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0年,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武漢的「紅區」,還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抗洪搶險的大堤上,還是「嫦娥飛天」的現場;無論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小山村,還是......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
新年的到來,總是帶給人們無限的憧憬和美好的想像。就如同2020年元旦前夜,在湖北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的操場上,用各種語言寫著「愛你愛你,2020」的牌子前,人頭攢動。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元旦之後,沒有轉場、沒有過渡,甚至也沒有傳統春節的印跡,就直接進入到了洶湧澎湃的2020。
這一年的記憶,在時間衝刷下,細節慢慢被抽離,而那些在我鏡頭中留下的臉龐,卻越發清晰起來。
對我而言,這一年似乎是從那個眼神開始。
新華社記者 程敏
2020年,這些眼神,讓我難以忘懷
↑ 周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副教授,1月22日,她和30多位同事,組成突擊隊,投入抗擊新冠病毒的最前線。那一刻,她的眼神,使我感覺到,我們面對的,是未知、是戰鬥、甚至可能是犧牲,我們需要的是勇氣、是決心、是眾志成城。
↑ 武漢封城的那一天,在武漢站的廣場上,一位沒有來得及離開的年輕人,看起來有些不知所措,遠遠地,我沒有看清他的眼神,但我能感受到他此刻的心情。
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每天急劇增長的確診病例,從四面八方馳援而來的醫護人員陸續抵達,共同支撐著醫療體系的運轉。
援助的隊伍一批批趕到武漢,大年初一,136名來自上海各大醫院的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趕到武漢,在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前開展緊急培訓,聽取專家介紹這次疫情的概況,病毒的特點,以及如何做好防護。即將與從未接觸過的「隱形」敵人過招,她們的眼神裡透著凝重。 ↓
經歷過災難的老百姓有著最樸素的信念:有子弟兵的地方,心裡就踏實。2月2日,795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抵達武漢天河機場。我們的軍醫們,就是這樣的眼神:堅毅、鎮定、無所畏懼。 ↓
有人說,哪有什麼天生勇敢,脫下迷彩,他們只是一群「孩子」。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年輕的成員張晶就是這麼一個「孩子」,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裡,她舉起右手,在黨旗前宣誓,隨時準備衝鋒陷陣。這樣的眼神,就是信念。 ↓
城封了,老百姓的生活還要繼續。城市需要有序運轉。我在武漢市青山區鋼都花園123社區採訪時,網格員鄂文莉一刻也沒有停歇,她需要仔細核對記錄社區情況,需要處理居民大量的生活需求,不管是送藥送菜倒垃圾,還是安排接送病人的專用車輛,離不開耐心與細心。 ↓
進出的客運航班都停了,但武漢天河機場依然繁忙,從全球緊急採購的醫用口罩、防護服、消毒液、藥品晝夜不停地從這裡進入武漢,送到各大醫院。飛行員「全副武裝」,墨鏡遮住了他的眼睛,我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堅守。 ↓
醫療資源缺乏,床位告急!
2月2日上午,武漢火神山醫院建成交付,這位參加建設的工人,就是完成十天建成一所醫院奇蹟中的普通一員,他用眼神告訴我,我們做到了! ↓
同時,武漢緊急徵用會展中心、體育館等大型場所,搶建改造成「方艙醫院」。2月4日,正在進行武漢客廳改造施工的這位工人,用堅定的眼神告訴我,時間就是生命! ↓
為了對付病毒,專業人士也在尋求一切可能。2月5日,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臨床試驗在武漢啟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右一)目光如炬,強調科學與嚴謹。 ↓
2月7日,到武漢市蔡甸區蔡甸街躍進社區參加排查工作的街道幹部計振華在居民小區進行排查,他盯著每一扇窗戶,用小喇叭通知大家參加排查登記。 ↓
檢測、檢測、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結果是確診的重要參考,要以最快速度把確診人群篩查出來進行集中收治,核酸檢測能力一度成為瓶頸。
醫療機構、疾控中心、具備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開足馬力,人員倒班、設備不停、24小時滿負荷運轉。2月13日,在武漢金域醫學公司核酸檢測實驗室裡,透過這位年輕的檢測人員的眼神,我看到了無數幕後工作者的付出。 ↓
數萬醫護人員在前線拼命,更有許多普通人,以一己之所能,盡一份力。這位被稱為「雨衣妹妹」的姑娘,帶著廚師和食材,「逆行」十幾個小時,自駕車從成都趕到武漢,免費為武漢的醫護人員做飯送餐。從2月4日開工起,她和小夥伴們堅持每天為醫院送去400至600份盒飯。她眼含熱淚,告訴我「疫情不走,我不走」。 ↓
請點擊連結,觀看報導:雨衣妹妹:疫情不走,我不走!
