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次生災害:「非冠」患者的求生

2021-01-20 中國新聞周刊

疫情次生災害:「非冠」患者的求生

本刊記者/霍思伊 胥大偉

2月15日,武漢迎來了庚子年的首場降雪。很多人對這場雪印象深刻。

張義斐在打電話的間隙,抬頭看窗外,整個城市仍荒蕪似一座孤島,雪落在地上,白茫茫的一片。

本該去醫院透析的王德昌正在一家酒店隔離。他想著今晚給老婆打電話送一箱泡麵過來。

下雪路滑,輪椅不好走,姜琲的母親從醫院門口,非常緩慢地把自己拖到了透析室,一步一顫。很快,她開始低燒。

他們三人,一個28歲,一個56歲,另一個64歲。人生本該沒有任何交集,因為這場突發的疫情,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謂——「非冠」患者。

在2月之前,非冠患者的求助少有人關注。隨著「清零」和「應收盡收」的逐步落實,新冠患者收治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武漢整體的疫情防控局面也開始步入軌道。但另一面,越來越多的醫院被徵用,資源向新冠肺炎患者傾斜,原有的病人被中斷治療,正常的醫療秩序被徹底打亂。

一個由志願者建立的網站專門收集每日微博上的求助。2月15日,共有29條求助信息,其中19條來自非冠患者。此後,非冠求助的比例不斷增加。同一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1548例,累積確診達到35314例。但在官方統計數字之外,因疫情而中斷放化療的癌症患者、無法按時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以及無法進行移植的白血病患者等特殊群體有多少人?卻沒有統計。

民間人士用「肺炎次生災害」來形容這次疫情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除了中小企業破產危機、民眾心理創傷難愈,更迫切而現實的,是這些非冠患者的生死等待。

「我們仿佛是一群被遺棄的人」

武漢鼠年首場大雪前三天。2月12日上午,包括張義斐在內,一共約110名原本正在放療的癌症患者全部搬到了另一棟樓。就在兩天前,他們剛剛入院。

和一周前已經陸續停止治療,被要求強制出院的化療患者比,張義斐覺得自己還算幸運。但就在入院後第二天,病友群裡就有人說,別的病區的醫生已經得到通知,所有放療患者全部要出院。他去問他的醫生,對方也說不準,只說院領導還在商議。

張義斐今年28歲,2019年10月,在湖南老家被確診為鼻咽癌中晚期。11月初,開始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住院治療,這裡是湖北省治鼻咽癌最好的醫院之一。治療方案是3次誘導化療,再加33次放療。12月底,三次化療結束後,增強CT顯示,腫瘤病變區域縮小。醫生說,「效果很好,再放療一下(腫瘤)就沒了。」

年後沒多久,醫院突然通知放療患者全部住院。放療原本不要求住院,因為每次只有十分鐘,患者每周有三天在固定時間去醫院的放療科即可。但特殊時期,張義斐推測,醫院擔憂,病人每天往返,路上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2月11日晚上,剛入院的張義斐得到通知,協和腫瘤中心馬上也要被徵收為肺炎定點醫院。醫院一共有三棟樓,住院部所在的1、2棟全部要收治肺炎病人。放療病人原本住在2棟,統一要搬去3棟。有患者問,放療室在2棟的負一層,整棟樓共用一套通風系統,通風口就在負一的樓梯口,被徵用後,病毒很可能從上面下來。而且整棟樓都是新冠肺炎病人,他們怎麼過去,醫生沒有答覆。當天,出院的說法開始在患者間流傳開來。

