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弟子中的哪一位

2021-01-09 非凡之音

佛弟子或者常讀佛經者都知道佛經大都以「如是我聞」四個字開篇。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金剛經》

「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經大都以這四個字開篇?其中的「我」又究竟指的是誰?

為了解答以上的疑惑,非凡先來介紹一下佛經的一般體例。

一部佛經一般分為三大部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稱作「三分」。「序分」是佛經的序言和引子,敘述佛經的由來及因緣;「正宗分」是佛經的主體部分,闡述佛經所要表達的主要宗旨和義理;「流通分」是整部佛經的歸納總結,講述受持佛經的功德利益,勸誡眾生信受奉行,使佛經廣宣流布。

悟道

「序分」分為「通序」和「別序」。「通序」也稱「證信序」,為一切佛經所通用,其格式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俱」。「別序」也稱「發起序」,敘述該經發起的特殊因緣,是由「通序」轉入「正宗分」的過渡。

「證信序」顧名思義就是證明佛經內容真實可信的序言,包括論證佛經真實不虛的六大要素,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合稱「六成就」。

「信成就」,即「如是我聞」中的「如是」,指經中所講的內容是佛陀親口所說,是真實可信、確鑿無疑的。

佛陀說法

「聞成就」,即「如是我聞」中的「我聞」。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他是佛陀滅度後第一次結集經藏的誦出者。「我聞」就是說阿難所誦出的佛經都是其親耳聽聞佛陀宣說的,而不是道聽途說或輾轉聞得的。

「時成就」,即「一時」,指佛陀宣講佛經的時間。這是佛經中一種表示時間的特殊方式。

「主成就」,即「佛」,指說法者確實是佛陀。

「處成就」,即「佛在某處」,比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指佛陀講經的地點。

「眾成就」,即「與某大眾俱」,比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指聽聞佛陀說法的大眾人等。

本師釋迦牟尼佛

相傳,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之際,阿難來到佛前,向佛陀請教四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一切經首,當置何字?」佛陀答道:「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等六事。」

由此可知,佛經以「如是我聞」開篇,是遵照佛陀的囑託。

佛經「證信序」中的「如是我聞」等「六成就」具足,則證明了佛經內容的千真萬確,以令讀經人生起正信、受持讀誦。

佛像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佛經教法是從佛陀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來的。今世能夠得聞佛法之人,必定是往昔曾深植過善根的。以佛法作舟筏,則可渡到了生脫死的究竟涅槃彼岸。

作者:襲非凡(非凡之音)

