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

2021-01-20 文學考研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chú)。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群峰眾巒連綿起伏,波濤如黃河奔騰,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地勢堅固。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令人傷心的是途中所見的秦漢宮殿遺址,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唉!大興土木之時,百姓服勞役;一朝滅亡,百姓流離失所。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踟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曆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這支流傳的小令,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揭示出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們的爭城奪地的戰爭中蒙受災難的,還是那些無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燒的紅燭,照亮了人們的眼睛,使之認識到象徵封建政權的宮闕,它的興建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它的倒塌也有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這便是它所閃耀的思想光輝。至於鑄辭精當,造型生動,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乃其餘事。


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寓情於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發出一聲沉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峰巒如聚:形容重巖疊嶂,群山密集,綿亙不斷。②「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

張養浩於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陝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湧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迴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踟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③西都:指關中一帶,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這裡建都。④踟躇:原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裡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傷心」句:言經過秦漢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興亡往事,引起無窮的傷感。⑥「宮闕「句:言在無數的戰亂中,過去的宮殿已經化為了一片焦土。宮,宮殿。闕,王宮前的望樓。

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弔古蹟,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現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躊躕傷心呢?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官闕萬間都做了土」,「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像。在這裡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裡作家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裡。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裡。」後來項羽引兵西屠鹹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見記•項羽本楊》。故曰:「阿房一炬」。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秦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的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麼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與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與《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與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與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並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後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麼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複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陝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讚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裡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一份難得的沉重。


本篇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懷古,再兒議論。意蘊深邃,感情沉鬱,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沉的情感和精闢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首散曲字裡行間充溢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突現了懷古詩的特色,又別具沉鬱風格。

1.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元代濟南(今屬山東)人。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被罷官。復職後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上疏諫元夕內庭張燈得罪,辭官歸隱,屢召不赴。1329年關中大旱,應召出任陝西行臺中丞,忙於賑災事宜,積勞成疾,任職僅四個月,死於任所。

張養浩能詩,尤長於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一卷,主要是歸隱期間的作品,反映了樂於隱居思想,有時也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晚年目擊人民的苦難,寫了一些揭露社會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調較高。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其中之一。

2.《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曆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臺中丞。登天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相關焦點

  • 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代  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雲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鬱,色彩最為濃重。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
  • 中考古詩賞析——《山坡羊 潼關懷古》
    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裡)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簡介: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元代濟南(今屬山東)人。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被罷官。復職後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上疏諫元夕內庭張燈得罪,辭官歸隱,屢召不赴。1329年關中大旱,應召出任陝西行臺中丞,忙於賑災事宜,積勞成疾,任職僅四個月,死於任所。《山坡羊·潼關懷古》即為赴陝西賑災途中所作。
  •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 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元)
    ⑦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裡不平靜。⑧傷心——令人傷心的事, 形容詞作動詞。⑨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鹹陽和西漢(前208~8)的都城長安都在陝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⑩宮闕——宮殿。闕,皇門前面兩邊的樓觀。興:指政權的統治穩固。
  • 張養浩《山坡羊 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 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 雖然比不得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懷古元曲依然精彩
    要說到懷古詩詞,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可謂十分經典。尤其是這首元曲最後的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謂道盡千古興亡事,讓人在歷史的天空當中不斷的咀嚼、品味。除了這首元曲之外,元代還有一位詩人寫出了以「山坡羊」為詞牌的懷古元曲。
  • 元代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張養浩在途經驪山時有所感寫下了《山坡羊·驪山懷古》這首小令。張養浩簡介: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山坡羊·驪山懷古注釋:驪(lí)山四顧,阿房一炬(jù),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yíng)紆(yū)。至今遺恨迷煙樹。
  • 元代張養浩《山坡羊·北邙山懷古》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張養浩簡介: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山坡羊·北邙山懷古注釋: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bēi)銘(míng)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碑銘:指碑文和銘文。有韻的碑文,叫銘。把風雲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máng)山下塵。
  • 「衝關閱讀」古詩詞鑑賞—《山坡羊·潼關懷古》「元」張養浩
    衝關話文常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山東)人,元代散曲家,此曲選自《全元散曲》。衝關品詩文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修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從視覺和兩個方面寫出關地的險要。
  • 中考詩詞賞析三巨頭之山坡羊.潼關懷古 鑑賞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鑑賞譯文:群峰眾巒像是在這裡匯聚,大浪巨濤像是在這裡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地勢堅固。
  • 初中語文古詩詞《山坡羊·驪山懷古》(張養浩)知識點+導學設計
    張養浩途經驪山有所感而創作了《山坡羊驪山懷古》這首小令。作者: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開頭三句「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 2020年中考語文古詩文複習:《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張養浩的七首山坡羊,用小令書寫國家興亡和百姓疾苦,令人敬佩。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張養浩的小令山坡羊以懷古為先,表達了對於時局政治的不滿,對於百姓受苦的痛心,對於自己身為官員卻無能為力的哀嘆,是難得的以古諷今的佳作。
  • 背了多年《山坡羊》,卻不知背後藏著的殘酷真相
    張養浩的一首《山坡羊》,小學生、初中生都爛熟於胸,尤其那句路人皆知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從前讀來以為不過是文人學子一心赤誠,不忍民生疾苦而發出的一句憂國憂民的牢騷。這首元曲寫於元朝天曆二年,同樣是那一年,史書上的短短八個字道出了背後殘酷的真相:關中大旱,饑民相食。
  • 為民盡瘁的張養浩,千古美名被世人傳頌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赴陝西上任時,看到百姓因旱災而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的慘景時所作,滿紙的滄桑與沉重,就像如聚的峰巒、如怒的波濤,深深的壓在心頭。
  • 民國老照片:1933年的潼關古城,可惜被拆了
    本期為從陝西潼關古城的風光。 東漢末年,曹操為了防範關西叛亂,廢棄函谷關而設置潼關,位於今潼關縣城北村南,唐朝武則天移置於今址,即照片之中臨黃河的位置。
  • 地圖看世界;張郃喪命的木門道及「百二重關」潼關
    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裡形勢的隆要。 發生在潼關的決定中國歷史的戰役不勝枚舉。 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後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
  • 等閒白了少年頭,陳草庵這首《山坡羊》,讀著讀著忍不住紅了眼眶
    由於元朝制度的特殊性,把全國的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大量的漢族知識分子遠離朝堂,流落市井之間,或寄情於山水,思考人生,感懷境遇,寫出了比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這樣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還有一些文人從事民間藝術,造成了元代戲曲的空前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