12日,搬到新病房後,張義斐開始打求助電話。先打到江漢區指揮部,工作人員說,你們不是還沒搬走嘛!等要搬走的時候再打電話。他說「那我怎麼辦啊?」對方說,此事不歸他們管,要他去問區衛健委。區衛健委說,協和是省級醫院,他們管不了,讓他打給市衛健委。市衛健委說,沒得到通知,但會向上面反映。市長熱線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二天上午,張義斐從放療室出來,醫生就讓他去辦出院手續,說下午新冠肺炎病人就要過來了,這兒不安全,趕緊回家。他想,如果現在回老家,重新入院治療,至少還要隔離14天,時間太長,對放療到一半的患者而言,這個影響很難預估。於是他沒有第一時間回去。後來的事實證明,隨著武漢管控措施的不斷升級,出城成為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按照程序,醫院給外地患者辦理出院後,同時開具出城證明,患者憑這個證明向區、市指揮部層層申請,同時報給老家的社區。張義斐說,除了2月13日當天有兩個病友託關係出城以外,13日之後,再也沒有外地患者出過城。

2月13日,是張義斐出院的日子。這天下午4點20分,協和腫瘤中心第一批新冠肺炎轉院病人的收治正式啟動。中心共開設14個發熱病區,共計850張病床。醫療團隊由外省市醫療隊和協和自己的醫療隊共同組成,抽調醫生涵蓋重症醫學、呼吸、感染和腫瘤等科室。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很多腫瘤病人的主治醫生上了前線,此後很難聯繫上。

辦出院手續時,張義斐正好看到主治醫生。對方說,12日晚上他一直在跟院領導溝通,看能否給患者繼續治療,比如讓病人籤一個風險同意書,如果感染自己負責,不怪醫院。但領導有顧慮,沒有同意。他又和院方爭取,多給出院患者打一次化療藥,仍沒有被批准。

他很擔心張義斐,怕放療到一半,腫瘤會再次長大。

第二天,張義斐在病友群裡看到武漢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接受《新京報》採訪的截圖。對癌症患者被強制出院的事,張玉回應說,病情暫時可控、化療結束的患者被建議出院。留院的是病情較重的患者。

「群裡所有人都很憤怒。我去病區看過,留院的患者目測有30人左右,都是外地回不了家的,暫時住在醫院,沒給任何治療。」張義斐氣憤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張玉還指出,若出院後病情惡化可重新入院,渠道是暢通的。據《中國新聞周刊》調查了解,協和腫瘤中心被徵用後,所有放化療治療全部停止,也不再允許患者重新住院,放療室外貼了封條。

武漢協和醫院宣傳部副部長塗曉晨2月19日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協和腫瘤中心沒有中斷患者的治療,已經出院的都是治療完成的。目前,未完成治療的腫瘤患者被專門安排到一個「清潔區」繼續治療。他還說,化療現在還可以做,但放療已經停了。

對於截至2月19日仍在協和腫瘤中心的癌症病人數量,他說:「一周前是100多人,這兩天數字我不太清楚。」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一周前,在100多人被安排到「清潔區」後的第二天,就全部被中斷治療,要求出院。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被中斷放療的患者共計110餘名,留在醫院的約30名,都是外地患者。

其中數位患者向《中國新聞周刊》證實,他們雖留在醫院,但已經停止治療,一些人口服化療藥替代,副作用強烈時,護士會給他們輸護肝護胃的藥。其他時間,每天只有護士來測體溫。

對這些留院患者而言,每天的生活由失眠、焦慮、吃飯和呼吸構成。一天的盒飯共33元,飯是硬的,要拿水泡開。接受了放化療的患者大多食欲不振。由於疫情,出不了房間,整日不能動彈。整棟樓從早到晚都安安靜靜,病房裡沒有人說話。

2月15日,大雪。

這天,官方發出通告,進一步擴大新冠重症定點醫院的範圍,把武漢的委屬委管醫院和省屬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都拿出來,協和腫瘤中心、協和西院、同濟醫院的中法院區、光谷院區,以及省人民醫院的東院,都作為集中收治重症病例的定點醫院,床位擴大到了5000張。當日,協和腫瘤中心的微信公號頭條是《風雪無阻!協和醫院腫瘤中心昨日完成539名病人轉運收治》。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除了協和腫瘤中心被中斷治療的110餘位癌症患者,其他來自同濟中法、光谷院區有同樣經歷的患者也有很多,而這只是在最新一批徵用之後。這個群體遠比想像中龐大。