深入經藏,演暢法音,匡扶世道淨人心。

(本文系原創首發,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於曉非:如是我聞《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十八
    我個人的看法是,昭明太子加的這些名字,也許對學習《金剛經》有所幫助,有所提示,但經中畢竟原本沒有這些名字,所以只能作為參考。佛教徒誦持《金剛經》時,這些名字是不應誦持的,它們確實不屬於經的內容。所以這次共同學習《金剛經》,這些名字都是略過去的。如是我聞看《金剛經》第一句話:「如是我聞:」一部完整的佛經都是這句話開頭。
  • 「如是我聞」中的「我」,竟然是他!昌樂法師告訴你其中真諦!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36上一講講如是我聞之我,狹義上講是阿難,那還有廣義上。在講廣義概念之前,有很多人一提到如是我聞的時候,他就有個很大的疑惑。這個疑惑就是,佛法裡面不是講無我嗎?這裡怎麼又有個我?是不是很多人有這個疑惑?
  • 釋迦佛在涅槃之前,給眾弟子講的最後一堂課的內容是什麼?
    佛陀在入滅前,告誡弟子當以波羅提木叉為本師,以制五根,離嗔恚、驕慢等,勉勵弟子不放逸,要精進道業。佛陀自三十五歲悟道,此後說法四十五年,足跡踏遍了恆河兩岸。到了八十歲那年,佛陀身體染了疾病,已自知將在三個月內涅磐。
  •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聞」,標師承。(一)「如是」,標信順。佛當年講經的時候並沒有把它寫成經典。經是佛滅度之後,弟子們把它整理出版了。佛滅度了,經典怎麼來的?佛的這些弟子當中第一流優秀的弟子,他們在老師的座下不但是理解,而且有修有證,那當然見解是絕對正確的,沒有錯誤的。
  • 字字妙蓮香 | 為何佛經開頭都有「如是我聞」
    >  釋:  如是,如果從字面意思來講的話,就是這樣的意思。它和我聞在一起,表示我阿難就是這樣如實聽佛所說,表示信的成就。如是深層的意思:如是,代表法爾如是。我們凡夫把虛幻不實的、無常變幻的,我們牢牢地執著,追求所謂的永恆。但是呢,比如說聲聞乘的,他們只見到無常,見不到一切法本來如如不動,所以這裡的如,是法爾如是,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但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佛說出來,這樣就開啟了佛度化眾生的因緣。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大家對須菩提並不陌生,《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授業師父菩提祖師即為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這應該也是他為自己弟子取名「悟空」的原因。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即為當機受法者。一.須菩提的悟道因緣關於須菩提尊者的身世及信佛因緣,在《撰集百緣經》中有較詳細記載:釋尊初始成佛,想要教化龍王一族,便來到須彌山下,示現了一位比丘的形象,在山頂端坐思惟。當時有一金翅鳥王,在大海中捉住了一條小龍來到須彌山頂進食。被捉的小龍還沒有死亡,看到一位比丘端坐,便哀聲求救,沒來得及被救就死掉了。
  • 摩柯迦葉不僅僅是佛陀的弟子,其真實身份讓人心生敬意
    02一、衣缽的守護者 佛陀在樹下將要進入涅槃之前,他就親手將衣缽交到大迦葉的手上並叮囑他等待未來彌勒佛的到來,並協助他廣傳佛法度人。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其中涵義,一件衣缽為何能夠讓佛陀如此的重視,甚至是在涅槃前親自叮囑!
  • 佛教中的三寶,主要指的是什麼
    我們在沒有具體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前,首先來了解一下三寶的大體含義:佛教中所說的三寶主要是指佛、法、僧這三寶。 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的意思; 法的字義解釋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意思是每一事物必然有它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什麼物質
  • 佛教:須菩提尊者,佛陀弟子中解空第一,隨順世間行大忍辱
    佛陀到他的家鄉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須菩提受父母的影響,出家做佛的弟子,最後成為佛陀十大最為傑出的弟子,並在眾弟子中解空第一。須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闊達自在,為諸比丘敬佩。但也有人對他冷諷熱嘲,說他整天痴痴呆呆,一點也不活動,沒有什麼了不起。一些比丘聽了這話,為須菩提鳴不平,要和那些人辯論。
  • 佛教文化:「三藏」所指的經、律、論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佛經是釋迦摩尼佛當年在世親口所說,佛滅度後由佛陀的弟子們編輯整理流傳後世,在流傳的過程中,向世界各地區傳播因為民眾語言文字不一樣,所以就需要翻譯,同樣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經典是翻譯的。所以我們讀佛經通常會看到經題的旁邊會有一行小字,這行小字通常都是寫翻譯大德的簡歷。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空又是什麼意思?
    佛陀在世時,講過了我們這個世界是由四大構成的。是哪四大呢?地、水、火、風,這四種因素構成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那麼,四大皆空是不是指的地、水、火、風都是空無的呢?其實還不是的。有關四大,在《圓覺經》中有這樣的記載:「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 佛家中的「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家有「皈依三寶」的說法,三寶指的是:佛、法、僧,這三個。皈依的「皈」是歸向的意思,「依」是依靠的意思。傳統對「皈依三寶」的解釋是一種制度,說的是通過一定的儀式和程序辦理皈依,從而確定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人生目標,通過這個過程就算正式成為佛門的弟子了,也是標誌著學佛的開始。
  • 佛陀所講的眾生又指的是什麼?
    佛陀與眾弟子如果你還不知道眾生平等的故事,那不如看看《大莊嚴論》中阿育王賣人頭的故事,這個故事就充分向人們闡述了眾生平等當中的眾生所指。他在國內大肆宣揚佛教,修建佛寺,並且虔誠到每次遇見佛教中人都要行「接足禮」,所謂「接足禮」就是五體投地的跪拜在僧人面前,用手和額頭去觸碰僧人的足面。
  • 為什麼鳩摩羅什自稱是臭泥中的蓮花,不願成為「佛陀第二」?
    鳩摩羅什,中國佛教八宗之祖,三藏法師第一人,被視為東土最接近佛陀的佛門聖者。民間傳言,他是佛陀上首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轉世。跟舍利弗尊者一樣,在其年少之時,就已是名揚西域三十國的佛法大師。曾有三果羅漢預言:如果鳩摩羅什在三十六歲之前未破色戒,他會成為「佛陀第二」,東土第一尊佛!可惜預言未能成真,鳩摩羅什雖然有極高的聲譽,卻始終非「佛」。他究竟是在三十六歲前哪一年破戒的,我們已不得而知。不過,佛教有一則著名的公案,弘始七年(405年),後秦君主姚興在長安專門為61歲的鳩摩羅什開闢「逍遙園」,在其中修建了著名的草堂寺。
  • 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你認識幾個?其中兩個弟子最出名!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61在接下來的幾講,我們來講佛的大弟子們,所謂諸大弟子眾所知識皆是大阿羅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諸大弟子。在我這個十幾年前出的一本叫《彌陀經講記》的這本書當中,諸大弟子這一部分是忽略沒有講得,當時的考慮是因為,這些諸大弟子的因緣,在一般的資料當中都能檢索到,都能去找到,大家可以去了解,所以當時就沒有講。
  • 佛陀真的會生病嗎?——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
    阿難八歲出家,後來成為佛的侍者,承侍佛陀31年。佛陀示現圓寂時,他也隨侍在身邊,電視連續劇中的情節也是如此。不少道友也知道佛教中阿難的歷史。去年我們學《妙法蓮華經》時提到,有兩個人在空王如來面前發菩提心,其中一人是釋迦牟尼佛,另一人是阿難。雖然他們是同時發菩提心的,但因為佛陀在因地極其勇猛精進,故早於阿難先成就佛果。
  • 天人轉世輪迴為魚 佛陀揭秘無比殘酷前世因果
    天人轉世輪迴為魚,佛陀揭秘無比殘酷前世因果(資料圖)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鬥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如果他還活著,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著老人,而後輕輕一笑。瞬時,佛陀的齒畔產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個市集。一會兒,一頭滿身臭穢的大豬,身體滴著屎尿,搖搖擺擺的晃過市集,眾人此時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見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憐憫地微笑。 阿難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覺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請示:「慈悲的世尊!
  • 金剛經13——先阿含小乘,後般若大乘,佛陀的講經次第
    《金剛經》: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一篇咱們繼續來聊「善現啟請分」第二,看看須菩提向佛陀請教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