好消息也陸續傳來。2月11日,第一批從方艙醫院康復的患者出院了。這位病友展示著她的出院證明,眼神裡是劫後餘生的幸福。 ↓
「三八」節前夕,我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看到一群由多個醫院和機構人員組成的「女子尖兵」,她們在負壓密閉的環境下,穿著層層疊疊的防護服,三班倒換,每一次進入檢驗艙,工作時間長達8個小時。醫學檢驗科執行主任謝文的眼睛裡,寫著「專注」。 ↓
請點擊連結,觀看報導:每日「戰鬥」8小時!她們是雷神山上的病毒「偵察兵」!
3月10日, 在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康復驛站,143名治癒出院後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在此進行14天醫學觀察後,達到醫學標準,成功解除隔離。現在,這位小夥子是真的要回家了!這眼神中滿滿全是喜悅! ↓
三月的武漢,是櫻花盛開的季節。
武漢大學的櫻花,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寂寞的一個花季。整個花期,它們沒有等到如約而至的賓客,只有這麼一輛5G無人攝像車前來相伴。小車用它頭頂那隻卡通感十足的「眼睛」,在武漢大學櫻花大道上來回溜達,透過它,數億人默默地陪同武大櫻花經歷2020年的花開花落。 ↓
春回大地,復甦已經悄然啟動。武漢尚未解封,而荊楚大地的勞務大軍已經開始了返崗之旅。3月19日,兩趟高鐵專列從湖北荊州啟程,「點對點」輸送1631人前往廣東企業返崗就業。出發時,陳安心向記者比心,眼神裡都是希望。 ↓
在湖北宜昌,悶久了的人們,終於能在街道上享受一把明媚的陽光。或許這隻狗狗比我們更能感受到,自由溜達的可貴。 ↓
武漢的工地也在陸續重啟。3月26日,湖北廣電傳媒基地工程長江文創產業園項目工地上,這位汗流浹背的工人的眼神,告訴我,他盼望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
走出車站,姑娘看到了武漢的天空,也許這眼神就叫百感交集吧。3月28日,武漢市恢復鐵路客站到達業務,當日即有1.2萬多名湖北鄉親乘坐高鐵列車從全國各地回家。 ↓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採訪經歷:如此高密度地採訪醫學領域的「大神」,他們以深厚的專業背景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帶給我們信心。張定宇、張伯禮、陳薇,他們是「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
武漢解封的那一天,東方航空MU2527航班副駕楊陽坐上久違的駕駛座,他打開窗戶,回望送行的人們。 ↓
勞務輸出得到全國各地的支援。5月14日,受益於湖北與山東籤訂的貧困勞動力勞務協作幫扶協議,首批240名湖北務工人員乘坐大巴車從黃岡出發,赴魯就業。透過大巴玻璃這些望著窗外的眼神告訴我:艱難必將過去,未來依然可期。 ↓
湖北本地高校畢業生線下招聘會也重新開啟。6月1日,在江漢大學校園,即將畢業的學子們終於有機會坐在企業招聘人員的面前,用眼神傳遞著希望。 ↓
疫情得到控制,高考如期舉行,7月7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東湖中學考點,考生考完第一科後走出考場。 ↓
生命至上!
醫療救治的奇蹟不斷刷新著記錄:7月21日,因新冠肺炎導致肺部不可逆纖維化、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終末期肺移植患者崔先生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出院。今年65歲的崔先生,1月23日出現發熱症狀,2月7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後入院,隨後接受了ECMO(人工膜肺)治療,3月18日被轉運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4月20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受雙肺移植手術。一度被認為「救不過來了」的他,重獲新生。出院那天,他努力地看著一直沒有放棄他的醫療團隊,眼神裡都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激。 ↓
我們重逢了!10月1日,江蘇援鄂醫療隊員賈凌(右二)再回故地,這次他要好好看一看這個曾經戰鬥過、卻沒有「看見」過的城市。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長梁文(左一)前來車站相見,這一哭一笑,都是道不盡的情誼。 ↓
時隔一年,姚基金創始人、中國籃協主席姚明重回武漢。
為助力武漢疫情後提振信心,展示武漢抗疫成果和良好城市形象, 2020年姚基金慈善賽落戶武漢。
「這裡一切如故,生活還在繼續。這一切是湖北人民、武漢人民堅韌的個性支撐下來的。」姚明用眼神表達堅定。 ↓
思緒回到當年的上甘嶺,抗美援朝老兵王清珍目光依然堅毅。
曾經多麼艱難的局面,我們都扛下來了,我們終將勝利! ↓
人與人的碰撞,眼神比言語更加真實。
鏡頭是一個中介,把一對一的流露,傳遞成千萬人的互相守望。
在不平凡的歲月裡,我感動於那些眼裡的光,和銘刻在心的人性光輝。
新華社記者程敏在雷神山醫院採訪。
監製/蘭紅光
策劃/費茂華
編輯/侯俊、崔博文、李夢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