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位老人眾籌買了一棟樓,一起養老,15年後,子女趕緊把父母接走

2021-01-11 河南都市頻道

葛隆村132號

到最後,葛隆村132號的白色二層小樓裡只剩下浦逸敏一人。

這意味著,她與其他老夥伴們一起抱團養老的15年結束了。這期間,因生活方式的分歧、疾病的困擾,50多位老人陸續離開這裡,也有人在此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5年後,90歲的浦逸敏也搬離這裡,轉去有專人照料的養老院。這棟她和其他老人一起眾籌買下的小樓徹底關了門。

「房子越來越舊,我也會越來越老」,在養老院的浦逸敏一直放不下葛隆村132號,她想,要給這個「最後的東西」找個歸屬。

葛隆村132號

這棟位於上海嘉定外岡鎮葛隆村132號的房屋,原本是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1997年,信用社搬遷,房屋閒置,打算以5萬元出讓。

彼時70歲的浦逸敏信佛,食素,和兒子家吃不到一起去,經常要自己單另做飯。在去葛隆村藥師殿燒香的途中,聽說信用社要搬遷的消息,浦逸敏冒出個念頭:「能不能和我的老朋友們住在一起呢,既方便大家誦經念佛,住在鄉下還能節省開支。」

浦逸敏和與老友們說起這個想法:「我想辦個養老院,大家一起吃飯做菜,不依靠子女,相互陪伴。」

老人們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不便:家中房子太小不夠住、兒子要結婚了自己沒有單獨的房子供小兩口結婚、自己吃素家人吃葷、兒女工作忙無暇陪伴感到孤獨……浦逸敏和老友們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頗為大膽的決定:買下這棟樓來「抱團養老」。

他們眾籌了買房和裝修的費用,買下了葛隆村132號,一棟約200平米的小樓。

小樓被重新裝修,新加蓋了廚房和一間臥室,黃色的木質地板覆蓋了原先的水泥地,門框被刷成鮮豔的紅色,安裝了方便老人們上下樓梯的扶手。

1999年,包括浦逸敏和她丈夫在內的22位老人第一批住進了葛隆村132號。

他們在這棟小樓白色的外牆上掛上了一個金色牌子——「慈舟養老院(籌建辦)」。因為50張床位的規模才能成為正規養老院,所以這塊只能叫「籌建辦」的招牌,一直掛到現在。

房屋冬暖夏涼,採光很好,閒時老人們坐在屋外的椅子上曬太陽,旁邊的自留地裡有他們種的蔬菜和月季。

浦逸敏退休前是名中醫,搬來葛隆村後,她每周去藥師殿義診,為村民免費量血壓、測體溫、拔火罐、理髮、剪指甲。

日子久了,浦逸敏被村裡人稱為「活菩薩」。葛隆村132號的老人們也漸漸得到了村民的信任。村民會專門把造房子鋸下來的木頭、割完稻子的秸稈給他們送過來當柴火燒。

葛隆村約有500餘戶人,不到半個小時就能從村頭走到村尾。千禧年後,村子裡的人口外遷,村中「空心化」嚴重,很少見到年輕人。這些「城裡來的老人」,曾讓村民們感到好奇,也讓村幹部頭疼:「怕他們把亂七八糟的東西引進來,畢竟是外鄉人,我們還是有所提防的。」時任葛隆村村副主任的陳偉明說。

觀察兩三年後,陳偉明打消了疑慮。每當他經過「慈舟養老院」時,常看到老人們在門口曬太陽、聊天,屋子也收拾的很乾淨,有時村民也會來這裡問診。陳偉明還了解了老人們的身份背景,「基本上都是『文化人』,有退休的醫生、會計、工人,都是吃國家飯的。」

慈舟養老院十周年合影

「自給自足」的養老

千禧年來到時,葛隆村132號的老人們還很健康,有發不完的光和熱。

他們可以上上下下爬梯子拿儲物櫃裡的東西,不覺得吃力;他們還可以自己種菜,到公路邊的田裡砍柴,一起用土灶燒柴火飯;養老院裡有誰有個頭疼腦熱,浦逸敏可以給他看病,其他老人幫忙照顧。老人們的生活也不僅僅局限在村子裡,他們時常會乘大巴去周邊的景點遊玩。

