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說「我打死你」,不是暴力傾向,反而是因為孩子在成長

2020-12-07 暖小心麻麻

閨蜜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她4歲的兒子突然開始愛說髒話了,一發脾氣就說要「打死媽媽」,「打死爸爸」。吼他、打他、罵他都不管用,都不知道怎麼辦了。

這是很多家長都有的困擾,我也遇到過同樣的「麻煩」。

有天晚上,3歲半的暖心到睡覺時間了還想看手機,我沒同意,她就把手機往旁邊一甩,氣呼呼地喊道:「媽媽,我要打你!把你的頭打扁!「

暖心爸爸擔憂地說:」這孩子怎麼有暴力傾向了?」

其實像暖心這樣說「狠話」「髒話」的行為,並不能理解為暴力傾向。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暖心就是這樣,因為我不讓她繼續看手機,她感到生氣,可她一時不能把自己的情緒準確的表達出來,於是選擇了另一種表達方式;

另一方面,當她說出」把你的頭打扁「的時候,她感受到了語言的力量,她知道這是不好的、會刺痛別人的,但是用起來非常」帶勁兒「。如果不及時制止,以後當她需要發洩情緒的時候,她還會用這些語句。

這個時候如果簡單粗暴地打罵,孩子可能根本不明白為什麼挨打挨罵,反而他會認為:爸爸媽媽生氣的時候會打人罵人,那我也可以打人罵人。

其實這個時候,最根本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合理表達並釋放情緒。我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理解並認可孩子的情緒。

「你剛才生氣了對嗎?是不是因為媽媽不讓你看手機,你就生氣了?」這個時候孩子一般就會平靜下來,有時候甚至會委屈地哭出來。

第二步,等孩子平靜了,或者哭夠了,再告訴她自己的感受。

「媽媽剛才也覺得很受傷,因為寶寶要打死媽媽。你那麼愛媽媽,一定不是故意想讓媽媽心痛吧?」也許孩子正在為此自責,你的理解可以舒緩他的焦慮。

第三步,跟孩子約定好,下次換種方式表達。

「寶寶下次生氣的時候,直接告訴媽媽吧,不要再說狠話讓媽媽難過了,好嗎?」

三步下來,暖心的怒氣消散了,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眼淚吧嗒地跟我說了「對不起」,我們母女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更加緊密了。

因為平時我給暖心讀過很多情緒管理類繪本,潛移默化中,她的情緒控制能力其實在同齡人中算是比較好的,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很容易就能讓她平靜下來。

如果你家孩子進行了以上三步還是油鹽不進,也不要著急,孩子的情緒管理不是一天就能養成的,爸爸媽媽要有耐心,持續引導,及時給予鼓勵,孩子會給你驚喜的。

在暖心讀過的那些繪本中,我最推薦的是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不僅對孩子很有幫助,性價比也很高。

①這套書是專為0-6歲小朋友打造的,涵蓋並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各種情緒和性格問題,比如愛發脾氣、膽小、怕輸、沒有主見等。

②畫風可愛,故事性強,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有利於孩子接受和理解

③16開的大開本,每一幅圖都是精美的跨頁大圖,給寶寶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保護孩子的視力。

