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走出抗日戰爭的「次生災害」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圖為2012年杭州反日遊行(來源於網絡)

據新聞報導,7月7日,中國國家領導人率首都各界代表紀念「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活動,引起周邊國家高度關注。之所以影響大,蓋因有兩個不尋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講話,規格之高不同尋常,77周年並非整數,時間選擇有違慣例。兩個不尋常,當意有所指。

中方紀念「七七事變」的背景,直接原因也有兩個:一為今年中國確定12月31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高調紀念順理成章;二為7月1日,日本內閣決議案宣布解禁集體自衛權,通俗一點說就是日本可以海外打仗了,日本二戰後奉行的和平憲法實質上失效,此舉對中國是一個巨大威脅,也嚴重挑戰了二戰以來的東亞政治格局。

日本國家戰略的大幅轉向,以及中國的反制措施,使東亞局勢進一步緊張,未來長期的對抗性競爭不可避免。二戰已經結束77年,中日兩國卻恩怨未解,且近年來越發惡化,日本對戰爭缺乏反思和中國迅速崛起是根本原因。當年田中角榮訪華開始的中日友好局面,如今已蹤影難覓,令人遺憾且惋惜。

國家間的對抗,必然對國內社會產生影響,筆者所關心的,中日角逐會怎樣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回望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筆者痛心地感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那場侵華戰爭,其產生的嚴重後果,絕非曾使中國山河破碎、兩千萬國民犧牲那麼簡單,它所產生的「次生災害」,綿延幾十年直至今天,一直在影響著中國。

歷史學家餘英時曾說,他之所以恨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因為「日本侵略,民族存亡之秋,需要依靠強有力的政黨凝聚力量,一致對外,所以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口號是『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於是培養出一個黨國體制,這是中國的悲劇,所以我始終不肯原諒日本軍國主義者。」餘英時認為的「次生災害」,是日本侵華戰爭切斷了中國民主憲政之路,並直接導致內戰,改變了中國的百年走向,使中國失去轉型良機。筆者認為,從更具體的層面,日本侵華戰爭帶來的「次生災害」有以下幾個方面。

受害者情結難除。百年以來,社會形態滯後的中國遭到歐美列強欺侮,但對中國傷害最深的,是我們的鄰居日本,一個島國開啟戰爭,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同時給國人造成了難以治癒的內心創傷。戰後很多年,中國看待周邊,仍有虎狼環伺的危機感,左右著中國的諸多政治路線選擇,並導致國人心理徘徊於自卑與自大,難以真正平復。這種情結也反映在影視作品中,中國反映抗日戰爭的影視作品,要麼血淚控訴日軍的滔天罪惡,要麼沉迷於「兒童戲耍皇軍」、「民兵手撕鬼子」的精神勝利。對於日本國內的一舉一動,我們的反應比較敏感、猜疑,這也是中日之間諸多摩擦的起因。

民族主義情緒難平。近年以來,隨著民間社會的發展,民眾權利意識覺醒,開始重新審視被遮蔽的歷史遺留問題,並以曝光日本罪行、推動民間索賠、保衛釣魚島、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方式表達訴求,而日方反思戰爭不徹底,對歷史責任的含糊其辭,也促使中國的民族主義發酵,並以上街遊行、打砸日系車等極端形式表現出來。雙方民間社會的對抗,客觀上推升了國家對抗的烈度,並被政治人物以為「民心可用」,官方民間互動,使國家向民族主義傾斜,以達到政治人物增強族群凝聚力、提升個人威望等政治目的。但民族主義是一柄雙刃劍,它讓民眾對外界始終帶有恨意,也成為內部諸多社會問題的「酵母」,比如以是否反日、愛國為標準,造成了內部族群的撕裂。

另外,抗日戰爭還帶來一個後果,即歷史本來面目的缺失。那場戰爭帶來的內戰,以及之後的國家命運轉折,使抗日歷史研究困難重重。究竟多少人參與了抗戰?打了多少場重要戰役?哪些人是中華民族的抗日英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有哪些人?利益相關方各有一本帳,最後成了一本糊塗帳,也拿不出一部公認權威的抗日戰爭史。

真實歷史的缺席,也讓中國失去了塑造國家英雄的機會。走在英國倫敦的大街和公園,隨處可見二戰將領和士兵的雕像,下面擺著花環,隨時有人祭奠瞻仰。不分族群與黨派,為反法西斯戰爭犧牲的將軍士兵都能得到民眾的敬仰,這極大地增加了民眾的國家認同。而這些超越黨派與政爭的國家紀念,我們做的遠遠不夠,愧對先人。