雖然不少老人都裝著假牙,但並不妨礙他們享受各樣美食,如吃柴火飯燒出來「嘎嘣脆」的米飯鍋巴,還有門口那片自留地裡種著的各類蔬菜瓜果,黃瓜、西紅柿、茄子、絲瓜……想吃了就在門口的自留地裡摘,沒有的可以走10分鐘去村口的菜市場買。

養老院內的生活很規律,老人們通常早晨4點半起床,上早課,5點半洗漱,6點吃早飯,買菜,洗衣服。那時還沒有廣場舞,種菜、打坐念經、串門就是他們的娛樂方式,時常他們也會結伴走5分鐘的路到村中的藥師殿裡為家人求平安。晚上9點過後老人們開始休息。

老人們退休後生活漸漸充實,不似以前回到家時要面對空蕩蕩的房屋,和子女交流時還要擔心是不是佔用了他們寶貴的時間。

他們似乎可以從那種被動的、擔心拖累子女的老年生活中逃離出來,過上一種自己選擇的「自給自足」的生活。

浦逸敏只有一個兒子名叫朱建偉,今年65歲,他有一個獨女,家中曾為了女兒在市區的工作賣掉了嘉定的中套房子搬到上海市區,換了一個40平米的小套房子,後來女兒出國定居瑞士,夫妻倆繼續住在這套房子裡。如果浦逸敏回到兒子家,兒子就要睡沙發。

也有的老人要來這裡安放自己的精神寄託。

今年92歲的徐鳳英是最早住進、最後搬出慈舟養老院的老人之一,女兒給她和丈夫在上海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徐鳳英在71歲那年住進慈舟養老院,她的丈夫退休後喜歡給人修家用電器,兩個人對生活寄託的方式不同,徐鳳英選擇搬到鄉下吃齋念佛,丈夫繼續留在城區裡給人修電器,偶爾去鄉下看她。

在徐鳳英的女兒看來,這個村子裡的養老院看起來條件雖然沒多好,但卻是母親的精神寄託,「平時誰家有難了大家都想著去幫忙,誰家的老人過世了就為他們念經,為家人祈求平安。」

慈舟養老院的帳本

「規矩」是粘合劑也是離心針

浦逸敏是葛隆村132號的主心骨。她從一開始就為住在這裡的人立下了規矩:身體健康、子女在本地、不計較得失……

浦逸敏年輕時家境很好,20多歲隨姐姐和姐夫從無錫江陰來到上海嘉定工作。退休後,她的工資有7000元左右,但是她的節省是出了名的。

慈舟養老院裡老人們的床頭燈只有1瓦,幾乎不跑電。浦逸敏一個人時從來不開空調,她覺得「太費電,有罪」。洗臉時,她只用手掌大的手帕擦洗,從不用大毛巾。需要熱水的話,就用燒飯后土灶裡的餘燼來熱。給大家做餃子時,浦逸敏也不用子女送來的電動攪拌機,而是用最原始的辦法——用臼一點一點去舂毛豆。

老人們在她的影響下,有的寧肯多走一站路也要省下一元公交車錢,等到募捐的時候捐給別人。為了省自來水的錢,他們讓人在院外幫著挖了一口井,吃飯、洗衣的水都從井裡挑。日子久了,井裡也掉進了不少生活物品,至今,井底還漂著眼鏡和筆。

慈舟養老院的空調或是外界捐贈,或是老人們的家屬買來的,但空調開不開都是浦逸敏說了算,「不太熱就不開了,如果不這樣省的話,有些後加入進來的老人經濟水平不如我們,就會覺得這裡費的錢太多了。大家經濟水平不一樣,只能劃一條最低的消費水平線。」

養老院最初的開支只需每人每月交100元,那時全院每月的支出也不過500元,剩餘的錢下個月繼續使用。慢慢地,因為物價上漲和人員流失,每人每月的費用漲到500元、800元。

浦逸敏曾經和丈夫朱振良一起記錄養老院的帳目,每周會在牆上公示,老人們從未因為帳目產生懷疑和糾紛。第一批住進養老院的老人陳季芬說:「本來每月交的就不多,大家還很節省,有的時候浦逸敏還會自己墊錢去買一些蔬菜水果,這個時候都是不記在帳上的。」

