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艦炮命中率高於日軍(圖)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艦炮命中率高於日軍(圖)

  清朝人物

  戰既酣,致遠彈將罄,(鄧)世昌誓死敵。將士知大勢敗,陣稍亂,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眾乃定。世昌遂鼓輪怒駛,欲猛觸吉野與同盡,中其魚雷,鍋船裂沉。世昌身環氣圈不沒,汝昌及他將見之,令馳救。拒弗上,縮臂出圈,死之。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七

  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以北洋水師的戰敗而告終。然而,當時的戰局並不是很明顯,連日本聯合艦隊都認為黃海海戰不能以簡單的勝敗來概述,情況比較複雜。

  1894年9月17日中午12時5分左右,中日雙方的艦隊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交火。當時日本聯合艦隊以吉野號為首,擺出英國教官教的單縱陣,向北洋艦隊靠攏。15分鐘後,北洋水師則擺出英國教官琅威理教的「鱗次橫陣」迎敵。交火之初,戰局是偏向北洋艦隊的,日本聯合艦隊被北洋艦隊攔腰斬為兩截,日本方面的高千穗戰艦中炮,秋津洲艦上的速射炮被炸毀,浪速艦吃了一炮,艦體進水。到13時8分,吉野號甲板中彈,堆積在艦炮旁的炮彈爆炸,死傷慘重。日軍比睿號軍艦上的士兵完全被炸成碎片,艦體烈火熊熊,拖著黑煙狼狽撤出戰場。日軍赤城艦的艦長更是被彈片削掉腦袋,當場死翹翹。

  當初的戰果確實鼓舞人心,李鴻章接到的第一個戰報是:日本聯合艦隊已經喪失戰鬥力。

  然而,到下午14時左右,戰局開始逆轉,日本聯合艦隊調整隊形,反而對北洋艦隊形成包圍夾擊之勢。2時23分,超勇號中彈沉沒,揚威號擱淺,又被自家的兄弟——濟遠艦撞擊,於是徹底歇菜。到3時10分左右,北洋水師的定遠艦中炮,船體吃水,致遠艦前來救援,結果也中彈,船體嚴重傾斜。致遠艦的彈藥打完了,官兵們認為大勢已去,陣腳開始慌亂,管帶鄧世昌大呼:「今天是到了為國犧牲的時候,就算是死了,也不能滅了我們海軍的軍威。」於是大家才鎮定下來,鄧世昌將致遠艦開足馬力,撞向吉野號,可惜被吉野號魚雷擊中,壯志未酬,致遠艦沉沒。鄧世昌拒絕救援,沉海殉國。

  關於致遠艦是否真的要撞向吉野號,學界有爭論,但是他殉國的事實是無可置疑的。

  摸著心窩子說句話,北洋水師在大東溝打得還真不賴。即使是在戰局不利的階段,也能拼死迎戰,予日軍以重創。日軍確實也打了一場「神仙仗」,其旗艦松島號吃彈,造成貫穿性損傷,居然沒有沉。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坐的巡洋艦西京丸號,艦體嚴重受傷,居然也沒有沉,安然逃走。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恐怕跟距離和艦炮射擊頻率有關。當天12時交戰的時候,雙方距離5300米,北洋水師的遠距離大炮發揮了優勢,但到14時之後,日艦接近,距離在3000米左右,日艦隊的速射炮發揮了優勢。清軍的大炮威武,但日軍的炮彈密集,給予飽和射擊。

