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公屋市民:想不到主席來到我家樓下

2020-12-01 環球網

原標題:想不到主席來到我家樓下

文/廣州日報記者王丹陽

12月20日一大早,本報記者前往澳門路環石排灣公屋群,了解這裡的居民慶賀回歸的情況。

「怎麼也想不到國家主席會來我們家樓下。」40多歲的許女士說,她家樓下20層的Y戶型正是習近平主席探訪的譚玉娥與黃立田一家。與譚玉娥女士一家5口一樣,許女士家也是一對夫妻和三個孩子。她說一般Y戶型都是一家5口或以上居住,屬於公屋中的「大戶型」。

來自廣西北海的她和老公目前都在賭場擔任荷官,已經來澳門37年。此前一直住在澳門半島的黑沙環,直到6年前開始申請公屋,並在今年上半年搬進了新家。讓許女士滿意的是公屋的租金十分便宜,而且按照家庭的總收入來收取,而不是按照戶型的大小收費。像她一家五口居住的三房一廳,月租金僅800多澳門元。

相關焦點

  • 胡主席來到香港市民家 "一點沒有大人物的架子"
    中新社香港六月二十九日電 題:胡主席來到香港市民家  中新社記者 齊彬  一場大雨之後,夏日的香港,空氣清新而涼爽。在位於新界沙田的馬鞍山頌安村,與往日大不相同,集聚著眾多市民,喜笑顏開,一派熱鬧的節日景象。一位曾姓老伯告訴記者,中午剛剛飛抵香港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傍晚將來到這裡,探訪他們的生活情況。
  • 習近平公租屋看望澳門市民:一家人在一起 明天會更好
    央廣網澳門12月20日消息(記者馬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抵達澳門,從中午抵達機場後面對記者講話開始,他在澳門的活動一場接著一場。包括會見澳門特首崔世安及部分現任官員,會見澳門社會各界代表人士,會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香港特首梁振英等。除了見官員,習近平當天下午還走進普通澳門市民的家中,了解他們工作生活的情況。  習近平:你們好,來看看你們!
  • 澳門公屋資源要分配在刀刃上
    澳門地產業總商會葉建華理事長:澳門土地資源有限,而房屋需求無限,政府不可能無限制建公屋滿足到所有的需求,政府可有序地建設社屋租給有居住需求的合資格市民,而非通過大幅增建經屋助一部分有置業需求的市民置業。故,政府的房屋政策應堅持:社屋可多建,經屋的量適可而止的發展方向。
  • 澳門未來新增土地將優先考慮興建公屋
    信息 澳門未來新增土地將優先考慮興建公屋 2016-099月9日電(記者楊懿 劉暢)8日公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新城填海區會增加土地資源,政府將設立土地儲備,優先考慮規劃興建公屋。
  • 香港公屋輪候再度延時 公屋排排坐何時到我家
    信息 香港公屋輪候再度延時 公屋排排坐何時到我家 2016  房委會解釋,長期累積的供求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公屋新增需求持續上升,房委會無法在短期內完全滿足,而土地是最關鍵的瓶頸。香港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出,如果情況持續,輪候時間或於年底升至4.5年,建議政府物色土地加快建屋,並考慮將工廈改建成臨時居所。
  • 香港公屋供不應求 市民申請數字激增七成五
    中新網6月10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備受香港市民關注的公屋租金政策將於明年中進行檢討,香港房委會主席鄭汝樺強調,現時檢討是按《房屋條例》內的調查方法進行,有足夠透明度。委員張炳良則擔心,金融海嘯影響中產及基層生計,令公屋供不應求,因去年至今的公屋申請數字幾乎一直上升,一年來的升幅高達七成五,希望特區政府確保有足夠的公屋土地供應。  對於有團體指租金調整機制不夠清晰,鄭汝樺回應指出,二○○七年修訂《房屋條例》已說明租金檢討的調查方法,是相當公開及高透明度的方法;同時,會與統計處密切聯繫,確保收集數據方法合乎標準。
  • 香港:57%的市民反對停售居屋及公屋
    香港:57%的市民反對停售居屋及公屋   2002年11月11日14:44  人民網   人民網香港11月11日電 香港公屋聯會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 香港35歲以上單身人士申請公屋擬納入3年"上樓"目標
    中新社香港7月25日電(記者 文青)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25日開會,討論如何協助35歲以上的單身人士入住公屋,委員會希望待新建公屋單位落成後,可以逐步將他們納入3年「上樓」的承諾當中。  對於有建議認為,可以利用現有公共屋村內的空地或休憩用地,興建「插針式」單棟單身人士公屋,蔡涯棉說,密度較低、休憩地方較多的屋苑,才是適合的選址。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表示,建議方案令該區人口增加及休憩空間減少,會引起現時公屋居民不滿,他建議政府應先做好社區配套,如交通運輸、空氣流通等,才進行相關計劃,以減低居民不滿。
  • 回歸以來澳門住房市場基本情況
    人民網12月4日電 據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網站消息,澳門住房市場由公共房屋(簡稱「公屋」)和私人房屋組成。公屋又由社會房屋(簡稱「社屋」)和經濟房屋(簡稱「經屋」)兩部分組成。回歸以來,澳門經濟發展,人口增加,房價增長迅速,住房問題逐漸顯現。
  • 共同發展 共同繁榮——解讀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
