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不孝順,你還能幹嘛?「:5句話喚醒不孝之人

2021-01-09 安哥文史

司馬遷說:「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人之根本。

世界上的人,大多是孝順父母的,但也難免出現一些不孝的子女。

不孝之人,也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後天各種因素影響導致的。

但,不管怎麼樣,不孝順父母都是不對的。

古語云:「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烏鴉還知道反哺,羔羊喝奶尚心存感恩,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連草木都比不上。

關於「孝順父母」,安哥與大家分享以下5句話,一起探討。

第一句:沒有父母,哪有你?

人來到這個世上,本是一種偶然,而帶你來的,就是你的父母。

《勸孝歌》言:「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媽媽十月懷胎,歷經各種孕期嘔吐、頭痛、乳房刺痛、腰酸背痛、大腿腫脹、分娩巨痛等痛苦,最終才生下孩子。

生下來後,百般呵護,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天下父母寧可自己多吃苦,也不願子女受委屈。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只不過想子女自己以後的生活能過的更好,從沒想過孩子能報答自己多少。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凝聚了父母大半輩子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當然更重要的是貫穿其中的無私的感情。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父母,就沒有你的今天!」

第二句:人人都有老的那天!

時間不一定會創造一位偉人,但一定會造就一位老人。

生老病死,是人必經的過程,想逃也逃不掉。

當你老去,你也會行動不便,也會生病,也會健忘,也會反應遲鈍,也會需要人關心和照顧。

有句話說得好:「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這是一代又一代的良性循環。

一個家族,若能把長輩當做家中的寶貝,把父母當做家中最寶貴的財富,必然會讓家族越來越興旺發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未來的自己!

第三句:你怎麼對父母,孩子以後就怎麼對你!

孩子的教育既重「言傳」,更重「身教」。

所謂「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教育子女的一種方法。

一個人,若非常孝敬父母,他的子女自然而然就會孝敬他。

一個人,若不孝順父母,他的子女也會有樣學樣,成為一個不孝之人。

你怎樣對待父母,孩子以後就怎樣對待你。

這就是《增廣賢文》說的:「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孝順父母,是一種好人品,是為人之根基;

孝順父母,是一種好家風,要代代永相傳。

孝順父母,是對父母好,也是對自己好。

總之,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第四句:父母都不孝順,你還能幹嘛?

天底下最親的人莫過於父母。

若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此人基本沒有感恩的心,甚至沒有人性可言。

這樣的人,人品是值得懷疑的,是不值得重用和信任的。

古代就有舉孝廉的制度。

舉孝廉,是漢朝一種自下而上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古人認為,一個人只有孝順父母,才會對君主忠誠,才會對老百姓負責。

時至今日,也是如此,沒有一個老闆敢把重任交給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手裡。

所以,不孝順父母的人,在社會上往往也難有一番作為。

往後餘生,讀者諸君:「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第五句:孝順父母,天經地義!

《孝經》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孝經》認為,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討論。

深以為然。

父母對子女的好,又何曾討價還價。

自打娘胎開始,媽媽就開始不斷地付出,加強營養,小心翼翼,還要進行什麼所謂的「胎教」。

出生之後,也不知道你小子長大之後是否能夠成器,但依然無怨無悔地付出。

天底下很多父母這輩子省吃儉用、歷盡艱辛都只是為了孩子。

父母的恩情豈是子女一輩子能報答得了的?

正如孟郊《遊子吟》所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結束語:

父母,是沒得選的。

好,也是你父母;不好,也是你父母。

是父母,就對你有恩,你就得孝順。

父母老了,你不要怪他行動慢、思想老土、說話囉嗦,想想你自己小時候如何踉踉蹌蹌地走路,想想父母對你如何的耐心教導。

《後漢書》言:「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

細品之下,極有道理!

