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或者常讀佛經者都知道佛經大都以「如是我聞」四個字開篇。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經大都以這四個字開篇?其中的「我」又究竟指的是誰?
為了解答以上的疑惑,非凡先來介紹一下佛經的一般體例。
一部佛經一般分為三大部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稱作「三分」。「序分」是佛經的序言和引子,敘述佛經的由來及因緣;「正宗分」是佛經的主體部分,闡述佛經所要表達的主要宗旨和義理;「流通分」是整部佛經的歸納總結,講述受持佛經的功德利益,勸誡眾生信受奉行,使佛經廣宣流布。
「序分」分為「通序」和「別序」。「通序」也稱「證信序」,為一切佛經所通用,其格式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俱」。「別序」也稱「發起序」,敘述該經發起的特殊因緣,是由「通序」轉入「正宗分」的過渡。
「證信序」顧名思義就是證明佛經內容真實可信的序言,包括論證佛經真實不虛的六大要素,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合稱「六成就」。
「信成就」,即「如是我聞」中的「如是」,指經中所講的內容是佛陀親口所說,是真實可信、確鑿無疑的。
「聞成就」,即「如是我聞」中的「我聞」。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他是佛陀滅度後第一次結集經藏的誦出者。「我聞」就是說阿難所誦出的佛經都是其親耳聽聞佛陀宣說的,而不是道聽途說或輾轉聞得的。
「時成就」,即「一時」,指佛陀宣講佛經的時間。這是佛經中一種表示時間的特殊方式。
「主成就」,即「佛」,指說法者確實是佛陀。
「處成就」,即「佛在某處」,比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指佛陀講經的地點。
「眾成就」,即「與某大眾俱」,比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指聽聞佛陀說法的大眾人等。
相傳,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之際,阿難來到佛前,向佛陀請教四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一切經首,當置何字?」佛陀答道:「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等六事。」
由此可知,佛經以「如是我聞」開篇,是遵照佛陀的囑託。
佛經「證信序」中的「如是我聞」等「六成就」具足,則證明了佛經內容的千真萬確,以令讀經人生起正信、受持讀誦。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佛經教法是從佛陀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來的。今世能夠得聞佛法之人,必定是往昔曾深植過善根的。以佛法作舟筏,則可渡到了生脫死的究竟涅槃彼岸。
作者:襲非凡(非凡之音)
深入經藏,演暢法音,匡扶世道淨人心。
(本文系原創首發,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