從1月22日迄今,武漢先後有5批共計46家醫院被徵用。在官方名單之外,還有一些小型的私立或專科醫院被臨時徵用。2月5日晚上7點50分,武漢廣發腫瘤專科醫院正在接受臨終照料的15餘位癌症晚期患者也突然接到通知,醫院臨時被徵用。僅10分鐘後,這些患者停掉了打到一半的營養液,從醫院門口被抬了出去。

一位親人已經去世的患者家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被強制出院時,對於後續如何治療,在家裡怎麼護理,如何讓病人哪怕能減輕一點痛苦,哪怕是口頭上的一個交代都沒有。當時,整個醫院處於無序的狀態,連護士長都是臨時接到通知。

2月13日晚上,張義斐從醫院側門離開,看著三輛公交車拉著滿滿的新冠肺炎病人住進他們的病房,他不知何去何從。

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們仿佛是一群被遺棄的人。」

「政策還沒有細化到這個群體」

在張義斐出院當晚,王德昌也被連夜送去了酒店隔離。

2月13日,王德昌照例去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做透析,接到透析室通知,所有透析患者要做CT排查。他的CT結果顯示:雙肺感染,病毒性可能。

醫院馬上通知社區,當晚,社區打電話給他的兒子王朗,通知他帶父親去指定酒店隔離。從家步行20分鐘後,王德昌住進了一家酒店,開始隔離。

但更緊迫的難題是,光谷院區不再允許王德昌去透析。醫院說,如果是確診為新冠肺炎透析患者,可以繼續留在醫院透析,因為該院區已經於1月27日被徵收為發熱定點醫院。如果徹底排除嫌疑,可以去第三醫院首義院區透析。但對於疑似患者,醫院沒有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在武漢相繼公布了幾家定點透析醫院後,因為醫院被臨時徵收造成的透析難現象,已經得到有效緩解。但這些定點醫院分為兩類,只針對確診或非新冠病人。對疑似病人是否收治,官方沒有明確指示,具體做法,各區都不相同,但在疫情防控成為首要任務的當下,每個醫院都要在收治與風險之間進行一番謹慎的權衡。

首義院區說,肺部有炎症他們不敢收。武漢市普仁醫院放射科醫生更明確,對王朗說,看到他的(CT)片子,在當下的疫情大環境下,沒有哪一個醫生敢給你一個肯定的診斷。

但王朗覺得,父親染上新冠的可能很小,肺部炎症更可能是此前肺炎的遺留影響。王德昌於2017年4月被診斷出慢性腎衰竭末期,此後每周去光谷院區透析三次。在2019年1月、5月和11月都曾因為肺炎住院。

事實上,透析患者群體比較特殊,由於體內水分和毒素經年排不出去,會在身體滯留,肺部和心臟一般都有些問題,比如肺氣腫、肺部積液或心臟積液。但單從影像學的表現上,目前仍很難區分新冠肺炎和普通肺炎。而核酸檢測的不準確性又使醫院不敢僅根據核酸檢測結果做出判斷。

王德昌先後做過兩次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陰性,但仍被列為「疑似」。據王朗了解,像他父親這樣的「疑似」透析患者,在武漢透析人群中佔很大的比例。

王朗指出,由於病人群體本身很複雜,政策上還沒有細化到疑似透析病人這個群體。但他了解到,一些疑似患者和他父親情況類似,但有些人已經通過向社區、街道各層面反映,利用各種渠道住進了醫院。

他也給所在區各政府部門打過電話,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取決於每個區各自的統籌效率和醫療資源。

一方面,他所在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醫院資源較少,區內所有的醫院他都打過電話,要不就是沒床位,要不就是不收疑似。另一方面,跨區調配需要由社區、街道、區指揮部一級級上報到市指揮部,再由市裡根據每日報備信息統一進行調配。但他發現,即使和市指揮部通過電話,他們也只是打回給東湖高新區讓其自行解決。

一切又回到原點。

王朗不知道的是,2月中旬以前,由於密集地徵收新的公立醫院,透析患者透析難的問題曾經集中爆發出來,當時,哪個醫院有位子就把病人分流過去。那段時間,成功進行過十幾例跨區調配。但隨著大多數透析病人逐漸穩定,各區原本的透析資源也趨近飽和,政策收緊。從中下旬開始,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要求各區自行解決自己的透析病人。