老人們樂於捐款,汶川地震捐了6萬元,印尼海嘯捐了3000元,看到有大學生患癌症的新聞也要捐,他們認為這是「修德」。

不管是慈舟養老院的老人,還是老人的家人,他們都知道,浦逸敏就是這裡的規矩,她的話就像是「聖旨」一樣,其他老人整齊劃一地聽她的,並能安住其中,自得其樂。

2010年前後,葛隆村村民劉彩珍曾為慈舟養老院做過兩年的飯,每月能收入300元錢。劉彩珍家中兩個女兒都已完婚,平時家裡冷清,看到養老院裡熱鬧也加入進去,在她看來,院裡的主心骨浦逸敏,「人非常好,就是脾氣急了點」。

有的時候油放多了或是飯煮多了浦逸敏會直接指出:「不行,太多了,浪費!我們要惜福。」時間久了,劉彩珍與浦逸敏往來漸少。

住在慈舟養老院的老人有的也離開了,他們想換一個不那麼「清苦」的環境。浦逸敏對於要走的老人也不挽留,「既然不適合待在這裡就不強留,你來我歡迎,你走我相送。」

2015年,葛隆村132號只剩下3個老人,老人們的身體也不似以前硬朗,他們提不動重物,走路也越來越慢,需要請人來做飯。這又成了一個難題,專門從外面請人來做飯一個月要5000塊。後來,他們從隔壁村找到的一個阿姨來做飯,一個月付2000元工資,但是做了兩個月,阿姨有事也回家了。

從葛隆村132號搬走後在養老院裡生活的浦逸敏

疾病抽乾了抱團的力氣

在葛隆村132號的二層小樓裡待的時間越久,老人們就會愈加頻繁地去面對那些躲不過的問題——疾病和死亡。

浦逸敏晚年的伴侶朱振良在她年近七旬和她走到一起,那時的浦逸敏容易骨折,朱振良說:「我想照顧你,我能照顧好你。」

兩人相攜度過了近10年的晚年時光,但是當浦逸敏身體好了以後,朱振良的身體又開始急轉直下,因患類風溼關節炎,他每走一步都疼,服用的激素藥物使他全身浮腫,反而需要浦逸敏去照顧他。

2004年,朱振良過世。

也有老人在睡夢中離世,第二天大家去叫的時候發現叫不醒了。

有的老人眼睛漸漸看不清,甚至看不見了。今年92歲的老人徐鳳英便是這樣,看不清東西後,她經常摔倒在養老院。她的女兒常在半夜接到其他老人打來的電話,「你媽摔倒在衛生間了,你快過來」。她驅車10公裡來到葛隆村,送母親去醫院,那時徐鳳英的額頭上已經腫起一個大包。

徐鳳英的女兒每周都會去村裡看望母親,那些老人們一般不會給她打電話,每次看到母親的老朋友打來電話她都會「心驚肉跳」。那次入院檢查後,徐鳳英沒有大礙,回女兒家住了兩天之後就吵著要回到鄉下。

2015年夏天,徐鳳英再次摔倒,女兒不放心讓母親再回到葛隆村了。三番五次的摔跤讓慈舟養老院的老人們也擔心了起來,他們勸徐鳳英回家好好休養。

後來,徐鳳英搬到了一家醫院的老年康復中心生活。她常會擔心「自己明天就要沒有了」,那種恐懼使她緊張,皺著眉。

徐鳳英搬走後,葛隆村132號就只剩浦逸敏一人。

同村的88歲老人姚培芬偶爾會去和浦逸敏作伴。三個月後,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姚培芬交流越來越困難,有時,姚培芬會絮絮叨叨說很多,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自己說過的話,有時又端著凳子在家門口望向一處,很長時間不說話。她也不再去找浦逸敏了。

2016年,兒子兒媳從上海市區搬去30公裡外的葛隆村和浦逸敏一起住了9個月。那段時間裡,兩個60多歲的人照顧著一個90歲的老人,也感到吃力,加上浦逸敏的兒子患有早搏、高血壓等疾病,兒媳有冠心病,心臟打過8個鋼釘,兩人最後還是考慮將浦逸敏送往專業的養老院。

「老人能抱團養老的時候都是身體健康的時候,誰有病了,一個電話就可以打給兒女來接,但是一個人生活在這裡的話跌倒了都沒有人扶,怕出什麼危險。」浦逸敏的兒子朱建偉說。

2020年6月,浦逸敏和老友們將葛隆村132號捐給葛隆村(中間為浦逸敏)

