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從戰略角度入手,為何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慘敗?

2020-12-01 騰訊網

公元1884年8月23日,法國遠東艦隊以第一輪杆雷艇奇襲和第二輪艦炮的飽和攻擊將駐防馬尾港的福建水師重創(注意:福建水師的11艘主力軍艦,9艘在海戰中直接被擊毀)。從軍事層面看,福建水師的軍備規模化和艦隊指揮系統已經完全癱瘓。

其實,法國遠東艦隊早在8月初便擬定登陸基隆港,並以基隆港為戰略縱深跳板,節制清廷的南方海權。

福州船政局製造的「萬年清」號兵商兩用船(複製品)

不過,法國遠東艦隊的兩批登陸部隊都遭到基隆港海岸重炮的堵截,法軍總司令孤拔只好將艦隊轉入馬尾港。(注意:法國遠東艦隊的戰略目標不單是消滅福建水師,更要控制遠東第一造船廠——福州船政局,從而完全中斷南方多個海軍港口的軍備維護及建造進程)

在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中有一個歷史細節,福建水師與遠東艦隊在未正式開戰時就同處馬江流域,並且清廷下達「彼若不動,我亦不發」的滑稽軍令。換言之,清廷直接將馬尾港的海域防線向遠東艦隊敞開,福建水師的側翼完全暴露在遠東艦隊的重炮覆蓋範圍內,背靠海岸炮臺的福建水師卻未先行對法艦進行戰略打擊。(世有俗語: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至於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慘敗的具體原因,著重從軍艦武備系統(外在原因)和全局戰略觀念(內在原因)為海戰切入點。

夕陽下的黃龍旗

福建水師vs遠東艦隊(艦艇武備差異化)

眾所周知,在北洋艦隊未正式完成近代化軍備變革時,福建水師不僅是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機動防禦艦隊」,也是艦炮量最多的艦隊(注意:為何不稱福建水師為戰略攻擊型艦隊,其主要原因是清廷軍事系統的腐敗和戰略格局狹窄)。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等都是以沿海區域為防禦陣線,拱衛內陸,並未具備遠洋打擊能力。

雖然福建水師的軍艦及艦炮都基本實現國產化,但是,最大問題便是福建水師軍艦的殼體大多為木質結構,僅有動力艙室外部有輕裝甲覆蓋。從動力輸出端看,木質艦採用的立式蒸汽機比鐵甲艦採用的複式蒸汽機航速較慢,防護效果也不及鐵甲艦。

為證明艦艇裝備差異化對海戰格局的影響程度,我特意以遠東艦隊的凱旋號、杜居土路因號、費勒斯號、德斯丹號、窩爾達號五艘等級不同的巡洋艦作為參數對比組項。

福建水師(可見大多為木肋軍艦)

艦艇火力配置單元

凱旋號裝備4門240mm口徑艦防主炮、6門140mm口徑副炮等21門各型後膛火炮,杜居土路因裝備10門各型後膛火炮,窩爾達(法國遠東艦隊旗艦)裝備9門各型艦防火炮。費勒斯號和德斯丹號均裝備5門輕、重型火炮,整個艦隊擁有77門火炮。

福建水師中只有揚武、永保、琛航三艦擁有與法國遠東艦隊相抗衡的基準火炮量,三艦的總量為17門(注意:其中揚武艦獨佔11門,揚武艦與杜居土路因、費勒斯、德斯丹三艦同屬一等巡洋艦,但是揚武艦屬於無防護巡洋艦)

法國遠東艦隊配備具有裝甲防護的固定鑲嵌式阿姆斯特朗後膛重炮,而福建水師依然採用人力推動的威斯窩斯前膛炮(注意:威斯窩斯炮屬英國阿姆斯特朗炮系列,炮管內膛呈六角形),炮臺完全無裝甲防護,一旦遭受多點攻擊,產生的衝擊波也會毀壞艦體。

阿姆斯特朗式大型前膛炮

法國遠東艦隊採用重炮和速射炮(以哈奇開斯速射炮為主)協同攻擊,將火力優勢展現的淋漓盡致。直到甲午戰爭,清廷軍事系統依然沒有認清速射炮的優勢,保守地認為重炮的火力優於速射炮。(注意:甲午海戰中,只有定遠、鎮遠兩艦配備少量的速射炮)