  據戰後統計,日本艦隊一發炮彈致一人傷亡,北洋艦隊一發炮彈致二人傷亡,日艦炮的命中率為12%,北洋艦炮的命中率為20%。北洋艦隊偏偏輸了,輸在哪個上面?輸在炮彈的密集度和飽和度上面,惜哉!惜哉!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1894年7月25日,日軍偷襲了由北洋水師兩艘戰艦護送的運兵船,高升號運兵船被日本的浪速艦擊沉,1200多名清軍將士葬身在朝鮮豐島海域。 自此清日戰爭全面爆發,北洋水師主力艦隊齊出,希望在海戰中擊敗日本海軍。然而日本聯合艦隊早有準備,並提前出海尋找北洋水師主力。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海上相遇,隨即爆發了黃海海戰。
  • 中日海戰:北洋水師失利 速射炮與布陣是關鍵?
    中新網9月17日電 今天是中日甲午黃海海戰爆發118周年,當年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為何會全軍覆沒,是裝備問題,還是技不如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通過該戰役分析北洋水師失利的原因,為今天中國維護海洋權益具有借鑑意義。  武器裝備:日軍速射炮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致力於建造北洋水師的李鴻章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第一次在海戰中亮相:黃海的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沉了4艘重型鐵甲艦,威海衛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為何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呢?北洋水師如此浩大海軍實力,清政府應該打個勝仗,把小日本摁到太平洋裡喝海水,當烏龜。但是戰爭的結果實在是讓國人難以接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
  • 劉公島,甲午海戰中居高臨下的旗頂山炮臺,為什麼沒有發揮作用
    劉公島,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誕生地,也是甲午海戰的決戰場,更是近代中國命運的轉折點。甲午海戰,雖然百年風煙逝去,然而劉公島上殘存的北洋水師遺址、卻如一口口碩大的警鐘,時時警醒著國人:勿忘國殤,發憤圖強。座落在劉公島上最高峰的旗頂山炮臺,就是這樣一口發人深省的「警鐘」。該炮臺在北洋海軍時期稱之為「大頂子炮臺」,英租時期名為「百夫長炮臺」,現稱「旗頂山炮臺」。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在日本艦隊中,被寄予厚望、被認為可以和八大遠較量的主力其實是「三景艦」和扶桑號鐵甲艦。三景艦也就是松島、嚴島、橋立號三艘防護巡洋艦。 這三艘軍艦為了打擊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把自己變成了「大型蚊炮船」,也就是在艦首方向布置了一門320毫米的大口徑艦炮,這種艦炮轉動困難,需要軍艦調整自己的艦首指向來協助瞄準,非常笨重。
  • 北洋水師究竟是敗在裝備落後?還是觀念制度問題還是李鴻章
    1894年的甲午戰爭可謂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此前大清國雖飽受列強欺凌,但那都是成名多年的西洋老妖精、羅剎鬼,輸有輸的道理,但甲午海戰,對手卻是化外小邦,中華上國的小弟,此前,李鴻章主導的洋務運動已經營多年,其苦心孤詣建造起來的北洋水師更是被稱為遠東第一、世界第八艦隊,人員裝備均優於日本,輔以旅順威海衛等超一流的海軍基地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日本對中國的新型鋼鐵裝甲艦十分恐懼,為了在未來海戰中能與中國抗衡,日本投入巨資趕建了一批鐵甲戰列艦。
  • 歷史解密:從戰略角度入手,為何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慘敗?
    公元1884年8月23日,法國遠東艦隊以第一輪杆雷艇奇襲和第二輪艦炮的飽和攻擊將駐防馬尾港的福建水師重創(注意:福建水師的11艘主力軍艦,9艘在海戰中直接被擊毀)。從軍事層面看,福建水師的軍備規模化和艦隊指揮系統已經完全癱瘓。
  • 速射炮能救北洋水師嗎?甲午戰前即使換裝,也會被日方火力碾壓
    由於日本聯合艦隊擁有大量速射炮,海戰中以數倍的彈藥投送量壓倒了北洋水師的火力。 因此有些人認為,如果北洋水師能夠在戰前及時換裝速射炮,那麼海戰的結局就會截然不同。然而,有些事實的真相卻更加殘酷。
  • 中國考古人員在黃海發現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
    新華網瀋陽9月29日電(記者趙洪南 徐揚)中國考古學家近日在黃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戰中沉船的真實身份,經初步確認為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一號」沉船發掘領隊周春水,29日告訴新華社記者,經過近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考古人員目前已經打撈發現100多件文物,從打撈起的文物可以斷定,「丹東一號」沉船就是甲午海戰致遠艦。  周春水說,目前已發現的文物中,一組上面寫有繁體「致遠」字樣的瓷器碎片,是「丹東一號」實為甲午海戰致遠艦的最直觀證據。