「這是我最後的東西」

2017年3月2日,浦逸敏也要離開葛隆村132號了。

先於她搬離這裡的老夥伴陳季芬來送她,浦逸敏覺得心裡好受些,「1999年來的時候,老人們紛紛被兒女送來,那時候是熱熱鬧鬧地一群人,可是現在只剩下我在那裡了。」

浦逸敏依然很捨不得這裡,但又很心疼兒子和兒媳身體不好還要照顧自己,所以在看到兒子為自己聯繫的養老院後,她沒有什麼異議,「那裡環境好,離市區近,兒子來看我也方便,我不會講普通話,在那裡大家都說上海話,交流起來蠻方便的。」

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或將達到 35%-40%,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設想如何安放自己老年生活時,抱團養老似乎已成為一種無奈卻又「美好」的想像。

在葛隆村現任黨總支書記陳學鋒看來,慈舟養老院的抱團養老是一個奇蹟,「他們能堅持這麼長時間,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大家都信服的人在管理,有感情基礎,大家不怎麼計較付出,甚至以付出為樂,這很難得,但也很難被效仿」。

7月底,在嘉定雙善養老院內,正值酷暑時節,93歲的浦逸敏穿著藍色的汗衫,裹著一床厚厚的紅色繡花的被子窩在椅子裡,她說:「年紀大了,怕吹風,有關節炎,怕痛。」

浦逸敏解開緊緊綁在雙腿上的棉被,黑色的繡花長裙下還包裹著兩層黑色棉褲。此時的浦逸敏早已不像剛住進葛隆村132號時那般有精神,但還是見人就溫和地笑,稀疏的銀白色頭髮還是被打理的紋絲不亂。

她常會懷念以前的日子。關於葛隆村132號,她還放不下。

浦逸敏覺得自己的日子越來越少,怎樣處理好大家當年眾籌買的房子,成了她不得不去考慮的問題,「還有一些事情等著我去做,房子不住人會越來越舊,我會越來越老」。她跟幾個老人提議把一起抱團養老的慈舟養老院捐給村裡,大家都同意。

「為了養老服務把它捐給村裡也算是圓滿了,一輩子大大小小的錢都捐出去了,這是我最後的東西,死了以後帶不走的,不如去發揮它更大的價值。」浦逸敏說。

2020年6月,葛隆村132號又迎來了久違的老夥伴。村委會為老人們舉辦了捐贈儀式,在那棟白色的二層小樓門前,浦逸敏和四個曾經在這裡生活過的老人以及村子裡的人一起合了張影。

至今,1999年最早一批住進葛隆村132號的22個老人中有一半過世。

交出房子的鑰匙時,老人陳季芬又像浦逸敏從這裡搬走的那天一樣偷偷抹起了眼淚,浦逸敏跟她說:「房子又不是沒有了,想家的時候還能回來看看,記住葛隆村132號,它就永遠在你心裡。」

現在,「慈舟養老院(籌建辦)」的金色牌子還掛在葛隆村132號的門前,養老院的名字是浦逸敏對抱團養老的理解:「慈舟共濟,風雨同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北青深一度

