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的禮儀從社會制度層面、人的修養層面都有非常嚴謹而系統的體系。
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有表徵性的東西。我們識別一個民族,主要看其禮儀。《禮記》中說:「行修言道,禮之質也。」它強調的是:禮的本質在於言和行都要符合道。這個道,我們理解為原則。學習禮儀,要把握以下原則。
第一,遵守規範。在交際應酬中,每一位參與者都必須自覺、自願地遵守禮儀,以禮儀去規範自己在交際活動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於禮儀,不僅要學習、了解,更重要的是學了就要使用,要將其付諸個人社交實踐。任何人,不論身份高低、職位大小、財富多寡,都有自覺遵守、應用禮儀的義務。否則,就會受到公眾的指責,交際就難以成功,這就是遵守的原則。沒有這一條,就談不上禮儀的應用、推廣。
第二,平等相處。在具體運用禮儀時,允許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的交往對象,採取不同的具體方法。但與此同時,必須強調指出:在禮儀的核心點,既尊重交往對象、以禮相待這一點上,對任何交往對象都必須一視同仁,給予同等程度的禮遇。不允許因為交往對象在年齡、性別、種族、文化、職業、身份、地位、財富以及與自己關係親疏遠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區別對待。這便是社交禮儀中平等原則的基本要求。
第三,尊敬他人。孔子曾經對禮儀的核心思想有過一次高度的概括,他說:「禮者,敬人也。」所謂敬人的原則,就是要求人們在交往活動中,與交往對象既要互謙、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處,又要將對交往對象的重視、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在禮儀的兩大構成部分中,有關對待他人的做法方面,比對待個人的要求更為重要,它實際上是禮儀的重點與核心。而對待他人的諸多做法之中最要緊的一條,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處處不可失敬於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個人尊嚴,更不能侮辱對方的人格。掌握了這一點,就等於掌握了禮儀的靈魂。在人際交往中,只要不失敬人之意,哪怕具體做法一時失當,也不能算是失禮。
第四,真心實意。禮儀上所講的真誠的原則,就是要求在人際交往中運用禮儀時,務必待人以誠、誠心誠意、誠實無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運用禮儀時所表達的對交往對象的尊敬與友好,才會更好地被對方所理解、所接受。與此相反,僅把運用禮儀作為一種道具和偽裝,在具體操作禮儀規範時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或是當時一個樣、事後另一個樣,有求於人時一個樣、被人所求時另一個樣,則有悖禮儀的基本宗旨。將禮儀等同於「厚黑學」,肯定是行不通的。
第五,寬以待人。寬容的原則是指人們在交際活動中運用禮儀時,既要嚴於律已,更要寬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體諒他人,多理解他人,而千萬不要求全責備、斤斤計較。在人際交往中,要容許其他人有個人行動和獨立進行自我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已、不同於眾的行為耐心容忍,不必要求其他人處處效法自身,與自己完全保持一致,實際上也是尊重對方的一個主要表現。
第六,自省自律。從總體上來看,禮儀規範由對待個人的要求與對待他人的做法兩大部分構成。對待個人的要求,是禮儀的基礎和出發點。學習、應用禮儀,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檢點,這就是所謂自律的原則。古語云:「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若是沒有對自己有首先要求,人前與人後不一樣,只求律人、不求律己,不講慎獨與克己,遵守禮儀就無從談起,就是一種矇騙他人的大話、假話、空話。
學習禮儀,立足於這些原則才能達到禮由心生、知行合一的境界。否則,流於形式,只注重表面文章,我們就不能實現通過「禮」的教育來實現我們內在素質提升的這一終極目標。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