一場77年前的戰爭,到今天仍然陰魂不散,糾纏束縛著我們,磨損著民族的歷史,左右著民間的情緒,甚至影響著國家的政治,使中國「身體」在崛起,靈魂仍然無法擺脫痛苦,難以用平和、自在的目光與外界交流,展現博大、坦蕩的大國氣度,這是那場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最持久的「次生災害」。

在中國經濟超過日本,成為世界影響力大國的復興之路上,我們須消弭仇恨、梳理歷史,邁過「次生災害」這道坎,以開放的心胸擁抱外部世界,方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崛起,實現令人敬重的中國夢想。

相關焦點

  • 今年我國入汛以來降雨頻繁雨量大 次生災害影響嚴重--中國廣播網...
    中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汪群均) 今年入汛以來(5月1日至7月20日),我國天氣氣候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氣象災害突發性、極端性和並發性突出,影響範圍廣、損失程度重。與常年同期相比,江南大部、華南地區東北部降水量偏多3~5成,江西東部和福建西部局部地區偏多5成至1倍。
  • 棋界疫情百態4:戰疫情易 撼次生災害難 有人向前邁出一步
    暫停比賽以避開疫情波峰,網絡對局以避免近距離接觸,自動記譜以減少人員聚集……截止至目前,三國職業棋手中,罹患新冠肺炎的只有身在中國武漢的一名前輩棋手,並早已康復出院,不久前還在朋友圈裡曬出跑步健身、恢復體能的照片。 總體而言,圍棋棋手大多內向偏「宅」,與外界交流較少,這天然的成了排斥新冠肺炎的生活方式。
  • 連續強降雨導致土壤含水量高 各地應加強防範次生災害
    福州新聞網6月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黃凌)近期我市多地出現連續強降雨,呈現出時間長、範圍廣、降雨疊加的特點,巖土體含水量較高,存在較高次生災害風險。昨日,市防指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市)區進一步細化、強化防禦部署,切實做好「最後一公裡」防範應對工作。  通知要求,一要關注強降雨變化,強化精確預警預報。
  • 疫情次生災害:「非冠」患者的求生
    疫情次生災害:「非冠」患者的求生本刊記者/霍思伊 胥大偉2月15日,武漢迎來了庚子年的首場降雪。很多人對這場雪印象深刻。張義斐在打電話的間隙,抬頭看窗外,整個城市仍荒蕪似一座孤島,雪落在地上,白茫茫的一片。本該去醫院透析的王德昌正在一家酒店隔離。他想著今晚給老婆打電話送一箱泡麵過來。
  • 全球變暖使次生災害頻發,世界糧食危機凸顯,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整個2020年,由於全球變暖所導致的直接或間接地次生災害更是讓我們應接不暇。而近日的一份報告更是在人群中引起熱烈討論。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家國際組織共同發表報告稱,世界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大約8.2億人將持續處於飢餓狀態。此次糧食危機將至少影響27個國家,這或許是50年來世界面臨的最嚴重糧食危機。
  • 蝗蟲、草地貪夜蛾、非洲豬瘟,全球農業正遭遇災害威脅
    本文字數:1743,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導讀:專家認為,對蝗蟲、草地貪夜蛾災害,需要提前進行系統的預測評估,儘可能早防早控。作者 | 第一財經 邵海鵬全球的農業,不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正遭遇災害威脅。從種植業來看,東非國家、巴基斯坦遭遇嚴重蝗蟲災害,而國內今年或爆發草地貪夜蛾災情。在養殖業方面,儘管非洲豬瘟疫情有所控制,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養殖業帶來次生衝擊。而沙特、丹麥、越南,國內新疆、湖南兩省,均發生了禽流感疫情。
  • 國家林業局防範應對雨雪冰凍災害 要求及時安全處理凍死野生動物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代睿2月1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針對近期我國多地出現暴雪、局部大暴雪天氣對林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的實際情況,國家林業局印發《關於做好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防範應對工作的緊急通知》。
  • 「自然災害」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面對災害如何自救
    2、地震災害與防範地震是一種常見的災害現象,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平均每天13700多次,被人們稱為群災之首。(1)學校之防震措施: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校)應經常在課堂上宣傳防震常識,並教會學生相關避難事宜,舉行防震逃生演練。A、教室的照明燈具、實驗室的櫥櫃及圖書館的書架應加以固定。B、地震時避於桌下,背向窗戶,並用書包保護頭部。
  •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歷史抗戰書籍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為了保全國家血脈和文明,中華兒女,與日本帝國主義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一談起東北淪喪,大家一定會想到張學良下令東北軍不抵抗,坐視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和三千多萬人民丟給了強盜。這片土地不單有豐富的資源、還有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和武器。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4個...