  • 從甲午黃海海戰,看丁汝昌如何力壓倭寇,力挽殘局,轉敗為攻
    甲午海戰的主戰方,一方是脫亞入歐走上資本義道路的明治政府,一方是迴光返照的沒落封建王朝清政府,一方蓄謀已久,一方倉皇應戰,清軍是否真的不堪一擊,我們從其中關鍵一戰黃海海戰來看。甲午海戰主要含有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三個階段,而真正的海上交戰是黃海海戰,前後耗用5小時,交戰的結果是,中方艦或沉毀5艘,傷4艦,日方未沉一艘,但毀壞嚴重,傷5艦。
  • 沉艦、軍港與海戰場——考古學視野下的北洋海軍史 東楚網
    沉艦:水下考古成果對甲午海戰的新解讀  2014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推動下,北洋海軍沉艦水下考古成果迭出,相關機構在丹東、大連、威海、青島等海域持續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先後發現並確認了致遠、經遠和定遠(圖1)3艘主力戰艦的沉艦殘骸,引起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致遠、經遠二艦的水下考古成果還分別獲得當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北洋艦隊覆滅一百多年後,戰艦殘骸重見天日,北洋水師輸的冤嗎?
    李鴻章在此期間組建了北洋水師,這是清朝最強的一支海軍,位列世界第九。然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這支強大的艦隊卻全軍覆沒,考古專家從海裡打撈出當年北洋戰艦的殘骸,讓我們更加了解那一場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中,當時清軍傷亡4萬人,日軍的傷亡是多少呢?
    中國近代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苦難史,清政府從乾隆開始就閉關鎖國,整天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而這時候西方國家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工業革命,到了1840年,西方列強看上了中國這塊肥美的土地,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自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之後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知道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 甲午戰爭的憶與思,日本數之不清野蠻暴行,北洋艦隊的覆沒
    1894年9月16日,朝鮮平壤被日軍俘虜的清軍士兵。1894年9月17日中午,中日兩國艦隊主力在黃海大東溝相遇,展開大規模海戰。圖為參戰的經遠艦。參戰的北洋海軍「鎮遠」號,該艦是當時亞洲少見的鐵甲巨艦,曾引起日本國民極大恐慌,從此日本海軍便以北洋艦隊為假想敵,展開十年軍事擴張,最終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黃海海戰進行了5個小時。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1894年7月23日凌晨,漢城王宮遭到了日本士兵的突襲,挾持朝鮮國王李熙,解散朝鮮親華政府,並「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朝鮮政府後,兩天後,日本單方面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豐島海戰爆發,同時也拉開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所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軍軍國主義者經過長期戰略準備,精心策劃出了殲滅中國海軍主力,奪取黃海、渤海的制海權,來保障陸軍兵團在渤海灣登陸的戰爭的策略。並以此達到侵佔中國,最後徵服整個亞洲的目的。甲午海戰是一場中日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的的一場較量,始於豐島海戰,止於中日籤署的《馬關條約》歷時9個月,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歷史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版塊。對於近代史的複習要注重細節。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 甲午戰爭:日艦火炮射擊命中率是北洋艦隊10倍
    在年終訓練考核中,一些單位的基礎課目優秀率有所下降,個別傳統技能成為官兵的短板。這種只要「大廈」忽視「地基」、只要「面子」忽視「裡子」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重視。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訓練是部隊訓練的基石,是形成實戰能力、完成作戰任務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