一位在協和腫瘤中心住過的透析病人家屬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比如,如果有五位透析病人因為病情危急住進了協和腫瘤中心,指揮部收到上報後,第二天,就會要求各區把各自的病人接回本區醫院。

依據官方要求,醫院從2月中旬開始徹底不對私開放,所有病人除了緊急透析的情況,必須通過指揮部統一協調安排。王朗曾諮詢過位於青山區的武漢市普仁醫院,如果住院,是否要社區與之報備,對方說不用,個人直接過來就行。這說明,一些醫院還是有一定的自主權,整個武漢市對醫療資源的統籌調度仍然比較無序,政策頻繁變更且缺乏公開,都增加了患者通過政府渠道求助的難度。

多位患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政策一天一變,也不知道從哪裡獲取最新的信息,只能每天不斷地給各部門打電話,社區、街道、區衛健委、市衛健委、區指揮部、市指揮部,以及市長熱線。等到的反饋大多是「我們已經上報,請您耐心等待」。

2月13日出院後,張義斐每天都在打電話。市長熱線一打過去,他們就說「張先生您好」,接線員已經認識他了。「我覺得常人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得這個病,對我來講本來就是很大的一個打擊,我才二十幾歲,沒結婚,我媽就我一個兒子,現在又中斷治療。一個病友就講,一個人在絕望中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他說。

2月19日,武漢市衛健委主動給他打了一個電話。對話如下:

衛健委:「住院沒有?」

張義斐:「還沒有。」

衛:「同濟和協和本部現在可以收。」

張:「我親自去協和同濟問過,都不開放。」

衛:「那其他醫院呢?」

張:「聽說普仁可以。」

衛:「那你去啊。」

張:「我還在考慮,而且還有那麼多病友,一個醫院也不夠。」

衛:「你別管他們,你自己先住進去。」

張:「現在社區的車出不去,我過去也不方便,你們能幫忙嗎?」

衛:「這個沒辦法,只有靠你們自己。你有聯繫其他醫院嗎?」

張:「你們自己都沒搞清楚哪些醫院可以住,你就給我打電話,你給我打這個電話有什麼意義?」

另一邊,王朗持續不斷的電話,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

2月16日晚,東湖高新區的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正式開始收治病人,隔離酒店接到通知,立刻把酒店裡所有輕症病人分流到新建好的方艙。王德昌是疑似,仍被酒店連夜送入方艙。

王朗母親聽說後非常著急,擔心他在方艙交叉感染,馬上給社區打了一通緊急電話,社區報給街道,街道臨時召開了一小時會議,經討論後,連夜派車又將王德昌從方艙內接出,送到了另一家隔離酒店。但此前,他已經在方艙待了三個小時。回來時,王德昌被塞進車輛後備箱內一個等人大小的箱子內,用於隔離。

2月19日凌晨,社區突然把王德昌從隔離酒店接出,連夜送到了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同行的共有三個透析病人,兩個疑似,一個確診,司機穿著防護服,三人只戴了口罩。到達住院部後,醫生說,只收確診,另兩個疑似病人仍無法入院。但司機已經走了,他們被留在了醫院門口。

天蒙蒙亮,王德昌的妻子從家裡騎著三輪車,去醫院門口把他接回酒店,往返用了快兩個小時。此時,他已經中斷透析快6天,情況危急。19日白天,再次回到光谷院區掛急診透了一次。

一位三甲醫院的透析科主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沒尿的病人透析最多停三四天,如果一周沒透,體內的高鉀極容易造成心臟驟停,非常危險。

「此前我們一直不敢讓他去光谷透,因為那裡都是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不敢去承擔這個風險,但到了危急的時候,就顧不上那麼多了。」王朗說。