    預報預警信息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範圍、危險程度和應採取的防範措施等。  (2)預警信息發布後,預警區域內的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立即將有關預警信息告知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受威脅人員;並根據預警信息等級,協調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
  • 抗日戰爭,如果中國戰敗了,日本人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嗎?
    長期以來,大家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心裏面總會有一個奇葩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抗日戰爭,中國失敗了,日本贏了,那麼日本人會不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呢?假如抗日戰爭,日本人贏了,日本人是不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這是毫無疑問的!
  • 抗日戰爭的 「五大戰區」
    抗日戰爭的時間,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即1931年9月18日。 全面抗戰的時間,是從「七七事變」開始,即1937年7月7日。 1938年8月,全面抗戰開始一個月後,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第一惡犬是狼青,卻被中國的板凳狗完爆
    抗日戰爭時期,在日本佔領區裡面中國人的生活非常不易,通貨膨脹加劇,物價不斷上漲,為了養活自己,很多中國人只好去日本的工廠做工,但是中國工人卻只能吃著像牛馬料一樣的飯菜,日本人在佔領區除了壟斷之外,也要掠奪,經常強佔的中國居民的房屋,還打死多名愛國人士,非常殘暴。
  • 廣州市地質災害分類和災後自救避險常識
    六、災後應急自救和避險  地質災害發生後,專業救災隊伍未到達之前,應及時採取必要的避災措施。  (一)選擇正確路線迅速避險逃生。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迅速環顧四周,用最快的速度向兩側穩定地區逃離,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險的。
  • 婁底鐸山鎮及時轉移村民 成功避險一處滑坡地質災害
    因人員在鎮、村幹部的反覆預警和多次勸導下提前撤離,才得以避免了一起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自7月2日起,鐸山鎮開始進入持續強降雨的汛期,在冷水江市市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鐸山鎮全面啟動防汛抗災工作預案,多次專題召開應對強降雨引發山洪災害的緊急調度會議部署安排防災救災工作。
  • 抗日戰爭詞彙權威英譯
    中央編譯局近期連續發布了一批中央文獻重要術語權威英譯,最近發布的這些術語側重於抗日戰爭期間的重大事件、戰役、戰術、抗戰的主要力量,既充分反映了抗戰的歷史,也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時,他們還挑選了一些揭示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術語。這些術語主要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講話,以及正在翻譯的《中國共產黨歷史》。
  • 中國在14年的抗日戰爭中,消滅了多少日寇,你知道真實數字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遭受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和瓜分,一度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下,才最終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在上個世紀中國進行的反侵略戰爭中,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抗日戰爭了。這是中國人民所進行的最漫長、最艱苦的戰爭之一,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我國人民足足抗爭了十四年。抗日戰爭不光是時間漫長,也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 為中國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中華英烈暨遇難同胞上供祭文
    為中國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中華英烈暨遇難同胞之蓮位諸山長老傳供以此甘露食、奉獻諸聖賢、憐憫我等故、慈悲哀納受宣讀上供祭文佛教在線8月15日消息:在8月15日在靈光寺舉行的「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祈禱世界和平法會」上,一誠長老、淨心長老、淨良長老、中佛協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健釗長老、祜巴龍莊副會長、那倉·向巴昂翁副秘書長在佛牙舍利塔前拈香祈禱
  • ...使館提醒在越中北部地區的中國公民注意做好颱風「環高」安全防範
    中國駐越南使館提醒在越中北部地區以及近期擬前往該區域的中國公民注意加強預警防範。 請隨時留意颱風消息及當地天氣情況,做好應對強風、強降水的準備,注意關好門窗,儘量避免外出。如確需外出,注意避免靠近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的山區,以及海邊、河邊和地勢低洼地區等危險地帶,積極按照當地有關部門要求做好其他避險和災害應對工作,確保人身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