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做的電影藍光,是國內獨一份!
85:28來自深焦DeepFocus
喜馬拉雅/愛發電APP關注 深焦Radio
蘋果播客/小宇宙訂閱 深焦DeepFocus Radio
---
別問,問就是諾神
——《信條》作為「硬」科幻片的硬傷
作者 Perceptor
北大物理博士,目前是一位工程師。經常看看電影,偶爾寫寫影評,吐槽愛好者,希望多數電影能夠在重視故事邏輯的同時兼顧一點科學邏輯。
疫情之後第一場電影預算留給了諾蘭的《信條》,做出這個決定花了不到30秒。疫情之後第一篇影評同樣留給諾蘭的《信條》,做出這個決定卻糾結了快一個周。
糾結的第一個原因非常私人化。看完電影的第一項任務,是給身邊的老婆大人答疑解難,一家之主發出原來如此不愧是諾蘭電影就是厲害的讚嘆,從而奠定了本次觀影的基調。在此聲明,這篇影評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家庭公開立場。
《信條》海報
另一個糾結點源自本片與個人知識體系和觀影史的碰撞。雖然自認為看懂了導演想要讓大家看懂的科幻設定和劇情邏輯,但卻無法紓解諸多概念、細節與基本設定的漏洞和矛盾,也想不通這部片子的標籤上為何印著諾蘭。
子曾經曰過: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不懂就先學習。打開手機,撲面而來的是知名公眾號和大V專欄的10萬+:全網最全劇情解析、要看懂《信條》需要先知道的XXX、燒腦神片來臨……各路高手非常貼心地為觀眾們奉上圖文並茂的劇情梳理和深入細枝末節的全面解析,其中不少人會在開頭或結尾順便表示對諾蘭大神的滔滔敬仰。可惜,在這些解答中,卻沒有找到想要的答案。
求人不如求己。時間有限,咱們不妨直接進入「但是」部分。一言總結,作為半個物理專業人士,我感覺受到了糊弄和侮辱;作為半個電影愛好者和半個諾蘭影迷,我感覺到了失望與不真誠。
《信條》劇照
說真的,電影著實有趣。
相比諾蘭以往的科幻電影(《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信條》算是個異類。這是一部強設定的電影,影片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寫被大幅弱化,核心是時間逆行這一基本概念設定的複雜化,以及與特工動作片相結合的視覺展示。在科幻作品中,這種偏重於科幻設定且以設定為核心線索的通常也被稱為「硬科幻」。
影視作品通常更強調故事邏輯和人物邏輯,而科學上的細節錯誤通常會被容忍,尤其是武俠特工超級英雄等類型片裡,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棺材板一直都在試圖起飛。但作為一部主打設定的科幻電影,本該最堅實硬核的科學部分卻如同片中的大海一樣,水含量過高。而更影響觀感的是,設定體系自身矛盾重重。
《信條》的核心設定是時間逆行。令人驚豔的逆時間世界,正逆行者之間錯綜的互動,的確帶來了新奇觀感,也是本片創意所在。通過一個特殊的機器,《信條》世界裡的人物可以任意改變自身相對世界時間(正時間)正逆的方向。這個機器就相當於UNO遊戲中的轉向卡,原本順時針出牌,轉向卡一出,啪!逆時針。而如果把世界時間(正時間)認為是一條河流的話,正世界中隨波逐流的人在通過這種機器後就可以逆流而上。
