勞瑟說,儘管許多組織已經開始行動,但難以相信全球會突然出現植樹造林的熱潮,這種想法也是不現實的。他說:「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其規模堪比氣候變化問題。」
  • 鯨魚是對抗全球變暖的小能手?科學家:一鯨相當於20億棵樹!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人類對地球上的資源需求越來越大,從而也導致了地球變得傷痕累累,例如海洋汙染、白色汙染、全球氣候變暖等等嚴重問題,而最嚴重的就是全球變暖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各國都在努力挽救
  • 鯨魚是對抗全球變暖的利器?科學家稱:每年相當於20億棵樹的貢獻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地球提供的資源,然而在過度利用開發地球之後,人類不得不面臨全球變暖的嚴重問題。儘管各國都在行動,但卻收效甚微。其實,地球上有一些「碳匯」,它們能夠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比如森林、永久凍土層、泥炭地以及鯨魚。作為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動物,鯨魚為什麼也被列為對抗全球變暖的利器?
  • 就算沒有人類,全球變暖也會發生?科學家:地球曾經多次變暖
    全球變暖的話題,相信已經深入人心,許多人也開始注意節能減排,為控制全球變暖盡一份力。但是有部分科學家提出,就算沒有人類活動,全球變暖還是會發生。這是怎麼回事呢?追溯地球的歷史,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曾經有多次變暖歷程,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白堊紀到侏羅紀的恐龍時代,就是全球變暖讓恐龍統治了地球上億年。決定地球溫度的,首先是太陽活動,其次是地球自己的原因。現在,我們提到溫室效應就會感到不安,但實際上沒有溫室效應,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存在!地球厚重的大氣層,可以阻隔致命的宇宙射線,同時保存太陽輻射,讓地球溫度適宜生命生存。
  • 你知道嗎|全球變暖下,溫室效應會使地球溫度升多高?
    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受到重視。 未來,人類活動影響下,地球溫度會升高多少? 本期特邀中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翟盤茂,對其進行解讀。 什麼是溫室效應?
  • 全球變暖還沒消停,地球又將迎來冰河時期,這該如何解決?
    又是全球氣候變暖,又是小冰河時期,如今的地球是怎麼了?如今環境的問題令科學家格外頭疼,每個人自身都能感受到氣溫有所變化,這都是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影響。人人喊著口號保護環境,可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卻少得可憐。自第1次工業革命後,人類嘗到科技帶來的樂趣,便開始無止境的破壞。
  • 儲存了全球變暖93%的能量,海洋正成為地球的火藥桶
    你知道嗎?近60 年,海洋變暖量相當於58億顆廣島原子彈,也就是說過去60年的每一秒都爆炸3-4顆廣島原子彈,也相對於1600倍中國2017年全年發電量。科學家發現全球變暖90%以上的能量都存儲在海洋當中,海洋是地球系統的儲熱罐,又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來自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裡京演講實錄:今天有幸給大家介紹一下海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到底是什麼角色?起什麼作用?它到底是儲熱罐還是火藥桶呢?
  • 全球變暖是騙局?地球目前處於自然變暖期,溫度升高是常態
    當然,其中還有一些寒冷年份,比如2008年南方雪災,但在自90年代變暖後,這種寒冬是偶發的,出現的次數不多。從數據來看,全球確實在變暖,但是,全球變暖真的失控了嗎?全球變暖?全球回溫?首先,我們要明白,溫度不是升就是降,自然界的溫度不可能永遠保持在一個值。地球的這種溫度變化產生的結果就是冰期交替。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稱為大冰期,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當然,在冰期之間還會出現冷暖交替的情況,而變暖的時間則稱為間冰期。
  •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麼北半球寒潮這麼猛!
    面對這次寒潮,瑟瑟發抖的我們不禁想問:不是說全球變暖嗎?全球變暖據實際監測數據顯示,從1906年-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可見全球溫度總體仍處於上升趨勢。根據《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從1980年-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3.4毫米,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海平面的升高,離不開全球變暖、極地冰融和上層海水熱膨脹等原因。
  • 全球變暖將停止是怎麼回事,降溫開始了嗎?
