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眾多三國迷來說,以劉關張三兄弟為代表的蜀漢集團,一定是很多粉絲心中的頭號偶像,這當然是受到了《三國演義》取得巨大成功的影響,特別是小說一開篇,就是桃園三結義,而三兄弟的人生第一戰,自然也是組成義勇軍,屢勝黃巾軍。雖說,這些內容大致符合史實,但是在細節方面,卻有很多誇張的描寫,比如以劉備當時的實力,充其量算是跟小股的黃巾勢力,有一些互有勝負的衝突而已,進而立下些許功勞,得到了一官半職。絕對不像小說中寫的那樣,哥三個屢立奇功,只因為沒能疏通掌權的宦官,才受到委屈,擔任區區一個安喜縣尉。
這當然不是故意抹黑劉備兄弟,比如,只要對比一下小說和歷史中,皇甫嵩大破波才的戰役,就能發現,此戰跟劉備沒有任何關係。對於小說中描寫的,劉備如何神勇,打敗過多少黃巾的內容就不多說了,眼下我們還是看看歷史上,皇甫嵩在潁川是如何打敗波才的。
應該說,此戰的一開始,漢軍並沒有在乎黃巾的實力,畢竟主力部隊的將領中,有朱儁這樣的悍將,朱儁當年可以用五千兵馬打敗交趾的數萬叛軍,名震天下。以至於在後來平滅黃巾之後,朱儁名聲更加響亮,連董卓對他都忌憚三分。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名將,在指揮兩萬大軍,與波才率領的一支黃巾部隊的交戰中,竟然大敗而歸,可見黃巾軍的實力,並非是漢軍出徵前想像中那麼不堪一擊。
因此,作為朱儁的戰友,也是跟他可以齊名的大將皇甫嵩意識到,這群敵人不可小視,只能智取,不能強攻。因此,皇甫嵩率隊駐紮在城中,任由波才的部下肆意進攻,靠著頑強的防守,化解掉了敵人的銳氣,同時,皇甫嵩向洛陽朝廷上書,請求援兵。就在雙方對峙的過程中,時間一點點推移,堅守了幾個月的皇甫嵩,終於等來了取勝的良機。
因為當時正值七月,酷暑難耐,烈日當頭的黃巾軍,也沒有更多的力氣去拼命,所以他們選擇躲在了草木繁茂的地方,避暑休整。而這,就讓皇甫嵩嗅到了巨大的戰機,他觀察好地形後,終於在一個夜裡,派出小股部隊,帶上火種,對黃巾軍發動了火攻夜襲。當時本來就天熱,再加上黃巾軍周圍都是乾枯的草木,遇上大火,只有被燒得焦頭爛額,狼狽逃竄的份。憑藉這樣一次奇襲,漢軍士氣大振。而後,年輕的曹操也率軍趕到,跟皇甫嵩和朱儁兵合一處,斬首數萬,取得了開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此戰之後,小說中提到了,劉備也率領兄弟們趕到,見到皇甫嵩後,又被派到廣宗去幫助盧植。
在小說中,皇甫嵩在潁川打敗的是張梁和張寶兄弟,這個自然不是真實的,但皇甫嵩的大勝是真的。同時,另一個問題出現了,那就是皇甫嵩火燒黃巾軍的戰術,與幾十年後,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對劉備火燒連營的計策,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這樣,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據了,波才選擇在草木中避暑,才遭致慘敗,如果劉備當時潁川一帶出現過的話,他應該聽說過皇甫嵩的謀略,學到重要的經驗,自然也不會在東徵孫吳的時候,不考慮到這一點。畢竟,對夷陵之戰全程都很關注的曹丕都知道,劉備在樹林中紮營避暑,都是個外行行為,而曹丕的軍事經驗,當然比不得劉備。可見,劉備是沒聽說過皇甫嵩是如何取勝的,既然都沒聽說過,又哪來的機會,取得對黃巾軍的什麼大勝功績呢?所以說,劉關張三兄弟打敗黃巾軍的很多神勇故事,都未必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