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妹妹的父親偶然間對她說了一段話,讓人聽了後很有觸動,叔叔說:「等我和你媽媽老了之後,生活不能自理或是得了重病,你該放棄就放棄,別捨不得,我們不給你添麻煩。」
每當妹妹說起這段話的時候,都有一種心酸,這種心酸既是對父母的愧疚,又是對自己沒本事的「怨恨」,畢竟之前妹妹的姥姥住院時,3天時間沒有動手術、做診斷,就花費了3萬,而且目前還沒有出院,後面的費用更是不敢想。
但人到老年,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怕就怕拖累了子女,子女辛辛苦苦掙的錢,一轉眼就「奉獻」給了醫院,人生等於重新來過,身為父母也是於心不忍。但到了晚年,有2類父母很可能會成為孩子的「拖油瓶」,希望子女們能頂得住。
一、一輩子的積蓄為「0」,萬事需要子女的扶持
「月光族」這個詞在年輕人中比比皆是,他們認為這是一件正常消費行為,但對於老年人而言,有退休金還好,如果沒有,那可能是一場悲劇。
當人到了中年沒能攢下積蓄時,他們的後半生可能就需要依靠子女了,如果僅是日常開銷,那也倒沒什麼,孝敬老人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和責任」。
但如果得了「難以治癒」的疾病,那無疑是對貧窮家庭的打擊,子女可能需要花費掉自己所有的積蓄,甚至背負著債務去過日子,這對誰來說,不是一件「苦難」呢?
前段時間,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同學發起了「眾籌」,原來是她的父親出現了糖尿病併發症,需要手術費用和治療費用共計20萬左右。
對於剛結婚生子的她來說,這無疑是一件無法解決的事,於是萬般無奈之下,她選擇了眾籌。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父親出院了,但她也欠下了不少的債務,她拼命工作掙錢,既希望孩子將來能獲得良好的教育,也希望欠款早一天能夠還完,生活能變得輕鬆一些。
因此,對於父母而言,孩子孝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如果你自己本身就「一身乾淨」,那晚年生活可能會很悲涼,不是子女不孝順,而是真的無能為力。
二、父母年輕時脾氣暴躁,傷了孩子,卻要求他們養老
前段時間見了個朋友,她說父親得了「眼疾」,快看不見了,要求朋友去照顧自己。就傳統觀念來看,父母養育你,你去為他們養老送終是非常合適的。
但這位朋友卻不這麼想,因為她的父親從小脾氣暴躁、酗酒,總是辱罵她,而且將她送到奶奶家之後,就再也沒有管過她。
如果生病了,卻要求她過去照顧,要是她現在擁有10萬以上的存款,或許也願意過去儘儘孝,畢竟父親給了她生命。
但問題是,朋友每天拼命工作養房、養車,每個月留下的錢只有幾百塊錢,這些年也沒有攢多少,如果全給了父親,那以後的日子可怎麼辦?
再加上父親對她的傷害太深,讓她對婚姻產生了恐懼,對愛情產生了絕望,所以,面對年邁生病的父親,她也只能在電話中說:「病了去醫院吧,我真的是無能為力,所以管不了。」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她很不孝順,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就像《何以為家》中的小男孩那樣,父母生了他,卻從未養過他,這到底是誰的錯?難道出生是他的選擇嗎?所以,生育之恩不一定大於天,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旁人無權去評論和指責。
因此對於以上兩種父母而言,孩子真的不是不孝順,是真的無能為力,所以父母在年輕的時候要注重對孩子的養育,要積累自己的財富,等到了老年,才可能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讓孩子省心,讓自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