「武漢現在就像一根弦」

武漢大雪過後,姜琲的母親開始低燒。

家人懷疑是大雪那天,輪椅走不了,她不得不從醫院門口步行到透析室,受了寒。去年,她突發腦梗,喪失了部分語言能力。在更早之前,她得了慢性腎衰竭,目前已經透析五年。

2月20日早上,CT結果顯示雙肺感染,多發斑塊狀、片絮狀磨玻璃樣模糊影,大概率是新冠肺炎。原本透析的普仁醫院不收確診或疑似肺炎病人。社區把她送到武漢市第九醫院,該醫院是收治確診透析病人的定點醫院之一。但從20日早上九點一直等到21日晚上,第九醫院仍沒有安排住院,只說雖有床位,但要等區防疫指揮部的指示。

姜琲的父親陪著母親在醫院大廳裡坐了兩天一夜,不吃不喝,沒有藥物。她擔心他們熬不住,在21日晚上開始於微博上求助。

她沒想到,在一小時內,求助的微博閱讀量還沒到100,就先後收到了三通電話。第一通來自志願者,和她了解了基本情況後,說會和政府的人溝通。第二通來自武漢市衛健委,說已經核實過她的身份,會找院長給她母親安排好床位。最後一通是市公安局,說看到了網上她的微博求助,也看到有一些留言,希望既然問題已經解決了就刪掉。掛了電話後,姜琲刪了這條微博。當晚,她的母親住進了醫院的留觀病房。

疫情暴發以來,各類民間志願組織的表現突出。無論在幫助新冠肺炎病人找床位、給醫院捐物資、志願者車隊義務配送,還是在解決非冠患者的求助上,都發揮了很大作用。

一位不願具名的公共政策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這一方面反應出中國的民間力量有足夠的潛力,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指揮調度存在問題的一個側面體現。

在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嚴忠看來,這次疫情暴露出的一個最大問題,表面上看是政府的統籌調度有缺陷,本質上,還是中國醫改滯後的困境。

他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武漢徵收的定點醫院中,三甲醫院是最主要的力量,資源一旦被徵用,腎透析、癌症、白血病等特殊病人群體的治療就會出現問題,而大量的區縣基層醫療機構則無法及時補位。在中國,分級診療的體系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以前一直說要把醫療資源下沉,比如三甲醫院和基層的醫院搞聯合體(醫聯體),但效果一直不好,老百姓有病還是往三甲醫院跑。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不是出在硬體。中國現在小一點的醫院,包括農村的鄉鎮衛生院,基本設施都有,最關鍵的是沒有醫生,也就是解決人的問題。這種局面,醫改十多年基本上沒有解決。

「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一次新冠病毒事件,讓這個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推動醫改繼續前行。」他說。

黃嚴忠還指出,醫療資源在肺炎患者和非冠病人之間分配的不均衡,實際上反映出體制性的問題。在動員式體制的作用下,自上而下壓下來,對地方來說,最重要的是完成上面提出的硬指標,沒有指標要求的沒人管。

專門幫助腎透析患者的平臺「腎一樣的人」發起人智安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從1月26日透析病友開始集中爆發起,他聯合數家媒體,開始在網上為透析病人發聲,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視。在各類非冠患者中,孕婦、透析病人屬於被關注較早、較多的群體。

2月4日,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就強調,一些血液透析的病人,因為原來就診的醫院被徵用作為定點醫院了,這部分病人的就醫出現了困難。針對這個問題,要求全國各地在徵用定點醫院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原來就診的病人登記造冊,每一個病人都要給他辦理好後續的治療。

2月5日,武漢公布了感染病人的定點透析醫院,一共有6家,分散在各個區。

2月16日,武漢市衛健委再次公布了一份專門的非新冠肺炎患者接診醫院名單。這是武漢官方第一次專門針對「非冠患者」發布通告,主要針對慢性重症患者、孕婦、兒童和透析患者。公布的6家醫院中,有三家專門針對非冠透析病人。

兩天後,武漢市衛健委又公布了一份更全的名單,分類也更細,涉及急性心腦血管、外傷等急危重症、血液透析、孕產婦、兒童(含新生兒)、惡性腫瘤(含惡性血液病)及慢性疾病等患者。腫瘤患者定點醫院第一次進入官方的行政指令中。

