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江門的5個治水「關鍵詞」

2021-01-07 中國僑網

  僑鄉治水有一套

  迎著徐徐江風,邁步走上江門市蓬江區環人才島公園碧道,原來狹窄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如今已被改造成了慢行系統,花木景觀、林蔭步道、休閒設施等應有盡有;堤外是寬約12—100米的自然修復帶,遍布花木奇石,景色怡人。

  近年來,江門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穩步推進,河湖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市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日漸提升。例如,曾被列入廣東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範例的沙坪河,從昔日的「黑臭水體」,變成如今的網紅打卡點;作為省級碧道試點,江海區城央綠廊如今已成為市民遊樂憩息的好去處;曾是江河面上「頑疾」的住家船,如今200多戶船民「洗腳」上岸,讓開平市城區江河煥發新容顏……

  數據顯示,僑鄉河湖水質不斷向上向好。同比2018年上半年,今年江門市優良水體數量同比上升35%,達標水體數量同比上升37.8%。今年1—5月,全市9個國控、省控水質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潭江牛灣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

  一批「江門經驗」的誕生,承載著江門治水工作的足跡,擦亮了江門河長制湖長制工作金字招牌。2020年5月,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江門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獲得4000萬元獎勵,是廣東省獲得激勵的唯一一家地市單位。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鄭琦 張泳渝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楊興樂

  關鍵詞1

  機制創新

  全省率先構建四級河湖長制體系

  江門境內河道縱橫交錯、水網密布,水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河流有西江和潭江,河網密度0.9公裡/平方公裡,是華南地區河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全面推行河長制之初,江門市明確提出河長制要「走在前列、樹立標杆」。

  江門市水利局局長梁君明介紹,為推動河湖長制工作「有名」「有實」「有效」,江門從法制、體制、機制入手,積極開拓,創新推動人大立法確立河湖保護機制,創新設立河長制專項資金,創新制定河長巡河履職「三個清單」制度,創新引入第三方常態開展河湖明察暗訪,創新開展跨界水質監測預警,創新出臺河長述職和水質獎懲機制。

  「我們創造性地建立一整套務實高效管用的監管體系,著力推動河長制湖長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集中力量啃下一批河湖管護中的『硬骨頭』,有效改變了『不敢管、不會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被動局面。」梁君明說,在諸多創新舉措中,江門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市、縣、鎮、村四級河湖長制體系構建工作,成為關鍵之舉。

  2017年9月,江門全面完成市縣鎮村四級河湖長制體系構建。西江江門段和潭江的市級河長分別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領導擔任,30條跨縣河流(湖庫)由市四套領導班子成員擔任市級河長。各級共設立了縣級河長96名、鎮級河長783名、村級河長1342名,自然村河長9000多名,在全省率先將河長體系延伸到自然村一級。

  有了河長,「九龍治水」變為「一拳發力」,上下遊的協作機制也逐步建立起來。在此基礎上,江門創新建立月度水質清單、月度工作清單、月度問題排查清單的河長巡河履職「三個清單」制度;同時,聘請第三方社會機構,對全市河湖治理常態化開展暗訪巡查,在媒體設立河湖整治「紅黑榜」,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對各級河長的監督作用。

  數據顯示,自2017年7月以來,江門以上述創新舉措為抓手,共解決河湖問題1.4萬多宗。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該市先後對9名縣級河長、9名鎮級河長進行了約談,對3名鎮級河長就地免職……通過一系列創新機制的建立,江門市河長制湖長制拉開了從「見成效」到「見長效」的序幕。

  關鍵詞2

  專項行動

  投入4.58億元開展「五清」

  「一年前,這裡還不能跳舞,堆滿雜七雜八的物件,岸邊也停靠著不少船隻。」提起潭江的變化,正在開平市潭江岸邊跳舞的林阿姨難掩喜悅之情,「河上的住家船沒有了,河面變清潔了,堤岸變空曠了,看起來美多了。」

