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2年杭州反日遊行(來源於網絡)
據新聞報導,7月7日,中國國家領導人率首都各界代表紀念「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活動,引起周邊國家高度關注。之所以影響大,蓋因有兩個不尋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講話,規格之高不同尋常,77周年並非整數,時間選擇有違慣例。兩個不尋常,當意有所指。
中方紀念「七七事變」的背景,直接原因也有兩個:一為今年中國確定12月31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高調紀念順理成章;二為7月1日,日本內閣決議案宣布解禁集體自衛權,通俗一點說就是日本可以海外打仗了,日本二戰後奉行的和平憲法實質上失效,此舉對中國是一個巨大威脅,也嚴重挑戰了二戰以來的東亞政治格局。
日本國家戰略的大幅轉向,以及中國的反制措施,使東亞局勢進一步緊張,未來長期的對抗性競爭不可避免。二戰已經結束77年,中日兩國卻恩怨未解,且近年來越發惡化,日本對戰爭缺乏反思和中國迅速崛起是根本原因。當年田中角榮訪華開始的中日友好局面,如今已蹤影難覓,令人遺憾且惋惜。
國家間的對抗,必然對國內社會產生影響,筆者所關心的,中日角逐會怎樣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回望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筆者痛心地感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那場侵華戰爭,其產生的嚴重後果,絕非曾使中國山河破碎、兩千萬國民犧牲那麼簡單,它所產生的「次生災害」,綿延幾十年直至今天,一直在影響著中國。
歷史學家餘英時曾說,他之所以恨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因為「日本侵略,民族存亡之秋,需要依靠強有力的政黨凝聚力量,一致對外,所以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口號是『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於是培養出一個黨國體制,這是中國的悲劇,所以我始終不肯原諒日本軍國主義者。」餘英時認為的「次生災害」,是日本侵華戰爭切斷了中國民主憲政之路,並直接導致內戰,改變了中國的百年走向,使中國失去轉型良機。筆者認為,從更具體的層面,日本侵華戰爭帶來的「次生災害」有以下幾個方面。
受害者情結難除。百年以來,社會形態滯後的中國遭到歐美列強欺侮,但對中國傷害最深的,是我們的鄰居日本,一個島國開啟戰爭,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同時給國人造成了難以治癒的內心創傷。戰後很多年,中國看待周邊,仍有虎狼環伺的危機感,左右著中國的諸多政治路線選擇,並導致國人心理徘徊於自卑與自大,難以真正平復。這種情結也反映在影視作品中,中國反映抗日戰爭的影視作品,要麼血淚控訴日軍的滔天罪惡,要麼沉迷於「兒童戲耍皇軍」、「民兵手撕鬼子」的精神勝利。對於日本國內的一舉一動,我們的反應比較敏感、猜疑,這也是中日之間諸多摩擦的起因。
民族主義情緒難平。近年以來,隨著民間社會的發展,民眾權利意識覺醒,開始重新審視被遮蔽的歷史遺留問題,並以曝光日本罪行、推動民間索賠、保衛釣魚島、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方式表達訴求,而日方反思戰爭不徹底,對歷史責任的含糊其辭,也促使中國的民族主義發酵,並以上街遊行、打砸日系車等極端形式表現出來。雙方民間社會的對抗,客觀上推升了國家對抗的烈度,並被政治人物以為「民心可用」,官方民間互動,使國家向民族主義傾斜,以達到政治人物增強族群凝聚力、提升個人威望等政治目的。但民族主義是一柄雙刃劍,它讓民眾對外界始終帶有恨意,也成為內部諸多社會問題的「酵母」,比如以是否反日、愛國為標準,造成了內部族群的撕裂。
另外,抗日戰爭還帶來一個後果,即歷史本來面目的缺失。那場戰爭帶來的內戰,以及之後的國家命運轉折,使抗日歷史研究困難重重。究竟多少人參與了抗戰?打了多少場重要戰役?哪些人是中華民族的抗日英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有哪些人?利益相關方各有一本帳,最後成了一本糊塗帳,也拿不出一部公認權威的抗日戰爭史。
真實歷史的缺席,也讓中國失去了塑造國家英雄的機會。走在英國倫敦的大街和公園,隨處可見二戰將領和士兵的雕像,下面擺著花環,隨時有人祭奠瞻仰。不分族群與黨派,為反法西斯戰爭犧牲的將軍士兵都能得到民眾的敬仰,這極大地增加了民眾的國家認同。而這些超越黨派與政爭的國家紀念,我們做的遠遠不夠,愧對先人。
一場77年前的戰爭,到今天仍然陰魂不散,糾纏束縛著我們,磨損著民族的歷史,左右著民間的情緒,甚至影響著國家的政治,使中國「身體」在崛起,靈魂仍然無法擺脫痛苦,難以用平和、自在的目光與外界交流,展現博大、坦蕩的大國氣度,這是那場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最持久的「次生災害」。
在中國經濟超過日本,成為世界影響力大國的復興之路上,我們須消弭仇恨、梳理歷史,邁過「次生災害」這道坎,以開放的心胸擁抱外部世界,方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崛起,實現令人敬重的中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