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快手抖音紛紛布子,短視頻平臺發力教育為哪般?
快手說,投入教育賽道是基於用戶內在需求;抖音說,目前優先考慮把教育知識內容分發做好,如何變現不是重點考慮內容。在行業分析人士看來,無論快手還是抖音,發力教育背後,既有塑造企業品牌形象的需求,也有著商業上的考量。
在人們的印象裡,提到快手,腦海中經常浮現出喊麥、吃播、「666」等畫面。如今,這家短視頻平臺也要發力教育。
在11月25日的未來教育大會上,快手教育生態正式亮相。快手高級副總裁馬宏彬宣布,春節前將拿出66.6億流量助力教育類帳號。
其實,不只是快手,今年3月,抖音啟動「DOU知計劃」,組建了由13位兩院院士和52名知名專家組成的科普顧問; 7月,抖音首款知識付費小程序——「海豚知道」正式發布,幫助教育類抖音號提升變現效率。
在擁有了用戶和流量後,快手說,投入教育賽道是基於用戶內在需求,做教育的最初動機是幫助教育生產者變現;抖音說,目前優先考慮把教育知識內容分發做好,如何變現不是重點考慮內容。
在行業分析人士看來,無論快手還是抖音,發力教育的背後原因,其中既有塑造企業品牌形象的需求,也有著商業上的考量。
隨著短視頻的火爆,平臺營造的深度流量池,已成為各個行業考慮的營銷場所,教育行業也不例外。
不可否認,短視頻+教育將把平臺帶向更為正面的「人設」,也為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但其能給在線教育帶來多大的衝擊,還是個問號。
平臺開始變了
帶著廣東口音的普通話,略顯誇張的表演,在快手上,阿柴哥以幽默搞笑的方式講著數學課。目前,他已經擁有了199.3萬粉絲,上傳的242個作品中,有的視頻播放量達到了500多萬,售價為9元的初中數學零基礎班已經吸引了超過10萬人付費。
實際上,阿柴哥並不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廣東一家公司從事婚慶工作。阿柴哥說,因為自己對數學感興趣,便從2017年開始製作視頻上傳到網上。因為形式生動活潑,很快吸引了大量粉絲。「有很多學生給我留言,提出知識點,我整理後再進行講解。」
對於「跨界」教學,阿柴哥直言,自己也曾遇到過一些難題。這時,他會向自己的初、高中老師請教。現在,「阿柴哥」已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短視頻製作中,按照他的說法,除了喜歡數學,收入不錯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阿柴哥」只是通過短視頻實現知識變現的人之一,在短視頻平臺上,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內容不僅包含數語外等學科類知識,還有人在教唱歌、做菜、駕考……
快手官方數據顯示,快手平臺上與教育相關的短視頻創作者超過99萬,教育相關內容日均播放達到22億次,覆蓋超過1億人。快手教育生態裡已經有超過160萬付費學員,付費轉化率達95%,付費學員月均增長也達到95%。
馬宏彬說,快手教育生態始於用戶間的自發互動,快手做教育的最初動機就是幫助這些教育生產者變現。
不僅是快手,2019年上半年,抖音平臺上成長最快的內容也是文化教育領域。根據抖音官方數據,半年時間,文化教育領域一萬粉絲以上的創作者數量增長了330%。
頻出扶持策略
「教育類短視頻是自發生長出來的,並且在快速長大,我們是被用戶推著往前走的。」馬宏彬說,當快手運營團隊有意識地扶持教育類內容生長的時候,發現這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生態,快手應該做更多的事情。
教育內容的增長,讓短視頻平臺選擇主動出擊,給予更多扶持。
今年7月,快手推出「教育生態合伙人計劃」,邀請優秀的短視頻知識生產者進駐;10月,快手開始從C端知識創作者滲透到B端教育機構;11月,快手聯合知乎發布「快知計劃」,通過流量扶持等方式鼓勵用戶生產知識內容。
與快手一樣,抖音在教育領域也是動作不斷。今年3月,抖音啟動「DOU知計劃」,組建了由13位兩院院士和52名知名專家組成的科普顧問;7月,抖音首款知識付費小程序——「海豚知道」正式發布,幫助教育類抖音號提升變現效率。
抖音相關負責人稱,今年抖音逐步把視頻長度上限放開到了15分鐘,可以更完整地呈現知識教育類內容。抖音還率先向教育內容創作者開放了「合集」功能,用戶可以系統性地觀看相關內容。
「教育類內容在抖音上非常受歡迎,無論是生活知識,還是專業科普知識。」抖音相關負責人介紹,如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戴建業等知識型創作者,都在抖音上收穫了超過150萬粉絲。「易中天教授之前在百家講壇,如今在抖音,變化的是平臺,不變的是知識。」