  整治住家船,與江門在全市江河湖庫持續深入開展「清四亂」「五清」專項行動密不可分。江門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自從水利部部署「清四亂」(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和省開展「五清」(清理非法排汙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汙染物、清理河湖障礙物、清理涉河湖違法違建)專項行動以來,該市列入省整治範圍的376宗重要河湖「四亂」問題,列入市整治範圍的459宗侵佔江河湖泊違法違規建設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治。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在『五清』專項行動中共投入4.58億元。」該負責人介紹,江門共清理整治入河排汙口1400宗,清理河道漂浮物50.34萬噸,清淤疏浚1734公裡,清理河湖障礙物2726處,清理違章建築物2817處,共257.25萬平方米,清汙、清淤完成率100%,納入河長制管理的4100多公裡河道全部實行「每年兩次集中清漂+常態化保潔」管理。

  在江門開展「清四亂」「五清」專項行動的過程中,開平住家船的整治經驗頗具代表性。開平水網密布、三江匯流,住家船曾是這裡獨特的「風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一部分住家船民上岸就業居住,但仍有不少留在船上生活。由於船體老舊,救生消防設備缺失,生活汙水直排河湧,住家船既給船民和水上交通帶來安全隱患,又影響水環境質量和市容市貌。為此,開平結合水利部和省部署開展的「清四亂」「五清」專項行動,以河長制為引領,組織對住家船「河湖頑疾」進行專項整治。

  上船逐戶摸排情況、制定「一戶一策」、作通船民思想工作、編制整治和上岸安置方案、為船民尋找合適房源、協調各部門進行拖船清理……截至2019年8月底,停泊在市區水域的271艘住家船已全部清理完成,813位船民告別「水上漂」,河湖面貌也得到顯著改善。從岸邊眺望,潭江面上一覽無遺,陽光一灑而下,激起粼粼波光。

  借鑑開平市整治住家船的經驗做法,今年5月蓬江區將住家船民分為「三無」、低保低收入家庭、普通困難家庭三種類型進行分類安置,從拆船補助、住房補貼、生活補貼等三個方面對漁民進行補助,確保漁民在住房、就業、經濟收入等方面有所保障,圓滿順利完成45艘住家船的整治工作。

  關鍵詞3

  支流治理

  14條重點支流採取EPC+O模式進行治理

  夏日晴空,鶴山市沙坪河「清泉如許」公園裡,不少街坊在樹蔭下晨練。不時,成群的白鷺撲扇著翅膀從空中划過,吸引著人們目光,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進行拍攝……

  沙坪河是西江一級支流,流域面積328平方公裡,是鶴山50多萬人的母親河。「還記得小時候,沙坪河河水很清澈,河又寬。但隨著城市發展,兩岸的企業多,周邊生活的居民越來越多,沙坪河逐漸被汙染,變黑變臭,有時河面還飄著垃圾。」當地居民馮海強說。

  為了治理像沙坪河這樣的支流,江門市堅持治水、治城、治產相融合,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開展河湖綜合治理工作。2018年,該市開始推進西江潭江41條重點支流綜合治理。前期,41條重點支流相關河段已全部啟動實施堤防加固、清淤疏浚、汙染源治理等系列綜合治理措施。

  以沙坪河為例,為整治水質汙染、改善城鄉人居環境,鶴山市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綜合治理」的總體思路,全面推進沙坪河的治理,計劃投入7.88億元,分兩期推進。其中,一期工程重點整治沙坪河下遊城區9公裡,全方位實施河道清淤清障、生態帶建設、溼地修復、截汙治汙等系列工程,打造「三段」「八景」,2018年已全部完工,現已進入運營維護階段。二期工程正在實施,投入2.8億元,重點進行截汙治汙,計劃於今年全部完工。

  如今,沙坪河從以往遍布垃圾、人人避而遠之的臭水河,變成水清岸綠的濱水長廊,水質從長期劣Ⅴ類提升至Ⅳ類,成為當地市民踏青賞景、玩樂悠閒的好去處。2019年,沙坪河綜合整治工程成功入選「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範例」。

  在此基礎上,今年,江門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跨界重點支流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工作方案(2020—2024年)》,確定採用全市統一打包、統一推進的EPC+O(工程總承包+運營)模式,整體推動14條跨界重點支流綜合治理項目建設。