從兩周前開始,張義斐開始失去味覺,吃什麼都感覺在嚼沙子。基本沒有口水,喉嚨晚上會痛。他放療中斷前剛做完第13次,一共33次,算是中前期。對放療患者而言,越到後期,痛苦越強。他認識的一些病友脖子開始一塊塊脫皮,滿嘴都是口腔潰瘍,舌頭上都是泡,張嘴都困難,只能吃流食,有的還要先噴麻藥再吃,一些大老爺們都哭。這些都是放療的後遺症,一般結束後半年到一年左右會慢慢消失。病友都想快點熬過去,但現在中斷了,只能回家拖著。

大多數化療患者都會在體內置一根外周中心靜脈導管。張義斐的有36釐米長,從右手的手臂直接插到心臟大動脈,方便長期輸入化療藥。每周要維護一次,比如換針頭,換導管,消毒。到2月18日,已經是第七天,他仍找不到醫院維護。後來他聽說普仁醫院可以做,但離他住的地方有十幾公裡,只能靠社區派車送他。18日,社區突然說車出不了區。就在這天,武漢所有私家車之前發的通行證都作廢。19日,他花500元找了個私家車送他到普仁,換了管。

黃葵的母親患有惡性淋巴瘤,她沒有讓母親置管,就是聽說很多病友出院後找不到更換的地方。和張義斐一樣,她母親原本也在協和腫瘤住院,第一期化療結束後出院,因為疫情原因,無法再入院。看到武漢市公布的名單後,她看到湖北省腫瘤醫院可以收治。於是趕緊去掛號,19日,醫生說這幾天不行,腫瘤科有感染,正在消毒,醫護不夠,藥也不夠。她每天給腫瘤科打電話,說自己的情況,21日一早,收到醫院的通知,說有一張床位,讓她馬上來。21日,黃葵的母親順利入院。她猜測,除了自己聯繫頻繁以外,她母親此前只化療了一期,比較好重新調配方案,也是醫院可能的考量之一。

三天後,她的母親化療第一期結束後要再次出院,下一次,她是否還有這麼好的運氣,她不知道。「走一步算一步,先度過今天再說。我們就像戰爭裡的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21日晚上,姜琲把母親送進病房後,已經是夜裡10點,她跑出來找吃的,只買到了一箱泡麵。第二天中午,她捧著泡麵,找到一個偏僻的綠化帶,蹲在路邊吃。她不會預計到,第二天,母親的核酸結果出來,是陽性,她和父親馬上被送去隔離。但母親無法自理,說話只有她和父親聽得懂。

23日,張義斐收到主治醫生的電話,說協和腫瘤中心開放化療,但放療仍不行,建議他回來住院,多加一期化療。24日下午,他順利住上了院。

從22日起,同濟、協和以及省腫瘤開始收病人的消息就在各病友群流傳,但收治情況仍不穩定。張義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必須要收到主治的通知,才有資格重新入院。和他同期的一些病友,很多人並沒有收到通知。同濟和省腫瘤的情況也是類似,很多患者反映住不進去。

一位家住湖北省隨州市下轄某村的腦瘤患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放療中斷後,她回到家裡,醫生開的化療藥已經中斷近一個月。從臘月二十九開始,她所在的村就徹底封鎖,村口被設了路障,有人全天把守,不許進出。村民已經和外界完全隔絕,更別提買藥。因為手術,她被剃了平頭,現在一層薄薄的發茬已經長出,緊貼著頭皮,下面,一個碗口大的褐色傷疤仍昭然可見。此刻,她更關心生活用品用完了怎麼辦。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諮詢專家繆曉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像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和惡性腫瘤患者,複查和有效治療,是很迫切的,政府要思考,如何讓病人看得上病。

黃嚴忠也建議,目前重點要解決兩個問題,病人看病難和藥物的可及性問題。地方政府首先應該通過發文、領導督促、糾正此前的一些做法,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來。