時間逆行,直觀上類似於「倒放」,習慣於正向時間的觀眾的確可能會因為與認知習慣不符而產生一定的理解困難,尤其是搭配上時間穿越。而本片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用一堆看似精妙的輔助設定或衍生設定,把觀眾的理解困難進一步放大。問題之二則是設定中與物理不符的bug以及諸多自相矛盾。有時候,乘客暈車並不是體質不佳,而是因為司機開到了溝裡,車身上卻偏偏寫著「科學成果,絕不翻車」。
《信條》海報
不可迴避的時間線問題
全網上目之所及都是影片的時間線詳細梳理,在此不想贅述。時間線雖然不是本片的主要賣點,但卻是支撐整個故事的框架。相比觀眾們熟悉的點對點穿越式時間旅行,《信條》中的時間旅行則是通過時間逆行實現的,方法也許殊途,漏洞卻是同歸。
說到時間旅行,請允許我先從四次元口袋掏出下面這張自製表格。大多數涉及時間旅行的作品都可以放入其中。
時間旅行的主要類型
《信條》一個重要隱藏設定是歷史無法修改(表格中第二類),就是男二Neil所說的「What’s happened, happened.」如果接受這個設定,《信條》中其他的衍生設定則毫無意義,戲劇衝突甚至直接瓦解。但如果不接受這個設定,電影的精妙橋段則無處落筆。這一矛盾影片裡其實有所論證,但卻只能無奈妥協。
讓我們先認為《信條》宇宙的歷史不可更改,所有正向與逆向交織而成的結果都是定數,世界內核是宿命論,殘酷而無趣。
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張三早上上學,6:55在自家樓下單元門口踩到狗屎,不得不回家清理而導致遲到。當晚,橫豎不爽的張三決定逆向穿越回今早出門之前,在單元門口蹲守,倒是要看看是哪個狗主人這麼沒素質,回頭連人帶狗胖揍一頓。誰料等了半個小時,門口一直乾乾淨淨,附近的狗廁所裡倒是有一坨。問題:時間已然6:54,張三將如何行動?嗒噠——當然是忍著噁心把那一坨狗屎丟到公園門口然後跑路回到未來啦,畢竟,時間線的完整性才是第一法則。
《信條》劇照
影片中正方的TENET組織大概也許應該是信奉這個企業文化的,至少團隊創始人男主角和心腹Neil都信這個。這樣一來,所謂「時間鉗形戰術」就淪為笑話,一場戰役的結果既已寫定,無論未來人能將多少信息傳遞給戰役之前的友軍,也無法對結局產生任何影響。這件事的合理性用一句繞口令來說,就是「你從明天逆向穿越到昨天是因為昨天的你會發現明天的你逆向穿越這件事,TENET決定採用時間鉗形戰術是因為TENET觀測到自己未來採用了時間鉗形戰術」。何必呢……
而影片結尾大戰時,正方指揮官卻煞有介事的說本次作戰基於未來觀測數據。那麼,固定歷史的設定其實是假命題?
於是讓我們假設反派們才是對的,歷史可以被修改。比起向宿命屈從的主角團,未來人的反派團體才是真男兒。偏偏不信邪,搞個大炸彈,把過去這幫不懂環保的祖先們一波送走,然後繼承正逆交匯的一團混沌@#$%^錕斤拷?可以理解,與其在末世苟且求生,不如殊死一搏,但滑稽的是,他們對於歷史是否真的可以改寫似乎也拿不準。既然手握未來科技,實驗驗證應該並不難,比如……可以先試著幫助張三避開狗屎?
在這個假設下,「時間鉗形戰術」似乎看上去有點用,但諾蘭天才的電影構思就沒啥用了。《信條》中最精彩的一段要數正反派高速公路上搶奪鈽-241的正向與逆向雙重對決,對決結果是主角翻車,大boss軍火販薩託暫時奪取鈽-241。這是一次堪稱完美的「時間鉗形戰術」示範。
《信條》劇照
但等一下,正方團隊也沒必要放棄,一次不成功,再來一次。既然知道對手的戰術,逆行回到更早的時間點跟隊友們交代一下就是:咱們這次早點去搶,搶完換條路走。甚至,還可以逆行回到更更早的時候,根據監控情報,把正時間線上大boss軍火販子的車胎氣門芯都拔了,讓他連出門的機會都沒有。