  目前,江門已完成西江潭江流域重點跨界支流綜合治理可研報告編制和意見徵集工作,並於今年6月通過專家審查會議審查,正開展項目立項工作。

  「跨界重點支流綜合治理EPC+O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計劃用5年時間,治理河流總長436.67km,治理內容包括水安全工程、水環境治理工程、水生態修復工程、碧道工程、流域綜合預報調度系統等,計劃在8月底前,列入EPC+O項目包的跨界重點支流綜合治理工程動工建設。」江門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關鍵詞4

  碧道建設

  省級碧道試點成網紅打卡點

  色彩斑斕的堤岸、充滿童趣的巨型沙池、優美的濱江風光……在江門市高新區(江海區)城央綠廊碧道,不少當地市民都喜歡迎著涼爽江風散步,在傍晚時分欣賞白鷺的優雅姿態。

  城央綠廊碧道是江門市唯一入選省萬裡碧道試點工程的項目,其改造成果讓不少市民交口稱讚。「目前,城央綠廊已完成省下達的9公裡試點示範段的建設任務,成為了江門市城區高顏值『打卡點』,餘下11公裡將結合周邊的地塊開發、『三舊』改造等同步推進實施。」江門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岑明俸介紹。

  除了這個省級試點工程項目,江門還計劃建成42段共360公裡的市級碧道。目前,江門已建成市級碧道試點100公裡。

  梁君明介紹,江門市碧道建設將堅持以水為脈,形成「兩廊一帶串聯五邑僑都、雙灣薈萃鋪展山海畫卷」的總體架構。「江門三區四市都已按都市型、城鎮型、鄉村型、自然生態型等不同類型,啟動1至2個碧道示範點建設工作,力求以點帶面,推動全市碧道建設。目前,全市共有8個市級碧道示範段建設已全面鋪開。」

  其中,位於蓬江區潮連島的環人才島碧道作為該區示範段之一,規劃全長15.83千米,主要環繞西江潮連圍堤防布置,目前已完成6公裡建設,在建5公裡,預計明年年底全部建設完成。

  如今,走進蓬江區環人才島已建成的碧道段,跑步道、自行車道以及人行道路面乾淨整潔,不遠處還種植了不少水生蘆葦和灌木類植物,一旁的西江波光粼粼,一幅生態美景畫卷映入眼帘。

  「原來這裡都是一些混凝土和水泥路,現在路面全都進行了翻新改造。」蓬江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副局長鍾文學說,該項目在廊道建設中特別設計了堤外水岸自然修復帶,利用生態修復涵養水源,維持原生態的景色,保證西江水澈、岸綠、景美。

  在此基礎上,江門還將剩餘的29段共260公裡市級碧道,採用統一打包、統一推進的EPC+O模式推進建設。近日,該項目全面動工建設,由此江門成為全省首個以該模式全面推開碧道建設的地級市。

  該項目總投資26億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景觀與遊憩系統構建五大部分。其中,2020年計劃投資13億元。預計至2021年底前,江門將全面完成餘下260公裡市級碧道的建設任務。

  關鍵詞5

  全民共治

  形成「開門治水、人人參與」氛圍

  沿著沙坪河走,不遠處便是幾座聯排灰瓦小房子,白色的外牆上寫著「治水鶴山興水惠民」,這是全省首個縣級治水主題展廳——鶴山市治水教育展廳。

  「治水教育展廳不僅展示了鶴山豐富的治水經驗,也為市民提供了知識科普的平臺。」鶴山市水利局副局長李志良說,「通過打造宣傳教育展廳,提高全民綠色環保意識,營造人人關心、支持、參與治水及保護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的濃厚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江門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目標,堅持開門治水,積極構建社會協調共治格局,探索健全政府「治」+民間「理」的河長制湖長制僑鄉模式。