他說,武漢現在就像一根弦,如果繃得太緊的話,可能會斷。「我覺得,差不多到極限。」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張義斐、王德昌、王朗、姜琲、黃葵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棋界疫情百態4:戰疫情易 撼次生災害難 有人向前邁出一步
    但很多時候,天災帶來的損失不僅僅是天災本身,還有伴隨而來的次生災害。如同地震過後,堰塞湖危害更巨;洪水退卻,防護不好傳染病就悄然來襲。更有甚者,次生災害並非只顯現在物質上,精神方面的暗中戕害,負面情緒的揮之不去,這些都有可能糾纏受害者一生。 範蘊若八段就可以歸結為受害者之一,無論如何,直接促使他突發抑鬱症墜樓身亡的眾多原因中,半年來作祟的疫情都很難擺脫干係。
  • 中國應走出抗日戰爭的「次生災害」
    回望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筆者痛心地感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那場侵華戰爭,其產生的嚴重後果,絕非曾使中國山河破碎、兩千萬國民犧牲那麼簡單,它所產生的「次生災害」,綿延幾十年直至今天,一直在影響著中國。歷史學家餘英時曾說,他之所以恨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因為「日本侵略,民族存亡之秋,需要依靠強有力的政黨凝聚力量,一致對外,所以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口號是『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
  • 抗疫生活|張宏傑:我在疫情中的「微博生活」
    隨著疫情的發展,還有一個事實越來越明顯,那就是這次疫情導致的「次生災害」,大量的非肺炎病人,他們怎麼辦。我最早關注到這一點是1月30日看到的一位叫「@一直都在想ing」的醫護工作者在微博上說她的父親去世了:「謝謝大家,如果你們知道他怎麼走的,會更加難過,他輾轉兩個醫院透析,結果全被徵用發熱醫院,導致無處可透,算了……而他菇涼還在一線。」
  • 今年我國入汛以來降雨頻繁雨量大 次生災害影響嚴重--中國廣播網...
    中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汪群均) 今年入汛以來(5月1日至7月20日),我國天氣氣候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氣象災害突發性、極端性和並發性突出,影響範圍廣、損失程度重。與常年同期相比,江南大部、華南地區東北部降水量偏多3~5成,江西東部和福建西部局部地區偏多5成至1倍。
  • 今天是護士節,在非冠疫情這個節點,祝各位白衣天使節日快樂
    而護士也是最直接最切身的於患者接觸的人。尤其是在此次疫情中,醫護工作者更是衝鋒在前,是最直接面對非冠病毒傳染源的人。他們是勇者,他們只是一群孩子學著前輩向死神宣戰。有些不幸感染,甚至犧牲在一線。最後一道防線,他們在無數個日日夜夜守護著我們。
  • 從非冠疫情到國學文化
    關於武漢疫情從2019年12月31日至今,非冠疫情確診人數已經超過2萬例,死亡人數已經超過400人。此次非冠疫情為何迅速從武漢蔓延至全國?以致讓全國30多個省市區啟動一級響應,讓國家傾全力抗擊疫情,讓無數醫生、護士、軍人衝鋒一線?如此重大疫情竟然起源於一隻蝙蝠,起源於人類禁不住的口腹之慾!
  • 當醫院爆滿後,非新冠肺炎患者求醫問診有多困難?
    美國專家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就發出警告,各地的醫院會被新冠肺炎患者擠爆,面對床位緊張的情形,醫護人員還需要應對類似康諾利這樣的常規緊急病例。 ,還要應對非新冠肺炎的病人,承受的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 新冠疫情形勢日益嚴峻,美國加州宣布最新居家令
    新冠疫情形勢日益嚴峻,美國加州宣布最新居家令 據央視新聞12月4日消息,當地時間12月3日,美國加州州長加文·紐瑟姆宣布了一項最新的居家令。
  • 蝗蟲、草地貪夜蛾、非洲豬瘟,全球農業正遭遇災害威脅
    本文字數:1743,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導讀:專家認為,對蝗蟲、草地貪夜蛾災害,需要提前進行系統的預測評估,儘可能早防早控。作者 | 第一財經 邵海鵬全球的農業,不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正遭遇災害威脅。從種植業來看,東非國家、巴基斯坦遭遇嚴重蝗蟲災害,而國內今年或爆發草地貪夜蛾災情。在養殖業方面,儘管非洲豬瘟疫情有所控制,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養殖業帶來次生衝擊。而沙特、丹麥、越南,國內新疆、湖南兩省,均發生了禽流感疫情。
  • 新冠疫情之下,心理健康至上