聰明的你也許注意到了,這種設定會導致一個近乎無限遞歸的戰術設計,同一空間內的正逆時間舞臺劇的精美設計將變得不值一提。只要有一口氣,便都可以重新讀盤,覆蓋自己渣操作的黑歷史:甲逆行到昨天,乙就逆行到前天,A逆行回上個月,B就逆行回去年。極端情形下,正方反方日常互相問候祖宗的口嗨儀式就會惡化為互相追殺祖宗的醜陋暴行。然後,崩塌。
如此,最常見的兩種時間線設定都會導致難以迴避的矛盾。證畢/Q.E.D。
這個僵局並非沒有解法。其一,可以額外加入一些補充設定。比如,逆轉世界的門口由一隻頗為嚴格的愛因斯坦妖精把守,只為逆行者放發僅供能夠改變一次歷史的門票,一旦歷史發生一次改變便被正式封存,再度闖入這段歷史的人只能看不能摸。又或者,通過劇情上精巧布局,限定時間穿越的可獲得性。可惜的是,前者並沒有任何證據,而編劇顯然並不願考慮後者。
《信條》劇照
時間逆行與時間之箭
雖然影片中出現了不少聽上去不明覺厲的物理概念,但其中展示的物理並不比男女主之間的化學反應更有料。看到業界巨佬Kip Thorne再度出任科學顧問,剛開始,對大神的敬業程度是略有不滿的。然而聯想到曾經申請項目做課題的日子,倒是有些理解了。上一部裡《星際穿越》Thorne大神拿劇組的錢跑了一個黑洞模擬,還在自家地盤發了paper;這一次連個模擬都不用跑,實驗更是不給做,還要啥自行車。那就友情掛名吧,我猜大神看了這劇本估計也是無力吐槽居多。
說回時間逆行,這一概念的背後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物理名詞,時間之箭。大概一百年前,英國天體學家愛丁頓爵士用這個頗為形象的表達來形容物理現象隨時間不可逆轉的特性。千百年前在中國古人詩文中也有一個類似的說法,「光陰似箭」,雖然含義略有不同,但也暗合一去不返的意味。
物理學中還有一個常用名詞,「時間反演」,簡單說來就是改變時間坐標的正負。是的,這基本就是時間逆行做的事。而另一個名詞,則叫做「時間反演對稱性」,所描述的就是物理系統在經過時間反演後,能夠保持對稱的特性。
大多數物理體系,尤其是經典物理體系,基本都保持著時間反演對稱性。在電影中,逆世界的影像也算部分忠實地呈現了時間反演下的世界,通過簡單的方式呈現「倒帶」。逆時間下的世界奇妙而滑稽,倒著跑進逆行設備的大反派甚至看上去有一丟丟萌。不過,在物理學世界,好看卻不代表正確。
《信條》劇照
問題1:生存還是毀滅
第一個物理問題出現在男主和尼爾的對話中。根據尼爾的介紹,逆世界的理論基礎與正電子模型相通。基於物理學中的CPT守恆定律,正向行進的電子在時間軸上逆行後就成為了正電子。同理,正物質逆行後就會成為反物質。大家可能也知道,反物質和正物質碰到一起,結局不太理想——湮滅,效果就是爆炸。
影片裡根據這個原理,加入了一個逆行者不能碰到正行者自己的設定,不然就湮滅玩完。我猜這個設定的本意是避免男主角向過去的自己劇透的可能性。如果沒猜錯,這其實無甚意義:其一,男主和逆行的自己打了一架,倆人都沒事,所以只要穿好衣服做好保護就安全,那隔空寫字留言也沒啥問題吧;其二,未來男主逆行,再逆行轉正,就可以和自己並肩作戰……抱歉,又回到了歷史唯一性的問題。
基於現在的物理學概念,反物質與正物質的湮滅作用也並不限定必須是同一個粒子,正向的張三和一塊反向的板磚同樣可以擦出湮滅的火花,化作顏色一樣的焰火。所謂只能和逆向自己發生肉體接觸才會觸發湮滅,這其實是超能力般的便捷設定,單純為了偷懶,並不追求任何準確性。
《信條》劇照
問題2:目之所及
第二個物理問題是經典物理體系中時間反演出現的紕漏。最直觀的一個漏洞就是,在一個逆行的世界中,所能見到的恐怕並不是電影中那種簡單的錄像倒放。