這套書共10冊,原價150元,今天為大家申請了優惠價,10本僅69.9元,單本不到7塊錢,特別合適。

爸爸媽媽快點擊下方連結,把這套繪本抱回家吧,你也能收穫一個不愛發脾氣的乖寶寶。

相關焦點

  • 面對孩子打小報告,父母的任務不是「法官」,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姐姐家有2個孩子,大一點兒的是兒子,小一些的是女兒,家裡有著一大一小2個魔王,經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向姐姐姐夫告狀,在家裡常常能夠聽到這樣的一段對話「妹妹又偷吃小零食了,她一會兒都不吃飯了。」「哥哥剛才把衣服弄髒了都,他還把水都灑到了身上。」「剛剛你不是還把小零食灑了滿地都是嗎?」「爸爸你看哥哥就打小報告,我都沒有犯錯。」
  •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她重重地拍打著鍵盤,一邊拍一邊放著狠話:「我要打死你的電腦!」 我更煩躁了,脫口而出「你敢打死我的電腦我就打你!」 她的眼淚很快湧出來了,可依然倔強地說:「壞媽媽!我以後再也不陪你玩了!也不跟你親親了!也不跟你睡覺了!也不讓你吃我的零食了!也不……」
  • 愛頂嘴的孩子是太叛逆?才不是,會頂嘴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我聽完表示同感對她說,別說你家五歲女兒,就連我家這3歲多的閨女,都學會了頂嘴,你說一句,她跟你頂一句。說起孩子頂嘴,很多父母都是氣不打一處來,覺得孩子頂嘴就是太叛逆,不聽話。搜狐母嬰曾做過一項調查:「你最討厭孩子的什麼行為?」超過75%的父母選擇了頂嘴。
  • 別和我的孩子開玩笑,不是開不起,而是你在拿他的一生做笑
    他對小剛說道:"你媽媽懷了寶寶你知道嗎?"小剛笑著對奶奶說:"我知道的呀,奶奶,我要當哥哥了."奶奶看到小剛一點也不著急的模樣,又說道:"你是要當哥哥了,但你媽媽如果生了個弟弟或者妹妹,爸爸媽媽就不疼愛你了,你就成了沒有人疼愛的孩子咯。"
  • 解析《瑪蒂爾達》:比起「暴力」環境,你更該關注普通孩子的成長
    但作為一個育兒師,我從這部電影中看到的是,我們更應該關注到普通孩子的成長。一:暴力環境下的堅持自我瑪蒂爾達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父親是從事非法交易的商人,母親品味庸俗,打扮的花枝招展卻毫不關心自己的女兒,哥哥智商不高卻仗著父母的偏愛經常欺負瑪蒂爾達。在父母的眼裡,金錢和享樂才是重要的,看書、上學不僅無用還會被嘲笑。
  • 孩子愛打人 屢教不改是性格缺陷?用對方法只需4步搞定孩子憤怒
    「我要打死你!」你敢相信嗎?這句話出自一個三歲小朋友之口,就因為沒有當場滿足他的願望,開口便是打死你之類的話。他的「我要打死你」不僅僅只是表現在口頭上,當小朋友和他出現衝突時,揚起手一巴掌打在別人身上是常有的事情。
  • 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你沒有說對話
    聽著母親繼續一句句的訓斥,我心急如焚地扔下手中的碗筷,快步走到影子面前。母親一看到我,更生氣地指著影子對我說:「你看看,你帶的好孩子,她在玩貼紙書的時候,把剩餘的貼紙底頁折成地圖玩,現在都弄到地上好幾次了,地上有細菌,我叫她把紙扔到垃圾桶裡,我怎麼說她都不聽!」
  • 六一心願單| 愛我你就陪陪我 不是歌詞是孩子的心聲
    記者走訪收集六一心願單  愛我你就陪陪我  不是歌詞是孩子的心聲  六一兒童節,是屬於孩子們的節日,在這一天,家長們為博孩子一笑,精心挑選各種禮物。然而,就像歌裡唱的那樣: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誇誇我,愛我你就抱抱我……孩子需要的禮物或許不是拉風的遙控汽車、漂亮的洋娃娃。  近日,記者走訪了海口市民,收集孩子們的心願單,發現孩子們的最大心願就是爸爸媽媽能夠多點時間陪陪他們。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陪伴式成長,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我想知道我是如何地從一個呱呱墜地地小女孩成長為如今的樣子:性格敏感、內向自卑、糾結矛盾。每一個人的現在,都是由過去的種種經歷堆積而成的結果。沒有人天生勇敢,沒有人天生樂觀,沒有人天生自信。如果有,那一定是因為自己是被愛和呵護澆灌著長大的。
  • 孩子具有「攻擊性」,我該怎麼辦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發來一大段文字,她說:我突然發現孩子現在具有攻擊性了,不是開玩笑,也不是普通的打鬧,而是真的在認真攻擊。家裡的人多多少少都曾遭到過他的攻擊,雖然孩子還小,但是作為家長真的很擔心長此以往,孩子會養成暴力的性格。我該怎麼辦?
  • 剛被罵哭的孩子,下一秒對你說「我愛你」,知道這是有何含義嗎?
    文/蘭媽談育兒教育孩子的時候,相信很多父母對剛剛被罵哭的孩子,下一秒對你說「我愛你」這句話充滿不解,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哪有人被罵哭了還說得出「我愛你」這句話?但事實上,世界上還真有剛被罵哭下一秒就對你說「我愛你」的人,不過這樣的人並不會一直陪伴在側,隨著時間的匆匆他們會慢慢遠離我們,直到厭棄、躲避我們的責罵,而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的孩子,做父母特有的被愛時光。
  • 把孩子當植物養 陪著他成長
