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2021-01-20 好心情說說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代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 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古道內接華山,外連黃河。遙望古都長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裡那些走過的地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注 釋


1·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
2·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
3·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湧澎湃。怒:指波濤洶湧。


4·「山河」句: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表裡:即內外。《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裡山河,必無害也。」註:「晉國外河而內山。」潼關:古關口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衝,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陝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


5·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6·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裡不平靜。一作「踟躕(chí chú)」。


7·傷心:令人傷心的事, 形容詞作動詞。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鹹陽和西漢(前208~8)的都城長安都在陝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宮闕:宮,宮殿;闕,皇宮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8·興:指政權的統治穩固。興、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賞 析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曆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陝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雲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鬱,色彩最為濃重。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


第二句寫怒濤洶湧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迴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兩句,描寫了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長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唐大帝國的國都,歷代有多少勵精圖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過宏圖,建樹過功業;也曾有過多少無道的昏君,在此濫施淫威,虐殺人民,成為歷史的罪人。


長安,在這個特定的歷史舞臺上,演出過多少威武雄壯,悲歡離合的戲劇;又有多少詩人,作家,寫過多少有關長安的詩文。特別是人民群眾,曾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流過多少血汗!這就是作者「意踟躕」的原因和內容吧!


「傷心秦漢」兩句,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秦皇漢武曾苦心營造的無數殿堂樓閣,萬千水榭庭臺,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曾經盛極一時的秦漢王朝,在人民的怒吼聲中,都已滅亡,猶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樣。這字裡行間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


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


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興,百姓苦」兩句,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


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鍊,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曲的一個十分精闢的總結。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複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


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裡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寫法上,作者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裡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為一份難得的沉重。

相關焦點

  •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 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 【賞析】《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
    課題的《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踟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曆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元)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譯文】(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 中考古詩賞析——《山坡羊 潼關懷古》
    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裡)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簡介: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元代濟南(今屬山東)人。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被罷官。復職後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上疏諫元夕內庭張燈得罪,辭官歸隱,屢召不赴。1329年關中大旱,應召出任陝西行臺中丞,忙於賑災事宜,積勞成疾,任職僅四個月,死於任所。《山坡羊·潼關懷古》即為赴陝西賑災途中所作。
  • 張養浩《山坡羊 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 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 雖然比不得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懷古元曲依然精彩
    要說到懷古詩詞,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可謂十分經典。尤其是這首元曲最後的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謂道盡千古興亡事,讓人在歷史的天空當中不斷的咀嚼、品味。除了這首元曲之外,元代還有一位詩人寫出了以「山坡羊」為詞牌的懷古元曲。
  • 2020年中考語文古詩文複習:《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元代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張養浩在途經驪山時有所感寫下了《山坡羊·驪山懷古》這首小令。張養浩簡介: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山坡羊·驪山懷古注釋:驪(lí)山四顧,阿房一炬(jù),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yíng)紆(yū)。至今遺恨迷煙樹。
  • 元代張養浩《山坡羊·北邙山懷古》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張養浩簡介: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山坡羊·北邙山懷古注釋: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bēi)銘(míng)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碑銘:指碑文和銘文。有韻的碑文,叫銘。把風雲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máng)山下塵。
  • 初中語文古詩詞《山坡羊·驪山懷古》(張養浩)知識點+導學設計
    張養浩途經驪山有所感而創作了《山坡羊驪山懷古》這首小令。作者: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開頭三句「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 「衝關閱讀」古詩詞鑑賞—《山坡羊·潼關懷古》「元」張養浩
    衝關話文常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山東)人,元代散曲家,此曲選自《全元散曲》。衝關品詩文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修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從視覺和兩個方面寫出關地的險要。
  • 中考詩詞賞析三巨頭之山坡羊.潼關懷古 鑑賞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鑑賞譯文:群峰眾巒像是在這裡匯聚,大浪巨濤像是在這裡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地勢堅固。
  • 張養浩的七首山坡羊,用小令書寫國家興亡和百姓疾苦,令人敬佩。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張養浩的小令山坡羊以懷古為先,表達了對於時局政治的不滿,對於百姓受苦的痛心,對於自己身為官員卻無能為力的哀嘆,是難得的以古諷今的佳作。
  • 背了多年《山坡羊》,卻不知背後藏著的殘酷真相
    張養浩的一首《山坡羊》,小學生、初中生都爛熟於胸,尤其那句路人皆知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從前讀來以為不過是文人學子一心赤誠,不忍民生疾苦而發出的一句憂國憂民的牢騷。這首元曲寫於元朝天曆二年,同樣是那一年,史書上的短短八個字道出了背後殘酷的真相:關中大旱,饑民相食。
  • 民國老照片:1933年的潼關古城,可惜被拆了
    本期為從陝西潼關古城的風光。 東漢末年,曹操為了防範關西叛亂,廢棄函谷關而設置潼關,位於今潼關縣城北村南,唐朝武則天移置於今址,即照片之中臨黃河的位置。
  • 地圖看世界;張郃喪命的木門道及「百二重關」潼關
    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裡形勢的隆要。 發生在潼關的決定中國歷史的戰役不勝枚舉。 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後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
  • 為民盡瘁的張養浩,千古美名被世人傳頌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赴陝西上任時,看到百姓因旱災而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的慘景時所作,滿紙的滄桑與沉重,就像如聚的峰巒、如怒的波濤,深深的壓在心頭。
  • 等閒白了少年頭,陳草庵這首《山坡羊》,讀著讀著忍不住紅了眼眶
    由於元朝制度的特殊性,把全國的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大量的漢族知識分子遠離朝堂,流落市井之間,或寄情於山水,思考人生,感懷境遇,寫出了比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這樣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還有一些文人從事民間藝術,造成了元代戲曲的空前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