艦艇機動航速單元

凱旋號以主機功率2400匹馬力輸出12.7節的航速,窩爾達號以主機功率1000匹馬力輸出約10節的航速,費勒斯號和德斯丹號均以主機功率2790匹馬力輸出約13.5節的航速。

從史料來看,福建水師中最精銳的揚武艦航速為12節,其餘炮艦的航速維持在10節。以凱旋艦為主的法國遠東艦隊和以揚武艦為核心的福建水師整體航速相差約2節,換言之,福建水師在馬江流域隨時會被遠東艦隊分割而殲滅。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水師的揚武等軍艦都是法國工程師督造的,那麼,遠東艦隊自然知曉揚武艦的整體防護區間,並以重炮集中攻擊裝甲薄弱點,從而摧毀福建水師的軍事基地,掃清法軍北上的海上堡壘。

揚武艦(複製品)

簡要分析完法國遠東艦隊和福建水師的艦艇軍備差異,再從戰略格局看待兩方艦隊在馬尾海戰的勝敗得失!

遠東艦隊主戰型戰略思維vs福建水師迎戰型戰略思維

自「觀音橋事件」後,法國遠東艦隊正式進駐馬江流域就行巡查。(注意:馬尾港的海岸炮臺、水兵宿舍、軍火庫等都成為法艦的偵查目標)

在部分史料中,大多出現法軍使用魚雷艇攻擊福建水師的情況。實際上,法軍在海戰中使用的是杆雷艇,外形十分接近魚雷艇,具有非常好的機動攻擊能力。杆雷艇與鐵甲巡洋艦組成的特混戰鬥群能夠有效打破敵艦陣型包圍圈,從而為巡洋艦實現側翼包抄爭取時間。(注意:馬江海戰中的杆雷艇為27米型的45、46號,艇端的杆雷作為唯一的攻擊武器)

馬尾港海域退潮後,遠東艦隊立刻起錨轉移戰艦攻擊方位,並以單縱型陣包圍港區內的福建水師。(注意:單縱陣型的優勢便是將全艦的火炮得到極致運用,形成一個輕、重型武器連續輸出的火力網)

馬江海戰中法軍的杆雷艇

面對法國遠東艦隊逐漸轉移航向,水兵都明白法艦在調整攻擊方向。清廷福建海疆大臣張佩綸並未對福建水師發出戰鬥預警信號,清艦的艦炮彈藥也未充足供應。直到遠東艦隊起錨後,將炮口轉向福建水師,艦隊高層才意識到法艦的戰略目的是扼制南部海域,並將救援艦隊阻擋在臺灣海峽北側。

揚武艦為打開缺口,避免福建水師遭到全殲。即把艦尾對敵調整成艦舷對敵狀態,在暴露薄弱側翼的同時,也儘可能發揮多處主副炮集中攻擊的優勢。(注意:「揚武艦」船尾共裝備2門100mm口徑的威斯窩斯前膛炮,此炮的最大劣勢便是十分笨重,需要將炮沿軌道運至炮位,且炮位完全在無防護的露天甲板上,攻擊效率受到抑制)

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艦被杆雷艇三次襲擊,左側船舷處水位裝甲破裂,導致動力艙室癱瘓,隨即失去作戰能力而擱淺,福建水師由此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注意:隨同揚武艦作戰的「伏波」炮艇和「藝新」炮艇先行撤向閔江上遊的林浦,導致馬尾港衛戍力量遭到削弱)

中法馬江海戰

福建水師殘餘炮艇在「福星艦」管帶陳英的帶領下,組成一支快速炮艇縱隊呈單縱陣型進攻法艦。(注意:炮艇縱隊只有福星、福勝、建勝三艦)

陳英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遂下令全艦呈衝鋒陣型欲撞擊「窩爾達」號。(陳英在馬江海戰中的愛國表現,時隔十年後,在黃海海戰中,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效仿)

法國遠東艦隊發現「窩爾達」號遭到清軍炮艇的合圍攻擊,遂調整重炮攻擊方向。並以益士弼、蝮蛇、野貓三艦發射速射炮救援「窩爾達」號。露天炮臺甲板的設計導致炮臺被毀後,清軍無法組織有效的攻勢(注意:福建水師的前膛火炮射速為每分鐘1發,而遠東艦隊的後膛火炮射速為每分鐘6-8發,形成每分鐘相差5-7發的射速差異,法艦的火力優勢顯然可見)

福星艦在衝擊過程中被杆雷擊沉,由此來看,整個馬江戰場具有主動攻擊能力的清軍艦艇非毀即傷,馬江流域完全被遠東艦隊控制。

福州馬尾(馬江海戰舊址)

當然,不免有人會感到疑惑,在馬江海戰過程中,為何臨近的廣東水師見死不救?