  其中,江門於2017年率先在全省實行市、縣、鎮三級河道警長。「河道警長主要負責對涉河、涉水等環境犯罪進行依法打擊,為截汙治汙、水域管理、清障拆違、採運河砂等涉水管理工作提供執法保障,確保河湖治理工作能夠順利推進。」江門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而在區市層面,新會區積極探索「人大代表+河長制」模式,出臺了《人大代表擔任「民間河長」工作辦法》。「人大代表河長」巡河履職發現問題後,既可向屬地河長辦反映,也可將問題反饋給各級人大,人大視情況將問題反饋給當地黨委政府或職能部門。

  據統計,新會區共聘請了556名人大代表擔任「人大代表河長」,已發現河湖管護及督促整改問題321宗,提出合理化意見建議317條並已全部付諸實施,幫助協調解決「清漂」問題169宗、「清淤」問題34宗、「清違」問題59宗、「清障」問題70處。

  由此,江門搭建起涵蓋「人大代表河長」「企業河長」「華僑河長」等多種類型的「民間河長」體系,形成了「開門治水、人人參與」的氛圍。「我們『民間河長』能夠和『官方河長』形成互補,我來自基層,跟群眾的聯繫更多,也一直擔當著河長制在群眾中的聯絡員、宣傳員、教育員,現在大家都很支持和認同我的工作。」「廣東省十大最美民間河長」、鶴山市桃源鎮民間河長代表趙德光說。

  「我們構建了『河長+河長助理+河道警長+民間河長+專職巡河員+河道保潔員+護河志願者』的全方位護水管水工作體系。」梁君明說,江門共設河長助理105名,河道警長651名,民間河長1045名,專職巡河員1872名,河道保潔員2477名,護河志願者21541名,形成了全民治河的強大合力。

  ■人物故事

  新會三江鎮退役軍人組成「戰友護河隊」,守護一鎮碧水

  褪下軍營戎裝 穿上護河馬甲

  周末上午8時,40多位退役軍人聚在一起,簡單的分工以後,一部分前往自己負責的河段打撈清理垃圾,另一部分則向市民發放宣傳單張,倡導居民群眾保護環境。只見他們統一穿著綠色的馬甲上,胸前「戰友護河隊」的字特別顯眼。

  他們是江門新會區三江鎮戰友護河隊的成員,每月不定期開展4次以上河道保潔與護河宣傳活動。他們風雨無阻,堅持保護家鄉河道兩年有餘。兩年間,戰友護河隊的人數從80多人發展到160多人,成為該鎮開展河道治理的重要力量;三江鎮內的河流垃圾少了,漂浮物和淤積物也不見了。

  退伍老兵成為護河主力軍

  穿上綠色義工服,拿上分發下來的掃把、袋子和鋤頭等工具,退役軍人們就開始出發護河。無論烈日還是陰雨天,他們都沿著銀洲湖畔的潭江流域,一個上午從古井背坑水閘到三江虎坑河以及圩鎮內的新運河,一路巡查、保潔,每次都要走大約10多公裡。

  三江鎮戰友護河隊於2018年6月成立,成員已經超過160人。整個護河隊最年長的隊員已70多歲,最年輕的也有40多歲。在三江鎮政府支持下及向日葵社工機構的協助下,他們卸下戎裝,換上綠色的馬甲。每次護河出動40人以上,成為鎮上一道綠色的亮麗風景線。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三江的河道乾淨整潔,隨著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我們鎮的河道水質也在不斷惡化。」新會三江鎮戰友會會長、護河隊隊員趙汝列說,「我們一部分戰友會的成員組成了護河隊,與當地政府一起開展河道保護和護河宣傳。」

  三江鎮內有市級河流3條,包括潭江、江門水道、禮樂河;區級河流3條,分別是虎坑水道、新前水道和新婦河。鎮級河流有31條,全鎮河流總長140公裡。

  護河隊保留著部隊的優良傳統,紀律嚴明,反應迅速。他們不計成本、不圖回報,幹著撿垃圾、巡查、監督、舉報等「碎活兒」。他們始終堅持以「為政府分憂,為群眾服務」為宗旨,立志服務家鄉,替群眾辦實事,用實際行動讓群眾滿意,讓政府滿意。