    1979年2月召開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全球變暖被首次提出。後來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加上聯合國對於全球變暖防控的倡導,儘量讓全球變暖放慢了步伐。 不過有科學家表示未來地球的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停止,地球的溫度不再上升,而是會大幅度的降低,到時候地球就會面臨著大規模氣溫降低的情況。
  • 專家稱全球氣候變暖將使東京等大城市消失
    近日,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學術會議在德國召開,英國政府首席科技顧問大衛-金博士在會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將使地球的面貌發生重大變化。另有科學家指出,許多知名的城市,例如倫敦、紐約、東京、孟買、加爾各答(印度東北部城市)等都將從地球上消失。  據報導,許多部長、高級官員以及學術團體的負責人都參加了此次會議。
  • 科學家推測「小冰河期」可能會到來,可以抵消全球變暖嗎?
    而如今全球變暖也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熱議的一個話題,但美國NASA最近卻發布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消息,那就是全球變暖已經成為過去,推測「小冰河期」或將到來。 小冰河時期真的會來臨嗎?
  • 鯨魚可對抗全球變暖?每頭鯨魚吸收的碳元素,比樹木吸收的還多
    但或許很多人都沒想到,這麼一種憨厚可愛,體型龐大的動物,竟然會和全球變暖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如果地球上沒有了藍鯨,那麼,全球變暖的趨勢可能會更加嚴重。 藍鯨是如何抵抗全球變暖的?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珊瑚是海洋裡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同時,珊瑚礁上優美的環境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旅遊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 全球變暖或將停止,地球要開始大幅度降溫了?專家:將會很冷
    全球變暖或將停止,地球要開始大幅度降溫了?專家:將會很冷大家都知道,在人類進入現代工業文明之後,人類開始大量的開採和使用地球的能源,而這也使得地球出現了大量的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開始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導致的溫室效應,嚴格來說,是溫室效應導致的一系列的問題,開始漸漸影響人類的生存了。
  • 全球變暖引發超級寒潮,地球環境或再次發生變化,人類該怎麼辦?
    地球自然環境一直是我們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人類迅速的發展對地球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而人類工業發展不斷向大氣當中排放垃圾氣體,使得地球的環境已經不容樂觀,全球變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並且在2020年也出現了一些極端天氣,這也提醒人類不得不注意了。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是真的嗎,全球變暖還將造成什麼影響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可以總結為以下五方面:  一是,全球變暖本身就是氣候資源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會導致氣候要素溫度和降水的增減,改變了水、熱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有的地區會趨向乾旱,而有的地區則會趨向溼潤。  二是,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
  • 如果沒有人類,地球仍然進入全球變暖階段!
    地球現在是變暖還是變冷?今年氣候飽受眾人爭議,上半年全球各個國家都突破了歷史高溫,進入10月份之後,氣溫突變,冷空氣瞬間到來讓很多人不解,今年究竟是變冷還變熱呢?我們一直在默認地球變暖和人類過度排放溫室氣體有直接關係,其實大家從來都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地球的大氣層附近有很明顯的溫室效應,這都有與太陽輻射有關,一部分太陽輻射在進入地球表面的時候被攔截了,所以這才讓我們在晚上沒有太陽的時候,不會有很明顯的氣溫差異。
  • 地球氣候「不平衡」?全球變暖趨勢成定局,體感溫度達40度!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顯示,全球變暖已經在開始對我們地球進行改變之中,在北極的部分島嶼地區,也達到了我們有史以來最熱的氣溫,根據數據測量,在朗伊爾城區域,高於常年6.0攝氏度,連續第90個月超過正常溫度,這是地球溫度最不平凡的一種表現。
  • 全球變暖加劇,地球或成煉獄?
    因此,隨著世界地球日50周年的紀念,也是全球籤署《巴黎協定》,承諾採取氣候行動的5周年關鍵節點的到來,聯合國多機構聯合表示,儘管2019冠狀病毒病仍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肆虐,佔據了新聞的頭版頭條,勾走了人們的思想和的注意力,但採取氣候行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沒有絲毫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