    精神疾病是全球範圍內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新冠疫情的暴發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了負面影響。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形勢下,焦慮、抑鬱等常見精神心理問題備受關注。我國一項5萬餘名居民參與的線上調查顯示,疫情期間中國人群心理健康問題突出,發病率高達30%。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表示,新冠疫情發生伊始,本身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越來越多的正常人由於健康問題、居家隔離、社交距離等因素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輕者困惑、憤怒,重則出現應激症狀,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 美國南達科他州急救護士:很多新冠患者臨死前仍不信新冠真實存在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美國南達科他州急救護士:很多新冠患者臨死前仍不相信新冠是真實存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環球網報導】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峻,其中南達科他州僅在11月,就有219人死亡,約佔該州自疫情爆發以來總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
  • 今日疫情匯總:特斯拉CEO馬斯克確診新冠、香港疫情恐現大反彈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鍾書毓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累計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目前已超過25萬例,這一數字超過了美國一年因車禍、自殺和中風死亡人數的總和。
  • 全球變暖使次生災害頻發,世界糧食危機凸顯,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整個2020年,由於全球變暖所導致的直接或間接地次生災害更是讓我們應接不暇。而近日的一份報告更是在人群中引起熱烈討論。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家國際組織共同發表報告稱,世界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大約8.2億人將持續處於飢餓狀態。此次糧食危機將至少影響27個國家,這或許是50年來世界面臨的最嚴重糧食危機。
  • 有癌症晚期患者感染新冠,腫瘤竟然消失了
    此前,英國及南非相繼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英國方面稱,新冠病毒新變種的傳染力更強。神奇案例!癌症晚期患者感染新冠後,腫瘤竟消失了據環球時報,《英國血液學雜誌》1月2日發布的一篇文章介紹稱,一名61歲患者患有嚴重的腎病,曾在3年前接受過一次腎臟移植,但不幸失敗,此後一直長期依賴透析治療。
  • 連續強降雨導致土壤含水量高 各地應加強防範次生災害
    福州新聞網6月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黃凌)近期我市多地出現連續強降雨,呈現出時間長、範圍廣、降雨疊加的特點,巖土體含水量較高,存在較高次生災害風險。昨日,市防指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市)區進一步細化、強化防禦部署,切實做好「最後一公裡」防範應對工作。  通知要求,一要關注強降雨變化,強化精確預警預報。
  • 痊癒後的新冠患者,還會面對「社會性死亡」……
    國內對於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後遺症報導較少。由於擔心自己被歧視,或出於隱私考慮,一些患者隱瞞自己的新冠病史,對新冠後遺症更是諱莫如深。多數人仍然認為,新冠肺炎只會對呼吸系統產生影響。但實際上,新冠肺炎可能在人體各部位的器官都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 癌症晚期患者感染新冠,沒想到腫瘤開始消失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這名患者又感染了新冠病毒,並且住院不久以後就被安排出院休養。不客氣的說,在當時並沒有多少人認為這名患者能夠活下去。但是奇蹟在4個月以後發生了,當時這名患者又進行了一次CT複查,複查結果顯示他體內的大部分腫瘤都已經消失,而且與腫瘤相關的標誌物水平下降了90%以上。
  • 類固醇藥物有效提高新冠患者生存率 相關標的一覽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在美洲地區,美國拒絕參與新冠疫苗全球計劃;在非洲地區,南非經濟復甦腳步加快,埃及總統要求應對可能的第二波疫情;在亞洲地區,印度日增確診人數刷新世界紀錄,日本中小學複課後1166名學生確診;歐洲地區方面,多國新冠肺炎疫情反彈,防控形勢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