該負責人稱,抖音未來還會給予內容生產者更多的扶持。
為什麼是教育
在快手和抖音看來,短視頻生動有趣打破地域邊界,在推動教育普惠公平、提升網民科學素養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馬宏彬說,在教育這件事上,快手基本上處於不收費狀態,總體來講屬於搭著伺服器和人力成本在做。抖音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優先考慮的是把教育類內容在抖音的傳播、分發做好,如何變現不是重點考慮的事。
DCCI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指出,短視頻做教育,與企業形象管理需求有很大關係,又可理解為企業的生存之道。
此前,不管是快手還是抖音,內容低俗化的問題一直飽受詬病。
從2018年3月開始,短視頻平臺開始出現大量虛假營銷、危險動作模仿等內容。很快,快手和今日頭條旗下火山小視頻相關負責人被國家網信辦約談,被責令全面整改。快手和火山小視頻也遭到部分手機應用商店下架。
2018年8月,文化和旅遊部嚴查含有低俗內容的網絡文化產品,27家機構被從重查處,其中也包含快手、抖音、B站等視頻平臺。
「過去短視頻平臺以非主流的東西為主,甚至出現涉黃涉暴等信息,國家監管對短視頻平臺來說壓力確實很大。」劉興亮指出,傳播正能量,有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攜帶優質形象基因的教育,正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
「另一方面,短視頻平臺做教育,也有著商業上的考量。」劉興亮說,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變現領域,一直以來,教育和培訓課程都是付費視頻主力,同時,教育行業也是非常大的廣告客戶群體所在。
企業的流量焦慮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公布的《2019中國網絡視頻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6.48億,已成網絡視頻生力軍。
短視頻營造的流量池,讓教育行業看到了無限可能,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教育機構出現的「流量焦慮」。
教育行業發展至今,獲客成本高問題仍待解。新東方在線的招股書顯示,其平均獲客成本從2018年的55元增至2019年上半年的138元。與此同時,今年有多家教育機構因資金鍊斷裂關門,老牌培訓機構韋博英語也未能倖免。
微信朋友圈裂變營銷,曾經是很多在線教育公司速度最快、成效最明顯的獲客手段。今年5月,微信禁止多個在線教育平臺的朋友圈利誘打卡行為,教企獲客渠道遭受巨大衝擊,開始加快尋找新的流量陣地。
數據顯示,去年底至2019上半年,包括頭部公司在內的1500多家在線教育公司開始在抖音集中投放信息流廣告,教育廣告主數量月均增長達到325%。
多名在線教育從業者表示,短視頻營造的深度流量池,成為各個行業都會考慮的營銷場所,教育行業也不例外。
「用戶在哪裡,營銷就在哪裡。」劉興亮說,短視頻很好地利用了用戶碎片化時間,可以直接觸及用戶,未來可能會成為一種重要獲客方式。
在快手的教育生態裡,也提出了「新營銷」的概念,並加快與專業教育機構合作。目前,好未來、知乎等多家企業均已入駐快手。快手希望助教企通過優質內容獲取用戶信任,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進而實現更高效的轉化。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教育機構生產的短視頻能否成為一個好的引流渠道,與教育機構本身內容質量有很大關係,但大部分教企發布的視頻只是為了營銷,並非真正的教育內容。
對於教育企業來說,利用短視頻平臺引流後,能否實現真正的轉化,還是要看其本身的內容和服務。
「所有的網際網路模式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開始是娛樂的、搞笑的、喜聞樂見的東西。」 劉興亮表示,現在大家看到,短視頻作為一種渠道或展現方式,還可以為行業服務,教育可能是第一批能夠嫁接的領域,但就目前發展而言,仍處於探索階段。
(責任編輯:DF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