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說:「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人之根本。
世界上的人,大多是孝順父母的,但也難免出現一些不孝的子女。
不孝之人,也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後天各種因素影響導致的。
但,不管怎麼樣,不孝順父母都是不對的。
古語云:「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烏鴉還知道反哺,羔羊喝奶尚心存感恩,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連草木都比不上。
關於「孝順父母」,安哥與大家分享以下5句話,一起探討。
第一句:沒有父母,哪有你?
人來到這個世上,本是一種偶然,而帶你來的,就是你的父母。
《勸孝歌》言:「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媽媽十月懷胎,歷經各種孕期嘔吐、頭痛、乳房刺痛、腰酸背痛、大腿腫脹、分娩巨痛等痛苦,最終才生下孩子。
生下來後,百般呵護,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天下父母寧可自己多吃苦,也不願子女受委屈。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只不過想子女自己以後的生活能過的更好,從沒想過孩子能報答自己多少。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凝聚了父母大半輩子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當然更重要的是貫穿其中的無私的感情。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父母,就沒有你的今天!」
第二句:人人都有老的那天!
時間不一定會創造一位偉人,但一定會造就一位老人。
生老病死,是人必經的過程,想逃也逃不掉。
當你老去,你也會行動不便,也會生病,也會健忘,也會反應遲鈍,也會需要人關心和照顧。
有句話說得好:「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這是一代又一代的良性循環。
一個家族,若能把長輩當做家中的寶貝,把父母當做家中最寶貴的財富,必然會讓家族越來越興旺發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未來的自己!
第三句:你怎麼對父母,孩子以後就怎麼對你!
孩子的教育既重「言傳」,更重「身教」。
所謂「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教育子女的一種方法。
一個人,若非常孝敬父母,他的子女自然而然就會孝敬他。
一個人,若不孝順父母,他的子女也會有樣學樣,成為一個不孝之人。
你怎樣對待父母,孩子以後就怎樣對待你。
這就是《增廣賢文》說的:「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孝順父母,是一種好人品,是為人之根基;
孝順父母,是一種好家風,要代代永相傳。
孝順父母,是對父母好,也是對自己好。
總之,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第四句:父母都不孝順,你還能幹嘛?
天底下最親的人莫過於父母。
若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此人基本沒有感恩的心,甚至沒有人性可言。
這樣的人,人品是值得懷疑的,是不值得重用和信任的。
古代就有舉孝廉的制度。
舉孝廉,是漢朝一種自下而上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古人認為,一個人只有孝順父母,才會對君主忠誠,才會對老百姓負責。
時至今日,也是如此,沒有一個老闆敢把重任交給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手裡。
所以,不孝順父母的人,在社會上往往也難有一番作為。
往後餘生,讀者諸君:「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第五句:孝順父母,天經地義!
《孝經》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孝經》認為,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討論。
深以為然。
父母對子女的好,又何曾討價還價。
自打娘胎開始,媽媽就開始不斷地付出,加強營養,小心翼翼,還要進行什麼所謂的「胎教」。
出生之後,也不知道你小子長大之後是否能夠成器,但依然無怨無悔地付出。
天底下很多父母這輩子省吃儉用、歷盡艱辛都只是為了孩子。
父母的恩情豈是子女一輩子能報答得了的?
正如孟郊《遊子吟》所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結束語:
父母,是沒得選的。
好,也是你父母;不好,也是你父母。
是父母,就對你有恩,你就得孝順。
父母老了,你不要怪他行動慢、思想老土、說話囉嗦,想想你自己小時候如何踉踉蹌蹌地走路,想想父母對你如何的耐心教導。
《後漢書》言:「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
細品之下,極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