其實,從軍艦的近代化程度來說,廣東水師的戰艦參數是低於福建水師的。(注意:廣東水師中大多數是魚雷艇,少量的炮艇多是防護沿海、拱衛內陸)

中法戰爭爆發前,福建水師的戰艦總噸位約為9800噸,實為清朝最具戰鬥力的艦隊。清軍北方的其他艦隊馳援距離過長,並且容易遭到法艦外圍部隊的偷襲(法國遠東艦隊的雷諾堡和梭尼號兩艘巡洋艦在金牌水道警戒),無法有效節制遠東艦隊的銳利攻勢。

其實,早在遠東艦隊進駐馬江流域時。福州船政局便命令駐防廣東的「飛雲」、「濟安」炮艇(同屬伏波級炮艇)和駐防福建沿海的「振威」炮艇(同屬湄雲級改進型炮艇)回防馬江下遊的閔海關,不過進入馬江流域的法艦卻早就聚集在三艦周邊,清軍炮艇隨時會被法艦殲滅。

中法海戰中的羅星塔炮臺

當然,福建水師的三艘炮艇所裝備的老式前膛火炮也難以對抗法艦的新式後膛重炮。

據中法戰爭史料記載:閔海關的三艘清軍炮艇共裝備3門160mm口徑前膛炮,8門120mm口徑前膛炮。法艦隊的杜居土路因、德斯丹、維拉三艦共裝備2門190mm口徑後膛炮,19門140mm口徑後膛炮。

果不其然,馬江流域的「窩爾達」發出進攻信號後,三艘炮艇被悉數擊沉,閔海關也成為法艦增兵的通道,法艦總司令孤拔認為馬江上遊的清軍艦艇無疑是做困獸之鬥。

那麼,馬尾港的陸地炮臺為何沒有為清軍艦艇減輕炮火攻擊呢?

其實,從搜集的資料來看,清軍的陸地炮臺對支援福建水師的戰略意義並不大。最大的臨江炮臺和長樂象嶼炮臺互為犄角,進而控制閔江。(炮臺裝備約7門克虜伯要塞炮)

馬江海戰爆發後,清廷陸軍防守的三處行營炮臺協同兩處堡壘炮臺支援海面戰鬥。但是,清軍的多門要塞炮建於堡壘中,射擊角度只能覆蓋一個區域,(注意:清軍炮臺也就存在極大射擊盲區)造成炮臺的戰略作用降低,最後均被法軍陸戰隊炸毀。

中法馬江海戰古戰場示意圖

法國遠東艦隊搶佔馬尾造船廠後,福建水師殘存的兩艘道爾頓式炮艇也被杜居土路因號巡洋艦先後擊沉。福建水師僅在開戰不到20分鐘的時間,主力軍艦幾乎全軍覆沒,福建沿海完全被法艦控制。

反思

從個人理解來說,馬江海戰猶如一場正大光明的「遭遇戰」模式。兩支艦隊未開戰前處於同一江面,敵我雙方的艦炮甚至不用瞄準就能輕易擊中對方艦體,如同一場白刃戰。

內河上的海戰,陣型、指揮都無法發揮決定作用。只有搶佔先機,並依託強大的艦炮火力才能在短時間摧毀敵方艦隊的防禦陣線或者攻擊陣型。

張佩綸作為福建水師最高指揮官,在戰事臨近時未對敵艦動向作出應對策略,並以「可以開戰,但不可以先開炮」的滑稽戰略思維抑制福建水師迎戰的積極程度,從而造成法軍艦炮起,而清軍艦未起錨的戰略機會轉移的局面。

馬江海戰中清軍的馬限山炮臺

從軍備角度看,在海戰中,軍艦的艦炮需要對覆蓋目標進行連續的火力輸出,減輕敵方艦炮的炮彈輸出量,古老的前膛火炮必然會敗於後膛火炮。(正如一戰、二戰期間,多國軍艦裝備的都是後膛炮,後膛炮也便於炮手在炮尾進行瞄準,校驗,填彈,發射等程序)

福建水師將前膛火炮在軍艦上的超齡使用,本身就給法國遠東艦隊突破清軍炮火防線找到契機!