    節目中一個爸爸說:「每次我給孩子輔導作業,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兇她,還會拿戒尺懲罰她。」這個爸爸的境況,讓很多家長朋友表示:真的是「同款」父母。    輔導作業「雞飛狗跳」緣於家長情緒管理差    說起輔導作業,可謂是每個有娃家庭都會上演的「相愛相殺」大戲。有網友笑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甚至有新聞報導某家長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氣到腦梗。
  • 孩子剛入園愛「動手」,這並非暴力,別給孩子扣上「打人」的帽子
    跟寶寶重回幼兒園,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這學期才開學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兒,小小班新入讀的其中一個女寶寶青青特別愛「動手」。作為一個插班生,青青剛上幼兒園但並沒有表現出不太適應。相反她不哭不鬧,只是說話不太清楚。讓老師頭疼的是,青青入讀的第一個月裡,就招惹了班上不少其他孩子,不管是新生老生還是個子比她高力氣比她大,總之青青就是一個字「打」。
  • 廣西中學生被同學扔下4樓:你的孩子,離校園暴力還有多遠?
    這些令人震驚的事實就發生許許多多的校園裡,也許哪一天就會降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從小我們就教育孩子要待人溫和、友善懂事。可是卻往往忘記了告訴孩子,不是每個人都如他一樣善良純淨。校園暴力,真的很可怕,有時候,惡魔真的就在身邊。
  • 父母語言暴力為什麼會造成孩子腦損傷?
    媽媽就開始煩躁,對著孩子喊 「別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自己記住!」從超市買完東西,在回家的路上,小男孩走累了,嚷嚷著讓媽媽抱,媽媽瞬間暴怒,對兒子吼: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當媽媽拒絕孩子的提問時,會傷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而且會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我是可以隨便發脾氣的,孩子很有可能效仿媽媽的做法,不會控制脾氣,隨意發洩。在回來的路上,小孩子要抱抱時,媽媽因為拎了很多東西而拒絕了,孩子的要求是對愛的需求,媽媽的拒絕,是愛的拒絕,會與孩子的親情沒有交互力。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當然,比最壞的父母更惡劣的就是在情緒上虐待子女,卻深信自己是愛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常常以愛的名義,對自己的孩子實施情感暴力,情感暴力就是發洩自己的情緒,利用情感打壓控制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完全聽自己的話。這種情感暴力不僅是親子關係還有夫妻關係、朋友關係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際關係。有情感暴力傾向的人,常常會站在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道德制高點上。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昂貴的玩具,而是陪伴
    不過她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和父母的感情也不是很好,凡事都自己來,很少依賴父母。直到現在,她自己當了媽媽,說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不想讓孩子像她那樣。同學的父母當時確實也是不得已,但從小就沒有父母的陪伴,也給同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我們經常聽到要「富養孩子」,什麼是富養?給孩子吃好穿好就是富養嗎?其實在我看來,父母能陪伴孩子,看著孩子成長,就是最好的富養。為什麼說陪伴對孩子很重要?
  • 當孩子犯錯時,聰明媽媽這樣做
    內疚感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僅僅針對於行為本身產生信念:我打破了規矩,我做錯了事情。羞恥感是一種個人感受,針對人的整體產生的一種信念:我很笨,我一點價值都沒有,我不被喜愛。心理學說: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憤怒,而是羞恥感。
  • 孩子愛上鋼琴,不是因為好聽,而是體會到了每首曲子的內涵
    我的孩子是從6歲開始學琴的,到現在已有2年半了。兩年前的一天,孩子放學了,他拿出一張宣傳頁遞給我說:「媽媽,我要學鋼琴,你給我報個鋼琴班吧!」孩子一本正經的樣子引得我好一陣子笑。我對他說:「你知道鋼琴是最難學,也是最枯燥的一種樂器嗎?」
  • 虐待動物者有暴力傾向
    本報海口3月12日訊(記者吳懿斌)省小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劉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有關部門經多年的研究顯示,虐待動物的人大多數會發展成為使用暴力侵犯他人的人。  劉傑說,孩子在被虐待後往往通過虐待動物發洩他們所受的傷害,幼年殘忍對待動物的人在成年後更具有暴力傾向,孩童時代虐待動物與成人後犯罪這二者之間具有極大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