  這支戰友護河隊通過點點滴滴的行動,持之以恆,倡導更多居民參與到愛河護河的行動中來,形成人人參與治水的良好氛圍。

  推出「3+」模式打造「清潔三江」

  「以前碼頭這裡很多垃圾,周圍雜草叢生。」三江鎮聯和村委會主任趙美笑是新會區人大代表,她說:「村裡的碼頭是漁民出入潭江的必經之地,江裡漂浮的垃圾隨著浪吹到河堤,逐漸在碼頭堆積起來,很是礙眼。」

  身為「民間河長」的她把情況反映給了社工,隨後,社工組織戰友護河隊到河堤清理垃圾和雜草。退伍軍人們拿上鋤頭和鐵鏟,只花了1天時間,就把河堤清理乾淨。

  為了壯大河道治理的社會力量,三江鎮人大創新推出「人大代表+社工+戰友護河隊」模式。人大代表擔任「民間河長」負責巡河,戰友護河隊負責落實清理,社工組織則充當兩者「橋梁」,記錄河道問題,協助清理河道。

  「在剛開始清理河道的時候,我們面臨著很多困難。」護河隊隊員梁福池回憶,「河道裡長滿了水浮蓮,周邊工廠丟棄的泡沫、塑料等垃圾浮在水面上,最可怕的是養殖戶的死雞、死鵝、死魚丟棄在河裡,河水的氣味真的難聞。」

  沿著虎坑河,大約有1000多畝魚塘,周邊養殖戶主要養殖四大家魚和蝦等。護河隊在第一次巡查時發現,魚塘邊上到處都是包裝袋、藥瓶、藥袋、爛漁網,垃圾堆積如山。隊員們二話不說,馬上清理,最後清出了整整兩貨車垃圾。

  「除非極端惡劣天氣,否則我們都會風雨無阻。」梁福池說,「我們工作都會注意安全,在海堤、斜坡等易滑倒的地方,都會提前溝通注意。向日葵社工們都會向我們提供藥品等協助清理。」

  帶動群眾形成護河合力

  「當兵時在前線保家衛國,退伍後帶著軍人本色守護母親河,戰友們都覺得非常有意義。」隊長陳卓洪今年59歲,在會城一所學校做保安,一到巡河的日子,他便風雨無阻開著摩託車來到三江鎮,和戰友們一起守護潭江的潔淨。

  三江鎮虎坑橋附近有一家砂廠,位置偏僻,常年住幾個工人。去年,戰友護河隊巡河時發現,砂場附近的河灘上到處都是生活垃圾,隨風飄散,大煞風景。看到這種情況,隊員們首先對工人進行教育,接著向有關部門反映。等到再次巡河時,隊員們發現,工人們已自覺把垃圾打包裝好。

  「他們這群熱心的退伍軍人不計回報地優化河水環境,深受村民的認可。對於村中不合規的行為,他們的勸說也更有說服力!」三江鎮副鎮長陳活起說,「服務隊在鄉鎮振興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且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配合政府完成多項緊急工作任務,得到政府和群眾的充分肯定。」

  護河隊不但維護虎坑河的河道衛生,銀洲湖、村子裡的小河湧也在他們的工作範圍之內。沙仔島的環島碧道上,處處鳥語花香,一旁是滔滔江水,中間是圍堤碧道,另一邊則是河床溼地。沙仔島是新會區潭江江心島,由三江鎮沙仔場、聯和村和雙水鎮的基背村組成,沙仔島四面環水,與外界往來僅靠渡輪。

  「去年12月,這裡還來了9隻白鶴,那可是國家級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趙汝列自豪地介紹。自沙仔島「萬裡碧道」建成後,每到冬季,黃胸鵐、黑鳶、黑翅鳶、大白鷺、白鷺、蒼鷺、灰頭麥雞、綠翅鴨等113種野生鳥類都會來到這裡。

  ■樣本

  鶴山南溪河探索生態鏈治水

  河裡養花種菜 水質穩步提升

  映射著夏日陽光,清澈的河面跳動著粼粼波光,沿著鶴山市共和鎮南溪河邊漫步而下,茂盛的水生修復植物隨風微微擺蕩,如同一個小型溼地,河中央的噴泉曝氣機不停運轉,在陽光折射下出彩虹。