在正向世界中,我們觀察一個物體這件事的實質是,物體本身發射的光子或者物體所反射的光子被我們的眼睛捕捉,在大腦中構成圖像。夜晚回到家,按下開關,電燈亮起,電燈發射的光子和在其他物體表面反射的光子進入眼睛,於是歸家之人才能看到一片光明。讓我們把這一過程進行時間反演,這些光子就會從眼睛中向外發射,打向其他物體表面再反射回到電燈,或直接回到電燈,然後歸於初始的黑暗。
由此推斷,在一個觀察者逆時間而動時,所觀察到的世界很可能是一副詭異的圖景。當男主角來到逆世界之後,如果他嘗試抬頭觀察太陽,會驚訝地發現,太陽幾乎成為了一個黑色的球體。太陽由發射光子轉為吸收光子,而之前向男主角所在位置發射的光子在試圖逆行回歸母體的過程中被男主角的腦袋無情地擋住了。由於環境光漫散射的效果,逆行的男主角可能還不至於完全摸黑,但接收到的恐怕更多是來自身後物體曾經發射出的逆行的圖像信息,因為這些光子在反向運動。這一副場景的視覺化,嗯,恐怕不僅燒腦,還會掉San值。
《信條》劇照
問題3:熵之殤
第三個物理bug則是編劇自己親手埋的雷。上文中所提到的時間反演對稱性,適用於大多數物理系統,而最廣為人知的一個例外,就是熱力學體系。這些年來,「熵」這個名詞在諸多科幻作品中輪番登場,因為概念並不直觀,又是個日常不用的單字,顯得逼格十足。
時間之箭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叫做熱力學時間之箭(簡稱熱力學箭頭)。熱力學箭頭所對應的物理定律正是鼎鼎大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其嚴格的科學表述建議大家翻課本或查wiki。這裡簡單而不嚴謹地解釋下,就是無外界影響下,物體會自發變得更為無序。簡單而不嚴謹的例子就是所謂覆水難收、破鏡難圓、宅著家裡會變亂。
熱力學箭頭之所以特殊,便在於其具有定向性,熱力學系統不滿足時間反演對稱。其根本機制可能涉及宇宙內稟的某些特殊性質,意思就是我也不懂且科學家也沒搞太明白所以大家不要糾結。有一種說法,之所以宇宙會有定向的時間箭頭,就是因為宇宙熵增的特徵。
《信條》拋出了一個逆向熵減的概念,在逆世界中,覆水可以團聚,破鏡可以重圓,大反派薩託和女主凱特可以回到彼此愛慕的和諧關係中。然而,影片又自作聰明地發揮了一下,加了一條燃燒會降溫的廢話,之後男主就經歷了一輪差點被火焰凍死的特殊體驗。
這個多餘的橋段反倒提醒了我,一個熵減的世界到底應該怎麼運行。逆行的男主角開了一個正世界的車去追逆行的反派,請注意,這個車是處在一個熵減的正世界的(相對男主角)。在熵減的世界中,汽車引擎工作所依賴的擴散燃燒不會發生,汽車也就不會啟動。而翻車漏油和點火,也會因為類似的原因無法順利進行。
所以,影片本身並沒有把熵減這個概念搞太清楚,而只是覺得可以玩弄一下噱頭。這個火焰成冰的橋段,更是在整個劇情中僅此一次的工具,於劇情並無助益,反倒畫蛇添足。
《信條》劇照
問題4:願原力與你同在
第四個問題算是有點超綱。憑藉我有限的物理學知識,所謂「逆物體」的運動規律難以納入時間反演體系,反而會導致類似祖父悖論的因果死鎖。
女博士向男主角介紹逆子彈為代表的逆物體時,進行了一連串的操作展示:把牆壁裡的逆子彈吸回到槍膛裡,把桌子上靜止的逆子彈凌空抓到手中,仿佛原力上身,隨心所欲。
這是男主角了解TENET和逆時間的第一堂課。結合之後的故事,影片試圖在此展示一個概念,即逆時間線上的物體需要遵循逆時間的操作法則。比如,在正時間世界,男主把桌子上的逆子彈隔空抓起這一段動作;時間逆行的話,就變成男主鬆開手,子彈掉回到桌子上。