    新華社澳門12月21日電 題:共同發展 共同繁榮——解讀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趙博、劉暢、周文其  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20日上午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隆重舉行。
  • 公屋綜援戶告倒港府
    未惠及貧民 法官判市民勝訴2002年及2007年,香港政府在年度財政預算案中,都提出了紓解民困措施,包括豁免公屋租金及差餉(香港對樓宇或物業所徵收的一種間接稅)。領取綜援的公屋戶所居住公屋的租金和差餉都是由香港政府所繳付,因此在這兩次紓解民困措施中,領取綜援的公屋戶都無法享受措施帶來的好處。
  • 澳門賽狗風雲:賭王何鴻燊曾任主席 如今宣告結業
    這是澳門民生項目「藍天工程」的一次落地,同時,也意味著賽狗在澳門徹底成為回憶。澳門逸園賽狗會,本地人更習慣說「狗場」,最早由一位叫範潔朋的澳門商人從上海引入。根據賽狗會現存資料記載,1931年,範潔朋赴上海考察,見到賽狗博彩活動盛行,便開始探詢在澳門辦賽狗的可行性。後來,在澳葡政府要員的支持下,望廈山附近一土地興建起了簡單的跑狗場。
  • 再看新加坡公屋政策/陸劍寶
    1965年,新加坡建國初期,李光耀曾訪港請教公屋建設經驗,最後發展為新加坡「組屋」模式,至今令80%以上的新加坡人安居樂業。新加坡在土地和房屋開發方面面對的挑戰比香港和內地更為複雜,其土地房屋政策卻能青出於藍,香港甚至內地在大規模的高度城市化過程中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有選擇性的借鑑。
  • 四成香港人租房住 三成人口租住政府公屋
    三成人口租住公屋  「香港的房價太高了,我們是買不起的。好在政府有公屋,我家40來平方米,月租1000港元出頭,已經很好了。」張先生一家4口人,住在位於九龍觀塘的公屋裡。他對自己的居所非常滿意,「位置並不偏,離地鐵站很近,樓下就有商場和餐廳,生活很方便。」
  • 香港的公屋與居屋
    香港的「公屋」與「居屋」,已實現了香港55%市民「居者有其屋」願望。香港1978年開始推出的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到2009年,所有的居屋賣掉之後,這個與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就完成了它歷史的任務。  「公」與「私」相對,只要程序合法,條件合格,人人可住。「公屋」理解成我們容易了解的語言就是廉租房,很多的人是通過租的方式來獲得它的居住權。
  • 習主席,澳門歡迎您!
    來了,來了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喜慶日子來臨之際習近平一行帶著中央對澳門的深情關懷來到澳門特區抵達澳門後習近平會見了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大人們知道澳門的繁華,來之不易孩子們相信澳門的美好未來在向他們招手
  • 單程證新移民,擠爆公屋申請處,香港人:不公平!
    幾天前,有新聞報導位於香港樂富的房署公屋大廳申請處,等待申請公屋的大部分是香港新移民,引來香港市民的不滿,他們認為搶奪了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的資源。我們先來看看新移民的概念。如果是新移民想申請公屋的話,需要成為香港永久居民,才有資格申請住公屋,而申請時間大約是3-4年時間可以上樓。持單程證的劉女士來自內地廣東肇慶農村,老公是香港居民,在一棟寫字樓大廈做低層員工,收入每個月1萬多港幣,經濟並不富裕的他們有兩個孩子,大的7歲,小的剛出生不久。
  • 澳門萬九公屋全線動工 彰顯政府為民辦實事決心
    中新社澳門9月30日電 (記者 龍土有) 9月30日,澳門青洲坊第3地段公共房屋770個單位動工,這標誌著特區政府提出的萬九公屋項目已全線動工。澳門特區政府能否兌現2012年底前興建萬九公屋的承諾,一直備受社會關注,甚至被視為政府施政能力和管治誠信風向標。為此,澳門特首崔世安擲地有聲:「萬九公屋是『鐵打』的數字及承諾,有信心在2012年完成。」
  • 香港公屋申請輪候時間延長 將在2020年開始縮短
    香港房委會10月31日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公屋輪候冊申請約有28.65萬宗,較上季28.83萬宗略減1,800宗。但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由上季4.1年延長至4.5年。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預期,隨著未來5年將有7萬多個公屋單位供應,輪候時間待2020年後才會逐步降低,但不會放棄3年配屋目標。
  • 香港人買不起房可住公屋 我們該學習什麼?
    同樣面臨著高房價的局面,香港卻有近50%的市民住在保障型住宅中,有專家認為,中央政府應效仿香港做法,加強土地財政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問責,才能擴大保障房覆蓋範圍,解決夾心層居住困難。但在高房價的背後,香港政府推行的公屋制度卻被世界公認為有效保障居住的典範之一,從1977年「居者有其屋」計劃出臺,到解決夾心層居住問題的 「八萬五計劃」 ,再到90年代末出臺的「可租可買選擇計劃」,截止2009年香港實現約30%的市民租住公屋(相當於廉租房),20%市民購買居屋(相當於經適房),這也意味著香港接近50%的市民住在政府保障型住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