  南溪河是跨界河流田金河的支流,也是西江、潭江流域41條綜合整治重點支流之一。「由於農業種植面積廣闊,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數量眾多,大量農田尾水、養殖廢水直排入河,加上周邊村居人口密集,生活汙水隨意排放,河道汙染底泥淤積,水體流動性差,近年來,南溪河水質遭受嚴重汙染,長期處於劣V類,甚至局部發黑髮臭。」共和鎮黨委委員劉勇軍說。

  黑臭汙水變成了碧綠河水,這得益於共和鎮大力推進的水環境生態修復工程。在農業面源汙染及魚塘水產養殖汙染治理的基礎上,通過微納米曝氣、石墨烯光催化水處理膜、生態浮島、生態濾池等綜合技術手段,構造出了一道立體治理水汙染的防線。

  「治理分為入河前和入河後兩部分。我們首先針對部分農業溝渠和魚塘排水口,設置生態溝渠和生態濾池,對排水進行攔截和初步處理,減輕對河道汙染負荷。」該項目管理負責人廖壯亮介紹。「另一方面,我們在河道中分段投放複合微生物菌劑,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降解底泥中有機物和營養鹽,提升河道自淨能力。」

  記者看到,南溪河道沿線兩側的相應水域,都種植了水上空心菜、美人蕉等多種水生植物。「農業種植面源汙染主要以氮磷肥為主,魚塘水產養殖汙染主要以磷鹽汙染為主。大量的汙染源進入河道後,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而水生植物可以有效攔截、吸收水中的氮磷,實現氮磷資源的再利用。」廖壯亮解開了水生植物作為水體「清道夫」的奧妙所在。「如今,不少村民都來河裡收割空心菜等作物。」

  除此以外,針對河道缺氧、水質差、透明度低等問題,項目通過設置微納米曝氣水質改質機和噴泉曝氣機,有效提升水體溶解氧,同時結合全生態石墨烯光催化水處理膜,加快淨化速度,有力應對水體汙染負荷,促進微生物新陳代謝,實現短期內改善水質指標、中長期水生態自我組織修復效果。

  數據顯示,自2019年12月項目實施以來,南溪河水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水體自淨能力逐步增強,農業尾水、生活汙水等汙染得到有效淨化,水質從以往的長期劣Ⅴ類穩定提升至Ⅳ類以上,帶動田金河幹流水質同步提升。

  ■五邑新論

  江門河湖長制下一步怎麼幹?

  江門河湖長制工作日前獲國務院督查激勵,成為廣東獲此激勵的唯一地市單位。這表明在突出抓好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水安全保障等工作,積極推動河湖長制「有名」「有實」「有效」方面,江門取得階段性成效,努力「走在前列、樹立標杆」。

  水環境治理是生態環保重中之重,事關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全局。依筆者所見,江門河湖長制的新實踐經驗便在於服務大局、善於破局,結合實際、積極創新,建章立制、有法可依,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攻堅衝刺、敢打硬仗,促進形成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的良好局面。

  守護碧水,時代之需,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要「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必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江門河湖長制已有堅實基礎,站在新的起點,要強化政治責任、使命擔當,推動河湖長制不斷改進、完善、深化,由全面建立、全面見效到全面長效。

  因此,下一步,圍繞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在綜合治理機制(如參與式治理、多中心治理、協同治理、數字治理相結合)、績效考核機制(如制定指標量化體系,實施差異化考核、第三方考核、公眾考核)、資金籌措機制(如水環境治理成本優化、健全資金投入與管理、優化價格收費機制、提升一線工作者薪酬、鼓勵社會資源與市場力量介入)、公眾監督機制(如治理主體多元化、社會力量參與,重視意見收集反饋,建立公眾問責機制)、專業水平提升(如專業素質培訓、壯大專業技術隊伍、與科研院所合作)、用水節水教育(如進幼兒園、進中小學,政策法規普及、民眾環保意識培養)等方面持續發力。重點在「體系」,核心在「善治」,打通上下遊、聯動左右岸,將「江門方法」上升為「江門方法論」,形成可持續、可推廣、可複製的江門模式。