馬江海戰只是中法戰爭的一個縮影,卻讓清廷認清勢必要組建一支完全近代化的海洋艦隊,拱衛國家海防。(公元1888年,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正式成立)

相關焦點

  • 中日海戰:北洋水師失利 速射炮與布陣是關鍵?
    中新網9月17日電 今天是中日甲午黃海海戰爆發118周年,當年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為何會全軍覆沒,是裝備問題,還是技不如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通過該戰役分析北洋水師失利的原因,為今天中國維護海洋權益具有借鑑意義。  武器裝備:日軍速射炮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1894年7月25日,日軍偷襲了由北洋水師兩艘戰艦護送的運兵船,高升號運兵船被日本的浪速艦擊沉,1200多名清軍將士葬身在朝鮮豐島海域。 自此清日戰爭全面爆發,北洋水師主力艦隊齊出,希望在海戰中擊敗日本海軍。然而日本聯合艦隊早有準備,並提前出海尋找北洋水師主力。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海上相遇,隨即爆發了黃海海戰。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致力於建造北洋水師的李鴻章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第一次在海戰中亮相:黃海的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沉了4艘重型鐵甲艦,威海衛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為何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呢?北洋水師如此浩大海軍實力,清政府應該打個勝仗,把小日本摁到太平洋裡喝海水,當烏龜。但是戰爭的結果實在是讓國人難以接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艦炮命中率高於日軍(圖)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艦炮命中率高於日軍(圖) 世昌遂鼓輪怒駛,欲猛觸吉野與同盡,中其魚雷,鍋船裂沉。世昌身環氣圈不沒,汝昌及他將見之,令馳救。拒弗上,縮臂出圈,死之。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七  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以北洋水師的戰敗而告終。然而,當時的戰局並不是很明顯,連日本聯合艦隊都認為黃海海戰不能以簡單的勝敗來概述,情況比較複雜。
  • 明朝水師有多強?中西方海軍首次交鋒,大敗葡萄牙海軍
    在當今大多數中國人的印象中,近代中國在與歐洲海軍的海戰中幾乎都是慘敗告終,最終釀下了晚清的累累恥辱。實際上,早在16世紀初,鴉片戰爭三百多年前,中國明朝水師就曾與葡萄牙海軍在屯門島(今香港大嶼山)附近海域爆發激戰,最終重創並擊退了葡萄牙艦隊,這是中西方海軍首次交鋒。
  • 躍言:在英國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北洋水師故勇墓前祭放著山東艦照片的圖片 2017年9月,筆者在英國留學時,曾專程去紐卡斯爾探尋的北洋水師在當地的歷史,記錄下不少照片和文字。現在整理髮布,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伴隨著林立的煙囪和轟鳴的機器,泰恩河畔的埃爾斯維克船廠(Elswick Shipyard)中,停靠著即將完工的致遠號和靖遠號巡洋艦。這兩艘耗資近170萬兩白銀的新銳「穹甲巡洋艦」,是在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時,清政府在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向英國訂購的,寄託著洋務派重建海防的希望。
  • 中途島海戰:日本4艘航母VS美國3艘航母,日軍為何會慘敗?
    那麼在這種兵力、裝備等硬性條件均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日本為什麼會被美國太平洋軍艦打敗,在這場海戰中慘敗呢?正所謂驕兵必敗,這正是日本海軍在這次海戰中的真實寫照,也是日本海軍在這次海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偷襲珍珠港事件中,日本表現出了強大的情報工作實力,然而此時此地日本卻出現了重大的情報失敗,在中途島海戰之前美軍就破譯了日本海軍的密碼,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可以事先知道日軍的戰略部署和作戰計劃,這次情報工作的失誤所帶來的後果無疑是致命的。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至此北洋水師艦隊擁有主力戰艦達到20餘艘。日本對中國的新型鋼鐵裝甲艦十分恐懼,為了在未來海戰中能與中國抗衡,日本投入巨資趕建了一批鐵甲戰列艦。
  • 北洋水師究竟是敗在裝備落後?還是觀念制度問題還是李鴻章
