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蟾蜍,長的真有些醜陋。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蟾蜍所表示的意義卻非凡,而且在戰漢時期,人們對蟾蜍充滿了崇拜和喜愛。在戰漢時期的文學作品和美術作品中,蟾蜍的形象隨處可見,畫像磚,壁畫,帛畫,銅鏡,玉雕作品上都刻畫了不同類型的蟾蜍形象。
戰漢時期,人們認為蟾蜍是月亮的象徵,漢代文獻《淮南子》中最早記載「日中有烏而月中有蟾蜍」,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盛行,人們將世間萬物分為陰陽兩部分,日為陽之至尊,月為陰之至尊。日為太陽用三足金烏象徵,在漢畫像中,金烏或在日中,或負日而行。月為太陰,但月有陰晴圓缺之變,所以用蟾蜍和白兔來象徵, 而蟾蜍為陰中之陽。在戰漢藝術作品中三足烏和蟾蜍常一起出現,以象徵日月同輝,陰陽和諧,萬物繁盛!
這件漢代白玉蟾蜍,尺寸小巧,雕琢工藝精緻,形象逼真的塑造了一隻可愛的小小蟾蜍形象,更美的是斑斕的紅褐沁色,遍布器物全身,增添了更多的賞玩趣味。
這枚戰國的姓名章,設計的非常巧妙。雙龍首相對,形成了一圓形,包圍住一隻蟾蜍,是否就是月亮的象徵?蟾蜍雕琢雖然抽象簡練,但鼓腹凸眼,形神具足,沁色漂亮,皮殼氧化自然,打磨精細,體現了戰漢時期高超的琢玉工藝。
蟾蜍是蛙類,能一產多子,在漢代畫像磚中,出現的伏羲和女媧,分別象徵男性神和女性神,女媧所捧月亮中的蟾蜍,以象徵女性或者陰性。這枚印章的造型題材是否暗示它的主人是位地位尊崇的女性呢?真相不得而知,我們也只能猜測。
這件戰漢時期的岫玉所琢的蟾蜍,形象簡練,非常逼真,原本玉色應為青綠色,後被沁成熟褐色,鼓腹而鳴。蟾蜍為兩棲動物,既能生活在陸地,也能生活在水中,古人覺得這是一種神秘的能力,由此認為蟾蜍可管降雨,用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農業社會,便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此以外,蟾蜍冬眠的習性,在古人心目中,它能生而後死,死而後生,具有長生不老,死而復生的神性,而加以崇拜。在漢代,人們認為蟾蜍是在西王母坐下掌管不死神藥的靈物。 在道家典籍中,萬歲蟾蜍更是高於靈芝的仙藥,可遇不可求的天材地寶。這些小小的玉制蟾蜍,寄託了古人祈求長生,祈求人丁興旺,祈求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