  詹雨鑫(作者系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走出僑鄉,江門小歌手張馨予麗音祝福華人元旦快樂
    今天,江門小歌手張馨予走出僑鄉,登臺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用天籟般的童音《小蓮》祝福天下華人——元旦快樂,幸福安康!張馨予,2012年09月出生於中國僑鄉——江門。現就讀於江門市紫茶小學北校區二年級。從小愛好歌唱。前不久,一篇《中國僑鄉的天籟之音!江門小歌手「永不缺席」致敬2020各界英雄!》報導的就是小歌手張馨予的成長點滴。
  • 非遺產業成文旅名片 文化支撐千年僑都江門再出發
    在前不久省婦聯、省文明辦聯合命名的廣東省首批家教家風實踐基地中,新會梁啓超故居紀念館成為10個上榜單位(機構)之一,是江門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介紹,江門將重點打造展覽、志願服務隊伍、主題公園、交流陣地、書信徵集活動為主體的「五個一」活動項目,傳承好啟超家教家風。  啟超精神更聯結了海內外華僑同胞。
  • 江門百年華僑古村落啟明裡修舊如舊 不少人慕名打卡
    江門城區13個百年華僑古村落之一啟明裡修舊如舊 不少人慕名前往打卡   百年古村落 升級煥新顏  黃文生  尋找江門僑鄉 網紅打卡點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  昨天(20日),江門市蓬江區在啟明裡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市民趣遊啟明裡,探秘七大反詐打卡點。
  • 老照片:80、90年代的廣東江門,中國僑都,江開五邑,門迎天下
    江門是廣東省地級市之一,又稱「五邑」,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下轄3個市轄區和4個縣級市,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中心城市之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是珠江三角洲及港澳連接粵西的重要交通樞紐。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祖籍江門的華人華僑眾多,遍布五大洲,被譽為「中國第一僑鄉」,著名的「中國橋都」。並且江門還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近代維新先驅梁啓超和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的故鄉,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以及讓大文豪巴金先生為之陶醉的小鳥天堂。下組照片拍攝於上世紀80、90年代的廣東江門,老照片裡的地方大家還記得嗎。
  • 廣東江門代管4個縣級市,誰會是第一個撤縣設區的?
    市區江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從元末明初形成墟集起,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江門,別稱「五邑」,總面積95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63.03萬人,現轄3個市轄區和4個縣級市。
  • 國慶假期 樂享僑都⑦丨江門這場盛會真精彩!兒童文學泰鬥任溶溶點...
    童書節現場人氣爆棚昨天是任溶溶童書節最後一天,下午5時,現場還是人氣爆棚,仍有家長和小朋友陸續進場。在中國郵政江門分公司展位,社科類、作文類、童書故事類圖書擺放得琳琅滿目,讓小朋友如遊走在色彩斑斕的書籍海洋裡,挑選得眼花繚亂。「今天到現在賣了有500多冊吧,希望能把更多優秀的文化傳遞給小朋友們。」中國郵政江門分公司紫茶集郵專賣店店長胡耀斌表示。
  • 江門人才島2021年第一季招商項目落地!未來3-5年產值預計超100億元!
    這為江門人才島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1月8日上午,江門人才島舉行2021年第一季招商活動,19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重大項目順利籤約。這些項目的落地,是蓬江區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著力打造珠三角高品質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的一次成果展示。
  • 江門:春節不遠遊,精彩就在家門口
    多地倡議春節期間不遠行,鼓勵大家在當地過年 春節不遠遊,精彩就在家門口 在江門工作的四川人張啟明選擇今年留在江門過年,他向記者表示:「現在仍處於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春節人流量比較大,留在工作地過年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