    1894年的甲午戰爭可謂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此前大清國雖飽受列強欺凌,但那都是成名多年的西洋老妖精、羅剎鬼,輸有輸的道理,但甲午海戰,對手卻是化外小邦,中華上國的小弟,此前,李鴻章主導的洋務運動已經營多年,其苦心孤詣建造起來的北洋水師更是被稱為遠東第一、世界第八艦隊,人員裝備均優於日本,輔以旅順威海衛等超一流的海軍基地
  • 在日本的地圖中,日本不是雄雞前的一條蟲,而是一道鐵鏈
    19世紀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效西方之法國力迅速壯大,軍力也隨之提升,再加上當時英國人在鴉片戰爭中嘗到的甜頭,日本人再也按捺不住想分一杯羹,於是在1894年9月17日,平壤陷落之後的第三天日本艦隊在黃海大東溝對大清北洋水師發動襲擊,結局我們大家也都知道,清朝大敗,被迫籤訂了馬關條約,日本在與中國交手的歷史中第一次佔得上風。
  • 二戰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實力強大,為何還是在中途島戰役中慘敗?
    雖然中途島面積比較小,但是戰略意義卻很重大,一旦中途島出現了危機,那麼美軍主力艦隊必將還擊,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多次提出攻打中途島的計劃。 雖然深知美國的戰鬥實力,但還是想以一次大的對決來結束與美軍的戰鬥,即便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可拖延時間,讓日本獲得喘息時機。切斯特·尼米茲是第2次世界大戰中,美軍著名的海軍五星上將。
  • 海盜倭寇蛇鼠一窩,大明水師剿匪滅倭決戰
    參戰水師實力分析 三支水師中,福建水師戰力最強,擁有面闊 4 丈(排水量可能在千噸以上)的封舟 24 艘、大福船 80 艘(排水量在四五百噸上下)、龍艚快船 50 艘,其中封舟的體型最大,桅杆高達 18 丈(56 米),船長可能在 18 丈左右,船寬達到了 4 丈(12.5 米),排水量可能在千噸以上。船上的軍械十分完備。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日本海艦的航速,在戰役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開戰,日艦「吉野」等4艘快速艦為前鋒,其餘8艘為本隊,排成魚貫縱列。半小時後,日艦突然變成雙行魚貫。此時,若北洋艦隊主力速度快的話,迅速變換隊形,給日艦隊攔腰一擊,那離戰勝也就不遠了。可惜清廷的腐敗就已經註定了這一次失敗,北洋水師損失慘重,被迫退回旅順避戰保船。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手中,中國再次慘敗。
  • 劉公島,甲午海戰中居高臨下的旗頂山炮臺,為什麼沒有發揮作用
    劉公島,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誕生地,也是甲午海戰的決戰場,更是近代中國命運的轉折點。甲午海戰,雖然百年風煙逝去,然而劉公島上殘存的北洋水師遺址、卻如一口口碩大的警鐘,時時警醒著國人:勿忘國殤,發憤圖強。座落在劉公島上最高峰的旗頂山炮臺,就是這樣一口發人深省的「警鐘」。該炮臺在北洋海軍時期稱之為「大頂子炮臺」,英租時期名為「百夫長炮臺」,現稱「旗頂山炮臺」。
  • 北洋水師的建成,李鴻章之外此人當屬頭功,去世後艦隊降半旗10日
    北洋水師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12月17日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乃是清政府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北洋水師的建立,醇親王奕譞功不可沒在我們一般人的印象中,北洋水師乃是晚清重臣李鴻章一手所建,雖說李鴻章在北洋水師的建立、發展和壯大中功不可沒,但水師的成功創建,同樣離不開醇親王奕譞的鼎力支持
  • 甲午海戰失敗,慈禧真的是頭號罪人嗎?還原歷史真相,知恥而後勇
    甲午戰敗、庚子國難,讓大清國徹底淪為西方列強的俎上肉,杯中羹。作為清朝最高統治者的慈禧當然要負主要責任,直接責任。甚至很多人都說造成近代中國喪權辱國局面,慈禧是第一罪人。那麼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日本的侵略擴張之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全面學習西方,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 美解密「印太戰略」針對中國 外交部:應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有記者提問:據報導、美政府提前30年解密了一份美「印太戰略」文件,包招保衛臺灣、幫助印度崛起來制衡中國、維持美地區主導地位等,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趙立堅表示,美方一些政客企圖通過解密有關文件留下所謂「遺產」、但其內容恰恰暴露了美國借「印太戰略」遏制打壓中國、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險惡用心,實質上是一份「維霸戰略」。
  • 美日之間的較量,也是太平洋歷史的轉折點,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開始於1942年6月3日展開的。當時的美國海軍,不但在戰役中成功擊退了日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太平洋戰區的重要主動權。所以稱這場仗是太平洋戰區的重要的轉折點。