編輯:申鵬潔

相關焦點

  • 「託孤式」養老引爭議:老人被迫寄人籬下,子女卻說自己盡孝了
    文|秘籍君不久前,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主人翁是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膝下兩兒一女,本該享受天倫之樂,卻在退休後被寄養到了親戚家,只因年輕人沒時間。於是,仨子女一商量,索性採用了現在市場上流行的「託孤式養老」,把老人交給了家庭條件比較差的老家親戚,每月按時打錢,親戚負責贍養老人,銀貨兩訖,彼此都不吃虧。子女想得挺好,老人卻受不了。根據採訪內容了解,老人在親戚家裡並不愉快,畢竟不是一家人,老人寄人籬下,說話做事都要看對方臉色,吃飯做事都不方便,尤其上廁所的問題,給兩方都帶來了不少麻煩。
  • 失智後怎麼養老?7000人中有26個失智老人,一個老小區養老樣本
    失智後怎麼養老? 7000人中有26個失智老人,一個老小區的養老樣本根據杭州市抽樣調查顯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佔老年人口的50%以上,其中80%以上願意在家裡養老。那麼,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家裡如何養老?
  • 「蛀蟲」子女遇對手,70後老人:不帶娃不搭錢,更不用你們養老
    孝道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人活一世不能忘本,尤其自己的父母到了老年的時候子女贍養是義務。但是也不乏一些「蛀蟲」子女,認為老人的資產很豐厚,在可以利用的時候,一味地「搜刮」老人,也讓老人覺得心寒,現在70後的有些父母想出一招,看似淡漠親情,實則是無奈之舉。
  • 又出了一種養老新模式:朋友圈互助養老!變老的路上不孤單!值得借鑑
    據悉,每層樓能住60多人,兩層樓就是130位老教授。這些有意向組團入住的老教授均為高齡、多病的空巢老人,兒女住在國外或外地,很多老人都是從年輕時起就在高校內執教直至退休,人生中大半光陰都沒離開過校園,平日裡這些老人的生活圈子就是老同事、老教授和學生們。現在他們年紀大了,不習慣重新適應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即使住進養老院,也希望能與熟識的老同事在一起。
  • 「我不要你們養老」,老人拒絕幫子女帶娃獲網友支持:為自己而活
    我之前聽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父母倆辛辛苦苦供女兒讀書,女兒也用優異的成績回報他們,後來女兒到國外留學後,告訴父母自己將在國外與男友結婚,和男友共同度過餘生。在中國傳統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永遠是把子女放在第一位的。他們為子女辛苦了一輩子,最後還要為自己的養老問題擔心。
  • 湖南獨居老人離世多日無人知 屍體已高度腐爛(圖)
    一星期後,相似的悲劇又在株洲石峰區上演:一六旬老人死在出租房內多日。連日的調查,記者發現,獨居老人之死,不僅與其孤僻的性格有關,還因為疏遠的親情和鄰裡。死亡一周後才被發現若不是令人窒息的屍臭,或許死後的李建設還要晚些時間被發現。
  • 「捆綁式養老」正在蔓延,父母心中有苦難言,兒女卻心安理得
    兒子看著已頭白髮的母親,也沒有多說什麼。晚上一家人吃完飯,老人在廚房刷碗,兒子兒媳回到房間裡。沒多久房間裡就傳出兩人的吵架聲:不幫帶娃,以後我也才不給她養老,現在哪有老人不帶娃?什麼腿疼都是藉口。尤其是一些農村地區的老人,很多父母生完孩子之後,就將孩子扔給家中老人,有些子女甚至連孩子的奶粉錢也不出。這些父母心裡委屈但是卻不敢說,對於這些沒有積蓄的老人而言,孩子就是天,現在不多幫孩子,萬一孩子真生氣了,不給自己養老,自己的日子又該怎麼過?
  • 七旬老人拄拐杖爬7樓,曾一年沒下過樓:只想有個電梯
    意外受傷,上下樓成最大難題居住在深圳蓮花北村的一棟小區樓的吳先生,70歲時因為意外一場摔傷了自己的股骨,從此以後就跟一根拐杖為伴,走在平地上都顯得十分費勁,更別說是上下樓梯這種事了。吳先生吳先生一家居住該這棟小區的7樓,也是這一棟的最頂樓,因為小區建成的年代久遠,因此是沒有配備電梯的。
  • 93年女生坐擁400棟樓,一棟月租金50萬上熱搜,年輕人你酸了嗎?
    五月四日這一天,我看到了一條微博熱搜,說有一個93年的女生(算算差不多26、7歲)在做直播,她努力了7年多,現在有了400多棟樓,已成職業包租婆。房子主要在廣州3號線白雲區,其中10餘棟是她自己買的,其他都是從房東那裡轉包的。
  • 你養我長大 我陪你變老(中國父母如何赴澳養老)
    去年《空巢老人調查:在孤獨中,人的尊嚴也會喪失乾淨》一文引起社會熱議,文章講述了一對高知夫婦在步入老年之後,感受到的孤獨感與無力感。其中,最戳中人淚點的一句話是「我們不怕死,但怕生病,怕給子女添麻煩」。  面對中國父母典型的「無我主義」的愛的表達,不少人開始抨擊那些為了拿綠卡,為了自己的事業,選擇移居海外的子女,認為他們背棄了「父母在,不遠遊」的中國傳統。
  • 人到晚年,啥樣的父母會拖累子女?孩子:不是不孝,是無能為力
    但人到老年,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怕就怕拖累了子女,子女辛辛苦苦掙的錢,一轉眼就「奉獻」給了醫院,人生等於重新來過,身為父母也是於心不忍。但到了晚年,有2類父母很可能會成為孩子的「拖油瓶」,希望子女們能頂得住。