  • 打通江門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脈
    為加快軌道交通建設,補齊短板,進一步提升我市與周邊城市互聯互通水平,結合「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主題活動,近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我市部分省人大代表開展加強江門與周邊城市軌道交通互聯互通專題調研,積極為我市軌道交通發展鼓與呼。
  • 廣東僑鄉臺山黃花魚被分為「仲仔」和「黃皮頭」
    海鮮檔主為顧客介紹黃皮頭和仲仔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10月19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黃花魚被分為「仲仔」和「黃皮頭」作者 李曉春 郭軍黃花魚是中國沿海較為常見的經濟魚類,其以肉嫩、刺少、味鮮等特點深受當地民眾青睞,多數以清蒸、紅燒、香煎等烹飪形式呈現在食客餐桌上
  • 香港中聯辦赴江門考察 共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江門是此次考察的一站,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也是交流考察地。  兩天內,考察團先後實地參觀了維達紙業(廣東)有限公司、中車廣東軌道交通車輛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重大項目,併到小鳥天堂、梁啓超故居參觀,考察江門的人文、旅遊資源。  在交流座談會上,劉毅致辭熱烈歡迎考察團的到來,並介紹了江門的特點和優勢:江門是著名僑鄉、「中國僑都」。
  • 「泥魚」和「海狗」:廣東臺山令人食指大動僑鄉美食
    「泥魚」和「海狗」:廣東臺山令人食指大動僑鄉美食
  • 廣東僑鄉臺山四季「鰍」色可餐
    廣東僑鄉臺山四季「鰍」色可餐 2019-08-15 16:22:56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燕玲     衝蔞墟華東樓餐廳出品的煲仔焗鰍魚 李曉春 攝   中新網江門
  • 邑大師生作品在「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獲獎30項 高校為僑鄉工業...
    近日,記者走進邑大校園,探訪高校如何為僑鄉工業設計賦能。藝術與工科結合走進邑大北主樓20樓的江門藝術設計館,各展廳內風格各異的設計作品讓人目不暇接。據介紹,該館佔地約1000平方米,包括服裝與服飾設計展廳、視覺傳達設計展廳、環境設計展廳、產品設計展廳、江門市非遺類工藝美術展廳和當代設計綜合展廳。
  • 江門原創歌曲《送你一支玫瑰花》完成現場演唱拍攝,聽完淚目…
    市音樂協會主席蔣秦表示,《送你一支玫瑰花》從作品改編、編配鋼琴伴奏、演唱排練以及現場演唱拍攝,都傾注了江門文藝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江門日報記者 周華東攝據介紹,《送你一支玫瑰花》下一步將由市電影電視協會進行相關製作。僑鄉的音樂家們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藝」起戰「疫」,用音樂的力量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
  • 周末去江門農博會看83cm的鯉魚
    同時,農博會「科技味」濃厚,屆時科技農業展示區將亮點紛呈,不僅本市農業科研單位將攜手農業部「四大院」,共同展示僑鄉農業科技成果,還將展出自動栽培物流系統設備、雙峰變溫法熱水噴淋殺菌裝備、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關鍵技術與模式等先進設施農業裝備以及豐富的熱帶作物展品。在農機展示區,可以看到無人飛機植保演示、育秧生產線演示、畜牧養殖機械演示、節水灌溉設施等。
  • 江門:「十四五」時期力爭投資2000億元構建內聯外通大交通格局
    進一步發揮江門站樞紐「大腦」功能鐵路蜿蜒,列車飛馳。廣闊的五邑大地上,一座嶄新的高鐵站拔地而起,屹立於珠江三角洲西部。2020年11月16日,正式開通的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成為全省第四大、珠三角西部都市圈第一大鐵路樞紐,助力江門昂首邁入「樞紐時代」。「十三五」期間,江門軌道裡程達205公裡,比「十二五」95公裡的軌道總裡程增加了110公裡,增長116%。
  • 嘉興南湖區跑出全域治水「加速度」
    原標題:南湖區跑出全域治水「加速度」 持之以恆提升水質,南湖區全面發力跑出全域治水「加速度」。記者從區治水辦了解到,1到11月份,全區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考核「優秀」,市控斷面III類水比例達到90.9%,較去年同期提升45.4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