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結婚,但我不會擁有一名妻子。我的一生,都與單身為伴。——Charles Bukowski
單身,是生活的一種狀態。
有的人享受單身,有的人則把單身視為一種危險的信號。
特別是對於到了適婚年齡的女生,方圓數百裡這麼多人,網絡姻緣一線牽,為什麼自己找不到對象?
「我會不會孤獨終老啊。」
這是很多人埋藏在心裡的一種恐懼感,同時也會開始懷疑,找不到伴,是不是自己不夠優秀,還是自己的擇偶觀出現了問題。
雖然我們常說,單身,是因為沒有遇到了適合的人,但如果產生了單身焦慮,那麼,我們的確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身上出現了一些需要去面對的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單身焦慮
建立親密關係,是人的一種情感需求。
對於一些享受單身的人來說,他們很有可能是尋找到了一些替代親密關係的穩定的情感寄託。
有的人可能是養了寵物,有的人可能則是太熱愛工作了,有的人則可能是潛心於藝術與科學之中了。
因此,單身焦慮首先來自於每個人的內部因素,當缺乏情感依託時,內心的焦慮感就會產生。
我們可能也會發現,在經歷工作生活低潮時,往往會特別需要有個可以傾訴的對象,而這個時候,單身焦慮就會特別強烈。
而單身焦慮的產生,也有很大的外部原因。
比如社會的負面評價、父母的壓力、社會比較等。
尤其對於女生來說,最佳的生育年齡是有限制的,這也使得女生的單身焦慮往往要比男生來得更加強烈。
為什麼會單身?
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單身的人數已經超過了2億,有越來越多的人是主動選擇了單身。
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生活中的安全需求,另一方面,也為人們的情感找到了更多元的寄託,因此,主動選擇單身的人數增大,並不是一種值得訝異的現象。
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研究指出,單身率從1970年的28%上漲到44%。
經濟的增長,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生活上的自由,很多人也開始不擔心晚年的獨居生活。性觀念的開放,在性生活上,人們也有了更多元化的選擇。性別差異的縮小,人們也在社會職能上有了更多樣化的表現。2018年的一項心理學研究指出,焦慮型依戀以及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動或主動的選擇單身生活。依戀關係的形成則與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
研究還指出,人們選擇單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性格、工作、信仰、喜歡獨處、無法從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中獲得滿足等。
如何脫單?
對於單身,每個人可能各有各的原因。
主動選擇單身的人,只要能夠處理好一些外部的社交壓力,那麼單身自然也不會對自己構成過多的問題。
但對於長期處於被動單身狀態,又急於想要擺脫一個人生活的人來說,以下幾個問題是可以好好考慮的。
擇偶觀。不管是外形、性格還是外在條件,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偏好。但如果你已經開始想要進入一段穩定的婚姻關係,那麼應該將性格、生活習慣、工作能力、對方的家庭情況等因素作為優先考慮。因為這些因素,對於長期親密關係來說,往往更加重要。生活方式。很多人雖然嘴巴上喊著要脫單,但卻選擇了一種獨行俠式的生活方式。不去拓寬自己的交友圈,是很難遇見適合自己的那個人的。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外形,是吸引產生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個人的外在吸引力除了與五官、身材有關,也與我們的穿著、氣味、妝發等有著重要的關係。活得精緻的人,往往更容易受人喜歡。因為只有自己重視自己,別人才會看見我們身上的價值。單身,已經開始不斷的從人們的負面認知之中走出來了。
一個人的生活,不一定意味著生活裡沒有寄託。
每個人的靈魂,都寄居在自己的身體裡。
遇見一個靈魂伴侶,是一件美好的事。
但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圓滿與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