  • 全國敬老月:探訪中山百歲老人,關注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機構養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剛需據中山市衛健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山市人均預期壽命為80.93歲,高於國家平均預期壽命77.3歲。而60歲以上中山市戶籍人口有29.0萬人,佔總人口的15.9%,可見中山市老人養老和健康服務剛性需求較大。
  • 福州最大養老機構創新服務模式 員工認養老人
    康養中心員工與老人一起切餅迎中秋。實際上,該模式已試行一周多,200餘名員工全部參與,每人認養2名至3名老人。目前,入住康養中心的400餘名老人都有了愛心「子女」。  愛心「子女」能為老人做些什麼?康養中心倡議提供六大類服務:  一是熱情打招呼、送祝福,陪老人聊天解悶,幫老人融入集體生活,避免出現孤獨情緒;  二是幫老人處理日常生活小事,比如取報紙、打電話、看書閱報、快遞取件、購買物品、上下樓梯等;  三是傾聽老人心聲,收集相關意見和建議,幫助改善服務管理水平;  四是與家屬建立良性溝通渠道,幫助反饋解決實際困難;  五是在老人生病
  • 這個昨天正式運營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憑什麼讓周邊老人感到「很...
    點讚的不僅僅是於大伯和井大媽,不少體驗過的老人都表示:家門口開了這樣一家養老中心,「很溫暖、很幸福」。昨天上午,文暉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正式對外營業,前來體驗的、諮詢的老人絡繹不絕。這家運營還不滿一個月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靠什麼收穫這麼多好評?
  • 父母養老難?1.8億獨生子女面臨大「難題」,國家「出手」了
    一旦家庭有多個老人生病了,根本就無法分身,一直請假也很難,直接影響到工作。而像有多個子女的家庭,卻可以輪流來,壓力還可以分擔,遇事還有人可以商量。所以,連老人也不太敢生病,不想自己成為孩子的負擔。有人可能會說,現在不都有養老保險嗎?退休後就可以領取養老金了,而且國家政策越來越好,養老金都已經16連漲了。
  • 退休老人的苦悶:忙忙碌碌大半生,老了還要給子女當「血包」
    王阿姨表示,自己如今已經年過半百,前半生都在為父母、為子女而活著,辛辛苦苦大半生,兢兢業業給自己攢夠了養老本和儲蓄金,本以為退休後能過上自由快樂的後半生,誰知道兒媳一個懷孕打碎了她環遊世界的夢,從此過上了給子女當「血包」的日子。好笑的是,王阿姨的兒子還以為自己在「盡孝」,氣得王阿姨提起來就生氣,直罵:「誰家盡孝是讓老母親當保姆?誰家盡孝是讓天天照顧孩子的?」
  • 2020年獨生子女父母可領取這些養老補貼,很多人沒領全!
    獨生子女也多為8090後,隨著8090後的成長,獨生子女的父母也在慢慢的變老,於是隨之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如何很好的贍養父母是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針對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問題,國家也推出了相應的政策。目前,獨生子女家庭養老補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獨生子女父母養老補貼在獨生子女父母達到退休年齡之後,可以領取一定的養老補貼。
  • 四川南充一老人用繩吊7歲孫子下樓救貓,網友:貓才是親生的
    有些老人由於比較孤獨,他們會把寵物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寵物吃的甚至自己吃的還要好。寵物有危險的時候,他們會不惜一切辦法去救助。四川南充一老人用繩吊7歲孫子下樓救貓,網友表示,貓才是親生的,具體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吧!2020年1月6日,網上爆料了一段男童被繩綁住,懸掛在半空救貓的視頻,引起了廣大網友們高度的關注。
  • 73歲老人哭訴:五個子女都不孝,為了逃離他們,我帶老伴背井離鄉
    作者:雪影導語:很多老人都覺得多子多福,家裡子女多的晚年肯定能有保障,即使子女們都沒有大的成就,一個人湊一點就可以給老人養老。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家裡一個孩子反而會孝順老人,因為沒有逃避的理由,就算不願意,也不想落得一個不孝的罪名,反倒是幾個子女的老人,被孩子們當作皮球一樣踢來踢去,誰也不想做那個付出的人。
  • 後浪姐400棟樓年入24億,身價秒殺拼多多創始人,真相究竟如何?
    「後浪節」來了,突然一個93年的後浪姐乘著浪尖而來,一下子就火了。在廣州擁400棟樓出租,就是1棟可以月收租50萬-60萬,一年收個24億不成問題。先來看下年賺50萬難不難?一線城市工資年收入有三個坎,15萬 ,30萬,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