相關焦點

  • 「父母都不孝順,你還能幹嘛?」:5句話喚醒不孝之人
    司馬遷說:「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人之根本。世界上的人,大多是孝順父母的,但也難免出現一些不孝的子女。不孝之人,也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後天各種因素影響導致的。但,不管怎麼樣,不孝順父母都是不對的。古語云:「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 孝順父母是福報之源,父母是天下第一福田
    當父母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的時候,子女的好運勢也就隨之要消失了,因為《易經》上講:「父母是兒女的先天之財庫,孝敬父母的兒女是在修為自己的財庫,如果你的父母都不敢接近你了,有財也收不住的。古語云:「門前有車不算富,家中有娘才是福,父母本事在世佛,何須千裡拜靈山。」父母是我們最大的佛,在家孝父母,何必遠燒香。把家裡的佛供好了,你的運勢怎會差」。
  • 父母經常說這5句話,孩子將來很容易不孝順,家長現在改還不晚
    家長在無意間會「慣壞了」孩子,一句平常話,或者一句氣話,覺得孩子小也沒什麼關係,但是這往往會讓很多孩子長大後,不孝順。那麼家長常說的那些話容易讓孩子不孝順呢?父母常說的這5句話,孩子將來很容易不孝順1. 「我不吃,你吃吧。」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專家:謬誤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之口,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它已然成為流傳極為廣泛的俗語,頻繁出現於文學小說、影視作品之中。比如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在侍母與嗣後之間權衡時,他母親就說出了這句話,意思很明顯:孝順是次要的,飼養後代才最要緊。
  • 父母為什麼不待見孝順孩子,反而偏心不孝順的?3個老人說真心話
    導語:那些不待見孝順孩子,反而偏心不孝順孩子的父母,他們都是什麼想法?為了讓老二聽話,為了讓老二不那麼胡鬧,所以我分了更多的愛給老二,我更偏心老二。林女士:兩個孩子我也沒辦法做到一視同仁,一個個性比較乖巧,一個脾氣比較壞。脾氣比較壞的那個,當然比較不孝順,但是越不孝,越得順著他,越不孝,越得偏向他。不然的話,他只會越來越壞。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外兩不孝到底是什麼
    電視劇中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很多人都不太明白的是除了無後之外,另外的兩不孝分別代表啥,所以想跟各位小夥伴一起探討一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子女不孝順,也許是父母在無形中做的榜樣
    「不樂意在這呆就滾,這樓沒你住的份,愛呆呆不呆滾。」一個孫女對爺爺奶奶說。當時我聽這話,心想這一般的父母不得把這女孩打個鼻青臉腫。但是女孩的父母泰然自若,該吃吃該喝喝,而兩個老人一邊陪著笑,一邊看著心愛的一把屎一把尿伺候大的孫女。看到這裡大家會想這兒子孫女是真不孝順啊,老人養了一窩白眼狼。
  • 改運,永遠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孝了就順了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孝了就順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乃大亂之道也。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我寧願養條狗,都不養父母」,女子這番不孝的話卻讓人支持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成為一個孝順,懂得感恩的人,自己一手將孩子拉扯大,孩子長大之後懂得反哺,這才是幸福美滿的結局,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不孝順不感恩的人。劉大爺和老伴兒都已經年過八旬,兩位老人體弱多病,經常吃藥住院,可周圍的鄰居卻從未見過他們的兒女,這兩位老人也經常和他們抱怨女兒不孝,白養了女兒那麼多年。後來有人和老人聊天,老人才說出自己的家事,這對老夫妻生養了三個兒女,二兒子早就出國了,而三兒子也當了兵,都不怎麼方便照顧老人,只有大女兒住在附近,條件也很好,及時不願意管他們實在是不孝。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兩個不孝是什麼呢?
    現在經常流行的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究竟是什麼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孟子離樓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有告也。這裡孟子主要是批評不孝順行為,孟子認為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但以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沒有稟告父親就擅自娶親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很多人看到這裡,不是特別明白,下面就給大家來說一說。
  • 不聽爸媽的話=不孝?無條件的順從才是最大的不孝
    和怎樣的人結婚?定居在哪座城市?… …這般的問題總是在心內有著一場拉鋸戰,有兩股力量對峙著,一方是自己內心的聲音,一方是爸媽的意志。其實,父母能替我們讀大學嗎?父母能幫我們去工作嗎?父母能替我們去結婚嗎?父母能幫我們過一生嗎?
  • 送父母去養老院就是不孝?
    「孝」乃中華民族傳統之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孝」也是評價道德素養的尺度。微博熱搜有這樣一個關於家庭與孝的話題:送父母去養老院是不孝嗎?話題內容圍繞《忘不了餐廳》的一期節目展開,主要關注阿爾茨海默症老人。
  • 新式「不孝」的流行,讓許多父母心碎,遺憾的是年輕人並不贊成
    兒童生來就像一張白紙,在父母的教導下,兒童逐漸有了自己的樣子。但是,如果父母只懂得愛,而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式,孩子的生活可能會出現跑偏。隨著「啃老」一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到,家長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教育水平。將孩子培養成"小白眼狼",顯然並非父母之愛的本意。老年人放棄了旅遊計劃,幫幫娃卻被兒媳嫌棄,新的「不孝」正在悄然發生。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當年滿清入主中原,在全國推行「剃髮令」時,遭到了中原民眾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有損父母的不孝之舉。清朝統治者為了從文化上斬斷漢人的民族精神,強令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依罪當斬!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讓我們在人生發展之中不會迷茫,而在中國人的孝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順,孝道是中國曆朝歷代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在農村老一輩的人之中經常對我們說一輩的人不孝,輩輩的人不孝,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是知道一點是,但具體的發展過程和源流卻需要我們這些專業的學者去普及,方能夠在社會之中形成一種廣泛傳播。
  • 俗語說「不孝有三」,那麼到底是哪「三不孝」?十人九不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什麼?其實精華在下一句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國家,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就像千古名句「百善孝為先」,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國對孝道還是十分講究的,關於孝順我國還有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不孝有三」,那麼你們知道這裡到底指的是哪「三不孝」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種不孝是哪兩種?
    在許多朝代,「孝」被用來統治世界,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則出自孔孟之口。雖然我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最不孝的事,但有多少人知道另外兩種不孝行為是什麼?隨著90後成為社會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90後父母也在催婚的路上。但由於時代觀念的不同,一些90後不僅遲遲不結婚,還懶得談戀愛。當他們的父母問他們時,他們會說:「我一個人不好嗎?
  • 老話「子女不孝,沒有福報」說的是實話,上一句更讓人驚醒!
    老話不可小瞧,每句話都蘊含著道理;然而,有些人雖然知道許多老話,但做事偏偏違背老話,結果受到懲罰,不從自身找原因,反而遷怒別人,結果境遇更慘;「子女不孝,沒有福報」,這句話人人都懂,但是不孝子女太多太多。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不孝是什麼?
    而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結婚了沒有生下孩子,我們的家長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字面意思——「沒有孩子就不孝順」這種解釋誤導了,所以一些適齡單身青年都被家長逼婚,屏幕前的你這個國慶你有沒有被催婚?《十三經註疏》(後文簡稱:《註疏》)是對《孟子》全書的注釋。
  •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愛把這「3句話」掛嘴邊,父母要及時糾正
    可隨著時代的改變,別說孝順父母了,不贍養父母,打罵父母,遺棄父母已經都成為見怪不怪的事情了。正所謂三歲看老,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孝順的徵兆,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當孩子產生這樣心理的時候,就要正面對他進行引導,及時糾正他的錯誤心理。所以,當孩子說什麼錯話時需要及時制止並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