正逆相反,看上去似乎沒啥毛病,但卻暗藏了一個因果的陷阱。我們可以把男主角的操作再設計得戲劇化一點。想像一個正時間世界下的動作:男主角用0.5秒時間把桌子上的一個羽毛抓到自己面前並鬆開手,又用0.5秒時間把手放到背後,之後便看著羽毛悠哉遊哉地花了20秒才落回桌面。
讓我們把上面這段動作放到逆時間的世界中,但僅僅把這隻羽毛換成是逆時間版本的。那麼,在正時間世界下,男主會體驗到的一幕則是,自己或許剛心念一動,桌面上的羽毛便開始向上飄去,約20秒後,自己迅速出手接住羽毛並把它放回桌面。那麼,如果男主鐵了心不出手怎麼辦?答案很明顯——羽毛一開始就不會飄起來。換成逆子彈也是一樣,在這個宇宙中,歷史和未來都是鎖定的。
可惜的是,這個實驗在電影接下來的部分沒有展示升級應用:只要遇到時間逆行的對手,只要做出一個幅度誇張的抓取動作(逆向拋出),對手就會飛回到你的身前。這就是原力。
當然,逆子彈其實有更好的選擇——躺著別動。管他正向還是逆向,不動就不出問題。
《信條》劇照
附加題:消失的彈孔
影片中,大boss薩託利用時間鉗形戰術獲取情報,逆行的薩託挾持了女主凱特(正時間下)逼問男主鈽-241的下落。在此前男主被押入房間時,便注意到房間正中的玻璃上有一個帶血的彈孔。boss家暴男逼問未遂,惱羞成怒,便向女主腹部開了一槍;在正時間線上的男主看來,玻璃上帶血的彈孔消失,嵌入的彈頭反向擊中了女主,最終隱匿於槍口中。
然後女主就莫名奇妙地受傷了,還需要大費周章地逆向穿越治療?
關於這一點,一直未得其解,按照時間逆行的邏輯,玻璃上的彈孔之前一直都在(這個彈孔最早出現於何時是網上另一個爭議問題),那么女主凱特身上豈不是也應該一直有一個傷口。因為子彈是逆向的,造成的效果會向正世界的過去延申,無論對於玻璃還是人。所以,在逆行的boss開槍之後,玻璃和女主先後康復,完好無缺,這才是符合設定的結果。
這樣想來,最完美的隱藏劇情也許應該是這樣的:女主角凱特多年來一直因為腹部奇怪的彈痕困擾,對她一見鍾情的軍火販老公薩託卻不離不棄,四處尋醫求藥也未能根治愛妻的頑疾。軍火販回想起年輕時的怪異經歷,通過和未來人(意圖毀滅世界的反派團夥)接觸了解到了他們的意圖和自己的使命,而且比這些未來的恐怖分子更深刻地理解了時間本質。為了解救愛妻,他戴上惡人的面具,接受了未來人的條件。最終,在這個小倉庫裡,逆行的他通過反向射擊,讓妻子凱特永久地擺脫了彈孔的折磨。雖然代價是妻子的誤解與背叛,在與妻子凱特最後的溫存後,他甘心地死在妻子手裡,嘴角停留著一絲微笑。最深情的逆行者,既自洽又悽美。
《信條》劇照
終於結束了
本篇文章主要還是針對影片的硬傷部分,從設定和物理學角度做些淺薄(可能也有錯誤)的分析。至於影片的立意、節奏、人物表演、配樂等等不盡如人意之處,自有專業影評人的專業批評。
如果還要再說點什麼,比起電影本身,個人還是想表達對於電影圈偶像化的不滿。即使是諾蘭這樣的一代名導,也難免會拍出平庸的作品;即使我認為《信條》很有趣,但也得承認,這不是一部優秀到可以避開缺點的電影。當一個創作者被神化,人造的光環下也必然產生黑暗,不允許批評和逢某某必反不過是一體兩面,兩面交匯之處則是無意義的爭吵乃至謾罵。而這些,卻都與作品毫不相關。
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成本數倍於電影片長,如果真的可以向過去發送一條逆向的信息,希望能發給一周前的自己,「不要動筆,不然會寫出一篇亂七八糟的東西」;如果加錢可以送得更遠一些的話,「請暫時離電影院遠一些,是的,《花木蘭》也不要去」。
編輯:饅頭
影迷級的電影學者
豆瓣:@顧什麼G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